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9-8-26 23:17 编辑
3 T( L7 M5 }0 j# D- X我开始学佛时也糊涂了好久,后来看的多了,想的多了才理出头绪来。佛说万法皆空,我的理解它有两个含义:一是说你对你的本体的认识是不全面的,另外一个是说世界万物只是姻缘聚合的,早晚会消散的,就像宇宙天体都会 ...3 V3 M+ j& {; j. O
minsc 发表于 2009-8-26 15:43  . _9 F Z. j, g$ V
; m0 l- Z: [9 d; W! G0 e- o
问者问“由来”,修佛者却从“存在与感知之关系”谈起,问者会有“被搞糊涂了”或者,所答非所问的感觉。别着急,一步一步来。在决定信不信、赞成还是反对之前,先静下心来,弄清楚佛讲了些什么再说。1 a7 ]& c! Q f6 e! M* r+ S/ b0 f7 A
0 l3 e. H9 W% r) s, Q' R
原来,对于“世界”,佛家的认识角度与唯物论者很不相同。唯物论,物,是组成世界之惟一,或者叫“至大无外之公名”。你看:动物、植物、矿物、事物。。。。。。什么能离开“物”呢?) I2 R5 S- `* Q# l
. Q7 Q3 n" w$ q' V$ V% e
而佛家,把“法”,作为至大无外之公名:色法、味法、香法、触法、心法,从而概括世界。也就是说世界,由上述几种法组成。比如你看到一棵树,就是色法,摸到一棵树,就是触法,闻到一棵树,就是香法。。。。。。。出发点不同。
- ?" n; s9 |# F1 N6 `4 Q; J) y9 z+ D$ Z; K1 j( g: @
下面,引用一段楞严经,再加一段熊十力居士有关唯识的一段论述。这只是关于“心”的一小部分定义论证。对我们的问题,只是论了一个起点,这里只想让大家有一个印象:佛的思考,是极其深刻严谨的。
% ^, n6 s3 r7 P1 x! ?8 ~( v
8 Y& p0 o) g, I' ?3 e楞严经摘录:
. l7 r! w9 J2 I1 S# d1 D' p+ M
: Y+ V; a4 _5 F& }佛告阿难。。。。。。唯心与目。今何所在
" l6 ]' S1 u& K+ u; k阿难白佛言。世尊。一切世间十种异生。同将识心。居在身内。纵观如来青莲华眼。亦在佛面。我今观此浮根四尘。只在我面。如是识心。实居身内。
+ i( d U u$ y: g9 d: q) J5 _
8 {( o; B% w5 t& K, U佛告阿难。汝今现坐如来讲堂。观只陀林。今何所在。世尊。此大重阁。清净讲堂。在给孤园。今只陀林。实在堂外。阿难。汝今堂中。先何所见。世尊。我在堂中。先见如来。次观大众。如是外望。方瞩林园。阿难。汝瞩林园。因何有见。世尊。此大讲堂。户牖开豁。故我在堂。得远瞻见。
$ z: ~" Z$ w7 o: ~; l4 G! }。。。。。。8 q( h$ T& W+ U, E
佛告阿难。如汝所言。身在讲堂。户牖开豁。远瞩林园。亦有众生。在此堂中。不见如来。见堂外者。阿难答言。世尊。在堂不见如来。能见林泉。无有是处。. ^! R, d, }0 V3 D4 G
5 }$ x: L0 ]+ v C0 {7 {, w9 E阿难。汝亦如是。汝之心灵。一切明了。若汝现前所明了心。实在身内。尔时先合了知内身。颇有众生。先见身中。后观外物。纵不能见心肝脾胃。爪生发长。筋转脉摇。诚合明了。如何不知。必不内知。云何知外。2 n6 v$ y1 A3 f% H3 {& O2 c
* h4 g; V M& `! A. g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内。无有是处。。。。。。。
8 U% i( M% m$ O" j# ?% u/ p' {. ]/ e* x% y! h( k$ Y/ n" y+ T8 U
阿难稽首。而白佛言。我闻如来如是法音。悟知我心。实居身外。所以者何。譬如灯光。然于室中。是灯必能先照室内。从其室门。后及庭际。一切众生。不见身中。独见身外。亦如灯光。居在室外。不能照室。是义必明。将无所惑。同佛了义。得无妄耶。. S% n* K6 I! D0 @' r! z! P! O
# N1 z: E& Z9 o' C7 [4 a/ ~+ ?; t9 L佛告阿难。若汝觉了知见之心。实在身外。身心相外。自不相干。则心所知。身不能觉。觉在身际。心不能知。
) Q, |# \4 t. g! ~( S9 }' X9 p# {! u( c& ^
我今示汝兜罗绵手。汝眼见时。心分别不。阿难答言。如是世尊。佛告阿难。若相知者。云何在外。
+ l4 A% N/ m/ z! e7 t5 J7 _; N# Q& L; q' ?( t" u" K
是故应知。汝言觉了能知之心。住在身外。无有是处。阿难白佛言。世尊。如佛所言。不见内故。不居身内。身心相知。不相离故。不在身外。我今思惟。知在一处。1 i$ L7 w4 }# d C
) I1 h6 Y: h( f) i# T' d% \3 G
佛言。处今何在。阿难言。此了知心。既不知内。而能见外。如我思惟。潜伏根里。
9 j# H2 @9 U, W; v1 R
2 E: q: w) f9 A. n阿难白佛言。世尊。我今又作如是思惟。是众生身。腑脏在中。窍穴居外。有藏则暗。有窍则明。今我对佛。开眼见明。名为见外。闭眼见暗。名为见内。是义云何。
" C: {9 H/ h! w* D9 |5 E M
2 A. J. v' G1 J1 V 佛告阿难。汝当闭眼见暗之时。此暗境界。为与眼对。为不对眼。若与眼对。暗在眼前。云何成内。若成内者。居暗室中。无日月灯。此暗室中。皆汝焦腑。若不对者。云何成见。2 N( i9 ~6 p- E
: u1 n+ X7 J! K# R' b# s: e2 a若离外见。内对所成。合眼见暗。名为身中。开眼见明。何不见面。若不见面。内对不成。见面若成。此了知心。及与眼根。乃在虚空。何成在内。
) \# Z' w' o) K: e# e
# P. r; p1 h6 X9 S6 \4 l: F 若在虚空。自非汝体。即应如来今见汝面。亦是汝身。汝眼已知。身合非觉。必汝执言身眼两觉。应有二知。即汝一身。应成两佛。
1 E g! S N8 r6 P$ M. k c是故应知。汝言见暗。名为见内者。无有是处。+ {$ d7 l+ E+ W$ W6 H1 I# _0 t
- y' |( Q+ C8 o( V* u# b
熊十力居士论唯识一段:
! W; t0 _8 P: ?0 Y: j3 u; u$ Z1 N$ I7 V! K' Z& _, F
心心所]此等名词,初学骤闻,苦难索解,实则得解以后,亦甚平常。凡每一大学派之专著,其思想自成宏大深密之统系,其名词恒如一独立国之语言,初学读之,不能不为其所困。然倘能不惮艰阻,反复数过,精心以求之,久而必寻得其思路,蛛丝马迹,此牵彼引,千途万辙,莫不贯穿。思路既得,一切了无余蕴矣。恐厌烦文。还归本事。所谓心、心所者何耶?通途谈心,隐然若有一整个的物事,名之曰心。而佛家则正欲对治此等观念,此处吃紧于是以解析之方便,分析此识而说有六,所谓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是也。此小乘说未几更析之为八,于前六识外,加第七末那识,及第八阿赖耶识。此大乘说如此,则心已不是整个的物事了。然犹以为未足,又更于每一心之中,注意“每一”两字分析心与心所。如眼识,并不是一个整体,他是心及许多心所类聚而成。因此,可名眼识聚。非整体,故曰聚将眼识与耳识等对待而谈,眼识便是独立的一种识。但就眼识本身说,他还不是一个独立的整体,却是心及许多心所的类聚,而强名为一个眼识。心所之上,置许多两字;而心字上不言数,此意下文即明,却须注意心是一,心所便多,心所虽多,皆依一心而与之相应合作。相应义,俟后详心以一故,乃于诸心所而为之主。无主,则心所既多,将纷然无所系属。多不能制多,故心以一而为多所之主也。多所之所,即心所省称也后当准知由此,心亦名王。故一个眼识,实为王所之类聚而成。以上谨记眼识如是,耳识乃至第八阿赖耶识,皆应准知。凡言乃至者,中间省略,而不便一一具举故,此例亦不可不知吾教学以来,见学子于心、心所之说,总模糊而不得了解,实则只须用思考与推理作用,并将自家意见放下,而完全体合论主的思路,自无隔阂之患矣。论主,犹言著者又有当注意者,佛家此等解析,当初固为对治凡情执着之一种方便,本明心无独立的实自体,以此破除神我之执而已,非真计著心为多数分子之集聚体也。其立说,但以分析之形式,原无所建立。但至后来世亲一派,乃始建立唯识,却失去法相家的精神,而直成为集聚论,吾已于《新论》绳之。学者熟玩《三十论》而得其统系,方信吾非妄议前哲也。然《三十论》之宏廓,与其解析力之精锐,要是千古巨典,学者必须精究,且非真解世亲学,亦不知《新论》所由作也。《新论》即《新唯识论》之省称,后皆仿此# o9 e4 g+ Q j% Y$ u; N
又心所者,具云心所有法,以诸心所不一,故言诸也各有自性,但依止于心,而与心相应故。叶合如一,名为相应属于心故,属者系属即是心上所有之法故,因名心所有法,简称心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