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4-12 08:20
|
显示全部楼层

& t- V* t3 ?6 ~, a8 O说完了城里人,再说说乡下。我父母的老家是地地道道的河北农村。农村其实在最近十几年更有着翻天覆地的变化。 a% Y9 b" f) C
3 |8 M+ v" \1 R# a
要说的是我伯父家的一个叔伯哥哥和他的妹夫,也就是我的堂姐夫,他们都是一个村子的。
+ C$ Y S5 `! i3 R/ {1 V6 P% Y$ k& D( ~& F0 s
我的堂兄和姐夫是搞运输起家。我们老家的那个村子是华北平原少有的山区地带,土地不是很肥沃,地里的产出以小麦和杂粮为主。我小时候放寒暑假的时候父母会把我送回老家(在城里双职工没有功夫照顾我,犹如免费的夏令营),我记得当时的一日三餐以红薯玉米为主,白面馍要到农忙的时候才能上桌。 z* j, U& _, O: D& L- K
3 s: v: W& Q2 J& j) _总之,这是一个经济条件很落后的山村。
0 r9 E" }: Q$ ^
( C, _1 \ ^9 `九几年,堂兄和姐夫两家集资搞运输。当时农民除了侍候地里的庄稼交公粮之外少有经济来源。两家东挪西借的凑了几千块钱买了一辆拖拉机给村里的水泥厂(村办企业,集体经济遗留下来的)拉水泥。装卸和司机都是他俩,每天灰头土脸的,三四年之后借的钱才逐渐还清。
0 L- X1 f+ {: v( H+ B/ ?
% k$ b7 V L' {! [, G$ }然后就是鸟枪换炮,换汽车,搞长途运输,又是一番求爷爷告奶奶,十几万元的买车费用对于当时的农村人家来说是个天文数字。车买到之后哥俩就开始上路,跑山西拉煤,跑山东拉菜,最远跑到新疆拉棉花,反正什么挣钱干什么,讲究的是人歇车不歇。两个人轮流开,起早贪黑,超载,车祸,黑道白道的刁难勒索一言难尽……
+ v4 O0 \8 N! I# }7 h: V
& T+ ~$ f" @6 n5 {8 W2003年左右,两家拥有了5辆车,摊子大了就分家,每家两辆,剩下一辆卖了平分,各干各的。3 `% b, ]2 d4 U" E0 s" i2 }% Q
6 k) ~$ i9 L) i8 j6 |% F
我堂兄接着干他的运输,后来断断续续又买了几辆车,雇人开,自己也开,伯父在家里帮忙后勤和财务(伯父原来是村干部),日子还算红火。! ^% k$ Z; u! X( Y+ s( a! t; F
; a5 T3 s7 L. l8 e
姐夫脑子活,想“挣点儿不费劲的钱”。两千零几年国家大力治理煤矿,很多小煤矿关门,一些依赖小煤矿的中小企业失去了稳定的煤炭来源,处于一个无米下锅的境地。姐夫通过当年运输的关系,和一些煤矿达成协议,把他们的煤拉到我们村子,然后以我们村子作为集散地,从中赚取差价,这就是所谓的煤场生意。
/ M; H5 b1 O6 o3 N% |5 S, n: U+ _! u9 n& a) l( P# C
这次回去和堂兄姐夫两家一起吃了顿饭,姐夫刚刚从煤场回来,一脸的黑灰。吃饭期间说起他的生意,他说他去年光上税就交了一百多万,再深谈下去就开始考虑煤场作为一个环境污染大户将来的发展方向问题,以及自己对未来的一些看法,俨然一个农民企业家的派头。
/ ` s6 K6 Q0 |. E1 C" y
. y& ]7 `5 P6 h; P* n$ J说了这么多,这个故事我想说明的是,中国农民有着吃苦耐劳的精神,也有着中国人特有的智慧,只要有机会,他总能够找到发挥自己能力的角色。: b7 Z7 C% |+ n. J+ N
% r0 v1 e; \2 J7 y: x$ z) v行文至此到这里想再多说几句。煤场生意对当地财政带来了巨大的收入(去年我们一个村的纳税站全县的三分之一),也的确对当地的环境带来了很大的问题,北方特有的干旱多风气候使得当地的环境更加恶化。据我的一个姨夫(他是我们县的县委常委)说,县里面有这样的说法,“脏钱(污染环境)我们也要挣,但是我们要开始注意管理和引导“,联系到姐夫对自己生意的长远顾虑,这并不是空穴来风。
. B# d2 t% M, E
$ m8 A1 U5 d& O一句话,无论在城市或者农村,机遇和问题一同存在,只要你肯吃苦并且能够抓住机遇,你就能 作出些事业。( u- i; _* u5 ^" g/ K+ J
6 a# H# N5 ?9 v8 U# W
孩子病了,没有心情往下写了,等孩子病好了我再聊了教育问题吧。
5 W* e1 `. g# B* o% ^4 C% m) O% e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