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23)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JoyceAccSG 于 2014-1-9 18:58 编辑
* j x% X8 R* R" y5 b/ P
8 E. o; E0 ^1 P5 X* \, y# a! j 《闪开,让我歌唱80年代》----记忆碎片
7 G, y- D, G2 `. T7 f1 P6 x
: |0 \& `/ ?$ K* n 当初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名的时候,因为好奇翻开前页和后记。就被前页里“献给 我那一点儿小小的 渗入骨髓的忧伤”吸引了。翻开书页看内容,本以为作者会是80后,后来发现作者是彻头彻尾的60尾或70初,文笔混钝而透彻,八十年代对他而言是全部的青春岁月。而我生活的八十年代与作者所描述的还是有很多交集的,所以看着会觉得亲切。于是我边翻,边把那些同样是我的记忆的片断翻了出来。
. P( J5 r q8 V9 R7 }! Y/ X4 E( t" j
关于校园和军训(虽然每次军训我都逃过),关于拖拉机,关于读书(那样的幸福感觉),关于粮票(虽然大学里我才用过一年),关于食堂的包子(确实是一口不见肉再一口就过了),关于评书隋唐演义(更重要的是收音机),关于电影里的赫本和如花,关于毛片,以及关于足球、电脑、盗版碟等等所谓成长的各种碎片。每个关键词都会串联出无数细枝末节的片段,毫无前后关系地铺展开来,在嬉笑之间对已经离去的青春的反思和回归。尤其是关于读书的记忆碎片,更是心有戚戚焉。
) u; ?, s* ~' l- r( W1 U) X' l( K0 U# Y
曾经在网上见到一些人讨论,最希望生活在哪个时代?大家莫衷一是。我记得列举的年代有蒹葭苍苍的西周、游侠纵横的先秦、杜牧时代的扬州、李白生活的盛唐、名士风流建安风骨的魏晋、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大革命时期的法国、拓荒与内战时的美国等等。
& }! c3 ^; [ i" Y- D8 u 2 r; I. H: h5 v! | z0 v
我想了又想,答案是:在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上大学。
5 O2 C) O5 G9 F* ~# r$ A7 c$ T
8 T) c! V- Z, M2 L% s5 C8 W 闪开,让我歌唱80年代。8 [9 x) F0 i- d# y
0 f1 t8 ~- y# D0 p
那是一个怎样的年代?用多少碎片也描述不尽。那年头,一个偏远小城的路边书摊上摆的可能都是《快乐的哲学》;那年头,学生可以在深夜踹开老师的门,就因为看了一本书激动得睡不着觉。 ) }2 K) ]. O- }+ [ P
3 f- w/ [4 C e' Q, r" H. A
那年头,理想主义还有很大市场。我们学校有一个搞民俗研究的男老师,文弱苍白,衣着寒酸,却靠自己跋山涉水采集来的民歌赢得了广泛的尊重。一个校花嫁给了他。他经常与年轻貌美的妻子在校园散步,让我们直流口水。" y* @' V/ _8 n
, K% S& P) N$ A( y( U" g q4 R9 w6 Q
那个年代,百废待兴之际,有一句特别有名的话,“把失去的时间夺回来”。失血过久的肌体突然恢复了正常的血液循环,难免会兴奋异常,流动加速。人们的读书热情就像六年不让泡妞的拉塞尔·克罗被突然扔在梅格·瑞安面前一样,怎能不荷尔之大蒙?+ P$ F& e, x, \8 U' O
* I+ f( R' U8 S/ k6 J. H 中断的时间链条被重新接上,不管新的,还是旧的,在你眼中都是簇新的。你既在争夺失去的时间,又在与世界一同前行,你既在温故,又在知新,那时候的中国,比谁都丰富,我们在用一天走别人几年的路,太阳每天都是新的。 * b* w3 Y. C/ r
4 D, U) M8 @0 V 与师兄师姐们相比,我们这一代生逢其时,没有被失去太多的时间,反倒是别人被压缩的时间也释放到我们的校园。知识大潮涌来的时候,正值消化力和吸收力最旺盛的青春期。在自己最能读书的年龄,有大把的时间可以读书,有大把的书可以读,有大把的人可以一起读,世上还有比这更让人愉快的事情吗? + d" v5 a: N: M4 R5 l7 t T* {
# G/ r. e4 `( { `$ ?: { 孟德斑鸠说:没有。 + G( t# @, l; \( H
4 n7 g; a" S/ D+ T/ o, N/ f
至今想起来,仍是幸福的感觉涌遍全身。, N' B! G' U3 [3 ?' ]
# E. B9 I6 Y, h0 y- j* e: }$ b 怀旧本身就是一件奇妙的事,就仿佛灵魂出窍步入时空隧道,在空无一物的记忆深处触摸曾经的拥有。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青春。每代人似乎也都在重复相似的故事,只是他们的道具和场景不再相同。* R0 C2 `" K9 \2 m5 Z5 E: d. o
0 e: U3 m" o8 H+ D5 A2 Y( ] 花园里的朋友,您的记忆碎片里又有什么故事呢?
! u X- P/ c. t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