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  鸡蛋( 0)
|
· 1.終末遲遲未臨. M( j4 v5 q0 Q3 r( Q
8 u+ V2 _) @( ]! j. R
# \6 s- \/ W# n! Y
" F1 ~% V8 R1 _本來,按照耶穌時代受猶太教影響的人們的想法,基督的降生,就是一個全新時代的開始,世間的君王的勢力就要消逝,但是,基督卻被處死刑,被羅馬政府以叛亂罪釘死在十字架上,世界也沒有因此毀滅。基督的復活,原本可能是所有為義而受難者一起復活的日子,也就是真理公義真正得勝的日子,但是,復活的信息只在基督徒當中傳播著,整個世界並沒有立即發生動盪,當權者仍是當權,不公義的事照常發生。「上帝國」離這個世代還是很遙遠。* H( F& ^; T& K0 L+ ~
* z. K+ ~. }, ^* B ~: g5 A3 c
1 l. S, T4 Q; y( ^# [ c$ j* g& V7 _& d
受壓迫的基督徒並沒有放棄希望,現在他們渴望「基督的再臨」-復活﹑升天了的基督會再回到地面上,將這個世界加以轉變,與堅持到底的信徒共同統治世界。
3 i3 A& R3 m7 L! N$ a1 ^0 j' ]( h' \4 G
e6 {; O' G# x6 q/ a# Z" M$ X" A% l- F4 b
一位教會歷 史 教授Gerhard Ruhbach(已故)常用一句玩笑話來形容這種奇異的等待狀態:「基督徒們一直在等待上帝國的臨到,臨到他們的,卻是教會。」
! t8 E! o8 h5 \
; O9 @& {/ n3 s- X- |
7 z& I8 Q1 X+ l( l0 I. G& X# e; T8 \: a% n) S1 x/ k
意思是說:早期的基督徒根本沒有想過要去組織一個龐大的﹑普世的教會,他們分散在各地,在家庭中聚會,生活貧苦,但在經濟與精神上不保留地共享,忍受政治壓迫而沒有政治企圖心,一心只等著基督再臨,改變整個世界。但是,基督遲遲不來,信徒越來越多,團體生活的問題越來越複雜,當 羅馬皇帝 君士坦丁在西元311年停止對基督教的壓迫時,他提供了教會組織的發展空間。在啟示錄中被寫成「罪惡的淫婦巴比倫」的羅馬帝國,現在卻變成教會成長的土地。" x/ K; z, s' u6 f5 g {: {
v9 Q5 S/ \4 Z# y9 X/ H4 t ( S3 u/ T* J" U, h* f* ~
2 n$ v, S- M1 B( k* z& G對長期遭受壓迫的基督徒來說,突然得到帝國的認可,被壓迫者突然變成有權力的團體,這是非常驚人的轉變,已經帶有「上帝國就要來臨」的味道。
; D" P q* T% c% L& u* O+ y0 G: R& ^ J9 b1 J0 n
1 s0 V3 z% P. `. w
/ ^7 h2 Q; P# V' S1 z 早期的教會歷史學家,不由地會將君士坦丁大帝給予基督教生存空間的事實,解釋成:魔鬼已經被捆綁,基督已經勝利,平安的千禧年,就此開始了。人們將注意力由遲遲未到來的終末移開,開始熱心地為基督教在地面上的存在與擴展努力。
0 ]" d( F2 n1 s1 V' @! k' c3 d- p: b. Y5 V+ Z [) f- X
7 R8 [' t' P$ Y' T' h3 G0 v
5 E0 u9 F$ ^. b) W
2.活在千禧年裡# }; u9 V2 S& d v& s
. w* J( l6 I" N0 M) O0 |1 x
+ V2 E( @# P7 M. S( k ^8 @
! N1 \/ z+ L* N& O1 x/ G 這種「活在千禧年」當中的生活感,主宰著西方的基督教,也帶來各式各樣的歷史觀。& b8 }2 g2 F/ m6 }3 v5 h
2 T. h8 u( w% z3 Y1 v
9 r1 O8 P4 F$ V# v' z/ g4 R
2 T1 E) b; r$ |/ U! {, y8 w& O9 W7 S
一個盛行的觀念,認為基督進入人類歷史之後,已經將俗世歷史變成一部「拯救史」(Heilgeschichte),基督降生之後歷史發展,是人類向著最後的審判與拯救的發展。許多人認為,這個拯救史有一個地理的中心,盼望要由那裡發出來,救贖要從那裡開始。猶太人認為這個中心是在耶路撒冷,基督徒在耶路撒冷毀壞(西元70年)之後,則逐漸認為,羅馬是拯救的中心,蠻族攻進羅馬城之後,拜占庭的君士坦丁堡又成了許多歷史家解釋中的「新羅馬」,伊斯蘭教的勢力在1453年終於完全佔領拜占廷帝國的土地,東方正統基督教(Orthodoxen)的中心移到俄羅斯,莫斯科在十六世紀之後,自認為是「第三個羅馬」,是拯救史的地理中心。
- l; X* R# [8 C D/ o$ F6 `% q3 {- \8 X* O
+ \% n: P7 f+ k
3 ~- B9 _5 O# v: g! b' h5 Y
從初代教會開始,一直到現代世界,不斷出現有人想為「拯救史」找到地理位置與時間的進展中清楚的定位。換句話說,人們想要預知基督何時降臨?在哪裡降臨?他們分析聖經中的描寫,比較人們經驗到的歷史發展與當代的情境,希望找出歷史的走向,和歷史的結束點。
$ u2 q b* P8 I" M, I: c0 y/ J9 U! t# d n4 K! d* c+ n/ {
" g; C" k4 V7 X' Y
5 u, {* k p: G9 s; `4 F w 另外一種面對終末的態度,可以舉出中古早期重要的神學家奧古斯丁為代表。奧古斯丁並不在外在的歷史中探求終末的點。
2 G- _: [! p4 o6 G- O
1 T% `7 U8 V/ A& K! J
5 g! c3 [* n1 B$ U9 K1 z/ G2 e8 }) D& I
奧古斯丁認為,我們生命的每一刻,世界史發展的每一刻,都是一個在終末臨到前的時刻,是善與惡,上帝之城與世俗之城角力的時刻。終末的意義在於:邪惡終究會被上帝的善與光明擊敗,永遠的平安會出現。
6 |6 X% ~: G+ T7 L. ?# \! x
0 f( d3 }% m( c; R% K3 e: n* E : _, R0 R0 F! J) L
) n: I9 j) h; o
奧古斯丁影響到後代的歷史哲學。
( s z( E# k; C# E( P* p- p$ C! J3 M3 W/ x7 u* F- I
7 R5 r4 ~1 y% ^' P& { A% ^+ {
! Q* J. Y9 O* |- V: j9 l3.激進的千禧年運動 U6 }& E5 _/ R$ o, Q
) ~' q x/ N& {/ V% S% X
: T6 `: q9 B4 t+ d* e3 a. d# x+ c: T9 P$ \3 Y
猶太人的終末論,出現於民族的困境與戰亂的時代,基督教的終末論,則是在基督徒受壓迫的狀態下發展著。對終末的盼望,特別是具體的「千禧年」的想像,常會出現在在經濟﹑社會地位上居弱勢的﹑或被強權壓迫﹑或與俗世潮流不相容的小團體當中。流亡的猶太人與不被帝國容忍的基督徒,曾是這樣的團體,終末的盼望對他們來說,是生存的力量來源。
; `8 |7 ~+ N' K: u6 K& {+ G
+ p" z( ~6 B& ]2 _/ L+ x" F. r, r" { / h3 `7 U2 ]% w) h8 |
0 I" K0 O# B- x i! g7 }0 Z+ S" F# v
自從基督教成為歐洲的主流宗教,教會團體不再是弱勢無地位的,在教會的主流思潮的終末論裡,便很少在出現期待末日臨到時,對政治體制﹑經濟生活的革命性改變。但是,被稱為「小群」(Sekt)的激進基督教團體,卻實踐著搖撼深層結構的「千禧年運動」。0 a$ j' Y3 }" \( p; r; ~* k
3 k# r3 Q H! E2 B& J; m9 U" S
; t3 Q( g& k# z E- j7 y
; K9 u: [. n M
這些激進的千禧年運動的團體,常是由有特殊靈力與魅力的領袖在領導,在經濟不平等﹑政治有高壓的環境下產生。中古後期,在起義的農民當中,「末日近靠」的思想很流行,猜測那日子的日期的,也大有人在。起義的農民與他們的領袖相信,他們是讓千禧年臨到的工具,透過他們的武力革命,革掉腐化的教廷,推翻封建領主的壓迫,基督才會終於降臨,與他們這一群選民,一起統治世界。
) _- S! x% w3 b, g8 P; K
" Q) y9 G" x# S- A" z) e4 m 0 j( M6 l1 V1 [0 F
" b7 q d. u4 A$ p. u
在宗教改革的過程裡,這種自以為是「選民」的小團體相當不少,比如在敏斯特,洗禮派的農民把城攻下,實踐他們心目中的「千禧王國」的統治,以暴力逼居民就範,將政治制度和經濟生活大加變革。這種激進的做法,終究不能持久,這個「千禧王國」是一個充滿流血與暴力的失敗例子。而這個暴力經驗,也使得斯文論政的宗教改革者們,對千禧年論敬而遠之。基督新教的團體,對終末論的興趣一直都不大。0 c9 Q# ` ~) M8 d; r
( [* b) n5 d8 J2 b
( e3 e2 u; [# f9 |
5 v' _5 ^$ S4 V+ W移民北美的清教徒,因為有受迫害的經驗,倒是不時有自認為是上帝選民的責任感,很致力於用他們的信仰來影響世界史,期待徹底實現「千禧年」的「基督統治世界」的理想。美國的逐漸強大,也讓許多美國基督徒喜不自禁,覺得這正可以證實,美國是一片應許之地,是新天新地來臨前的千禧之國。因此,難怪自十九世紀以來,深受清教主義影響的英國與美國的基督教宣教團體,在亞洲﹑非洲積極宣教,腳蹤深入西方文明未至之境。也難怪在十九世紀,美國會出現「基督末世聖徒會」(摩門教)與「耶和華見證人」等類似基督教的團體。他們都是有很強烈的「選民意識」,急切期待上帝國的來臨的團體。
6 Y: h+ G' i& {$ U! |( W" a3 o- B: y7 I9 H# P
6 ~7 B: `3 n' l! o, d' G0 i
& Q; V% v+ `: i在台灣的「新約教會」也是屬於以終末論為信仰重心的團體,他們相信上帝國降臨的地方不是耶路撒冷﹑羅馬或莫斯科,而是在台灣。新約教會的信徒因為內聚力強﹑有點「公社生活」的味道,又多是老兵與其眷屬,曾讓國民黨政府疑心為反政府的力量,聚會被禁﹑常受驅逐,但是對這種終末論的團體來說,外來的壓迫反而會增進內部團結,更增加他們是受苦的「選民」的決心。目前,新約教會在高雄甲仙建立了他們的「錫安山」,過著樸素的公社生活,從事有機農耕,建立一片自然樂土,以象徵的符號,來向訪客宣示他們的終末盼望。( X6 n' |) s7 O- h0 }6 ^
0 b1 s6 P0 s/ i$ G
1 W1 f1 U' B6 r' Y5 N4 e
: d, H! i6 a: j y H9 G另外一個很獨特的激進千禧年運動,就是清末洪秀全的「太平天國」。5 h* \/ M6 H3 \8 l5 l N. r
& w% I7 u3 u# t( F# h" a
' z- {- Q M2 ~; S/ I$ d$ j
) K# U) K: m b洪秀全由基督教的宣教士那裡得到靈感,認為在清末一片混亂的政治﹑經濟危機中,正是上帝國將要臨到的跡象,而他自己,就是完成這個終末的人。他宣講終末盼望,很吸引生活困苦﹑企盼改變的勞苦大眾,因此很快就有他的群眾。洪秀全把中國朝代興亡的歷史經驗,和基督教的「上帝國」的盼望結合起來,建立了「太平天國」。; | u, E7 A8 w8 j1 Q5 Q5 X: J
- Q8 t9 B+ t3 }$ Y
, S" [# t" i+ g+ C( T: }& q a" g( C( C
「太平天國」是一個十分有意思的宗教史主題,值得再深入研究。西方在中國的宣教團體,因為洪秀全不依基督教主流思潮解釋聖經,或因太平天國的暴力潛能,更因清政府的勦滅太平天國的決心,都與太平天國劃清界線,沒有一人敢支持這個民眾運動。到現在,在西方,還是有人問:如果基督教遍傳世界,上帝國就會來臨,當初,為何宣教師們不利用太平天國的極盛期,經援太平天國,讓整個中國進入「神治」的時代?3 b+ ~$ w( e9 n7 E1 T+ k
4 y; M, H' y/ q. Q
$ T* q: P4 y4 v+ S* \
w3 W% B* i( I0 j0 W% O |5 Q 但是,激進的千禧年運動一旦成為主流,將是可怕的集體主義的統治,是將人在同一個模子裡鑄造的可怕社會,與舊約聖經中所描寫的和平﹑自由﹑人人安居樂業﹑無憂懼﹑與大自然和諧相處的上帝國,相差太遠了。
& }( \. p9 C8 w: |/ @# d7 p! \$ ?5 W7 J+ t# M
% _: ]2 ~# i( d4 y, a) p0 {4 n
! j- S- T" E! T' w) U1 P: P; T引自: http://blog.roodo.com/karlatheo/archives/5643815.html
9 ]* z+ A! ]+ G! q: m8 f
4 ]/ x" v1 J& ^
6 c$ z: v4 D; G! y: g+ l% S$ _+ k1 W% U1 V6 S
**********************
- p. k0 Q' g5 _$ I( R6 K/ @& f) k* S+ D6 k
( n" D" Z: w8 V% _; M9 `. x
6 B: e7 B( Y) y/ t$ r 末世論是受苦者的安慰來源,但是不能用來做避世或麻痺自己,這樣就無意義了。
7 K8 y. [! F7 ]1 k$ t
1 l7 I( a! \8 _. l% D; R
3 A4 }3 ]% u5 M9 {1 F5 H$ n) X& }
/ |* w5 j: P* N8 G3 a 反倒是對未來有把握,更要勇敢面對今生今世,好好活出基督徒生命來榮耀主。
8 c. @; I7 s* R$ r0 \/ A* R* ]' b4 C9 R6 P
& X8 E% V! J1 n F* [3 M$ a! e' e$ _) \3 `! S/ v) ^+ V
( `, Y" g' M# h7 b2 l6 R8 h* n6 U v( |" }0 @
3 ?% _+ m: x7 @
% j' }* F. ^. w4 ]- t** 相關閱讀:末世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