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1-1-10 19:00 编辑 4 N: A3 l# o. j6 ]6 f4 f: o
5 v1 ~4 k0 F* |4 e欢喜心是一种涵养,能令周围的人都有如沐春风的喜悦感。5 Z$ p* n3 L" J; v x
( k; B& |( q1 k. \; h/ e- d
8 ]6 R) n% p; w4 r% i6 E D( _5 U+ Y! M! X" \5 ~3 B! _
人心应该都是一样,都是与如来有同等的爱心存在,但由于后天习惯及习气的不同,以致有了不同的言语行动,所以我们才必须要下功夫去修心养性。
1 S! ~0 W# C) b+ m; o h4 ~/ Y
! X$ \9 W5 u. P& r9 R9 a. ^ 6 Y+ [" {( T3 h2 a3 Z3 M$ N
9 F k% `6 T& N 环境会动摇我们的心,“恒心”就如“滴水穿石”,要做到任何环境也转不了自己的恒心,再大的困难与阻碍也要始终如一,这种恒心就是佛教中的“定力”。
! c6 Q( v6 I4 |2 d. i; ?7 r4 B5 b4 n; Q B, g" Y
# l& J9 R1 l* F9 L' U2 h
1 `* P+ A4 _2 B$ J- L
遗失身外财物并不可惜,可悲的是内心宝藏遗失了还无觉知;人人本有清净纯真的善(佛)性,因烦恼无明而遮掩了亮丽的宝藏。 h/ K u: Y0 x0 _
' A% f# ~* p2 X) e
! _5 O: a: P. y3 |2 Z2 m5 f8 [7 E& [ ~/ y* B% N+ S$ A1 M$ H
人人应时时持有“居安思危”之念,莫等“居危时方思安”,应慎重防范灾祸的临头,修行人更要时时下功夫,以备四大不调时能安然度过。
0 W8 S' w2 i. g" r2 u6 s$ U( ]
) K" T0 V8 H& T3 F# V- @ 6 D5 [$ E! \/ t4 |) v! q; e' P
. [$ X! }( W9 | c! S, R
初入佛门的修行者,要先磨炼身体和心理。心理要禁得起周围环境人与事的彼此磨炼,心不动摇。在动中保持心的宁静,再进一步下功夫。, F& U% c: s& n5 j
* {/ B3 f/ }) f6 l( J
/ w5 D4 x1 r5 H8 ?5 i% q; p: A- w6 Y+ g, \2 M
听话时,用适应说话人的心态去听——听年轻人的话用年轻人的心态去听,听中年人的话用中年人的心态去听,听老年人的活,用老年人的心态去听,即得人事圆融。
9 n1 l" i- D h ?. A/ L. Q- U5 w1 c5 Z, s7 j. T |' H5 Z
y. A) K$ ~- G) I G) J0 T
: B) X" [) V9 g4 W) b" q 佛陀常常教导我们,要安分守已,时时守在这份清净无为的心境中,把心安定下来,让心时时寂静,心静自然能安分,能安分守已,自然能过着安乐的日子。
+ Y4 W) w; ~3 q% N
1 h( S4 `7 ^% L$ M& S) e5 e1 H
, _. O9 k1 y1 E/ w: r( h: `: R4 A: K6 Y. ?5 g- _
“学”与“行”要均衡,修行者虽亦尚有习性烦恼未尽,只要肯发心度众生,还是有度众的功德;所以有:“烦恼即菩提”的说法。
9 ]7 |8 Q' O2 X' Y2 K
5 x1 Z7 M$ `/ J, s8 \9 R 8 _2 N: {, ~; R$ h# I* d3 [
! w& J5 m6 J& \7 Z3 C* v4 S 人心比武器还厉害,武器是人心去创造出来的,不管是将它用于好或坏的地方,都是起源于一颗心。% k% |4 G) }/ P1 M& D5 K) b2 t( J
- C0 _% e: h: \: `- N/ J
w# }, ? x" L9 H- z
2 g- @6 v* Q5 L! M 想要圆满慈悲、成就智慧,达成救济与领导人群的力量,必要先从调和自己身心做起。
3 C6 Y% C3 n3 S+ v& S8 E# p: V
0 d1 K3 y+ z. X* n
/ m" O/ V5 p2 w1 C7 p5 f& [8 `- I, }2 |# C+ x% B
物质富有、地位高、有钱有势,都是空虚的架构。真正的有力是——心力;真正的富有是心的富有——富有爱、钱财不用多,但是,有这份爱心的力量为基础,那还有什么不能改革、不能引导的呢?6 s7 {; L2 T$ b; n
R" L% j) w$ I C, \* L3 h8 P
5 U, S$ m; o! B: y4 [% ~# F
8 O: Y# v0 S5 R 我们的心地若能时现光明,对人坦诚,彼此肝胆相照,就不必怖畏人生道路的障碍,也无须提防别人对自己不利。 $ @, {, V! ?! h7 ]
( W6 U1 F: }9 y! V! t! K
" K2 P% D9 H: A9 [ x6 _, [
! J# H2 l3 B% p0 p" M: M. f2 K x 心不专、念不一,做事就难以成就。若想心专念一,就必须把杂念心收摄起来,只留下清净的一念心,这就是“系缘修心” 时时反观自然,在动念行为之际,检讨是否贪着名闻着利义,久而久之,心灵自可提升到“月至上品诸风静”,“心持半揭万缘空”的境界。
* D# W0 x+ u) {8 T% v1 _. J2 I( d: ?* w% U
# \, r+ X% X4 C8 a, |
: d9 y- x, C8 L* J
“月到上品诸风静”,是指月圆当空时,大地一片清静。我们的心若能修养到最高的品格,自然也是一片清凉静明。然而,要怎样才能达到“静”与“明”的地步呢?有句诗说“心持半偈万缘空”,佛陀所开示的教法贵不在多,只要我们用心依一言半偈来修持,就可以得到莫大的助益。
3 w4 e( D( p! W+ e$ Z
! M' M& n6 M9 A* ?, `. e 2 {6 y6 T) p! L9 a8 A. y
! e7 {9 \( k& A. p" \ Q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块净土——良善本性,若能抱持明净无染,则杂草乱麻不生于心田,而且会常开智慧之花,永结菩提善果;不懂美化自己的人生,也净化社会人心。
7 Q8 \8 S+ P& R: ?! L% G6 y! G5 w; x. |5 h- u+ T+ B6 V
" Q2 r3 k" j/ V7 e) W
: V7 z$ H6 [7 @7 @ N6 @, X* u: a 心净则国土净,要时常保护心念,不要让贪嗔痴等邪恶毒害侵袭;要积极救护世界,不要让灾难破坏家园,不让暴力充斥社会,更不能让祸害污染大地······
( d- R5 O2 \5 j7 e$ p+ i$ L- ^, t5 M1 j. |. V+ E! Z1 }
; b0 W! P# h6 Q/ A2 y) r
- Q4 B5 k) o" S+ ]% l8 I
土地不耕种,则会杂草丛生。心田不值福,即生无明乱草;所以,行善布施须日日行、时时做,不断精进。斩除恶念罪业、消灭无明烦恼,则能化荒芜成大福田!+ U. i6 \( ]% o: B0 A# `( u0 O
" N; C0 E2 [6 [, W6 g' ~2 [4 D
' l0 q* e6 X8 e* L- j; { Z: I! M7 ~% m/ I2 {
佛教有一部药师经,里面说尽人生身心诸多的病苦,其实人的身体有残缺不算苦,人性的残缺才是真正的苦。世间的灾难,大都由手脚完好,但心灵残缺的人所造成的;身体上的残缺不可怕,如能坚强起来,还可现身说法来鼓励其他病人,激发他们求生自立的勇气。1 v5 C8 V" j. T$ j
) B+ u+ K- p# `9 t5 F
! I4 ^4 ~$ H# ^+ j4 P& r6 K7 e
( a* [$ v# M+ p( k( }; R4 X 心如要保持常常快乐,就必须不把人与事当成是非。应把是非当成是一种笑话、教育,以增加处世常识。如果把事情当作是非,那永远都会很痛苦。
& {+ n+ V4 \, i
& D" {) ?" [: ~3 u6 v1 V , D A9 q7 {# A4 g
; s' C v) j; t2 A8 k; }: n 极凶大恶,莫过于心中自我的烦恼贼,于毫无防范的情形下,不但毁了自己,也会毁了别人。所以,当我们静下来想一想,善能自救,恶能毁己,生了一念善,不但可以自救,还可以救人。起了一念烦恼恶念,不但损害人,也会毁灭自己。恶念起时,就是烦恼贼生,他会毁掉自我的善根慧命。
: A( Q! k' U: u: j
! a6 i$ K% a8 j; ] / q; f; V5 c/ ?, t0 } i1 K; z! r6 `
+ v' E9 R% {: u1 L 要想解除人间的灾难,一定要从改善人心做起,说要救世,必先从心救起。人心健康了,那么社会、国家,甚至于天下一切都能调顾,人民和乐,自然世界就太平了。
: j+ O) s) w/ n* g1 u5 g
3 h! }+ ^0 D9 }4 D
. [% h9 s7 q/ q# b. q8 K. [ \0 a6 h1 i% a/ m
佛陀一再教诫我们要好好调节自己的身心,把观念好好运转过来,把恨人、嗔人的这份怨嫌之心,转过来化为爱心、宽心,时时刻刻的去宽恕别人,发挥爱念。
J) S' g5 t) O
) I; l Q) N8 ?+ M" O 9 ^1 ]6 x' _: x
$ q! _8 C" z/ H) H7 s 把贪的念转为满足,把满足的念换作慈悲,不但自我满足,而且还可发挥“把慈悲供给别人”的那份爱心。
* g! k: i) X9 R1 M/ `. ~/ @
+ `, V/ \! q+ A' ?
) W; J; ^& X9 f
! G4 `4 o& F3 a5 Q/ s" f) x 每个人的内心中都有一个宝藏,凡夫与佛无异,只是佛的矿山宝藏经过长期挖掘,已得宝石且不断提炼琢磨,成就很多发亮发光的玉石宝藏;而凡夫的矿山却不知开采,即使已开采,却未加琢磨。
" l. k; H5 s2 y# D5 m0 I' k
6 D5 X T& n/ ]6 J
0 X5 J s' e( p: R% ^& J! d+ C8 W" |" V% F, q; e0 I
时时发心——以清净解脱的爱心,秉承过去生所播下的远因,成就现在的近缘,更植未来的情于永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