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14 17:11
|
显示全部楼层
关心而有效地对待孩子是可能的
5 M8 t+ L% _" F! H2 C* V6 k 运用下面理解式的交流原则可以帮助父母在处理孩子的事情时,既能表现出关心,又能产生很好的效果。
$ e7 I7 G$ W- P! p" M r. c6 { & S3 Q) T% s& d7 `
1,智慧的起点是聆听。聆听具有移情作用,能让父母听到语言想要表达的情感,听到孩子的感受和体验,听到他们的观点,这样才能明白他们谈话中的本质。
+ k A X; T1 a# |2 x# F, H# q$ i1 T$ l$ x
父母需要开明的思想和豁达的心胸,这样才能倾听到所有的事实,不管它们是让人高兴的还是让人讨厌的。但是,许多父母害怕倾听,因为他们可能不喜欢他们听到的事情。除非父母创造出一个可信赖的氛围,鼓励孩子说出自己的想法,哪怕是烦扰人的情绪、观点、抱怨和想法,只有这样,孩子才会说实话,否则,他们只会说父母想听到的话。 % r$ J) ]# Q7 b1 _6 _0 o
, T0 L1 U% Q- s& O7 f
父母如何创造可信赖的氛围呢?在于他们如何对待令人不愉快的事实。父母说下面的话是没有帮助的:) M% b7 X; Q& B+ z
7 ?7 V# B, R0 W) \
“多么疯狂的想法”(驳回)
9 I0 G/ {& x( X9 o “你知道你并不恨我”(否认) . s7 K; J) @( ^' d4 h, |; f
“你做事总是半吊子”(批评)
4 Z* N' j, Y( @0 |6 R) e “你怎么觉得自己这么厉害呢?”(羞辱) * U4 L& p5 T% |2 Q! t' `
“我不想再听你说一个字!”(生气) % w3 L2 }, O5 X/ k, L' ?5 N. l# g( |
. x5 O; s9 B3 i" K) T 相反,我们要承认:“哦,我明白了,谢谢你告诉我你的强烈感受,所以,这就是你深思熟虑的想法,谢谢你让我知道。”承认并不代表同意,这只是打开对话之门的一个表示尊重的方式,表示你认真对待孩子的话。 : z* w( x9 h5 \( `
% F2 ]9 ^* E8 G9 O
2,不要否认孩子的体会,不要驳斥他的感觉,不要否定他的愿望,不要嘲笑他的品味,不要贬低他的主张,不要污蔑他的人格,不要怀疑他的经历。相反,所有这些,我们都要承认。
5 U3 F$ F R5 U n7 x+ A6 a1 B% r0 w7 X" F5 a
在一个游泳池里,八岁的罗伯特拒绝跳入水中:“水太凉了。”他哭着说,“我觉得不是很舒服。”他的父亲回答说:“水温正好,你觉得冷是因为你全身都湿了,水池里的水是加热过的,但是你没有勇气。你胆小得像个兔子,哭起来像个婴儿。你声音很大,但是性格软弱。” + N) k/ z6 g7 D$ i+ D. g" }
& q6 w, x! W* D2 y/ x5 X D 罗伯特父亲的话否认了孩子的看法,不同意他的经验,驳斥了他的感受,贬低了他的人格。
" T/ N9 l3 X# [% W
' ~+ b/ @4 q3 u! P' E 有帮助的回答应该是承认孩子的感觉:“你不舒服,水好像有点凉。你希望今天不用下水。”这样的回答会减少孩子的抵触心理,孩子会觉得自己被接受、被尊重,他的话被认真对待了,他没有受到责备。
1 Z C6 u6 z, i$ G8 B7 U( l0 T1 S8 ^* |% |# d
十岁的玛丽向她的妈妈抱怨:“汤太咸了。”她的妈妈自然而然地否认了她的看法,回答说:“不,不咸,我几乎没放什么盐。”如果这位妈妈学会承认女儿的看法,她会这么回答:“哦,对你来说太咸了!”承认并不意味着同意,它只是表达出对孩子意见的尊重,在这个例子里,就是尊重孩子的口味。
1 ^2 R1 C" v/ n5 A- n6 `9 l% k9 }0 A
( G* f6 f- Q$ s( G7 P- w: k5 K 3,不要批评孩子,而是要引导他们。要说出麻烦所在,并且提出可能的解决办法。不要说任何否定孩子的话。一位妈妈注意到她女儿从图书馆借的书已经过了归还日期了,她很烦,批评的话脱口而出:“你真没有责任心,你总是拖拖拉拉,不记得事情。为什么你不把书按时归还到图书馆?”如果要引导孩子,这位妈妈应该这么说:“书应该归还图书馆了,已经到期了。” 4 C0 E# I O8 M! H. D
/ ?- e* |7 b* Z% B 4,当你生气的时候,说出你看到的事情,你的感觉,你的期望,用人称代词“我”开头:“我生气了,我不高兴,我很生气,我很愤怒,我很吃惊”等等。不要抨击孩子。当比利的父亲看到四岁的儿子朝朋友扔石头时,他没有用这样的话辱骂、责备孩子:“你疯了吗?你会把你朋友弄瘸的。那就是你想要的吗?你是一个野蛮的孩子。”比利的父亲没有说这些,而是大声地说:“我很生气,很吃惊,我们不朝人扔石头,人不是用来伤害的。” 9 B% V9 \* W5 C$ W* d0 M0 a
9 D( ~ r8 h, c8 c 5,赞扬孩子的时候,如果你想告诉孩子你赞赏他们或者他们的努力,那么要说出具体的事情,不要评价性格特点。贝蒂十二岁,帮助妈妈收拾厨房的橱柜,她的妈妈避免了使用评价性的形容词:“你干得很好,你是一只辛勤的小蜜蜂,你会成为一个很棒的主妇。”贝蒂的妈妈没有说这些话,而是描述了贝蒂完成的工作:“盘子和杯子现在都摆放整齐了,我找东西就容易了,活很多,不过你完成了,谢谢你。”妈妈赞誉的话让贝蒂自己得出推论:“妈妈喜欢我做的事,我是一个优秀的劳动者。” : V4 v& P& T- _- V/ p4 R, r8 U, `
7 G9 s: R3 s2 M6 C% p1 P 6,学会伤害性较小的拒绝方式,在孩子的幻想中同意你现实中无法同意的事情。孩子很难分辨需要和想要之间的区别。在他们的看来,任何他们要求的东西都是他们需要的:“我能有一辆新自行车吗?我真的需要。”在玩具商店里:“我想要这辆卡车,请给我买。”父母该如何回答?可能是草率地就拒绝了:“不,你知道我们买不起。”承认孩子的愿望,表达一下你对孩子欲望的理解,这样至少会对孩子的伤害小一点:“噢,我多么希望我们能给你买一辆新的自行车,我知道骑着它在城里转,去上学,你会多么高兴。它会让你的生活方便很多。现在,我们的预算无法为你买,我去跟你父亲谈谈,看圣诞节我们能给你买什么。”或者可以这么说:“我真希望有钱给你买。”不要说:“你看到什么东西都想要,不行,不能给你买,所以,别再要了。” ' D0 V6 f/ W( t7 \) q0 I
/ Y2 o+ W: m7 l5 M9 I: } 十七岁的伊丽莎白问她的妈妈:“我要戴你的钻石耳环去参加舞会,可以给我戴吗?”她的妈妈很生气,回答说:“绝对不行!你知道我不让任何人戴我的钻石耳环,如果你弄丢了怎么办?”伤害较小的回答方式应该是承认孩子的愿望:“我真希望我有另一外一对钻石耳环可以给你。我的首饰盒里还有什么其他东西你喜欢的吗?” 6 |( _; E- z8 X @ m
* i' n# n- a) {8 ?9 Z) | 拒绝孩子的要求,对父母来说很困难。他们想要满足孩子的欲望,希望看到孩子开心。因此当孩子提出他们无法满足的要求,或者提出他们不得不拒绝的苛刻要求时,父母会有受挫感,因而感到生气。承认孩子的愿望,而不生气,会给孩子提供表达他们想法的机会。
' c& R% ^4 l! X# t( z: S% E
0 @( I F5 E: g# n# ~* K6 Q& F% t 7,在影响孩子生活的事情上,给孩子选择的机会,说话的机会。孩子依靠他们的父母,而依赖是敌意的温床。要想减少敌意,父母应该给孩子提供体验独立的机会。孩子越自主,敌意就越少;孩子越自立,对父母的不满就越少。
& ~+ u7 u& l/ O& g9 `3 t
; E+ l/ X, N* y' d" b' x- u 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可以问他:“你的面包上是要果酱还是黄油?”或者告诉他:“就寝时间是七点到八点,你自己决定什么时候累了,什么时候该睡觉了。”给予选择权对孩子来说有什么重要的作用?她可能会对自己说:“妈妈考虑了我的愿望,对我自己的生活我有说话的权利,我是一个人,我很重要。” ( p0 a8 \% P/ h3 |* x* T& C
+ [9 t& }, H" i) ~7 ] 我收到下面这样一封来信,是回应我在报纸专栏里对给予孩子选择权的讨论的: : C( A% E4 ^0 U+ x* l2 u$ x
" T: H5 O1 a0 P" V
您在您的一篇专栏里提醒我们,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需要能够做出某些选择。这正是我想特别感谢你的地方,换句话说,这对于年老的人也是一样正确的,年老的人会跟小孩子一样,再次变得无助。 * U' c% u& u- p, I( |9 N
- Q4 m% t7 Q, F- D 我跟我八十岁的父亲在一起,他患了癌症,已不久于人世。他因为如此依赖别人而感到沮丧,看着他的失望,你的话又响亮地、清晰地回响在我耳边。无法控制自己的生活是一件多么可怕的事情。我想,如果他能够做出一些正确的选择,可能会减少他的受挫感。有很多事情他可以自己做选择,例如,他需不需要我扶他进卫生间(在有些场合并不需要虚心,但是应该由他决定什么时候去)?他希望我跟他说说话,还是宁愿我静静地坐着?他想吃午饭了吗?他希望他的孙子来看望他吗?
$ F/ _7 `/ n3 P( Y- I- [7 r6 ?
- V+ Q8 Y: Z$ b: ]& Y; Q+ k# s 有一些只是简单的事情,但是都是我认为应该由他做出选择的事,同时我也感觉到,这样做帮助我们之间建立了某种和谐、融洽的关系。我也希望,我能帮助他稍微减轻不幸的死亡带来的负担,而不仅是疼痛。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