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1-9-16 09:00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医诊疗记录 内科 第四篇 消化系统疾病(续)9 P$ _( i! r; M# j4 w2 ]4 e
s( Y% A6 t- i4 r9 I+ d0 l
例三:胃痛(谭医师诊治)
: J% Y$ c# B& H. ?' eW女士,44岁,2011年8月3日初诊。长期胃病史。去年12月临床检查发现幽门螺旋杆菌阳性,服西药未除,换药后出现发热,因停服。现胃脘隐痛不休,无嘈杂感。之前曾有饮食不节,易饥消谷,现减。胸闷心悸,或刺痛。咽干,偶有口苦口粘。畏寒,手足欠温,下肢沉重。易急躁。体瘦,面色少华。舌苔白略腻。脉尺弱,左关及右尺结,总体弦细。证属营阴受损,胃气失和,木旺克土。宜养营益气,和胃安中。处方:百合、八月札、茯苓、北沙参、生白芍、佛手、茯神、炒谷芽、川楝子、延胡索、玳玳花等 6剂。8 O& s. V) L* p3 s x
复诊:现胃痛止,咽干及心悸减轻。胃下稍感痞胀。舌苔后微腻,脉同前。入夜2点易醒,不易入睡。拟健脾和胃,柔肝养营,上方调整。处方:茯苓、八月札、百合、佛手、党参、茯神、炒白术、炒谷芽、陈皮、玳玳花等5剂。
* t, |) H( X* E2 e, _3 {( ^: L4 B三诊:现胃下稍痞滞,多食易胀。胃痛少发。舌苔白,质略红。夜寐可,但多梦。脉右关沉,左关浮。续调肝和胃。处方:百合、茯苓、八月札、佛手、党参、茯神、炒白术、炒谷芽、陈皮、香橼等6剂。
6 c; ? o0 L1 R2 x# D四剂:服药并休假后诸症缓解。停药并熬夜后略有复起,胃中滞胀,胃隐痛。舌质暗红。脉左关浮滑,右脉细,尺浮。续柔肝和胃,守方续服6剂。停药后胃痛未再发,面色较前润泽。嘱其按时作息,减少操心费神。
9 w: F6 c! j9 w) i8 o1 G治胃病,病患自己的调养很关键,俗语曰“三分治,七分养”。这个调养,包括少食多餐,尽量吃柔软易消化、清淡的食物,还有就是养神。不同的病患,调养的侧重点不同。0 k2 Z) k5 s: M) ]
+ S: q& {6 `7 ?1 K- _例三:胃痞(谭医师诊治)3 I, e* q4 L% s8 P
P男士,46岁,2011年7月2日初诊。素有胃病二十余年,曾因胃出血手术一次。近来常感胃中痞,食后胀,嗳气。局部有异物感。或有口臭。胃脘按之痛。大便易泻。舌质红,舌苔薄腻黄。脉细沉。体壮实。证属气痞,宜和胃利湿行气。处方:姜半夏、黄芩、莱菔子、炒枳壳、陈皮、木香、黄连、炙甘草、干姜、石菖蒲,5剂。: S1 x% H1 D' U+ M: q: `
复诊:现胃中无不适,口臭除。舌苔薄,舌前有黄腻苔。脉仍沉细,右关上略紧。守方开胸膈。上方减木香,加瓜蒌皮。6剂。! @) Q( Z3 `, f! z8 ] q2 V
三诊:服上方尚平,但食后或饮食不慎后略觉不适。舌苔薄,腻苔略减。脉细略沉。续理气和胃。上方加娑罗子、木香,减陈皮。10剂。
% d* C( C. R/ ~/ H' J四诊:服上方胃中顺。停药后稍见痞滞不适。脘下深压痛。微有口气及嘈杂。脉沉改善。舌同前。拟和胃降逆。姜半夏、黄芩、莱菔子、瓜蒌、丁香、炙甘草、炒枳实、木香、黄连、干姜、陈皮等。10剂。: X' n- {" L. z: F$ b
五诊:停药4天,初有心下痞,现较减轻。食后微有痞滞。舌质略红,舌前苔略黄腻。脉沉较前改善。上方减陈皮加香橼,加重黄连的用量,10剂。针刺中脘、内关等穴。
! t2 E, ?$ U+ T: r: B六诊:现未感不适。偶有口气。右脉关脉可及,脉细改善。舌前腻苔薄。舌质略暗红。守方续进,10剂,服药三天停一天。并针刺中脘、内关等穴。(尚在治疗过程中)
) }, J# y. r3 ?+ F9 F& o本案治疗周期长,是要把该病患长达二十多年的病根拔除,治愈后就不必再服药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