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6)  鸡蛋( 2)
|
【网上谈兵】这就是薄熙来治理下的重庆
; [. `! D/ C; W9 N( x/ R5 X! D; u O9 _! ~' a/ I7 f
a! r& Q( B0 ]. F1 W5 W% H$ P" [
“我未往延安时,对中国前途甚为悲观,以为中国的救星尚未出世,或还在学校读书。其实此人已经四十五岁了,而且已做了很多大事了。此人现在延安,他就是毛主席。” 4 N, C/ L) l$ @: h" d
( q& p2 a! U( t% c2 d
——陈嘉庚 3 ^' o- L/ w" w% g: t; o; K) k5 @
: v/ T1 S4 M2 f/ j) P( L' c* _: ? 沉寂了半个世纪的山城重庆,为什么于默默无闻中迅如闪电般突兀崛起、横空出世,启明星一样在以落后贫困而著称的我国西南一隅的崇山峻岭中冉冉升起,举世瞩目、万众欢呼、以为希望、以为光明,翘首以盼?
3 z X# ^) ?6 m y9 t% {* M: S / Y1 m; W! F* E8 I* Z
因为2007年11月,一向以“干净做人,扎实做事”而著称的XX中央政治局委员薄熙来主政重庆市。 2 S h1 _: f, X, V! m4 O$ c
$ K$ A8 U) u* _0 |* y
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业绩为什么成就震惊中外、深受人民爱戴、风光无限、青史扬名? 4 ] R% m5 C! N. W# }) ~- y
: L) }- z* T: B3 {1 m" M, \7 A3 M) h 因为薄熙来不仅有诀窍,而且有绝招! - O6 ~4 K$ g. V }2 v* a) a2 t
0 K% ^6 o- k" X" v6 I, G
那么,薄熙来及其重庆之诀窍是什么,绝招有哪些? 6 [7 A% @; n% a) v
$ L, h, x3 B4 t8 e( K) r (一)
/ G p& I3 E" e/ y# W, R7 W6 |( p , h$ l! j! J" O
日前,在《谁说我国没有“普京”?有。——论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的历史意义》http://www.wyzxsx.com/Article/Class22/201203/298597.html http://club.china.com/data/thread/1011/2738/09/76/5_1.html中,我们强调指出: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之所以不仅有着普遍的现实意义,而且有着深远的历史意义,就在于: ; c u [- ?5 E5 X8 M: ~ q( S) W
# W* ?+ c7 S/ r% s6 k
其一、不仅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没有任何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而且还有着全国大多数地区所没有的大农村、大山区、大库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恶劣自然条件和社会基础; * [4 i5 E8 d5 b" v7 u$ s7 {# G( r
% g2 p# W, K" Z
其二、不仅同全国大多数地区一样,没有任何与众不同的优惠政策,而且还有着全国大多数地区所没有的大库区移民重任。
9 {& _- ?# x, @; b! d % w* R% R: q8 }3 [
其三、不仅全世界一样,处在资本主义列强陷入深深的经济金融危机难以自拔的国际背景中,而且也同全国一样,处在改革走投无路、发展不知所措、社会矛盾激烈的国内条件下。 z# |$ ]4 I0 J! j) @8 G! G# g
0 w1 H; H" Q& L2 C/ {4 X 其四、既没有左,也没有右,没有政治改革和社会革命的剧变,完全是以服务民生、自力更生为主的和平崛起! $ W( ~ [3 m1 U2 e) Y
- }( ?8 |* ]2 }1 [ 就像当年的大寨和大庆一样,没有独特的天时地利,重庆的崛起靠的就是人和!
" m$ P8 O( o: F8 f$ r7 h% E
1 T" T$ p7 ^# F2 r# k: p1 {+ R+ D9 o 第一、靠的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愚公移山、改造中国的传统精神。 第二、靠的就是有条件要上,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的英雄气概。 % t- @7 S1 Z- [/ {9 L
" L; ]) ?7 K' B. ]
第三、靠的就是三老四严的科学态度。
2 ]! g4 u1 H: k
" `+ U4 E# |! e) I7 ]* q 第四、靠的就是党的领导,党的建设。 * z& s+ k p4 w, U0 ?' G
* ~- `) c$ x5 X1 K6 w* x( t
第五、靠的就是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
- e/ e) d( u- w! I1 O ]9 Z5 r: s5 p) _2 M' J
第六、靠的就是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记JJM“三个代表”的嘱托,真正树立胡锦涛科学发展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富强!
( \% |1 Y! a# l5 ^0 T( ~
" _+ Z; i3 z F7 F# R 这些,哪个地区、谁人敢说不能学、学不了、学不会! , H' J2 f/ R( M* G/ ]+ V
' E2 S- Z0 K5 T2 U) h6 g' f4 d
对此,或许不仅有人不以为然,而且有人还就是不服: / u# @$ ]1 @% B- Q
% L8 B! P* _; g! W5 y
其一、所谓传统精神、英雄气概和科学态度,这我们也有!即便是忘了、丢了,现找回来、捡起来也来得及!都在教科书、历史资料、影视作品、小说回忆录里呢,摆在那里现成的,一点也不难。
7 R s! B1 c$ B2 L( d- G1 J6 `: Z
, |( }4 g7 \" f 其二、“党的领导,党的建设”,我们每天都在做呢!干的就是这个工作,吃的就是这碗饭,从事的就是这个职业,从毛泽东到胡锦涛也都没少说这个事,套路也都是现成的,拿起来就能用,不用人再教了。
/ t, Q; Q# }- N; |' H. m % W6 }2 o9 W4 I4 E! a# t
其三、说到“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实事求是的优良传统”,这更是老生常谈、毫无新意!不仅中央大会小会、左一个文件右一个文件讲,而且我们也没少要求别人这样做。 8 ]& n* s! R1 q% D
6 h) C# o& w% _ ?' s
其四、至于“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为指导,牢记JJM“三个代表”的嘱托,真正树立胡锦涛科学发展的观念,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富强”,这就更不成问题啦!从小家长就教、上学老师让背,至今谁也能张嘴说出几句毛主席语录来。而且这才一路高升,靠的就是学邓小平理论,早就背得滚瓜烂熟了。JJM的“三个代表”,胡锦涛科学发展观,更是张嘴就说、闭口就谈,不然早被撤职了。 . N1 n' |2 r1 \( y9 D9 }" j
9 q+ L! A3 [( L
总之,重庆的崛起虽然靠的就是人和,可这六条都不光是他薄熙来,也是当今每个XX党的干部每天在做的工作,不足为奇!甚至有人比他薄熙来做的还勤奋、还辛苦,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诀窍、绝招。 + a" w2 p# n( d. e
( @+ }$ U' x0 O3 z$ T
凡为政一方者,谁也像薄熙来那样踌躇满志、谁也不乏大气魄、大视野、大胆略、大思路、大手笔,谁也想如薄熙来那样,业绩震惊中外、深受人民爱戴、风光无限、青史扬名,即便是贪官污吏也愿如此。可为什么别人或者失败、或者一事无成、或者成就不大,可薄熙来他却能一鸣惊人、一飞冲天、业绩辉煌、惊天动地呢?毫无疑问,薄熙来肯定是另有诀窍和绝招! ; Q4 N# ? M' h7 B; K
" p- ]5 ]( `, k, _( X- a1 o 科学研究表明,人跟人的大脑都差不多,谁也不比谁笨多少。如果薄熙来能把他的诀窍说出来,把他的绝招告诉大家,那么所有的官员自然也就能像他那样业绩辉煌、风光无限、青史扬名了,甚至有人还能比他干得更好呢!关键是薄熙来,他必须把他的诀窍和绝招说出来,告诉大家。
- K/ d p7 V; X6 N5 u. } . G( }9 H) D' ]4 e# e: |9 N
那么,好吧!即便是薄熙来他把自己的执政诀窍和绝招视为政治秘密,秘不外传,那么,为了我国的强大和人民的幸福、也为了官老爷们能像薄熙来那样业绩辉煌、风光无限、青史扬名,咱老人家也就豁出去了,不惜以身试《保密法》,将薄熙来自己的政治秘密,泄露出来、公之于众!
4 j! [& i( _( I& C 6 j. K4 `7 L7 A
(二) , l9 O( E2 d t; ~
5 J3 k2 {0 O; E9 C/ i4 Q7 \
那么,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业绩震惊中外、深受人民爱戴、风光无限、青史扬名的诀窍是什么呢? 5 a' p7 R2 ~( K9 D
' z. k' E, m; e( w5 O 就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 B2 W, o: A1 S 7 u& D' ]6 z7 Y& `& t. |' [) |
那么,社会主义究竟有哪些制度优势呢?
. g6 B; }4 {3 @5 Q6 f" X' H3 ~
+ C' k- m+ |# K) Q 第一、理想之优势。
^( E0 D# Q' Z! L
$ X8 V' C1 N# ]* S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是走一步看一步、没有明确的远大理想。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唯利是图不计后果,不管其它、无论环境、不顾子孙。祸害完本国,就开始全球化去祸害他国,祸害地球,是吸毒式的经济。从历史的长期性看,毫无发展的后力和前途而言。
; o- A% ?6 U" t5 i1 a4 O) g' G - [! t- s; Z! ^ |2 b6 s
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完全实现社会主义之将成为可能,或许是非常遥远的时期,而XX主义生活方式的时代,则大概属于比那非常遥远时期还要遥远得多的未来。”(《车尔尼雪夫斯基全集》1949年莫斯科版第9卷第231页。) 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从初级阶段到高级阶段,不断向XX主义发展进步!既有着远大的理想,又有着阶段目标。
5 g" U* [# r4 n0 p
$ m9 O3 g s, Q4 n 薄熙来强调:“我们干好了,子孙将50年、100年受益;干不好,他们50年、100年都会觉得别扭,会说我们这帮人低能。” 2008年7月20日 ,重庆市委三届三次全委会“提出宜居重庆”、“畅通重庆”、“森林重庆”、“平安重庆”和“健康重庆”,作为重庆发展的新目标、新追求形成战略决策,“这“五个重庆”是为后代造福,让我们的子孙100年后都受益。”就充分体现了重庆人民远大理想和现实生活相结合,追求理想境界,共建幸福家园的态度。 Y& ^# y4 }. f
3 ^9 N# }4 Q o9 T# z$ @. z8 |- a 第二、计划之优势。 ( R1 l: u# b4 b' P! t5 h" x* D- h
: F% h# Y [; J% R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由于没有明确的远大目标,也就没有计划经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民主、自由”,更使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利润最大化的压迫,导致社会有效需求不足、产能供给过剩,形成周期性经济危机,严重破坏了社会生产力,成为人类发展进步的桎梏。 # h! L5 x2 t0 d" r" I7 q- r9 w3 x
& K7 E& g* B; y# _/ M: J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指出:“当人们按照今天的生产力终于被认识了的本性来对待这种生产力的时候,社会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就让位于按照社会总体和每个成员的需要对生产进行的社会的有计划的调节。”所以,计划经济是克服和解决资本主义社会周期性经济危机、实现社会生产力发展无障碍化及其经济效率最大化的唯一出路。也正因如此,社会主义才从空想变成了科学,成为了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趋势。 + h1 G7 F! v8 X" @/ |4 a
/ y& p7 |7 c. R# [ 薄熙来认为:“市场不是万能的,要同时发挥政府的作用,综合运用国家的法律、行政、经济等手段加以调节。”如今的重庆,有人描述是:“通过土地、户籍改革,把生产要素之一土地收归国有,把生产要素之二,劳动力从农民弄到城市,通过政府承诺保底、提供宿舍等支持,把投资者吸引到重庆。于是,重庆变成了一个雄心勃勃的大工厂。”由此可知,重庆的主要经济活动也就如恩格斯所说“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一样。这样,也就能克服市场经济的生产无政府状态及其所导致的周期性经济危机。 . }/ U8 R* x6 Z
6 d% l- C, j2 `8 V6 c( n 第三、规律之优势。 8 H0 X1 q8 r; O$ H3 s& ^6 e' S
' {+ ]8 \- z5 F" k! l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由于没有计划经济,或者自给自足不思进取,或者唯利是图不择手段。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怎样生产,如何经营,由资本决定。不仅原始的、野蛮的生产经营方式,经常被采用,而且战争也成为了资本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经常性选项。为此,资本主义列强不惜曾经发起了两次世界大战,而且至今也在全球各地军事干涉。 1 x4 Z& k5 D) ]' V, N
: i7 I& r% A9 W: J
斯大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强调:“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的主要特点和要求,可以大致表述如下: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所以,社会主义必须不断追求技术进步,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物质和文化两个生产。
: ~" s6 _- |; [) m, t2 V5 Y
4 {# G# z% ?- ]# e 薄熙来说,通过打造软硬环境,提高城市品位,增强重庆的吸引力。“五个重庆”还将积聚重庆的发展后劲。它营造发展环境,将使重庆赢得更多的人才、技术和资本,使重庆今后50年不落后,100年后更好。
: }6 z! R4 L4 U# t 1 h( C6 W0 r( J# w* n
薄熙来指出:“我们的电视不只是满足大家的娱乐和商业需求,还要给群众提供有价值的思想和知识,要自觉地传承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传播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从而增强人民群众的精神力量和开创能力。”重庆卫视改版“红色频道”
, Y. Q: c# E0 k, L0 I' L
1 Q. h+ }: ~" {8 H6 n& P% N' F1 K 无疑,这些都是用在高度技术基础上使社会主义生产不断增长和不断完善的办法,来保证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经常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
) k, B. y) l) W& K # p0 \; Z& j# d( \5 m2 r
(三)
) r6 q, Q: i2 v, u; p, S6 ~! d
- d% }4 q6 r& P; [6 f 第四、动力之优势。
) Q% ?% {6 v2 K2 x7 K; n8 Q& R/ b$ P
4 K$ C4 J" w* v6 q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生产和发展的动力是以社会的基本生活需要和贵族奢侈消费为主。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动力则主要来源于利润的最大化,生产什么、不生产什么,生产多少,由资本决定。
5 j( Q* \2 r' v) O 4 }( h1 c! Q% t
毛泽东《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的讲话( 1953年7月29日 )》中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法则是发展生产,保障需要,这是主要的、基本的,是起领导作用的经济法则。(《毛泽东文集》第6卷第289页)他在《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的谈话(节选)(1959年12月-1960年2月)》指出:“人们生活的需要,是不断增长的。需要刺激生产的不断发展,生产也不断创造新的需要。”(毛泽东《毛泽东文集》第8卷第137页)所以,“站在最大多数劳动人民的一边”,为人民服务是社会主义发展最大的不竭动力。 , f& Y$ s6 W6 R- s2 z7 S
' K/ b. [8 ?. n& ]0 l; t2 V/ s 薄熙来说,革命的道理千条万条,归根结底就是一条——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实民生不仅是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而且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这几年重庆用实践证明:在民生上花的钱越多,政府会越有钱。“五个重庆”重点是改善全市的发展环境和生活环境,让老百姓无差别地享有公共服务,都是民生工程,都是为人民服务。“森林重庆”是要改善环境,让老百姓多吸氧;“畅通重庆”是要改善交通条件,主城不塞车,乡村有油路;“平安重庆”要增强老百姓的安全感;“健康重庆”要让孩子长得壮,老人活得长,全民活得健康;“宜居重庆”则要着力改善百姓的居住条件和环境。
* S6 O7 G) Z. Y* k
" x# l+ m! K) k y- n; d4 r 2010 年6月24至25日重庆市委三届七次全委会通过的《XX重庆市委关于做好当前民生工作的决定》则立足于解决城乡中低收入群众就业、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急需解决的民生问题,提出两年半,切实抓好10件民生大事,包括在3年内让“两翼”农户都增收万元,建公租房,农民养老保险全覆盖,推行 留守儿童"蛋奶工程",由政府财政掏钱,保证130万"留守儿童"每人每天喝上牛奶,吃上鸡蛋,还有“营养午餐”,直接受益的老百姓有2千多万,涉及了常住人口的70%以上。
+ b- |$ m. n Y4 m F' d 1 \2 ^2 N" Q y, Y) t3 b
在“十二五”时期还要重点做好五件事: 4 f. S P$ c/ a: v
# \4 u4 S( e4 ~: p 一是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重庆农民现在一年6000多元的收入,97%是务农收入和财政补贴,财产性收入不到3%,希望2020年以后,农民财产性收入占全部收入的30%; $ H3 u+ K. U# F4 W
: B3 n6 ?3 U9 v* t
二是增加农民的金融融通能力,大力开展农村“三权”抵押融资,2010年全市农民贷款才30多亿,去年已经发展到180亿,相信今年重庆农户贷款会增加到300亿,2015年争取到1000亿;
) }) Y7 Z; W8 x. s* Q 1 F- a; i2 G* p& [* A- q. f
三是解决好农民的不动产问题,希望在五年内进一步改善农村危旧房,过去五年差不多解决了几十万套,今后五年再搞一批,形成2000多个农民新村; ' w+ m, n9 g9 B
1 N% V3 I( O9 V7 Z; z- ]& [& j 四是进一步提高农村的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水平,现在整个重庆老百姓的养老经费、医疗经费的支出,在1万亿GDP中不到1000亿,一个合理的社会,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量应该在15%甚至20%左右; ( h: R, t3 h t6 R+ [7 ~9 U4 m8 Y
% T$ s& G0 R4 N
五是要持续、稳定地推进农民工户籍制度改革。
6 Z* i$ z0 I- P7 J0 u
5 e' O- ]7 @( N) ^ v% Y 薄熙来说,一个社会的精气神对于任何一个地方,尤其是发展困难的时候至关重要。所以,重庆唱红歌、读经典、讲故事、传箴言,天下闻名。
+ |. C2 G/ |2 A. [* x9 {( q# ]
+ R2 z1 }& l7 w5 \3 l, |# c 第五、共富之优势。
9 L k+ _0 u2 f( g5 }
! b/ P9 |3 A% }2 ]2 X. s. Z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由于没有计划经济,以自发经济为主,生死在天富贵有命,贫富分化天经地义。资本主义制度一本万利、无本无利,多数人流汗、少数人发财,财富世袭。
' o6 v; p. S. f7 g: M4 }. O+ x 8 o6 `4 ?% c) q5 P! t
毛泽东《在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问题座谈会上的讲话(一九五五年十月二十九日)》:“在农业国的基础上,是谈不上什么强的,也谈不上什么富的。但是,现在我们实行这么一种制度,这么一种计划,是可以一年一年走向更富更强的,一年一年可以看到更富更强些。而这个富,是共同的富,这个强,是共同的强,大家都有份,也包括地主阶级。”
- e2 F4 n+ W2 Y3 m. g* Y/ M$ p 0 q0 @) p, ~9 I9 m
薄熙来指出:“只有搞社会主义,实现共同富裕,社会,才能稳定,才能发展。” “少数人的富裕绝不是社会主义的目的,共同富裕才是社会主义的本质。” 2011年7月XX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关于〈XX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提出了缩小“三个差距”的12项重大举措,明确承诺,5年内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2.5:1,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到2:1,衡量贫富差距的基尼系数缩小到0.35左右,未来5年确保市属国有资本收益的30%用于民生,保持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全市生产总值4%,建成1000个标准化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万个村卫生室,将城乡低保标准差距缩小至1.5倍以内。包含创办微型企业、户籍改革、“地票”交易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缩差共富。
) w1 {: n! A3 z' R
W' N6 Q3 B5 C d& c7 G (四) 4 K+ F% j. u+ D: U
1 v; P0 n3 r3 |. |3 a; b; I; y1 p/ d
第六、集中之优势。 * K' I: a4 C: X
& b( j: a; M, C5 F 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或者只有集中、没有民主,或者只有民主、没有集中。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是私人所有、各行其是,一遇大事,各打算盘,议而不决,即便是两国开战,资本家的生意也是照做不误。
% g6 ^5 K# Z8 _
7 H: e) e- Q) K" n8 s$ g" o 邓小平在《改革的步子要加快》中强调:“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XX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社会主义国家有个最大的优越性,就是干一件事情,一下决心,一做出决议,就立即执行,不受牵扯。”(《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40页)1990年,他指出:“社会主义能够集中力量办事,什么困难的事都能搞成。”(《总设计师的奥运情怀》,《人民日报》 2008年7月14日 。) 4 a6 Y. T+ t ]1 V7 H
; i$ d' x5 G9 \' v; D0 y
薄熙来说:“我们只用了3、4年的时间,就集中力量干了很多缩小差距、促进共富的“大事”,真是应了小平同志所讲:“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五个重庆”、“民生10条”、“共富12条”,市委决定,政府落实,人大监督、政协献策,城乡并重,市区共建,分工协作、全民参与:
, N" V: h6 y( u6 X( |& t! v 8 v* l; y" w3 \2 X
一是、将市级一般预算支出50%以上直接用于民生(综合民生支出70%以上),75%用于区县和基层,新增财力70%投向农村。 1 k- h4 @ T) `) ^
$ [4 _3 H* T) g- H 二是、截至2011年底,“五个重庆”的累计投入1.3万亿元人民币,主体目标任务已全面完成,个个出结果: 2011年群众安全感指数为96.51%,比2010年又高出了0.62个百分点。3年种了30年的树,还都是大树、好树,赚了300亿,森林覆盖率从2007年的33%增加到2011年的39%,空气质量优良天数由289天提高到320天,改造城市危旧房和棚户区1500多万平米,20多万户原住民不花钱住上了人均30平米的住房,公租房已配租11万套,30多万中低收入群众实现“住有所居”; 在全国率先实现了境内国家高速公路网全面通车,率先取消二级公路收费,铺了1000多片塑胶跑道,近百条登山步道,还让市民吃上安全、放心的食品。
; O9 R: i, O0 p6 d- e
$ W8 h2 ~$ Y: U 三是、“民生10条”累计投入3000亿人民币, “共富12条”五年内将投入1.1万亿人民币,条条见成效。新增就业岗位550万个,330万农民工转户进城,享有了城市待遇;130万农村“留守儿童”和200多万“空巢老人”得到特别关爱;5万多户微型企业发展起来,40多万群众实现就业;“两翼”农民两年户均增收7900元,率先在全国建立农民工养老保险和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全市基尼系数由5年前的0.44降至0.4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缩小到3.13∶1。
0 z4 j Q% |" U, h ; b7 b& `1 d6 ]) H- Q. H) j
四是、唱读讲传”市民参与面高达97.3%、满意度达96.5%,森林覆盖率增速、医疗卫生满意度、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考评、群众安全感指数均列全国首位,城市最低工资标准增幅位居全国前列,三年多时间,重庆拆了2000万平方米危旧房和城中村,没有一个上访户。
0 B, g! {6 P* S8 P3 z- @0 F* B
" a0 v; f9 C0 c5 g7 v& v5 e1 n 第七、高速之优势。
" w5 M( X& u- _* M
' C! d" d. ~- q/ }! \% y 邓小平反复强调:“马克思主义历来认为,社会主义要优于资本主义,它的生产发展速度应该高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制度优于资本主义制度。这要表现在许多方面,但首先要表现在经济发展的速度和效果方面。没有这一条,再吹牛也没有用。”(邓小平文选》第二卷,第251页。)“贫穷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也不是社会主义。否则社会主义有什么优越性呢?”(《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第255页)
m8 ?! a; `( ?4 g 9 `0 U3 x. u) y# p* M4 S
社会主义理想、计划、动力、规律、共富、集中之六大优势,就形成了经济发展高效高速的可能。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把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从2007年起,经济增速连续3年保持全国前三,到2011年上升为全国第一,总量接近万亿,比07年翻一番,人均生产总值一年上一个台阶,由2008年的2000美元,2009年的3000美元,2010年的4000美元,到去年突破5000美元,年均增加1000美 元,历史性地超过全国平均水平;当地工业总产值达到1.4万亿,是07年的3.5倍,市属国有资产从07年的5800亿增至目前的15000亿。工业增加值、实际利用外资总额、进出口总额、航空口岸货运量、市场主体数量等五大经济指标均位居全国第一。
& {" |8 u l/ Q; k: s8 Q+ r . U9 s2 U* H2 C/ D& f
重庆,不仅在国内被评为了 “中国最安全城市”和“最具幸福感城市”,还获得了全国目前唯一的省级“生态中国城市奖”和第一个“森林之都”商标注册申报权。而且还分别被美国《时代》周刊评为“亚洲最佳投资城市”之一,英国《金融时报》评为“亚洲未来城市”中投资潜力最大城市之一,美国《外交政策》杂志评为“全球最具影响力城市”之一,《财富》杂志评为“全球15个新兴商务环境最佳城市”。 ' g, @1 \! ]& F3 m
* o- o3 |1 i: q! U! D% ?& Z 薄熙来及其重庆干部,向党和人民交出了一份辉煌的答卷!
# \! v2 q: h* W$ j* l 1 E3 Z' o& R4 D" I
对此,或许还是有人不以为然: 社会主义之六大优势,人人皆知、耳熟能详,可关键是没钱呀!只要有了足够的钱,别人还能建“八个重庆”,比薄熙来干得还棒呢! " t: W& V$ m1 K: N3 W4 p2 F
) A8 U7 T! z6 b' Z) \0 z 重庆农村的面积和人口,比京津沪拢一块儿还多很多,其中21个县中有14个国家级贫困县和4个市级贫困县。薄熙来强调:“有些人说重庆“穷”,其实也是“一攥一把油”啊,我们一定要加强管理,把这些钱挤出来,多给中低收入群众改善改善。我们党和政府干什么,不就是干这些吗?!” ; K5 x# f3 e, k" e D! E: V
. T w. \- t0 Y5 c- U7 x 较之从前,现今各地的财政收入不知增加了多少倍,可喊缺钱的地方却还不在少数。果真缺钱吗?公款吃喝玩乐、豪华办公花得不都是钱吗?欲壑难填。如果政府及其官吏以满足私欲为主,钱再多也是缺钱。
$ ^! a. _1 { X6 z, W
2 O# c4 z& M" X5 u* L; p 薄熙来指出:“真正想为老百姓多办些实事,其实并不缺钱,但往往缺的是勤快人、明白人。”http://news.163.com/10/1118/04/6LOD4O0A00014AED.html
# G" ~* Y+ U* X" l
5 z! k5 H9 g5 `6 o; E5 N, B- l (五)
* |# U8 g' x* P4 q$ p; C& c
) p* I+ z2 Y! r2 F2 {2 L) F% q/ ` 薄熙来及其重庆实践业绩震惊中外、深受人民爱戴、风光无限、青史扬名,他的诀窍是发挥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那么,他的绝招又是什么呢?
; i2 Z) ^; Q* A. T8 T0 S5 b ! c6 M# L9 z' T* ~" o9 T2 u
就是充分发挥公有制企业在经济建设主战场上的主力军作用。 ! @& W: A5 X: [9 f' d f
, u E2 I/ B; d( I! K# w' W
对此,有人或许更是不以为然了:公有制企业不就是国有企业嘛。不就是因为效率低、亏损高,才破产倒闭、改制出卖,“国退民进”才成为了政策,怎么还能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呢?只有私营和外资企业才有效率,才能成为经济建设的主力军嘛。
8 }- m4 S4 I- m & e6 I7 C0 y+ U
这样的言论,不是居心叵测之人的胡说八道,就是浅薄无知者的胡言乱语!因为我国从1949年开始全国范围内的经济建设,从1956年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开始提出“三面红旗”到1970年代中期,即从“一穷二白”的农业国发展成拥有“两弹一星核潜艇”的世界第六大工业国,靠得就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和公有制国营企业的主力军作用。 ' W. {7 F; t: c l
6 U) \* ?/ M: n3 M, @8 i- O9 R 史实说明,公有制国营企业无愧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主力军的称号! , V4 w' M: L3 O# n
$ l7 R9 E3 H# @ 当然,我们也不能否认,从1970年代末期,我国公有制国营企业便江河日下、颓势已定。期间虽有李鹏、朱镕基两任总理信誓旦旦、强力出手,可也是于事无补、回春无力。大批国营企业终因高亏损而消亡,虽有少数硕果仅存可也改成了国有企业。一字之差、意义重大:宣告了国家经营公有制企业的失败。
: i a/ b# A; ?6 X3 U* S& u
% ^' P4 j4 U7 x' r7 r 那么,其中原因何在呢?是否如人所说,公有制国营企业天然就是低效的呢?当然不是。
5 D. Y4 _& Y! Z6 o. ]6 h
) W9 T1 s) k) E4 W* @ 其实,公有制国营企业成为经济生活的主体,也是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之一。社会主义之前的社会形态,虽然没有公有制,可却也有国有国营企业,但只是服务于国家特殊需要的少数企业,社会经济生活是以小生产,或私有企业为主体的。资本主义列强是经过两百年左右的自由竞争通过资本的集聚和集中形成垄断后,才出现了能够承担长期投资风险、具有开发高新技术实力的企业。只有社会主义的公有制才可能形成迅速组建成作为社会经济主体、以天下为己任、以赶超世界先进水平为目标的国营企业。 1 @( Z6 }0 ?* z8 C( l
. |( W* Y4 v* i1 |% \' ^% F- s e: Y/ c
由于计划经济的优势,从宏观上排除了市场经济所固有的周期性经济危机,为公有制企业提供了高效发展的客观条件。由此,正常情况下,公有制企业的效率问题主要是内部管理的微观问题,而这对国家来说又是是很容易解决的问题,根本就不存在着天然低效的问题。
9 U4 F8 d; j; Y) y - o/ W! H* t& d
然而有三种宏观原因也会导致公有制企业低效、无效、乃至负效,生产经营愈多,亏损逾高。 5 k: e; ^6 q- A$ w
4 w8 y- C* y ? q$ N
第一、经济原因。其一是如战争时期担任掩护、阻击任务的部队一样,是为了全局的利益必须付出的代价。其二是如“大跃进”时期出现的高指标、瞎指挥一样,经济计划本身发生故障或错误。
' p2 P/ l- G* v+ K& a( T
7 s" Z& X, a' X# S 第二、社会原因。如战乱破坏和文化大革命之初的“停产闹革命”等非经济因素。 - Q* E7 \; u# \
' V( i- ?8 \( V. i
第三、自然天灾。 9 o; B ?* W" `6 g. B# e" w- z- a9 u
8 P) i( `- U' q
天灾人祸的宏观原因所导致的公有制企业低效、无效、乃至负效,其实就是所谓的政策性亏损。责任并不在企业本身,后果自然也不该由企业自负。
6 g# u) L( z* N" T2 M4 C i. V9 D
& d4 G. u5 |% F. t [, N+ O$ R- k 分析我国公有制国营企业从1970年代末期便江河日下、颓势已定的原因,既有宏观因素,又有微观原因,既有客观因素,也有主观原因,不仅有经济原因,而且还有政治因素。 % a) Y8 K: p7 Z! q( R: W
. j( P/ u3 M2 W+ ~ 第一、粉碎“四人帮”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为了收买人心,不仅大幅提高了农副产品的收购价、降低农业税,而且大幅提高了干部职工的工资和福利,并于1978年2月经五届人大一次会议讨论通过《十年规划纲要》,发动了从1978 年到1985 年要新建和续建120个大项目,全国基建投资竟相当于过去28年的总和的“洋跃进”。结果,不仅导致国家财政出现赤字亏损,而且加大了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5 A% R% ~" c& W9 G. f
7 P' B6 G$ t+ P# z9 y M 第二、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又恢复了企业的奖金制。不仅如此,1978年至1985年,妥善解决了城镇待业人员和1500多万下乡知识青年集中返城就业问题,其中主要是安排进了国营企业。结果导致工资福利奖金的增长连续超过生产率增长的问题。无疑,使得企业生产经营成本居高不下。 / \- m* O2 C7 u# L' q
6 j+ S/ u7 k& \, s6 s" {
第三、1981年通过《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后,新的中央领导集体,又以还文化大革命先生产后生活、十年不涨工资的国家欠账为由,开始了新一轮的收买人心,更是以“在一年之内,我们办了这么多非办不可的事情,是多年来没有过的”的气魄,工资改革、住房建设、安排就业,再次加大了国家财政的赤字亏损和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 , w0 p4 Q" A) b* Z% c
% u! b( C; ]# v& J- x2 h' Y 第四、为了刺激企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政收入,国家又实行了利润留成、拨贷款、利改税、承包制等,竭泽而渔、杀鸡取卵的政策,不仅再次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成本,而且撤去了企业发展的后续力量。 ' ^) }/ p5 v% ^
, ]! U0 D, b. X. g/ [5 d 第五、与此同时,国家将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从以“生产资料优先增长”实现四个现代化,转变为国民生产总值翻两番奔小康为主,开始了大裁军,不仅导致生产资料和军工部门的国营企业原有市场骤减,而且国营企业有接受了大批复转军人,生产经营成本再次加大。 : G6 B2 J- L/ X
2 i1 ]. P, ^$ Z _( c2 U 第六、与此同时,国家不断放弃和缩小宏观经济管理的职责及其范围,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蜂拥而起,一方面凭借着农村廉价劳力和优惠政策、轻装上阵的优势,以物美价廉的产品,另方面则通过行贿等非经济手段,抢夺了国营企业的原料供应和产品市场,以至于干脆成为依附在国营企业之上的寄生虫,吸血至今,使国营企业的先进设备和技术力量,英雄无用武之地,开工不足、产能过剩、大面积亏损,形成危机。尤其,市场经济“国退民进”、以市场换技术的改革,则彻底压缩和阻塞了国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难以为继在所难免。
4 g0 {2 @1 X0 k x8 W8 q + k9 \; y+ B) @1 A, P
第七、在危机,许多国营企业领导一方面强烈要求自主经营权、实行厂长经理负责制,另方面却将到手的自主经营权攫为己有,胡作非为、为非作歹、穷奢极欲,以至于内外勾结、损公肥私、化公为私。 + ~& s7 e( Y( F. S; T& d
/ M0 n4 K7 x7 o0 | 总之,1970年代末期以来,在我国,自觉和不自觉地形成了国家一方面对国营企业持续提升经营成本、增加社会责任,另方面却又放弃计划经济宏观管理的义务,扶持乡镇企业、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依靠政策优势和腐败手段,以自由竞争的名义,不断压缩和阻塞了国营企业生存发展的空间,并同腐败分子里应外合的局面。
; W M5 b' @, S' s
% g0 V0 I% U% r 如此内外夹击、不公平竞争,国营企业焉能高效,岂有不败之理。 / E4 g! D0 N, k1 S6 q
7 [ V8 \/ Y& j6 w
(六) 1 y+ f0 ?, }, D! C/ r# e
% E5 O- n; |. a4 B! e( F G( x 黄奇帆,男,汉族,1952年5月生, 1976年3月加入中国XX党,1968.09—1974.09 上海焦化厂焦炉车间工人 1974.09—1977.09 上海机械学院仪器仪表系自动化仪表专业学习,1977.09—1983.07 上海焦化厂设备科技术员、助理工程师、工程师,1983.07—1983.12 上海焦化厂副厂长。
9 D! `* y% E; Q2 x
5 g2 {4 ^9 n/ N1 @/ ~6 p& F8 `2 e 薄熙来,男,汉族,1949年7月生,1980年10月加入中国XX党,1968-1972年 “文革”中进“学习班”,参加劳动; 1972-1978年 北京市二轻局五金机修厂工人。 4 d4 ]/ ^6 B4 A* i \) n1 [) e J
/ z: I- W$ s0 M; O E( z' u
他们,不仅都是1960和70年代的工人阶级出身,而且又都曾长期任职基层,自然亲历了国营企业的兴衰荣辱,深知其中的关键和要害。所以,牢记邓小平关于“我们有优势,有国营大中型企业,有乡镇企业,更重要的是政权在我们手里。”(《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10月,第373页)的教导,在普遍将国有企业视为社会负担、政府包袱,必欲除之而后快的情况下,他们却不仅情有独钟,而且独具慧眼,将国有企业视为社会经济的中坚、政府财政的财源,投入到经济建设的主战场,放手发展壮大,承担起其他企业不愿干和干不了的项目,服务民生,带动了多种经济体共同发展。
6 }- Z& J# |/ l9 U
/ d3 B% p( E, C4 S% f5 x$ Y 一是、针对土地完全市场化导致的囤积土地、哄抬地价问题,为解决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重庆市政府重组和新建了八个国有建设性投资集团,承担全市重大基础设施项目投融资任务和大剧院、文化宫等公益建设项目。已累计建设 2000公里 高速公路、 5000公里 高等级公路,竣工和新开工 197公里 轨道交通、10余座跨江大桥、上千万平方米公益设施,重庆主城区建设创下了“一月换张地图”的速度。按规划,3年内重庆国有企业将累计投入700亿元建设3000万平方米这样的公租房,为以进城务工人员为主的120万人提供住房保障。 G$ A2 i2 k3 l) Y
& F3 B8 c7 u% V- H9 H( ]( | 二是、针对国内市场特别需要的矿石、食用油等,在国外买矿购地。2009年底,重钢集团通过2.8亿澳元投资控股,获得澳大利亚伊斯坦鑫铁矿山开采权,该矿预测储量超过15亿吨,可供重钢开采百年以上;2010年,重庆粮食集团开始在巴西投资75亿元建设优质大豆种植、加工、仓储、物流基地,2011年已有4船约26万吨优质大豆运抵国内。到“十二五”末,预计可达1000万吨,实现销售收入465亿元,毛利42亿元。 0 Q, A& ?6 C' V3 E
/ q6 Q' U* ^& \2 o$ V B! g3 f5 q4 u
三是、针对国内特别需要的装备和技术,收购国外企业。重庆轻纺集团以承接8211万欧元债务、支付6414万欧元的代价,成功收购全球第四大汽车密封条企业——德国萨固密公司,以此获得6项世界先进技术,81项国际专利、58条核心生产线和全球性生产供销网络,以及延续至2015年的全部合同,销售收入可达30亿元,一举成为国际汽车密封条行业的领先成员和重庆首家产销业务涵盖欧亚美三大洲的跨国经营企业。。 & d1 ]8 x; [ _: G; e: K7 n
4 V0 j4 g+ X" Q$ |1 [
四是、针对国内劳动力、加工能力过剩,把国外关键行业的关键企业买过来,然后让这个企业到中国国内搞加工,加工以后销到全国、全世界去。重庆机电集团以2000万英镑收购英国PTG集团旗下6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获得3个百年品牌、5项世界先进技术,不仅使重庆机床相关产业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缩短了15~20年,而且已在英国组建了技术研发和转移平台,新成果可在国内企业无障碍使用。中国四联集团以2000万美元收购美国霍尼韦尔在加拿大的蓝宝石工厂,成为全球掌握高品质蓝宝石晶体生长技术和加工技术的少数企业之一,通过在重庆建厂突破了制约国内LED产业发展的瓶颈。同时,四联集团以相当低的成本收购法国汤姆逊半导体实验室研发团队,使我国的解码核、解码算法等多项技术一步实现国际领先。 1 f: b/ Z& S1 u( `/ i+ O$ l
, X/ D! A% t& {: r5 o) @ 五是、针对中小企业、微型企业融资难,重庆以国资为主导对由民营控股且濒临倒闭的5家地方金融企业进行债务重组、资本重组和班子重组,成立了重庆农村商业银行、西南证券、重庆银行、重庆信托和三峡银行5家新企业。再加上新组建的重庆联交所、药交所和三峡担保集团等金融机构,目前融资100亿元,帮助“两翼”欠发达地区建设特色园区,将最终带动其他投资上千亿元,形成产值上千亿元,新增100亿元税收,带动100万人就业。三峡担保集团等担保公司已为库区和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325亿元。 # K/ `0 D( F( F4 H
: Y' w2 G" D7 ] 由此,重庆市国有企业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式发展,创造了发展壮大国有企业的“重庆速度”。 ; r1 o. V# t5 e+ k
2 J0 ~$ o* P8 W2 d. J 其一、市属国有企业资产总额,从2003年市国资委成立时的1746亿元,到2007年底剧增至5913亿元,到2011年底激增至1.52万亿元,全国排名由第19位升至第4位,总额翻了三番多,负债率则从2003年的104%降至60%左右,年利润由5.7亿元上升到400亿元,总额翻了六番多; 4 ?6 B8 h9 @$ t# |3 z
) y* j8 M# _; O$ l* F" ]; J8 l# Z 其二、市国资委监管的39户企业连续3年实现全部盈利,普通职工年均收入由1.7万元增至4.5万元,并在全国首创“第三财政”,年均贡献超过1000亿元,其中税金约200亿元,上缴收益约200亿元,上缴比例全国最高;年均政府性投资额约800亿元,承担了基础设施、公益设施投入3000多亿元,以及一般由政府支出的企业资本金、破产周转资金、环保搬迁资金等财政性支出615亿元。 ; O' M( s' Y9 J! o; }+ Z+ |
) w& D) F) F9 S( t8 M. G: R 其三、到2011年底,区县所属企业总资产增长39.7%,达到5991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50亿元,增长27.2%。中央和外地在渝企业总资产增长13%,达到3 566亿元,实现营业收入3 474亿元,增长14%,实现利润162亿元,增长12%。
0 z- L4 ^# [& @0 V1 P6 n: ~; D+ u
& F) O$ D. G$ |5 V x( Q& \ 其四、市国资委监管的工商产业集团,已有一半进入中国企业500强,43项国际领先技术,23个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位居全球前列。庆铃集团商用车产销量连续5年位列五十铃海外第一。建工集团1年斩获三个“鲁班奖”,开全国先河。四联集团坐上全球大尺寸蓝宝石衬底技术委员会主席单位交椅……
7 y2 Y. ^* g r( t/ Q& S, P% w
5 j+ f2 o# J. ^8 Z) ^ 国有企业主力军,重庆市经济建设当之无愧的主力军! W; M4 Y1 y4 D8 a# q
1 J0 Z5 B$ p2 N1 T) y 2011年7月XX重庆市委三届九次全会《关于〈XX重庆市委关于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的决定〉的决议》提出:“在缩小三个差距、促进共同富裕中充分发挥国有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对此,重庆市国有企业正在全面实施“十大工程”。到2015年,重庆市国有企业将投入和带动民生投入1万亿元以上,其中安排用于民生的比重可达30%;可解决和带动就业200万人以上,对全市缩小“三个差距”的拉动可达60%。同时,市属国有企业也将获得更大的发展,资产总额将达到2.5万亿元,年利润600亿元以上,上交国有资本收益和存量资产收益超过1000亿元,生产经营一线普通职工收入年均增长15%。工商企业核心指标进入国内同行业前列,每户拥有3~5项全球领先技术,4户企业营业收入突破1000亿元。
1 p/ m2 d' \' i8 ]5 f) b9 D
8 N+ O5 D/ q: Y0 @" D* O 重庆,公有制国营企业的第二个春天!
3 K$ G6 V( Y4 `1 G#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