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从佛陀的时代到现在,每当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之前,一定要先问:“你是人吗?”如果回答是肯定的“是”,才有资格出家或受戒。4 J; e0 R9 Y5 {9 K R$ N
/ g; ^# n6 l5 Q( N$ x* k* H
我听到这种说法时非常感动,在六道中——天人、阿修罗、人、畜生、饿鬼、地狱——只有人才可以出家受戒,可见人是多么尊贵而值得赞叹和珍惜,释迦牟尼佛的前生,虽然以菩萨行化现于六道中,但最后他在人中成佛,有极深刻的象征意义。他启示我们,人在众生里犹如水面开出的白莲花那么尊贵,唯有人才能从苦难中觉悟,走向菩提的大道。
( g9 N9 a; }" s
# O; o. C/ M1 y7 s在佛教里有一种修行方法,是每天清晨醒来先做四种观想:一、人身难得。二、生死无常。三、因果是真。四、轮回是苦。如果日日以此观想做为清晨的恒课则可以起信、立愿、力行,坚固不退的道心。, U0 H8 U8 L. A% f( U
4 X! @! R+ }+ C% A在许许多多的佛经里,佛陀都一再对弟子说:“人身难得”四个字,佛说人生有九种难事:“正法难闻,良师难遇,人身难得,诸根难具,正见难生,信心难发,合会难俱,自在难逢。”$ R) z- m6 M9 ?; v- s3 b6 V6 D
, z0 S8 X, M% A" M
人身到底有多难得呢?
$ D* B5 L" h% Q; O) x4 |6 c6 J" S; g( L: ?
有一次佛陀和弟子在一起散步,抓起地上的一把土说:“众生如大地土,得人身如我手中土。”当今世界人口膨胀,使人感受许多压力,但其数量比起畜生来仍是微乎其微,如果与无形的众生比起来就更渺小了,佛陀的这个譬喻一点也不夸张。说到得人身之难,佛陀在《法句譬喻经》里曾说了“盲龟浮木”的譬喻,他说在海面有一块挖了圆洞的木头,海底有一只瞎眼的乌龟,这只盲龟一百年才浮上海面一次,那么它的头伸进木头里的机率是非常非常小了,但佛告诉我们:“得到人身,比盲龟浮木还要更难!”
$ y6 N& ]/ e ?3 q& d
. J M5 Q' ?( U: B1 B/ Q2 l; T想起来不免汗毛竖立,还好我们现在已经得到人身,真应该好好珍惜。经上常说:“一失人身万劫不复。”“人身难得,如优昙花。”无非是在强调作为人的殊胜与不易,《大智度论》里甚至说:”一切宝中,人命第一。”得到人的身体是最伟大的珍宝,如是信解,就让我们不敢令光阴空过。
: \. v! T7 A8 _: B- S
$ Q4 _* \0 s# W1 J人所以比其他众生尊贵,甚至比天上的神仙尊贵,乃在于人可以觉悟、守戒、修行、走上清净的菩提之路,如果一个人到这世界上一点也不知道觉悟就死去,就有如从未开放的玫瑰就枯萎了一样,可惜了这副“道器”。* B& q% C2 u; ^ h) K9 M
" Z) s; x% Q. l& b3 |5 t" ~/ [& X
这正是为什么出家、受戒之前要问:“你是人吗?”的缘故。
7 M; ~& I9 m! [; d$ l" ]* P6 b3 T. j; \
为什么一定要这样问呢?% e; f4 \' C4 r# _. t
8 f. L( d5 D. X; a$ p
传说佛陀时代,曾有一条龙很慕羡出家人,就化身为人请求出家,但龙的习气是贪睡,可是睡觉时又不能保持住人身,使它异常痛苦。它和一个僧人同住一舍,有一天,趁同房的人出去托钵化缘,这条龙就躺在床上大睡起来,等同房的人回来一开门,看到一条大龙睡在铺上,他使劲把门关上大叫:“有大蛇!”寺院的人都跑来了,打开房门,除了那位龙比丘外,什么也没看见。看到龙的比丘则坚持他刚刚真的看见一条大蛇。
# K Q) @ q, b( M5 x, Z& Q% Y# v8 Y1 c" h( S$ Z$ B+ \/ `9 u+ X
最后,大家一起去请教佛陀,那位化身比丘只好承认自己是条龙。为了寺院的规矩,佛便订立一个规则:凡是有人请求出家,或受戒时,必须问道:“你是人吗?”
2 W! b# ^+ `3 t: S/ t) x
8 U5 q* O" \" r+ u! X6 }; I天人多好欲染,并且福报太好,难以发心求菩提;阿修罗欲望强盛、嗔恚心大,不能守戒律;畜生受役于人,并且贪痴淫欲,没有机会求道;地狱、饿鬼的众生更不必说了,受苦无间断,哪有机会修行呢?
( d1 t" [: R" N8 v6 x' {( b4 U b' f$ j( t2 j P/ |5 F# O
人虽然诞生在五欲尘劳的世界,欲望苦染交煎,但也因为如此使我们生起超越之心,这就值得珍惜与感恩。
@5 W: K1 Q) i' Z8 ^( k. R9 L* v5 s) C
因此,每天清晨起来问自己:“你是人吗?”$ ^, m8 a' B1 [- t' Q
; f" D8 o- Q) [1 J8 N3 X1 C3 ?答案是:“是!”多么肯定而值得欢欣。
! n8 R) q( e' Z) [; b" k* N. s8 F$ f0 W/ o: }. p3 y
这一声肯定的“是”,就足以令我们生起敬信之心,进入菩提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