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9-3 21:56
|
显示全部楼层
关于无上密宗的双运、降伏等甚深法门的释疑作者 或喜或悲
7 C$ L, o$ c, L6 D+ y
" {$ f) ?0 K/ ?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7 ?* I2 R5 \5 } @密宗上师:. Y" z7 X- y/ S$ p: n9 s, F, e/ Y+ q" ^6 L
当你能够用眼睛盯住树上的苹果,使它从树上掉下来。不过这还不够,你还得有能力用眼睛使掉下的苹果长回树上时,你才有初步的资格来问有关双修的问题。这时你是否具备双修的能力,还是要听从你的上师判断。* d( f( W& a$ L" j6 K3 `% C
& s$ F3 Y* f3 ]; h4 x; N% q一切罪业当中,谤法是最大的罪业,要造这个罪却一点都不难,只要嘴皮子一动就行了,甚至不用说出来,心里抱持成见就是谤法了(经中云于一类佛法起恶劣想就是谤法)。造下这个罪,不但往生解脱无缘,还须堕落恶趣受尽苦报。密宗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传统宗派,古今大德都未曾对此深法有何疑议。毁谤密宗的后果是什么呢?《智慧深圆续》云:(续即密宗经典,如《大日经》、《金刚顶经》等)“心违密法造恶者,定堕地狱真可愍。”所以,在此劝请大家不要为部分用心叵测、错谬百出的谤密言论所惑,不要对自己根本不甚了然的密宗深法动辄评论甚至毁谤,以免将来追悔莫及!
6 c# W2 Z/ z; d" a7 K0 d" E& q ?. K1 k( ~* l, X0 q
《般若锋兮金刚焰》6 C. g$ T9 s! b* s( `* O! Z
8 O( F) y9 ^) i: W n* q+ |& p
谤密者学理不深,却善于拿一些似是而非甚至是无中生有的东西来蒙混初学,请好好读读这本书!除疑解惑还能大长学问!这个贴子的主体部分是这本书的第八章,仔细看这个贴子,对密宗的大部分疑惑都能除去!有这方面疑惑的同修务必要参看此贴全文,存下对密宗的非理成见,就是谤法大罪,将是你往生的巨大绊脚石!(于佛经一类起恶劣想即是谤法罪)4 _9 Y. u0 q! T: C: ~
+ v9 l" n9 z0 [& G
作者 释智诚 秋吉彭措8 o' {0 W$ n) {* {) c* w9 R
8 h! l2 T$ n; }4 f: ?7 X5 S: O% x5 g此《般若锋兮金刚焰》是目前最系统的破萧著作,从见、修、行、果一个体系方面抉择了萧氏邪说的谬误。仅上、中册在台湾出版就引起了萧平实师徒内部的混乱与分裂。本书也从正面以诸多教证理证成立了显密圆融、密法是清净无垢的正法。
, W; ?/ Z. s; b& ]! ne书下载
& w( e, d$ i, ^http://www.fodian.net/zangchuan/brfxjgy.chm
* n4 ~( q9 U* S1 l3 w
# y; G. k- B" z I9 O) O / g# F0 u' f, _
* b' S& S; a% B% C
1 @2 l6 S2 s$ j+ [ e6 |6 M; L密宗法义深不可测,单凭凡夫心来思量是很难出得了曲解的窠臼的。虽然有些密宗法门让人暂时难以理解,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些法门跟一般人望文生义的“淫”和“杀”绝对不能混为一谈,而绝对是清净的正法,本贴将以方方面面的教证和理证来证成这一点。
|# C: @; ^" p9 c0 ?5 Z) g( M7 |" t8 h8 v( f/ J1 i
此外,由于藏汉佛法交流的不成熟,部分十分荒唐的常识性错讹也严重存在。比如说只有极少部分具格的在家大修行者才能实修的双运法门,竟然被谬传为严持净戒的藏传出家人也在广泛修习。这类以讹传讹的谬论,就是十分严重的谤僧大罪。在这个贴子里也将对类似的误解加以澄清。3 ~9 s1 I3 s; Y
1 I v* q0 A+ r! p) S e" _至于目前网上流传的一些不利于密宗的文字或者说个别“不如法事件”,我们需要加以理性分析。不可否认,跟汉传佛教中的谁也不愿其发生的少量丑闻一样,极少部分不如法的密宗修行人和借密宗行骗的人,也确实是有的。不过,这里错的是不如法的人而不是清净正法,不能把人的过错归咎于法,这个道理一目了然。
2 m3 G3 j+ r( ?$ ^( O- [4 e
5 ?6 S! h3 R9 U+ n0 y“谤密者的一项重要工作,就是大力收集涉及密宗的个别不良事件或现象,然后运用现代信息传播工具加以大肆散发。这种意气用事的做法,实际是非常可笑的,因为如果把汉传佛教的类似事例收集起来,数量和情节可能更加惊人!但我们绝对不会这样做,而且可以保证,任何对整体圣教不利的事,我们都绝对不会去做。事实上,假冒伪劣等恶行给整体圣教造成的损害,比起某位信士在某时某处所受到的具体伤害,要严重得多。因此,客观地讲,我们都是受害者。”
( J0 K7 G" [; Q/ N! Y' U$ O% X1 `; i0 H1 v
而且更加需要辨明的一点是,绝不是所有的这些传闻都是真实无误的。事实上大部分并不足以征信。一部分传闻,仅是片面之辞;一部分传闻无来无由,根本无从查证;还有一部分甚至是某些仇密势力刻意制造的抹黑事件,这一点已经有了先例,其当事人已经发布了对于造谣中伤密宗上师的忏悔声明。在这个斗诤坚固的末法时代,部分谤密人士真可谓是无所不用其极,实在是让人感慨良深!提请大家对这类传闻要谨慎对待,切不可人云亦云、以讹传讹!以免造下毁谤真正大修行人的罪过!3 D- j; I R/ G3 M3 F/ W
6 r: ^( G/ W4 k, A' \8 N) y" I
以下不妨由太虚大师的对于无上密宗甚深法门的一段评述来引入正文:
7 Y/ y* S1 a# ~3 d* e& k7 V1 G" b# ]4 E
$ Y v' Z3 k8 B: Y5 ?4 _2 ]太虚大师在《佛理要略》中说:“‘总持’即陀罗尼义。普通指陀罗尼为咒,是取狭义。然陀罗尼义实甚广,如法陀罗尼、义陀罗尼、忍陀罗尼等。此中所明一切法大陀罗尼,即指陀罗尼中之大陀罗尼也。非但指密宗之咒,——密咒中有是大陀罗尼,亦有仅为一事一用之小陀罗尼。一切法皆大总持义,如天台圆教一色一香皆法界义,贤首圆教事事无碍法界义,皆任何一法包一切法,等于密教大陀罗尼。何以故?如云随拈一法皆为法界,今拈一纸亦即摄一切法;盖任拈一法既皆法界,则一切法皆不能出此法界外也。又如事事无碍,则任何一事物即一切事物,一切事物亦即一事物,即境即心,即身即佛。此一切法大总持即大乘之妙用,融会前二而成就。前二为体与相,此即为用。又所谓大总持,谓一众生即一切众生,一切众生即一众生,一刹那即无量劫,无量劫即一刹那等。明此则更无空界时劫拘限,速疾圆成佛果,普度众生之大用。如是大乘法三义甚深甚广,今为初学粗略而谈,广如性、相、台、贤、禅、密各宗义中说。例如密宗,也不过发挥此法法皆大总持之妙用;欲界特盛之贪莫过淫欲,最重之恶莫过忿杀,——欲界魔所恃以害修行人的极凶工具亦莫过淫杀,而无上密宗即以淫杀为大修行法,则魔失其恃而即魔成佛矣。最狠毒之鬼亦成近卫,最污秽之物亦成上供,可谓极乎烦恼即菩提之能事;然亦实现此‘无法非大总持’之功用耳。若知佛是干屎橛,道在屎溺,则更何足怪哉!”: G! O$ B7 C3 v/ j' _6 g
% F8 F% P: s: a' t4 ^5 X: p8 G
0 L9 ^, @. |1 K$ c7 E, q, ^
3 t& _9 n; B+ q2 j7 F3 ~% R2 ]
6 \2 n0 b0 p* ^( o, U$ t7 h
; @. h0 d5 [9 j+ `' J& U5 j《般若锋兮金刚焰》第八章如意自在4 E9 u* _8 ^. O& @9 c
# A M1 U# ^, J1 V4 E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 B9 O7 K! y6 b* j* X$ Z
; C2 {6 J4 P' `- E
“翌日,复举事法界、理法界,至理事无碍法界,师(圆悟克勤禅师)又问:‘此可说禅乎?’公(张无尽居士)曰:‘正好说禅也。’师笑曰:‘不然,正是法界量里在,盖法界量未灭。若到事事无碍法界,法界量灭,始好说禅。如何是佛?干屎橛。如何是佛?麻三斤。是故真净偈曰:事事无碍,如意自在。手把猪头,口诵净戒。趁出淫坊,未还酒债。十字街头,解开布袋。’公曰:‘美哉之论,岂易得闻乎!’于是以师礼留居碧岩。”5 G6 u0 h* p, q& b) r# g
——《五灯会元》5 g8 k: A2 M$ D' Y- _9 |
' D( n- x0 t% m4 _0 a% e3 q无上瑜伽的双运、降伏等禁行,是外界对密宗最感迷惑之处。其实,这些法门含有十分深妙的道理,在显教中也有适当披露。像汉地的天台、华严、禅宗等圆顿大法,就和无上瑜伽“转烦恼为道用”的精神存在相当接近之处,只不过较为简略、含蓄、偏于理而已。
# p a/ r. E* Z& i3 ]# d, y( z# G( ^) j+ U
关于禁行,海内外众多大德已经作了不少解释,但是,尚有众生因为福德因缘、信根慧力暂不具足,难以心开意解。此外,还有些不良之徒,认为狂谤密宗是争风邀名的终南捷径,而揪住禁行大做文章又被视为攻击密宗的“撒手锏”。为了帮助广大佛教徒对金刚密乘生起正确的认识,下面依据可靠教理并在不违越基本保密原则的前提下,深入浅出地就双运、降伏进行适当论述,顺便粉碎萧张邪说谬论。- g9 Y2 G ^1 i/ Z' U
0 S0 A2 s2 A$ x$ W% F% ]6 ]
第一节 禁行、善恶、戒律
. I1 J5 m1 ~2 y `5 q- Z! _
' z6 `/ P+ z! u% r
3 d' F, ]- w8 ]" p) @8 n, F7 r在密乘中,双运、降伏被称作“禁行”。禁行,顾名思义,就是须禁止的行为。那么,是对什么人禁止,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可略作开许呢?这就涉及到禁行的性质、条件、意义,及其和戒律的关系等一系列问题,对这些敏感问题进行冷静探讨,是正确认识密宗的重要环节。
# ]5 w1 l& {) L
' ?: c: ~& J$ r, }/ q6 \5 T我们知道,无上瑜伽主要包含玛哈(生起次第)、阿讷(圆满次第)和阿底(大圆满)三个层次。玛哈瑜伽侧重观修本尊坛城,持诵明咒。阿底瑜伽直截修持离戏心性,不依赖外部条件。这二者和双身(双运)法关系都不大。阿讷瑜伽分作有相圆满次第和无相圆满次第,其中的有相次第主要修持风脉明点(杂龙),复有自身修法和他身修法之别。所谓双身法,实际就是指有相圆满次第中的他身修法。由此可见,双身法虽有其特殊价值,但只是无量甚深密法之一,并非一切密宗弟子唯一的选择。$ ]; _8 R' o+ x
9 u/ O! {- T# M9 |# P+ T总的来说,密法可分为解脱道和方便道(这两个名词于此有特殊含义,和别处用法不同)。双身法即属于方便道,此种法门,仅对极少数具备根性和因缘的修行人(一般皆为在家瑜伽士)略有开许。就绝大多数密乘弟子——特别是出家僧人——而言,双身法是禁止的。在藏地,出家僧人一般都是修学解脱道,也就是谨持别解脱戒,趋入正常有序的闻思修行。无上瑜伽的方便道虽不失快捷,但其难度和危险性较大,对修法者的要求也十分严格,因此绝非普通学人所堪行持。解脱道则三根普被利钝全收,十分稳妥,可谓是当今时代绝大多数修行人的最佳选择。
; S! J9 J w) L; R3 @
" D$ X# i4 k$ @ o. ^! T全知麦彭仁波切在《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中开示道:“子一:方便甚深道。主要依方便奇妙之行,以强力使现自住智慧,而速能成就彼果,犹如玛吉噶(一种点金剂)之力,于一瞬间其将铁球转为黄金也。……子二:智慧解脱道。主要以闻思修行之殊胜智慧,来抉择诸法皆为本觉自然本智自圆大坛城而修习故,究竟诸道后,于自现身智坛城大平等中解脱,犹如果支巴之宝,与铁界物并置,使其渐次变金也。于彼(解脱道),上根修悟同时而趣入彼道,乃名顿悟道;先抉择正见,于彼义如理修炼等持,乃名为渐悟道。有如是两种也。”“以本体而分方便道禁戒行,与解脱道谨慎行二。初者有共同一般行为及特殊双运、降伏行为二种。二者解脱道有信行、勤行等七种渐次行为,以及无取舍顿悟行为,共说八种也。”可见,利根行人修学解脱道,同样可以极快顿悟成就,并不比方便道逊色。了知此点,对出家人来说尤为重要。
' i2 H) q+ E/ t
* T0 K$ U% H* d Q9 x在历史上,尽管不少摄受空行母的大瑜伽士是公认的登地圣者,具有胜义比丘戒,但为维护僧团形象和教众信心,他们仍甘愿示现居士身份,并对一切出家僧人礼敬有加。故此必须提醒一句,若有个别出家人想打着修行密法的幌子,恣纵自相的贪欲烦恼,很可能会失毁根本戒,损害自他。作为一名修行人,必须对自己的发心、能力、层次和身份有着清醒的认识,如果自己对自己都不负责任,那就后果堪虞了。
2 D+ B- A) i( R; A: f9 C) ~: t* |, J# q; i' B
当代宁玛派大法王至尊金刚上师晋美彭措仁波切在《窍诀宝藏海》中开示道:+ q$ l- j( ]) Z7 N' O6 @' q
! X7 k) w9 B( P( W+ I“如果一个人没有获得任何密宗方面的证悟境界,只是依止一个空行母,根本不会得到暂时与究竟的解脱。因为如果贪心不能束缚我们,那在轮回中受束缚这回事就根本不会存在。总之,在整个三千大千世界中从来没有依靠自相烦恼而得解脱的佛陀圣者,这只能是在原有烦恼之上更加增上烦恼。自己以为是密宗师,可以随心所欲,就象印度外道大自在派中的性力派行持贪欲,如果依止这些所谓的‘佛法’行为能得到解脱,那为什么小虫得不到解脱呢?因此在密宗里仅依靠一个空行母,根本不能成就密法。现在世间人以密宗为籍口,或妄称自己是伏藏师,以贪欲来修持无上密法,这种做法实在是自欺欺人,只能是毁坏自他的心相续。”
" T. Q/ y, p$ L( O3 B1 Z
5 G. G" e, p: Y# z! G0 J ]“总之,不论是降伏还是双运,如果没有密法的修行要诀,自己是绝然不能享用空行母或直接行持密法中的甚深行为,否则那就和外道大自在派的行为无二无别了。+ l: f: I" Z4 b1 U$ F. p0 j
6 P% C1 w! l3 u6 L# V5 A* L在大幻化网续部中讲,解脱道犹如果支巴之宝,其与铁物并置能使渐次变成黄金,而方便道就犹如玛吉嘎之力,能于一瞬间将千斤钢铁变成黄金,因此依空行母的方便法能迅速地成就。方便道与解脱道有如此缓慢与快速、渐悟与顿悟之间的差别,这一点在竹钦仁波切的《大幻化网总说》中讲得比较详尽细致。因此一方面依靠方便道的行为应该值得我们赞叹颂扬,但另一方面我们在没有达到这种境界之前也应该谨小慎微,否则很容易将自己束缚在轮回当中。如果不具有任何解脱的教言,那么天边无际的小昆虫也都在作不净行,它们也应该得到解脱,但事实并非如此。”
5 P; T# L# d8 t3 A8 i- `/ M+ A/ r3 e+ M
“在大幻化网中,有解脱道和方便道,作为无上大圆满的修行人,不依靠空行母也能成就,因为这是究竟解脱的大圆满宗派。”+ [+ u( O0 I0 E/ s9 d; m( \
1 a% e& j! D8 g5 Z& D T( W Q0 c至尊上师益西彭措堪布在《定解宝灯论新月释》中讲道:“大圆满宣说的不是修道中的瑜伽士或菩萨的境界,而是无学道的佛果中基道果不分的究竟本体,在修大圆满正行时不藉任何功用,从开始便以智慧去感受无生法界,在已经任运地安住在法界中时,若还有为地去修生、圆次第,则同样成为障碍,也不需借助空行母。这时只需修上师瑜伽,使相续中产生清净、稳定、不退转的信心即可。相比于大圆满,生、圆次第还是属于不了义的法门。只有理解了大圆满的特点,才会对法圆满产生不共同的信心,如果只是人云亦云,听别人赞叹大圆满殊胜而随声附和,则不可能深入堂奥,理解甚至证悟大圆满心性。
" D' ], v( t( S' v
8 y$ @5 I# \( t a/ |大圆满开始修时是直断分别心,安住于分别心的大清净本性,以智慧去感受修法。这时阿赖耶识和法身无别,第六意识与无漏智慧无别,但在产生大圆满智慧前,即还是以分别心去相似抉择时,阿赖耶识和法身,第六意识和无漏智慧还是截然不同的法,并应将其区别处详加鉴别。这时修取舍因果、严持戒律、积资净障等世俗有为善法便特别重要。相似的见解虽高,但若行为上已开始一切都不执著,不取舍善恶业,则无异于受到了魔的加持,是最邪的修法。大圆满不是安住在分别心上,而是将分别心直断,安住在它无生的本性上。”' [9 u4 d2 W) Z7 h5 k ^
/ E/ p# V7 m! f! L远离一切相执、勤作、戏论,不依赖外部条件,直观心性顿悟成佛,乃是大圆满法极为不共之处。所以,宁玛派祖师历来强调,顶乘大圆满的加持力和成佛速度,较之于下乘共同续部的任何修法都要迅猛,双运法亦不例外。大圆满灌顶中,依靠水晶等而直指心性的第四级灌顶(句义灌顶)居于秘密灌顶、智慧灌顶之上,就证明了这一点。& O) {. F; l3 c5 B" O# |
2 {6 _0 t1 e' f! I; }1 r$ k6 y
密宗一切修行的目的,都是为了寂灭迷乱分别念证悟心性本面。若能直截悟入离戏实相,生起次第的本尊坛城和圆满次第的风脉瑜伽,亦可自然成就,因为了义的本尊和了义的中脉即是离戏大法界。抓住这个根本点,就会明白,密宗其实并不怪异。《大幻化网总说光明藏论》云:“如是具慧者以闻思之慧,如理通达大等净之义,先有如此殊胜正见后,便随彼理,而入道修炼等持,依靠入定、后得瑜伽,诸平庸迷乱分别念,皆已自解脱。因若解脱分别之心,则与彼无别同行之风界诸行,亦自然会解脱于智慧法界故,一切能取所取,迷现之分别俱缘,悉皆自消自解脱,现前实相真实谛,并得无学之果也。”了知此点甚为关键。
/ o# a! i |; X& l2 H4 o9 [& H
1 f- D' F/ a$ }. u尽管具体的窍诀、方便和修法有所差异,但在大等净见和转烦恼为道用的根本精神上,玛哈、阿讷和阿底没有不同。因此,如能具备大乘正见和良好心态,远离不必要的误区,对无上瑜伽生起如实信解,并不是十分困难的事。2 `+ `$ F, F/ e- U5 t
; K+ f8 o% z b. Q4 S. {- r7 p机械思维模式的缺陷,不仅体现在割裂上,也体现在单向上。这两者是相互关联的。
- q+ ?6 ?' |8 L" c. l! H' x
$ c: V2 q' O" [! W意识永远是意识,烦恼永远是烦恼,不善法永远是不善法,而胜义实相,则永远是孤立僵化的他体实法,这种机械论断显然有欠考虑。线性的单向发散是最为低级和死板的一种运行方式,因而它并不总是正确的。在探索玄妙深密的宇宙人生真谛时,尤其如此。许多经验和智慧告诉我们,前进途中,适时地转转身,换换角度,真理或许就停在眼前。$ V* ~5 s& r* E: F: D. Y
( ~/ z5 w9 o3 H a) m
要正确认识密宗禁行,必须对此理引起高度重视。而灵活剖析善法和不善法的本质,则是一个不错的切入点。7 H8 a& @& y& j. L
1 t, k& W3 T: J
众所周知,较之于小乘教法,大乘佛法更加注重根据内心状况而不是外在行为来判断戒律、善恶的得失。所以十种善业或十种不善业里面,最要紧的是三种意业。当然,这并不是说身三语四就毫无意义,而是说业的定性和定量,内在心意之等起起着主导作用。“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许多教言对此进行了深入说明。是故,在对因果不虚深怀敬畏的同时,本着大乘精神,尤为注重观察和端正内在的发心,遂成为藏传佛教因果观的一大特色。《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因果不虚”中讲道:
/ S3 X- J. r" D7 r9 B
4 X( E5 m9 ?9 v' N“上至有顶下到无间地狱底层的一切有情各自感受不可思议、千差万别的痛苦和安乐,都是来源于各自往昔所积累的恶业与善业。如《百业经》云:‘众生诸苦乐,佛说由业生,诸业亦种种,造种种众生,漂泊于轮回,业网极广大。’2 V" }. L4 ?8 u' @ u
- q6 B% n( c- _. W% @6 `有些人尽管现今大权在握、地位显赫,拥有许多受用,但是当死期到来的时候这一切的一切都不能随他而去,只有自己此生积累的善业恶业紧紧跟随,将自己引入轮回的善趣与恶趣之中。《教王经》云:‘国王趋入死亡时,受用亲友不随身,士夫无论至何处,业如身影紧随后。’尽管现在所造的善业恶业,不会当下立即现前果报,但任何时候都毫厘不爽,一旦因缘聚合时必将自食其果。如《百业经》云:‘众生之诸业,百劫不毁灭,因缘聚合时,其果定成熟。’又如《功德藏》中说:‘高空飞翔金翅鸟,虽暂不见身影现,然与其身无离合,因缘聚合定现前。’例如,当金翅鸟展翅翱翔在高高的虚空中时,它的身影没有现出,但是并非没有身影,最后无论降落在哪里,它那黑乎乎的身影就会出现在那里。同样,所造的善业恶业的果报虽然不一定立竿见影,但是最后不可能不降临到自己的头上。6 u) M9 _) E1 |
+ `+ @9 `+ w" K A; }
……象龙树菩萨那样的圣人,尚且需要感受这种业力的异熟果报,更何况说我们这些从无始以来漂泊在轮回中造了不计其数恶业的人呢?而且我们现在仍然还执迷不悟地累积罪恶,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从轮回中解脱出来,即使是脱离恶趣恐怕也不容易。8 d! _) G8 i6 z; Z' G7 V; N g/ C
( [4 I8 |9 ?5 R7 ^
所以,我们随时随地都要谨小慎微,即使是微乎其微的罪业也要尽心尽力予以杜绝,哪怕是微不足道的善事也要悉心毕力加以成办。如果没有这样从小处着手,那么以每一刹那的恶业也需要在恶趣中住留数劫。为此,就算是很微小的罪业,我们也也绝不能认为就这么一点点无关痛痒而抱着无所谓的轻视态度。寂天菩萨亲口说过:‘刹那造罪业,数劫住无间,况无始轮回,积罪失善趣。’《贤愚经》中也说:‘莫想诸罪微,无害而轻视,火星虽微小,能焚如山草。’
) w: v6 s8 J6 R0 Q, @1 w/ ?
8 A! a r R# \同样,微不足道的善业也能产生大为可观的果报,所以不要认为仅仅这么一点点有什么用途而不屑一顾。……此外经中也说观想佛陀甚至向空中抛撒一朵花作供养的善果,获得帝释和转轮王的果报也是难以到达它的边际。如《贤愚经》云:‘莫想诸善微,无益而轻视,水滴若积聚,渐次满大器。’《功德藏》亦云:‘无忧树种如芥子,每年果实成熟时,一枝亦增一由旬,善恶果增不可喻。’本来,无忧树的种子比芥子还小,可是树木在成长的过程中,每一年它的树枝都增长到一由旬左右,即便如此,这也无法形容善恶果报的增长程度。: {+ t! M+ Q; h
- G7 T7 ]: x7 Y* H* {
相反,即便是违犯了细微的学处,也会导致无穷的后患……. m5 |& a1 W k
# N, R7 K2 r4 T2 y" V# N5 U
一切善业恶业之中,是黑是白,是轻是重,关键还是要看人的心起心动念。举个例子来说:一棵大树,如果它的根是药性,那么它的树干和树叶肯定是药;如果它的根是毒,那么树叶和树干也必然是毒性,毒性十足的树根绝不可能生长出灵丹妙药的枝叶。同样,如果带着贪嗔的动机,居心不良,意乐不净,即使表面上所作所为是善业,但实际上只会变成不善业,假设内心清清净净,纯正无瑕,那么纵然从外观看起来好象是在造恶业,但事实上已经成了善举。《功德藏》中说:‘树根为药芽亦药,根为毒(则)芽何用说,唯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像大小。’; U6 K& ^ p3 d+ q3 k% f8 W
7 Q/ q* p8 f# @2 s因此,对于没有丝毫自私自利、内心无比清净的菩萨来说,身语七种不善业才有直接开许的时候。就像大悲商主杀短矛黑人以及星宿婆罗门子对婆罗门女行不净行之类的情况。 c1 Y3 m/ W; Q) V' r5 N0 q% N
- O" `0 x6 r& e1 ]0 a, b& k0 ^, v下面简明扼要地讲述这两则公案。
( H; A' F" Y5 u# b1 ~6 G2 T- A# k; V
从前我等大师释迦牟尼佛转生为大悲商主的时候,和五百位商人一起去大海(取宝),途中,一个名叫短矛黑人心狠手辣的强盗企图杀害五百商人。大悲商主知道后心里想:这五百名商人全部是不退转菩萨,如果这个人残杀了他们,后果必将身陷地狱住无量劫,实在可怜;如果我杀了这个人,就可避免他堕入地狱,就算是自己下堕地狱我也心甘情愿。这样三思之后,大悲商主以非凡的勇气毅然决然地杀了那个强盗,(以此善念大悲商主非但没有堕入恶趣,反而)圆满了七万劫的资粮。这一公案,表面上来看是造了恶业,为什么呢?因为作为菩萨的他亲手杀了一个人,但实际上完全是善业,因为大悲商主根本没有一点自私自利的心念,而且从眼前来看保护了五百商人的生身性命,从长远而言,把短矛黑人从地狱的痛苦中拯救出来,所以是伟大的善行。
! E6 k' _' n# a! T' O" ] Z& S/ u- I+ j: \
再有,星宿婆罗门长年累月在林间持梵净行。一次他到城中去化缘时,一位婆罗门女对他一见钟情,生起贪爱,欲绝身亡。星宿婆罗门不由得对她生起悲悯之心,于是和她结成夫妻,以此圆满了四万劫的资粮。
- I+ e$ n3 J E% N6 K3 D2 Z7 w5 e4 \1 ?7 v1 c7 x
诸如此类的杀生及破梵净行才有开许。而对于为一己私欲,在贪嗔痴的驱使下而行,在何时何地对何人也没有开许。
P J* q) t& E' u$ l3 G5 Y$ ~不与取也不例外,对于根本没有私心杂念、有胆有识、大义凛然的菩萨来说,为了爱财如命的富翁,而从他们手中盗窃财物上供三宝、下施乞丐等是开许的。
; y% a6 m+ F! T- a9 h8 r; N7 C# f v, U! j4 `( J4 c
妄语也是同样,如果是为了保护濒临绝境的众生性命或者保护三宝财产等说妄语是开许的。但以私欲欺骗他人是绝对不开许的。7 i9 g& @) w5 Z0 L8 C6 }9 p) Y
! {3 p$ L' z v f4 ^" L6 O. H/ Y离间语也是一样,例如,一个行善之人和一个喜欢作恶的人相互为友,而且为非作歹的那个人势力强大,因为担心行善之人被他带入罪恶的邪道,而说离间语使他们分道扬镳是开许的。相反,使志同道合的两人关系四分五裂,说离间语绝不开许。5 f2 q- z4 v$ f0 K T+ s% A
: V8 w) ]8 M* ]8 p恶语也是如此,对于以温和方式实在无法调伏的人士,只有以强制性的手段才能使他们步入正法。再有上师等宣讲教言揭露弟子的罪恶等,这些情况下口出粗语恶语是开许的。正如阿底峡尊者所说:‘殊胜上师为揭露罪恶,殊胜窍诀为击中要害。’而轻视侮辱对方的粗恶语是不开许的。- h+ `( V- J2 B+ r. i
/ F/ a( Y0 \* E! C* s
说绮语也是一样,对于爱说爱讲的有些人,以默然禁语的方式不能使他们趋入正法,只有通过权巧方便才能令他们进入佛门,这种情况下说绮语是开许的,而说些让自他心思散乱的无稽之谈并不开许。
1 k0 X' g/ [1 [: Z9 q7 {3 C, V+ O% _) V1 V6 |) k8 _
由于贪、嗔、邪见三种意罪业,不可能有转变成善妙动机的情况,只要一生起恶分别念,就必然是不善业,因此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人也没有开许。
6 ?& g( |6 {$ s# { }2 I, A, g
6 G, m, L/ S. N& A) S4 t: H所有善不善业的作者唯一是自己的这颗心,尽管身体的一举一动、口中的一言一语并没有表露出来,但是心的分别念也往往会带来巨大的善果与严重的恶果。所以,我们每个人要经常观察自己的心态,如果处在善心之中,理应生起欢喜,尽量使善业与日俱增;倘若处于恶意之下,那就必须立即忏悔,而且暗暗自我谴责:我这个人真是恶劣,虽然听闻了那么多正法,竟然还生起这样的恶分别念,实在惭愧。并下决心从今以后我一定要努力使这样的分别念在自相续中永不再现。
9 \, L& D0 A/ E4 b5 ^/ z0 A% q0 S, B! V" a9 ~5 a
我们无论做任何一件善事,首先务必要详详细细观察自己的动机,如果确实是善的动机,就去做那件善事;如果处在与别人竞争的心理或者装模作样、贪图名誉等心态中,那就必须要认真加以纠正,做到以菩提心来摄持;如果不论怎样也无法扭转自己的动机,还是延缓做那件善事为好。”
" }# O2 V! r' f$ Z1 t/ g' r& w1 ?) S7 a2 Q/ l. N# u/ \( I+ y% E
“可见,行善者感受痛苦、造罪者获得快乐也都是往昔业力成熟的果报。同样,现在无论行善或作恶,它的果报在来世或者来世的来世也必然会成熟。所以,我们时时刻刻对因果的道理生起定解进而加以取舍非常重要,万万不可以高深见解的法语来轻视因果。如邬金莲师对国王赤松德赞说:‘君王,我的密乘见解极其重要,行为不能偏堕于见解方面,否则善空恶空黑法漫布,将成为魔见。同样,见解也不能偏堕于行为方面,否则将被实有和有相所束缚而无有解脱的机会。’又说:‘是故见比虚空高,取舍因果较粉细’。也就是说,在证悟实相之见解的同时,必须要细致入微地取舍因果。
, ^. I V, \1 h% N
: I: w4 `; i. x8 y' Q有人问帕单巴仁波切:如果证悟了空性而造罪,到底是有害还是无害呢?' i' |, K0 d! x
帕单巴仁波切回答言:如果真正彻悟了空性,就绝不会造罪,因为证悟空性和生起悲心是同时的。
: e( f8 q! R1 ?3 y2 I如果你真的渴望修持正法,那就必须将取舍因果放在主导地位,见解和行为不相脱离而实地修行。”+ ^1 E5 l$ a1 g' [. q* v
4 P" G, ]( u. ~7 k, |5 a
上文提到的星宿婆罗门子的公案,在汉译《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中也有述及,除了名字稍有不同之外,主要情节基本一致:“尔时世尊赞众尊王菩萨言:‘善哉,善哉!善男子,菩萨成就如是悲心,虽受五欲不犯重罪,离于诸罪及远一切堕恶道业。善男子,我念过去阿僧祇劫,复过是数,时有梵志名曰树提,于四十二亿岁在空林中常修梵行。彼时梵志,过是岁已,从林中出入极乐城。入彼城已,见有一女,彼时女人见此梵志仪容端严,即起欲心,寻趣梵志,以手执足,实时躄地。善男子,尔时梵志告女人曰:‘姊何所求?’女曰:‘我求梵志。’梵志言:‘妹,我不行欲。’女曰:‘若不从我,我今当死。’善男子,尔时树提梵志如是思惟:此非我法,亦非我时,我于四十二亿岁修净梵行,云何于今而当毁坏?彼时梵志强自顿抴,得离七步,离七步已生哀愍心,如是思惟:我虽犯戒堕于恶道,我能堪忍地狱之苦,我今不忍见是女人受此苦恼,不令是人以我致死。善男子,尔时梵志又如是思惟已,还至女所,以右手捉,作如是言:‘姊起,恣汝所欲。’善男子,尔时梵志于十二年XX为家室,过十二年已寻复出家,实时还具四无量心,具已命终生梵天中。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梵志即我身是,彼女人者今瞿夷是。善男子,我于尔时为彼女欲,暂起悲心,即得超越十百千劫生死之苦。善男子,汝如是观:若余众生由爱欲故堕于地狱,行方便菩萨生梵天,是名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 J7 h" }4 i4 t2 ~& @* x7 V
1 g2 a2 J. O: }, [7 `6 R/ i
这段经文的缘由,是阿难示现对众尊王菩萨的行为不“检点”进行“揭发”,佛陀的裁决是:大菩萨以清净悲心而接触女众,无有过失。为证明此点,遂举往昔树提梵志之事。最后,佛陀总结强调了大乘方便的殊胜作用,明确开示内在的善巧方便可将表相罪行转成功德。懂得这一大乘不共精神,对于正确理解密宗意义重大。' X+ j, T% S& {% X" P
# p) y: N+ L3 H
大悲商主的公案也出自《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佛复告智胜菩萨:善男子,乃往过去世遇然灯佛,时有五百贾人,为求珍宝入于大海。善男子,时贾人中有一恶人多怀奸伪,常行恶业初无悔心,善知兵法恒为寇贼,夺他财物以为产业,状如贾人,共诸贾人同载一船。时彼恶人如是思惟:此诸贾人大得珍宝,我今当杀此诸贾人,取其珍宝还阎浮提。如是思惟已,欲杀诸人。善男子,尔时有人名曰大悲,于彼众中作大导师。时彼导师于夜梦中见海鬼神来作是言:汝此众中有一恶人,如是相貌,恒为寇贼劫他财物,彼人今生如是恶心:我当杀此五百人已,取其财物还阎浮提。若此恶人得遂本心杀五百人者,作大恶逆业。何以故?此五百人皆是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退转菩萨,若此恶人杀诸菩萨,以此业缘障碍罪故,一一菩萨从初发心,乃至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尔时恶人于其中间常在地狱。汝为导师可作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彼五百菩萨亦复可得全其身命。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如是思惟:作何方便令彼恶人不堕地狱,五百菩萨全其身命?作如是思惟已,乃不向一人说是事也。尔时待风,余有七日当还阎浮提。七日过已如是思惟:更无方便,唯有除此一恶人者,尔乃可令此五百人得全身命。复作是念:若我向余人说,此五百人当生恶心,生恶心已杀此恶人,彼诸人等当堕恶道。善男子,大悲导师如是思惟:我今当自杀之,我以杀此人故,虽百千劫堕恶道中受地狱苦,我能忍之,不令恶人害五百菩萨,作此恶缘受地狱苦。善男子,尔时大悲导师生哀愍心作是方便:吾护五百人故,害此恶人!是时导师,即以短矛刺杀恶人,令诸贾人安隐得还至阎浮提。善男子,汝勿有疑,尔时导师则我身是也,五百贾人此贤劫中五百菩萨是也,当于此劫中成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善男子,我于尔时行方便大悲故,即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时彼恶人命终之后,生善道天上。善男子,汝今当知,勿谓菩萨有如是障碍业报而得超越百千劫生死之难,实时是菩萨方便力也。”
) C# @% A9 O: z9 j, J, E( G
" v7 c/ m& U1 i- | r# g在《佛说大方广善巧方便经》、《慧上菩萨问大善权经》、《经律异相》等佛典中,也讲到上述两则公案。对于正确理解善、恶业和双运、降伏等禁行,这两个公案具有极大的启迪意义。
8 ]- }6 S( j/ d. Y7 M; `. G7 d
: @6 k4 b% g. ?4 [1 Q/ R8 j" s《大宝积经大乘方便会》的内容十分殊胜,广大宣说了大乘佛法的不思议处。不妨再引述一段供读者参阅:“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种子虽生于芽,然其本色无所亏损,不生异物。善男子,如是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种子,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善男子,譬如鱼师,以食涂网投之深渊,既满所求,即寻牵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以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熏修其心,结以为纲,一切智心以为涂食,虽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愿,牵出欲界,命终之后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术,为官所执初五系缚,此人自以咒术力故即断五缚,随愿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虽处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断五欲缚,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战法,藏一利刀卫送行人,而彼众中无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怀奇谋,而反轻之,更生怜愍无敬重心,各相谓言:‘彼人既无器仗,亦无伴党,此非健士,复无势力,自身不救,何能济人?此若坏贼,无有是处,彼人必当受诸困厄。’时彼士夫遂至空泽,群贼俱发,尔时士夫牢自庄严,寻时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掷刀群贼丧命,诸贼既坏复还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萨善藏智刀,而以方便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为化众生。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若能坏魔,无有是处。尔时菩萨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断诸烦恼尽令摧灭。”“善男子,汝今当知,如诸菩萨摩诃萨所行方便,声闻缘觉之所无有。……善男子,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亦复如是。为化众生,处于五欲,见法无常不以常想而起于爱,又不自害亦不害他。善男子,如小种子虽生于芽,然其本色无所亏损,不生异物。善男子,如是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种子,菩萨虽有烦恼于五欲娱乐,不生三恶道芽,不损善根之色,亦不退转。善男子,譬如鱼师,以食涂网投之深渊,既满所求,即寻牵出。善男子,行方便菩萨亦复如是,以空无相无作无我智慧熏修其心,结以为纲,一切智心以为涂食,虽投五欲污泥之中,如其所愿,牵出欲界,命终之后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有人,善知咒术,为官所执初五系缚,此人自以咒术力故即断五缚,随愿而去。善男子,如是菩萨摩诃萨行于方便,虽处五欲共相娱乐,为化众生如其所求,以一切智咒断五欲缚,生于梵世。善男子,譬如士夫,善知战法,藏一利刀卫送行人,而彼众中无有一人能知此人密怀奇谋,而反轻之,更生怜愍无敬重心,各相谓言:‘彼人既无器仗,亦无伴党,此非健士,复无势力,自身不救,何能济人?此若坏贼,无有是处,彼人必当受诸困厄。’时彼士夫遂至空泽,群贼俱发,尔时士夫牢自庄严,寻时即出所藏之刀,始一掷刀群贼丧命,诸贼既坏复还藏刀。善男子,行方便菩萨善藏智刀,而以方便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为化众生。声闻见此方便菩萨处于五欲其相娱乐,不知方便故生浊心,或复怜愍谓为放逸,如是之人尚不自度,何况能救一切众生?若能坏魔,无有是处。尔时菩萨善用方便智慧之刀,如其所求断诸烦恼尽令摧灭。”+ m! v3 o$ {! t2 o7 M
1 S8 _; k6 f& I: X+ O! |
( ^3 z, x1 T3 @, M! O
大悲心和空性慧,无疑是大乘方便的核心。许多经论都讲道,怀着空性大悲藏的大乘行人,通过内在不共的善巧方便,将表相的身语不善行转成功德、善法,从而做到“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是完全可能的。具有胜妙大等净见和甚深窍诀的金刚密乘,自在驾驭表相行为的能力,更是不在话下了。既然在传统上,都认为汉地是大乘化域,那么,老是以声闻人甚或外道徒的狭隘、粗浮眼神审视一切,当然不是正常现象!* t/ [( V" j% R
6 r( N7 n9 ?. v: @- ~
窥基法师《大般若经理趣分述赞》说明了同样的问题:, O3 S1 r4 X; Y, Y; n1 ~
9 m' A3 Q6 \* l6 @& q“经曰:又以贪等调伏世间,普遍恒时乃至诸有,皆令清净自然调伏。& j7 w, m1 E p3 H9 i9 W- k
赞曰:自下第二重解贪等所得果利。于中有二:初明利他,后明自利,此利他也。谓以贪等调伏世间等者,谓佛菩萨观诸有情多悭所蔽,虽有珍财不能修福亦不自用,如割身肉深生痛惜,菩萨知其因悭所蔽增长恶业,当堕恶趣无有出期,遂起大贪集其财宝,令舍悭吝不起恶业。菩萨实是后得智中大悲之心起此贪等,不为己身名利诸众眷属恭敬,故起一贪增百千善。由是善财求善知识,遇见一王杀缚鞭杖无量众生,善财心悔,王语之言:‘此诸众生愚钝恨悷,若不苦楚终不调伏,故我苦之。’善财方解。如仙豫国王杀五百波罗门更增功德,此亦如是。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皆准此知。故起贪时菩萨大利。”! P1 e* M' h9 F' p* }* ]+ L( Y
0 }- i7 o6 ~& \* |& V从“一切十恶所有业道”等语可以看出,窥基法师在善恶问题上所持的态度,与《大圆满前行引导文》完全一致。这里虽然借用“贪欲”之词,但其实际内涵早已换成大乘智悲双运妙境(“后得智中大悲之心”),故与无有方便摄持的自相烦恼截然不同。 - {1 p0 | d7 M0 U, U% i9 K/ G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