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20巴結上帝:學會「來事兒」4 w4 T% M2 S, Z: q
$ ?# i/ h) L4 P1 A( s, w5 P
亞伯蘭可謂上帝的一個乖孩子。我們通常所說的上帝想甚麼,他就做甚麼,在亞伯蘭這裏已經不再適用了;而是亞伯蘭做甚麼,上帝一准會想甚麼。在亞伯蘭這樣一個乖順的孩子面前,上帝似乎已經顯得有些捉襟見肘。上帝好像磨盤一樣,被亞伯蘭這頭驢子拉扯得團團轉。
$ o* K1 F! {6 ]) y/ v0 ~
8 q" \5 ^1 w9 D+ f: Q一個願打,一個願挨,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興許,這一事實,也正體現了上帝對亞伯蘭的聖寵。$ C5 _* [5 I. C! g7 E
; O& e% _! n# q' z* y亞伯蘭究竟都想了些甚麼,又都做了些甚麼,竟然哄得上帝耶和華心花怒放呢?若按北方的土話說,就是亞伯蘭很會「來事兒」。首先是亞伯蘭動不動就求告上帝的名,只這一點,就足以讓耶和華上帝醉心的了,何況他還有動不動就為上帝建造祭壇的品德。上帝如果連他這樣的人都不喜歡的話,那就該輪到上帝下地獄了。, r% R# A) X: i/ L
8 @7 m2 T# c, \7 f3 n A我們再來看看亞伯蘭是如何巴結上帝的。# k) K" A4 s! s0 i: a7 {
% o& B* k( [! d7 T" Z
我們試想,最初的時候,也許亞伯蘭並不懂得這些世俗的東西,也不會知道這些人情世故,當然,如果不是他的祖先挪亞在此前所作的榜樣的話,亞伯蘭興許就永遠不會得此啟蒙,也永遠不會悟出原來巴結是能夠收到回報的;再說,如果不是上帝的暗示,亞伯蘭興許也不會有此準確的估計投其所好,正如同上帝喜歡吃羊肉,人們就為他開了一家「上帝的廚房」。首先是挪亞的榜樣,而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這正應了那句話:前有車,後有轍。( x9 o! E9 g! d* f5 H1 h6 M
$ M6 E; }, E9 A! s, n# D: ?1 @
那天,挪亞見洪水已去,就帶著他的妻子、兒子並兒媳婦,一道離棄了方舟而登陸。挪亞登陸以後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為耶和華上帝築了一座壇」,並且「拿各類潔凈的牲畜、飛鳥,獻在壇上為燔祭」。如果不是正中上帝之下懷,如果上帝對此不是表露出他的欣喜,那麼也就不會助長亞伯蘭後來的,一而再、再而三地為他築壇,並且求告上帝的名。上帝恰恰是用欣喜的方式,默認了挪亞的做法,肯定了挪亞築壇並祭獻的方法。! i M# x. c" g4 U
- p( q/ f4 u6 `+ q可見,上帝的一舉一動都是非同小可的事情,因為,似乎人類就專門有一批這樣的人才,他們是靠揣摩上帝的意圖來理解上帝的。他們就是為了哄上帝高興,討上帝的歡心,來為自己營造一個十分得意的環境的。那天,挪亞為上帝獻上燔祭以後,「耶和華聞那馨香之氣,就心裏說,我不再因人的緣故咒詛地(人從小時心裏懷著惡念),也不再按著我才行地,滅各種的話物了。地還存留的時候,稼穡、寒暑、冬夏、晝夜就永不停息。」這樣,我們甚至可以說,是挪亞挽救了人類滅絕的命運,也是挪亞的祭獻與祭壇,把上帝給哄樂了。因為,在此之前上帝還在為亞當夏娃偷吃了禁果而惱羞成怒,暴跳如雷,咒詛人也咒詛蛇,發誓要把人類這個上帝創造的錯誤和蛇一起,從這個地球上除掉。然而,正是挪亞改變了上帝對人的成見。3 H# L$ ]& T/ T
2 I) b. v y$ m1 P/ s' M2 ?挪亞改變了,上帝對人的成見,是挪亞以他的人格作供奉的。上帝與挪亞的關係,純粹是你來我往的恩恩相報的關係,我們甚至不妨「小人」一把,將上帝與挪亞的這種關係理解為,現在的機關司機與他的坐車的領導(主人或者主子)的關係。這種關係並常微妙,誰都能感覺到一些甚麼,卻很少有人能夠確切地說出些甚麼,當然,除了這位領導和他的司機。這是一種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關係,他們之問的利害相關;他們互為對方的窺視者,他們是對方的鏡子,他們還是對方的達摩利亞劍,於對方的頭涉上「臨在」;他們彼此害怕──是土話裏說的麻杆兒打狼,兩頭害怕;他們彼此牽制──是俏皮話裏說的一根繩子上拴的倆螞蚱,跑不了你也跑不了我;他們彼此不能分離──是流行歌曲裏唱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總之,他們互相之間都太了解彼此了,但誰也不談論對方,他們之間的交談,也很少有把一句話說完的時候,一是沒有必要說完,二是誰也不會愚蠢到等把一句話說完了才明白對方的意思的地步。這一如他們乘坐在一輛車上就風險共擔一樣;他們互為上帝,他們互相參透了作為自己的上帝的對方的秘密,可這是上帝的玄機,誰也不能泄露。/ i% d, `0 U1 _/ V4 l5 W/ ]1 W! h
9 P% F, p3 f7 g) x
亞伯蘭是個聰明的老實人。他在得到上帝的一點恩典之後,便山呼:謝主隆恩,或者,山呼:皇恩浩蕩。
' K2 O7 O* v# Z; v5 Q
% `6 @# D& L, d, h1 t我們的北方方言中有一句俏皮話,叫作:「裝傻充楞,一個子兒不少掙」,似乎就是用來形容亞伯蘭這類人的。這在我世俗的眼睛看來,就是「大智若愚」。
1 i4 E" y- r b) m+ s; g! a9 H7 A- @2 Q5 |' u7 ]
我又不由想起了一句中國的古話兒:劉備摔孩子收買人心──這句話被我情不自禁地想起來的緣故,大約還是一句中國古話兒形容的: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儘管亞伯蘭後來也曾出於對上帝的虔誠作出愚蠢的事來,險些殺了獨生的兒子以撒,作為對耶和華的祭獻,但總起來說,亞伯蘭還是一個心眼兒活泛的人。
+ p( n& W) x2 e( b4 ?, P$ m7 k4 X6 v
比如,興許上帝就是為了收買他,不久以後就封了一塊地給他,並且為他破天荒地顯現了耶和華的真身,對他許諾說:「我要把這地賜給你的後裔。」亞伯蘭並沒有考查上帝為甚麼把這塊地賜給他而不賜給他人的原因,這正是亞伯蘭的聰明過人或者說是絕頂聰明之處,他甚麼也不問。他不發問,這似乎正是聖徒們的玄機,他只是悄悄地按照上帝的意願,收下了那塊地,並且又悄悄地在上帝為他顯現真身的地方,給耶和華築了一座壇。& Z' p/ _2 J, A6 X S
6 P9 c. G2 o8 T
似乎這還嫌不夠,當不久後他遷到另一個地方去的時候,又在這個新的地方,為上帝修建了一座壇,隨後還求告耶和華的名──我不禁要問了:既然上帝已經給他封了地,並且已經向他顯現了真身,那麼他幹嘛還要一而再、再而三地求告上帝的名呢?
; D- A& j6 o# y$ o
; K! H) p2 \. _% M. T& x不客氣地說,亞伯蘭之所以再次求告上帝的名,恰恰說明他對上帝仍然還有所求,也就是說,他仍然還有一些欲望沒有被滿足。
$ t- ~; A5 d) j7 k+ S5 m7 b
+ b- u* O# O j果然,上帝在不久以後,在因為亞伯蘭的妻子撒萊的事情,而罰了埃及的法老以後,又把埃及法老的許多財產都贈給了他;這仍然不算完,隨後,上帝又在他毀滅了所多瑪和蛾摩拉這兩座小城之後,對亞伯蘭說:「從你所在的地方,你舉目向東西南北觀看,凡你所看見的一切地,我都要賜給你和你的後裔,直到永遠。我也要使你的後裔如同地上的塵沙那樣多,人若能數算地上的塵沙,才能數算你的後裔。你起來,縱橫走遍這地,因為我必把這地賜給你,」0 L0 `0 i6 Q+ W! O0 a" h
& B! X& |6 t) |1 R( x6 Z於是,這以後,亞伯蘭又為耶和華上帝築了一座壇。你想一想前前後後這些事,就可以得出結論來了:亞伯蘭是不是真傻?& z% ^' j0 D. h* B1 f
' E& W) J2 H/ b
坦白地說,上帝如果能像對待亞伯蘭一樣待我的話,我也會像.亞伯蘭一樣為他築壇祭獻。事情到了這種份上,我們已經分不清究竟是亞伯蘭在巴結上帝,還是上帝在收買亞伯蘭了,興許二人還是相得益彰的,亦未可知。
% g7 v; Z: R5 T. N5 C0 o/ q3 P+ i; q# V+ L: V& z4 q
不過有一點是毫無疑問可以肯定的:無論亞伯蘭還是挪亞,都知道巴結上帝的好處;上帝也一定知道他們在巴結他,在為他效力;上帝同樣也需要有人為他吹喇叭抬轎子,那麼,聰明的挪亞與亞伯蘭何樂而不為呢?因此,即使是我們現實世界的人群起而效尤,似也無可非議。因為他們所信仰的上帝,就喜歡大家給他來這一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