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Z. c' d' ~0 g, k3 R 五、“中国特色”的礼法制度。中国古代诸子百家中,儒、法两家皆可谓影响深远,而其相应的礼治、法治思想也一直伴随着两千多年来的中国。比较矛盾的是,受儒家孝文化影响,一直有孝道、国法之先后与大小的问题,突出地表现在孝子复仇与国家法令之间的角力从孝道伦理、孝道教化等角度着眼,历朝执政者无疑都是高度地强调孝行为先,然而中国孝文化中又有“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的古训,这使得两千多年来血亲复仇在中国一朝又一朝、一幕又一幕地上演。问题是,这样的复仇造成互相斗杀,显然严重地影响社会治安,为法令所不能漠视。这该如何是好呢?晋朝的王谈也是在杀死杀父仇敌之后自首,后来竟两度被地方官表彰,并被举孝廉。当然,也有报仇而被官方处罚、处死的,但是总的来看,中国古代报杀父之仇者,是得到社会、政府的较多认同的,政府并非完全不干预,只是在处理这类事时,很大程度上照顾到了社会的习俗,那就是因杀父之仇而报仇杀人的,是“杀人偿命”这一铁律的法外开恩。近代史上的,施剑翘为父报仇而刺杀军阀孙传芳,经长达10个月的三级审理,被判处有期徒刑7年。在舆论纷致同情,社会各界和国民党元老李烈钧、于右任等出面救援下,施剑翘度过了11个月的囚牢生活后获特赦出狱,这算得上是古时孝法冲突、屈法全孝的现代演绎了。8 n& x- O- O( N, k1 w% ^
* j9 _$ O8 D7 R b/ ]/ l
现在独生子女、空巢老人越来越多,孝道伦理亲情越来越淡漠。我想,“中国特色”的孝文化固然有一些不合时宜的方面,但是根本精神上对父母的敬爱、日常生活中对父母的照顾,恐怕还有大量值得我们吸取、继承和弘扬的东西。古人讲,“百善孝为先”,然则当下走中国特色的道路,孝文化可否先行一步呢?) e: A/ f6 ]# H" X, _+ h. 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