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7家长集资百万为娃办“私塾” 以教国学为主3 z2 }5 D c# v$ c) j' N/ E
3 R7 d- J9 T N: A* O& r9 o: C
+ }+ z" @" _- d0 g蒙正学堂内孩子在老师的带领下表演《跪羊图》本报记者何杰摄 1月8日中午,汉中市拜将坛东侧的蒙正学堂内,13名儿童身着汉服,在老师的带领下正衣冠、对着孔子像行礼、朱砂开痣……一切礼仪严格依照古礼,为这些孩子开蒙(指旧时私塾教儿童开始识字或学习)。 ^5 r! e+ @* {
开蒙礼“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 {, T4 j6 b% n* {
方方正正的四合院、仿汉代的古建筑,蒲团、长书桌、悠扬的丝竹音乐,师生们身着汉服,对同窗、访客施以古礼鞠躬。在这里,孩子们不仅要学习《弟子规》、《三字经》,还要学习棋琴书画和各种礼仪,甚至茶艺、曲艺和拳剑。; n) I" v3 ~* x# ^5 K+ S
8日中午,13名儿童在家长和老师的带领下,接受开蒙仪式。老师首先整理自己的衣冠,然后帮学童整理,同时解释:衣冠不仅仅用来遮羞,更重要的是反映人的精神面貌,是让我们忆起先祖那些优良品德的最好载体,也是让孩童们知书明理的第一步,这寓意“先正衣冠,后明事理!”
: T% F6 ~) R( w 音乐声中,老师、孩子、家长全体起立,面向先师孔子,集体拜孔——并非简单的鞠躬:礼始,先整理衣冠;抚心,左手搭右手,端于胸前,手心朝内;高揖,双手抬于额前,手心朝下;然后进入行礼阶段:拜,揖深圆,拜恭敬;起,手还原。如此三拜之后,整个拜圣人仪式才算完成。) h3 ^, y( E- I, J* X2 f$ n' D
最让家长们觉得新鲜的是朱砂开痣等内容。老师用毛笔蘸朱砂在学童额头正中点上红痣,即为“聪明记”,又称“开天眼”,让学童记住,用好眼睛和耳朵,专心致志,从此成为眼明、心明、好读书、读好书的聪明学童。# R' u/ @6 b! J; v" O1 l
随后的“点亮心志”、“击鼓明智”、“开笔写字”、“食聪明蛋”等环节也让家长大开眼界。“原来古代的孩子读书前还有这么复杂的礼仪啊!”
1 |# Q4 j) h; m. J4 ?# z% S# z$ a, F% b$ }) c
& C3 t# K0 h5 o* i
+ R, Y' u* Z- p, {在学堂内,下围棋也是孩子们的“必修课” 学国学让孩子养心养行养志养性
4 g1 `' E% x9 w' f4 J* k; r7 Y
% L l) N6 P; \* t7 V- I* L; ?! P “你好!”看到人来,蒙正学堂馆长陈静说着现代汉语的问候语,但却依古礼,对来人深深鞠躬。“每天对孩子的教育分为三部分: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国学,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现行语文数学,另外三分之一的时间学习茶艺、曲艺、拳剑和棋琴书画。”& z1 x: G8 a7 j0 q9 T
蒙正学堂创办者之一薛瑞是汉中市义工协会成员,她说,从2010年3月起,几位协会成员把孩子集中在一起,每晚抽出一小时进行国学教育,主要学《弟子规》,没想到孩子们的表现和改变令他们大吃一惊,待人接物变得彬彬有礼,对长辈也知道孝顺了。去年,一些孩子该上小学了,对小学教育感到“头疼”的几位家长商量,能不能像古人一样合伙办一所“私塾”,合力聘请“先生”来教孩子们。
+ L5 \8 r" J9 c* z' W1 ^ 薛瑞说,在目前的教育理念下,孩子们更多学习了科学知识和先进技能,但对“心灵”的教育却渐渐淡化,他们通过传统文化的教育,让孩子们“以文养心、以德养行、以史养志、以艺养性”,让孩子们能够“敏而好学、乐而有礼、仁勇无敌。”/ _5 g# q7 R3 ?- b2 c& ^
昨日上午,在学堂外,退休教师闫莉萍带着外孙女来咨询,她说童年的教育是关系到孩子一生“定型”的问题,而国学恰好可以从小陶冶孩子的情操。
- i U2 e) b2 ~7 m# |7 T- P/ ?: r% [, t0 y( w, B8 n& e5 u
& A3 w: L+ G1 y* c
# y. [& H' ~, D- a) W& v# \1 }* A
$ j/ m4 G' N& C1 N3 E+ l 蒙正学堂内身着汉服的孩子们 办私塾请“先生”下了大工夫
" M }/ ~5 Q1 _2 ]! M- i( ~1 o* o8 p7 y: A% E( |; A1 R
“这个学堂是我们7名家长共同集资开办的。”薛瑞说。 d; W( o+ M+ y0 U1 _
一开始,家长们想把“私塾”设立在别墅里,考虑到环境协调,最终选择了汉中市拜将坛东侧的仿古建筑中。“投资也是有多有少,总共投资了约一百万。”薛瑞说,“学堂”的租金每年就达到了近20万元。9 O- r# w$ F1 M
招聘“馆长”和“先生”,几位家长也下了大工夫,“靠身边朋友的推荐,以及一些家长的口碑,才会聘用。”薛瑞说,传统的幼儿园中,园长的第一责任是管理老师,而在“学堂”内,园长的第一责任和其他老师一样,仍然是学生。招聘老师也非常严格,“录取”后,先对老师们进行国学教育的培训,送到武汉进修,日常教学和待人接物,教师也必须严格按古礼进行。目前,“学堂”内有5名正式教师,4名实习教师。/ H, n( i2 ?) M5 |# v
学堂内13名“全日制”学生中,除了7名投资家长的孩子,其余基本是教师子女,暂未对外招生。每晚的国学诵读是公益行为,每天都有外面的家长带孩子来诵读,时间一长,有家长就想把孩子送到学堂学习。薛瑞说,孩子一旦增多,就走“以学养学”的道路。0 I, H. o" a* w. x4 y( w
本报记者何杰
3 j' c5 g3 u9 v7 K1 a% X7 S
3 L3 h( h3 P: `% U4 K$ B开蒙仪式中孩子们正在“开笔写字” 宁强一小学开国学课家长称娃变得懂礼了
D# y1 X8 v. f+ E4 g “爸,你走累了吧?”女儿头一回这样贴心,这让父亲李仕德念叨了两个礼拜,他说:“看来,国学教育对孩子们还真有影响。”2010年12月,本报曾报道,位于山区的宁强县胡家坝镇中心小学,当年9月开始,在全校13个教学班600多名学生中,试行开设《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课程,以实现“国学教育日常化”。5 D5 ]. E W l( x6 ]0 }
宁强县教育局教育科科长许涛说:从小接受的知识,一点一滴积累在脑海,渐渐成为潜移默化的“常识”,并成为其人格的基调。国学是国人一代代传承的精华,国学不仅可以培养孩子良好的道德品质,还能帮助孩子积累丰富的语言知识。
2 Y+ x I5 O" p1 A) U. h 汉中市群艺馆原研究员、儿童文学作家周竞认为:在儿童启蒙阶段给他们进行国学精华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尊长辈、守信义、重德行等等,“在幼儿园学到的东西足以能贯穿一生。
- ]/ L* f& t5 \/ V+ F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