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6-1-19 20:43
|
显示全部楼层
为何饮尿能够治愈疾病呢?
http://gb.udn.com/gb/city.udn.co ... 490&aid=1474247
1 v8 L" q) M2 m; C+ D
: N# e' F+ q1 s" X, E7 [为何饮尿能够治愈疾病呢?
. T. S1 p& f( g* E当前尚未有很完整的尿液治愈疾病的构造帮助(以西医方式),但是根据许多尿疗实行者证实,喝尿确实能治愈疾病,这是不容否认的事实。 # y3 |1 s& b2 E' Y$ ~2 ]' A! T& S
根据日本尿疗推广专家宫松宏室先生推论中帮助,尿液之所以可以治愈疾病的原因在于: % g% q. q: G. V% w5 O y8 O, T
; j9 q, r8 ^: u4 C2 G; U
1.尿中的各种物质能够直接作用于人体疾病的患部,并且发生效果。例如对于病毒性肝炎等细菌性的疾病,尿中的抗体(抵抗病毒的物质)或荷尔蒙的功能,有助于疾病的优化。 & _. ~9 T4 c* Y6 e9 n- t+ a
5 c6 ?/ F8 T% C4 P2.尿液排出体外之后,接触到外界的空气,再饮用回到体内,通过消化管加以吸收,这时,在人体内能够产生某种微量物质(例如干扰素),经由刺激,使得白血球(血液的细菌成份之一)、淋巴球(白血球的一种)等增殖,而提高对于这种疾病特有的自然治愈力(人类原本就拥有的治愈疾病的力量)。 ; S8 `+ \1 c q, s/ R
( @5 F- P7 J4 v+ w
" a# z/ P2 m# T
, s6 \, }: q8 Q' ?3 Y- ^& b) i7 p$ V
于何时用何种方式来饮尿较好呢? 3 @/ g% @6 X1 m
尿疗法即是饮用自己的尿,所以以自己认为方便的方法即可,最好是由饮用早晨头一次尿液中的中段尿液开端。
2 `; ^4 C% {: d) x所谓的中段尿,即是除去刚开端和最后要退出时的尿液之后所剩余的中间尿液。排尿时,要舍弃最初的少量尿液(因为最初的尿液,可能会夹带尿出口附近的不纯物质),而后段尿液则可能会带出膀胱里残存的不纯物质。以杯子将排出的尿液接受到八分满(约150~200c.c)最后喝下这些尿液。
' F8 s* H4 i5 L. R6 V- E& B8 s: K5 L0 p5 Q, O! z- \1 s+ W
如果很在意尿的味道而难以下咽,可以加水稀释,或者添加冰块,待冷却后再饮用。如有剩余的尿液可以外用(按摩头部、眼部、敷脸、治香港脚、按摩关节酸痛、涂抹皮肤病或者洗头发)。
$ d4 h5 a" b3 u* R8 n1 d' K3 L& i9 h F- A9 T
尿疗法是否对某些特定的人较为有效呢? 2 h: }. p( g1 j" X/ P2 k1 z+ L! k
疾病的状态因人而异,即使是同样的疾病,也会有不同的状况。像是难治的风湿,有人在实行尿疗法三天之后就产生效果,但有些人要持续三个月或一年以上才能见效。 5 c. M v0 u1 J- x+ n
一般而言,年轻人或者疾病的进行尚在早期阶段的人,效果会较早出现;相对地,高龄者或者属于末期症状的人须要花较多的时间才能产生效果。 , h7 _ ?) M& H5 b4 X; ~- |
% M' Y5 m3 Y; Q% a7 K
另外,脑的功能也占了很大的因素,医生们常说:「对于癌症抱持恐惧之心的人容易因癌倒下,对于食物中毒抱持超乎必要以上的警戒心之人容易引起食物中毒。」这是由于恐惧心或警戒心而使得致癌物质的生产遭到抑制,或者使得胃液的分泌停止,造成杀菌作用减退所致。
6 @4 p) D5 K9 s# d; i4 M$ y9 Q1 _1 A) {2 V0 _
尿疗法也是一样,如果相信它的效果而饮尿,那么就能够使得对于疾病有效的免疫物质(对于疾病能够发挥抵抗力效果的物质)产生,如果怀疑它的治疗效果,认为其为不洁之物,那么免疫物质的制造功能就会受到抑制。 8 X- X& ]' D( _; D H" f
' Y/ D, J8 a2 A$ H2 w `
9 v1 u- a$ w( Q; ?; @1 P8 ~7 \
对某些人而言,尿疗法是否完全无效呢?
3 T! ?/ X4 P; N* w. d* q* }% q2 t% p+ j
在很多实行尿疗法的人之中,有许多是已经尝试现代医学治疗而没有效果的人,当然以尿疗法而言,也是很有可能是不具效果的,可能因为使用过多的化学药品,使得健全的细胞受损,结果对付疾病的身体抵抗力也变得较弱,故不易出现尿疗法的效果,如果能尽早持之以恒的实行尿疗法,除了骨骼缺陷等障碍性的疾病,其余疾病应该都会有绝佳的效果。 1 Y$ v& Q5 P4 I5 a5 P. j9 o. w
____ 原 文 录 自 “ 中 华 尿 疗 协 会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