 鲜花( 677)  鸡蛋( 0)
|
绝妙——"一字"千古佳话!1 M! `& x( V2 U, F
, n7 t4 k' G1 A, x" e! V一字联
" |! H7 F: @7 e0 \
3 h- V* p. c3 W/ S' p/ o* L一字联是字数最少的对联,看起来简单,但要编制出拱桥的联语,却很不容易。
" D) J' Y% I! Z5 N" b' V
: \5 S; K4 ?+ V2 ?3 O2 h* r( G清咸丰年间,有一个才子出了一个一字联求对,曰:墨。不少人以书、笔等对之,均不巧妙。独有一人对:泉。: ^4 I1 |% G- f0 _; a& b
: ?& _7 ^- n, `7 G( C1 q此对句十分工巧,“墨”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黑”,下半部为五行中的“土”,而“泉”字上半部为颜色中的“白”,下半部为五行中的“水,“墨”“泉”二字词性相同,平仄相对,确实不可多得,世人称为妙对,千古流传。9 U) Y4 O. a; t* D
! A/ I9 f9 {. Z
一字嫁妆! J" ]) v% n3 J1 p% {8 _. s; b9 X
9 T4 ]8 m/ e8 P/ J
我国清代著名诗人、书法家何绍基,在得知女儿备办嫁妆后,便特地从京城捎回一只箱子。大喜之日,女儿春梅打开箱子一看,全家愕然。原来箱内空空如也,只是箱底工工整整地写着一个大字——“勤”。小夫妻很快领会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于是,一字嫁妆便成了治家的座右铭。# G1 H3 C. m; b/ _6 v
( n% ~# I' Z) m: z
一字家书
J* H( g- a( T8 q4 N8 E! T8 V/ z7 ^4 q: d% v8 e1 i2 S7 z
60年代初期,大作家赵树理收到大儿子赵广元要钱的一封信,信的内容很精炼:“钱!”没想到赵树理的回信不仅快而且同样精炼:“0!”他认为儿子既已自立,就不该再依赖父母,可见赵树理教子有方。% U; B+ s! O' ?4 W3 \3 ~
5 _ ]- u+ D: j5 g4 v+ ?
7 [" k O; t ?% F一字判词5 A2 [. ^9 H- f- h3 k
7 T. {2 D; O, q7 v
清代年间,一寡妇想改嫁他人,受到邻居和家人的百般阻挠。于是,她向官府呈上了状纸:“豆蔻年华,失偶孀寡,翁尚壮,叔已大,正瓜田李下,当嫁不嫁?”寥寥数语,尽述了改嫁理由。知县接状,拍案叫绝,挥笔写下一字判词:“嫁!”
: W! K) t) s0 b+ w) j% y
8 `+ G! {3 D$ m# \一字社论! k l6 Y* b& A& _, b' c
: W X& T- A4 Y+ c- z1968年4月,美国《明星时报》发表了一篇约翰逊总统竞选失败的社论《约翰逊认输》,全文只有一个字:“妙!”它把报纸和它所代表的那个阶层的态度,极其鲜明地表达出来,真是耐人寻味。2 M( F" K9 G/ m8 D, n
% q: b4 b3 g9 J% K
一字回信
: {+ O S& b" I# K1 s3 W
4 x# x. T: A$ L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写了一封信给美国著名作家海明威:“我知道你现在的身价是一字一金,现在附上一块美金,请你寄个样品来看看。”海明威收下美金后回信说:“谢!”# I( {( q. m9 a' Z; f0 G- G
# D# g. N' o- ^7 f9 ]
一字座右铭8 G+ w X8 F) c3 J, ?7 k. |. ~
5 c$ C; I( L( R# n1 w鲁迅先生12岁时,就读于故乡绍兴的“三味书屋”。一次,因为帮母亲做事,上学迟到了,严厉的寿镜吾老师狠狠地责备了他。为了牢记教训,从严要求自己,他用下刀在书桌的右下角,方方正正地刻了一个字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早”。1 ~2 p" f. F) S2 [9 u% s+ P
. P3 @% ]% c/ W( [
一字诗歌
" {. t1 [, D0 ?: _; H
0 t) x( y+ P3 k" _. J; n7 v- y& x北岛有一首题为《生活》的诗歌,全篇只有一个字:“网。”非常精炼、深刻、形象地揭示了生活中那种错综复杂、千丝万缕的人际关系。; i* w d5 T0 h3 A- w
+ h8 z6 e5 _" F2 J7 ?: [一字小说9 E: T; R! S5 K! w- ~0 |) Q8 D. G
/ Q* e7 n' `% h) C* s- B A6 Z美国某大学曾经举办过微型小说征文比赛,结果一篇《第一封情书寄去后》的小说获得最高奖,该小说只有一个字:“等……”真令人回味无穷。0 E* g& G$ o9 D4 y2 |
+ o: P6 i+ l% S9 f
一字千金' b/ d2 _( ]6 V% B
2 I3 a) ?9 ?9 y' z6 k( ^传说,唐代文学家王勃到南昌,赶上都督阎伯舆的宴会,一气呵成写成《滕王阁序》。最后写了序诗:5 X2 z. L1 ~6 r* b Q0 }, V4 s
! q/ p) P8 Q: m$ X, z" l+ n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1 j% _. z x+ E z" H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自流。! b/ _' R5 L7 |9 k, |4 h+ b
8 \+ n1 |, k0 H1 x! v7 K1 ^
王勃在最后一句空了一个字不写,将序文呈上就上马走了。在座的人看到这里,都很奇怪,于是有人猜是“水”字,有人猜是“独”字,阎伯舆都觉得不对,派人去追回王勃,请他补上。+ L' z/ ~! n. Y
5 A+ \) s/ I) G
派去的人赶到驿馆,王勃的随从对来人说:“我家主人吩咐了,一字千金,不能再随便写了。”阎伯舆知道后,说道:“人才难得。”便包好千两银子,亲自率领文人们到驿馆来见王勃。; W* `" H' L9 `% E! t; d7 e1 ?7 q8 Q
* ~& t, o; s% S5 o! u; _. T
王勃接过银子,故作惊讶地问:“我不是把字都写全了吗?”大家都说:“那里是个“空”(kong)字呀!”王勃说:“对呀,是”空”字,“槛外长江空自流嘛!”
& h2 ]+ c; A% B! j* j. M3 f8 V/ Y; G# J/ i
大家听了都连称:“绝妙!奇才!”/ ^- i+ H6 ^* h7 T* W9 r7 _
; [- Z1 N" h" e" R
链接:http://mp.weixin.qq.com/s?__biz= ... B4Hn3RTV1YE5bepw#r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