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343|回复: 24

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关於“道”与“德”的思考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9-6-6 08: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48
5 n0 i$ g9 I6 P  q  R$ a  R7 O; M+ Y$ q; q
文/史耳山& |8 X9 Y7 ?9 L

5 L# a4 P7 E3 g9 u6 U( G! C/ p0 L礼仪之邦的尴尬  o( k) U! ]$ W: T6 [; h; J
! l3 z: n3 Z' Y  S
中国自古号称礼仪之邦。儒家追求的夜不闭户、路不拾遗的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境界,成为千百年来中国人向往的道德理想国。
  E" t+ I4 I( ?0 |3 t
9 u  u/ s) T. d  X儒家学说里有一整套伦理道德教旨。中华历史上道德家之多、道德说教之盛行,世上无任何民族能望其项背。不论是孔子还是其他的儒学代表人物,都是言不离礼义廉耻、行不忘品德教育的道德家。
2 n/ n; N2 a, x3 b
* N# m! k. A: ]7 [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儒学更与政权相结合,从此统治者不仅掌有政治极权,而且当然地握有了真理和道德的话语霸权。! x( {( G3 W* m) |  ?$ C5 N
; b/ i( `1 J$ v: F) g& b& n9 ^
这不仅导致思想舆论大一统,也使中国成为惯用权力推行道德的国家。历代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文人学士,把“修身”即品德修养,置於天下大事之首,为仁义道德奔走呼号,也就不足为奇了。
) k: ]! b: j+ V0 |7 j! g( u+ `, o
, y( I* {: b% t$ {' ^然而回顾历史,不仅道德理想国一天也未曾实现,每一代忧国忧民之士,都在感叹“道德沦丧”、“今不如昔”,许多时候,道德还沦为政治的婢女。鲁迅就写过∶“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著‘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著,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著两个字是‘吃人’!”1 G/ @# p4 D0 s6 v4 A$ u
9 S$ y# c* r& r) `! C3 }
到现代,道德备受重视却命乖运蹇的情势依然如故。蒋介石全力调军遣将的同时,还推行“新生活运动”。毛泽东时代一面狠抓阶级斗争,一面掀起学雷锋热潮。即使在狂热地“与人斗,其乐无穷”的“文革”中,也竭力推行“老三篇,天天学”,和“狠斗‘私’字一闪念”的道德运动。但结果是“雷锋叔叔不见了”的感叹。
/ j" Q, f5 v4 G3 J
# Y3 _! c- p+ K8 F$ _4 \提倡经济为中心後,随即出现物欲横流、金钱至上,“为人民服务”变成“为人民币服务”。於是提出“两个文明一起抓”,作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决定”,成立各级精神文明委员会,掀起“五讲四美”运动,在学校开设“德育课”。
  w" q. U& |& K  `
2 O: ~- ^0 c, O近年来,中国进一步提出“以德治国”,发布《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关於品德教育的座谈会、“首长讲话”、宣传活动、长短论文,及各种方案、图书,蜂涌而至。
& V( p* t. ~1 l4 v! ?% ]& T
2 x  q7 Y5 b7 a7 T/ Q5 Q. q这一切,不能说没有任何效果,但客观地看,无论官与民的道德面貌,都不容乐观。道德滑坡,似乎在加速度进行。连一向被誉为学术殿堂和象牙塔的高等学府,也不断传出令人吃惊的道德丑闻。" k" o* B8 _6 K- K

9 m+ t& ]: c; Y9 Y, l" B这是品德教育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的尴尬局面。这究竟是怎麽一回事呢?+ D1 P6 C, X" N) s" Y
- c; Y) e! s' q4 G" I. M2 n
“道”之不存,“德”将焉附?
5 n6 O# w  _2 W( Y2 g
- W. H) |/ p. L/ |& K* }现在人们说“道德”。通常指的只是“德”。而“道德”本是由“道”与“德”二词组成的复合词。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等等,主要都属“德”的范畴。历来的孔子研究者,把“仁”或“礼”看作孔子思想的核心,是忽略了更重要的命题∶“道”。3 x: G  ?. d1 X1 @* Z

  N% L0 q" X# P1 ?  p其实孔子最看重、最敬畏、一生梦寐以求的,恰恰是道。生活在“礼崩乐坏”的春秋末期的孔子,没能看到“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局面,悲叹“大道既隐”,但他始终将“道”视为最高理想。
4 f6 A# y/ _! `0 E
1 K* y0 c) m/ e# M他说∶“志於道,据於德,依於仁。”即道是第一位的。他坚持“道不同,不相为谋。”“道不行,乘桴浮於海。”宣称“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把“道”看得比维持生命的吃饭赚钱还重要。孔子更有一句名言∶“朝闻道,夕死可矣。”(均见《论语》)
# x2 Q) m) X4 ~9 @. E1 d* e! m
; J7 Y" `! l3 C但孔子一生求道,却未能识道得道。因为春秋以後,敬畏天道的传统中断,充斥大地的是尔虞我诈,血腥屠杀。孔子为此忧心如焚,奔波求“道”既不可得,便只有在“德”上,在仁、义、礼、智、信上下功夫了。! U, n9 c; Q8 e
( G# B5 @  k+ i$ m# O8 U2 l: {
相传孔子曾向老子求教。老子对“道”有较深的探索,一部《道德经》可分为“道经”和“德经”,而中心都是讲“道”。老子说∶“大道泛也,其可左右。万物恃之以生而不辞。”“道者万物之奥”,“衣养万物”,“为天下母”,认为道是万物之源,养育万物。
: J1 m$ a$ }# m7 ?7 W
1 X" K, x% P/ ~( _# t( v3 Z因此他“惟道是从”。他认为离开“道”,任何最动听的东西,包括德行、圣智、仁义等等,都会无所本,而失去庇荫,迷失方向,导致假冒伪善。老子彷佛专门针对孔子而说∶“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义,失义而後礼。”(均见《道德经》)6 q" B9 q/ C6 ^3 U, V! d

2 j% {- g+ X! Q. j- F不过老子的语言较晦涩。他自己对道,也“惚兮恍兮”、“昏昏然”,有点难以说清。加上汉语中,“道”又是复杂的多义词,所以迄今人们对《道德经》及“道”,仍争论不休。
3 e2 x! R3 _- A9 ^! @2 R
) K" e; `" n$ W' g. M; Y% g光明与美德之源* n- l# A1 S* ^! P9 F6 L! Z
4 H" v. ^  j" m% {9 v4 R# J2 w
最确切无误又异常深刻地阐明“道”的,是圣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1-4、9)
: M: z4 b, k. C: ~7 n2 j0 f
! P5 H1 ^1 S: R' [+ D2 }圣经一下使几千年来关於“道”的纷争豁然开朗。中国人常说“天机不可泄露”,这是神秘主义者无法解释天道和生命时的遁词。圣经则明确详尽地将“天机”透露给世人了∶, L- |; ]1 U  w
. s# N; u8 T0 v; G3 c  n1 J
首先,“道就是神”,是三位一体的神,道就是上帝,就是耶稣,就是圣灵。其次,这道是生命之源,造物之主。同时,这道是光明之源,也是人的一切美德之源。
" K8 ~% x, I3 I4 T; [9 }* c$ m4 n6 p+ y; }. `5 g
显然,离开道,德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甚至成了“残暴的狼”身上披著的“羊皮”(参见《马太福音》7∶15)。“道”既是人和万物的生命本源,因此所涉及的,是人的生命的由来、方向、目的、信仰、道路。
! ]  v+ W- ^2 _# ~$ E  q
/ H$ s0 V7 N9 M* b而“德”,则指人在社会中,生活和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包含内心(善恶、是非等),和外表(行为、礼仪等)两方面。! I; L. x% v2 {6 w, F  C3 C" t

) y  t+ R5 g' E6 C一个人要是连生命由来、终极去向这些真理都不明确或不正确,他有何是非善恶可言呢?即使能“分别善恶”,又有什麽用呢?外在表现再好有什麽意义呢?就如走路越快,如果方向错了,只会离目的越远。
. E1 W1 P9 g% i& ]( T" ~5 t) n
* s+ x% e& e! W' t4 k$ F% ?其实,圣经一开始就写明∶人背离了神(道),吃了“分别善恶”树上的果子,从此堕落了,成为罪人。可见,离开“道”而求“德”,舍本逐末,根本错了,“道德滑坡”是必然。
! j  @: s5 a! @# U5 x- G$ {  G' l* k; z
一切品德教育旨在扬善克恶,即克服种种无德、缺德、无情无义的罪恶。但正如圣经揭露,人背离神而堕落後,内心充满诡诈,“装满了各样不义,邪恶,贪婪,恶毒(或作阴毒);满心是嫉妒,凶杀,争竞,诡诈,毒恨。又是谗毁的,背後说人的,怨恨神的,侮慢人的,狂傲的,自夸的,捏造恶事的,违背父母的,无知的,背约的,无亲情的,不怜悯人的。”(《罗马书》1∶29-31)3 M! h: ?1 B2 Z* B' {

$ A9 T' f* j1 [$ }这些罪深入骨髓,人靠自己的力量,是不可能消除的。而历世历代的立德驱罪方案,不管体系多麽完备、设想多麽美好,都是人的设计。而设计者作为人,都是罪人。罪人离开了神,无论如何不可能使自己脱离恶的深渊,正如人不能拔著自己的头发离开万丈深渊,病入膏肓的人无法自我康复一样。
: V0 c1 N5 ~  P; v( v
0 h' H3 B7 [& R3 ^; Z俄国作家陀斯妥耶夫斯基说过∶假若没有神,我还有什麽坏事不能做呢?即使下决心从善,也无能为力,正如保罗所说∶“肉体之中,没有良善;因为立志为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故此,我所愿意的善,我反不作;我所不愿意的恶,我倒去作。”(《罗马书》7∶18-19): d+ S  O$ G% B" _: b8 d
" ^% I( Y: u) @- Z
试想那些大力推行品德教育却脱离神道的人,本身有几个真正实行了自己倡导的仁义道德,堪称道德楷模的呢?他们既救不了自己,又怎能寄望来救人济世、治国平天下呢?1 M) ^5 D8 }# j

; x. u: s9 D! L只有神道之光,才能驱逐黑暗。只有道的江河之水,才能荡涤我们的污垢,使我们脱离无德、缺德的罪恶境地。
  T. p( C+ b. r" Z3 w% I7 e  n7 b4 _" u. I! x$ p
“信”与“爱”,重中之重9 j& s$ |  ~. f5 ~% u8 p/ c

. ]) `9 a; Z0 m4 G, M“道”是重要的,没有道就没有一切。但这决不是说“德”可有可无。相反,圣经非常重视德,反复教人“追求公义,信德,仁爱,和平”(《提摩太後书》2∶22)。“人若自洁,脱离卑贱的事,就必作贵重的器皿,成为圣洁,合乎主用,预备行各样的善事。”(《提摩太後书》2∶21)圣经亦明确地说∶“要追求圣洁,非圣洁没有人能见主。”(《希伯来书》12∶14)$ @- d+ `( Q$ |+ x8 s- x

) }( C) d' W, ~' x" ]- ^/ G8 Q道是生命之光,美善之源。要能使罪人称义成圣,关键在於能否将我们的生命,与圣洁的神(道)密切连结。这其中最重要的事,是“信”和“爱”──信神和爱神爱人。这也是提升品德的关键。. A( x; g1 ?( u. a
8 O3 y! \- M. V# N
“信”好像一个管道,使我们的生命接通神的江河之水,从而获得生命活水和圣洁的德的活水;“爱”,则是江河本身,也是圣洁的品德本身,是所有品德和生命活水中,最根本、最重要的品质。这也是滴水归入大海从而生命永不枯竭,有限的人生进入无限的奥秘所在。. R2 Z3 j5 o& o9 H6 |  o/ g
$ D, o$ Q& p; q# f
上帝创世时,本已将圣洁的灵安放於人的心中,只是由於人在撒但(蛇)的引诱下背叛神,罪恶才进入了人,人也就无义可言,无德可行了。6 ~( R4 }" B7 O+ g9 `' E: Z7 b4 \

+ c, ?* t5 @. K4 m9 n神爱世人,派他的独生子耶稣道成肉身来到人间,以十字架上受难担当了人的罪,实行赦免救赎。他用宝血洗清人的罪,使一切信他的人能脱离魔鬼,而得救、重生、称义、成圣,“叫一切信他的,不至灭亡,反得永生。”(《约翰福音》3∶16)+ g/ ?$ l! ?3 C- n- W/ M

. ^. N2 l# {1 A因此圣经说∶“因信真道,又被圣灵感动成为圣洁,能以得救。”(《帖撒罗尼迦後书》2∶13)“信”,是称义成圣的决定性条件。
! F3 x) u2 [- s/ t2 r) Z& v1 r! R  F0 b' F; H; b" }+ {
信神不是像信某一科学公式那样,冷冰冰、纯“客观”地信,而是燃烧著心灵渴慕和喜悦激情的信。这就涉及了爱,即爱神、爱人。
7 f' v5 s3 W# ]0 }
; W/ p! W+ X4 R  ?. j) Y0 [圣经《哥林多前书》13∶13说∶“如今常存的有信,有望,有爱,这三样,其中最大的是爱。”耶稣说“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这是诫命中的第一,且是最大的。其次也相仿,就是要爱人如己。这两条诫命,是律法和先知一切道理的总纲。”(《马太福音》22∶37-40)
! D- P0 i. n! M. V+ S" j% y5 f: i5 A/ I8 x8 P6 b
耶稣对门徒极少发号施令,唯独在爱的问题上,他发出了命令∶“我赐给你们一条新命令,乃是叫你们彼此相爱;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相爱。”(《约翰福音》13∶34)《约翰一书》4∶21“爱神的,也当爱弟兄”,《彼得後书》1∶7 “有了爱弟兄的心,又要加上爱众人的心。”
9 K0 |, o% ^, D  \* y' I) {: G/ S8 p! d: T
因此,爱神爱人,是提升品德的第一要旨。
& O5 @5 P9 M4 m6 f% ?. t9 \, `, g9 w# C/ t0 O
如何实践於生命?' f2 {* l1 y. F+ R4 q' H
  g6 Z3 A" f' o& F5 }
“信”和“爱”之於我们既如此重要,那麽如何实践到我们的生命之中呢?9 q4 q1 |* k& N2 H+ F
3 x/ ?& a. p9 P. O# j$ O
信与爱都不是盲目的迷信或痴情。要信神爱神,首先,必须认识神。“认识你独一的真神”(《约翰福音》17∶3),即认识上帝是创世造人的唯一的又真又活的神。除了三位一体的神之外,再不可能有别的神存在。其他所谓“神”,或只是先知,或是偶像,或是魔鬼的伪装和变相。
' m2 f1 y$ L* @/ A# T& x9 o
7 t- H! o$ x' ]1 e7 n要认识神,还须时时学习圣经,了解神的话语,领悟神的旨意;经常向神祷告,与神沟通,时时亲近神。“你们亲近神,神就必亲近你们。”(《雅各书》4∶8)这样信和爱就有牢固的基础。" P+ \% C/ \! B$ _. Z' G" z7 u9 H

0 m) ~0 _. u! D) m3 a# S第二,要把信与爱始终聚焦於耶稣基督。“人称义,不是因行律法,乃是因信耶稣基督┅┅”(《加拉太书》2∶16)耶稣说∶“我就是道路、真理、生命;若不藉著我,没有人能到父那里去。”(《约翰福音》14∶6)不藉著耶稣,一切品德的提升也都无从谈起。
( T* y4 x$ I+ M2 ~: P7 N
' m/ k8 Q' m, H. `0 Z! I8 @第三,不断体验神的公义、圣洁等品德特性。特别要怀著感恩的情怀,时时感悟耶稣十架受难的伟大恩典,学习和仿效神的大爱。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得到一样免费的东西,不论一盒饭、一本书,甚至一杯水,都往往喜不自胜,要说声“谢谢”!那麽,面对神不但白白地将生命赐给我们,而且当我们背叛、堕落时,仍然那样爱我们,甚至为救我们脱离罪恶而牺牲他的独生子,使我们“蒙神的恩典,因基督耶稣的救赎,就白白地称义”(《罗马书》3∶24),我们怎能不对神满怀感恩之心?怎麽会没有千条、万条理由渴望倾听神的话语,了解神的心意,乐意遵行神的旨意,认罪悔改,并效法神成为慈爱、公义、圣洁的呢?“那召你们的既是圣洁,你们在一切所行的事上也要圣洁。”(《彼得前书》1∶15)7 R) C+ s% S, e, V& _7 w" H
! G( i4 w/ i0 {4 ^9 t: G9 ^8 ~
“神就是爱。”(《约翰一书》4∶8)在《哥林多前书》13∶4-8对此有著经典描述。这种爱不同於狭义的人间情爱,也不是功利之爱,而是与仁慈、谦卑、宽容、温柔、无私、忍耐、良善、信实紧密结合的属天之爱。( w; U5 C2 r; h3 U6 \! L
6 N& J: ^9 Y5 R+ _$ b( p
天地会废除,这样的爱“永不止息”(《哥林多前书》13∶8)。圣经称这种爱是“最妙的道”(《哥林多前书》12∶31),这样的爱是基督之爱,圣洁的化身。效法这样的爱,就能抵抗各种邪恶,逐渐接近最高的品德境界。- Z; R1 ]5 b: U1 G4 ]/ N, ]7 t0 r" L

+ [+ {1 Z, M6 b5 z1 c历史的两面镜子
* p* a6 z' q/ R1 {2 z3 [4 Q+ j( M0 c
20世纪初的中国,有件事发人深省∶先後成立的国共两党,其创始人孙中山和陈独秀,不约而同地都认定,改造中国必先革心,而革心有赖於基督教和耶稣精神。孙中山提出∶“建国之基,当发端於心理”(注1),故须以基督之“神道而入治道”(注2)、“以耶稣之心为心”(注3)。7 d0 ~# ]) Y# ^

; [7 h' K8 J: A: r& Z他还宣告,他一家都是基督徒,临终留下遗训∶“我是基督徒,与魔鬼奋斗了40年,尔等亦当如是奋斗,更当信上帝。”“我死了也要人知道我是一个基督徒。”(注4)9 d' W# D) Q# r) J7 }

3 j9 e1 o* {+ t+ C2 _( m- M陈独秀并非信徒,但他也盛赞耶稣是“贫穷者的福音”,是“爱的号角”,是西方文明的“主动力”。他说∶“基督教的问题,是中国社会上应该研究的重要问题”,主张用耶稣精神改造中国社会的冷酷和黑暗,来补救中国文化“缺少美的、宗教的纯情感”(注5)。
6 L' v& \) B# u- B- C+ F
0 @6 v# Q& k- @2 O; ~" V& S7 u但陈独秀的这一思想,後来被否定了。与神道的隔绝,也就预示著美善的道德失却了源头。这是一面中国历史的镜子。3 v4 _. t, S2 D  @/ ^4 b

: ]) T( o& d8 t另一面镜子是,基督教成为西方国家的立国之本,因此,西方文明被称为基督教文明。认识基督信仰是真正认识西方社会和西方文明的根本。基督信仰在社会生活和政治思想各个层面上影响西方社会,从而成为其文明的基础。平等、自由、法治、选举、权力制衡和监督等政治观念和体制,都来自基督教和基督精神。
6 v1 N; I9 W% S/ y8 [! T" s" x; m
从心灵和道德层面上言,基督信仰是西方社会的精神支柱,引领人们去明确生命的意义,是人们心灵最稳固的家园,亦为社会提供了无限的道德资源和共同的价值标准。
8 m, v$ V7 w2 W, L/ x
/ l. I, n( T3 W2 Y+ p& v9 \4 Y" R以美国为例,据盖洛普组织调查,过去50年中,美国人相信上帝的比率,从未低於90%。1996高达96%。
& \( q9 U% O, H1 a% v: [5 Q+ z8 u- r
美国著名社会学家纽豪斯说∶“关於美国的一个最基本的事实是,在美国人自己的概念中,他们大多数都是基督徒。他们和许多非基督徒都认为,美国社会的道德基础是犹太──基督教道德”。
& x3 O& n+ P8 A  W0 q
* ^# t" V- p. o1 i5 L9 ?7 Y# h而“正是由於存在这样一种强大的宗教道德基础,美国才得以在各种背景的移民及其後裔组成的社会里,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凝聚力┅┅”" C9 K1 m( `2 l1 z) K

" B$ l$ R! Z( t事实上,许多美国人感到自豪和骄傲的,并非美国在物质方面的强大,而是他们丰富坚实的精神信仰。”这种信仰的力量,“发挥著抵制邪恶、维护伦理、呼吁良知、凝聚社会的作用”。
8 V9 z8 @8 K8 V3 S" N! `0 ^9 l- B* K/ r# L3 X9 V
美国政治学家肯尼思,则把教会称为“公民美德的孵化器”(注6)。; o1 g' o. @' i+ ?7 ^$ ]

  `0 I  u) K* k5 C# J* m, P当然,美国社会也流行各种邪恶,但这正是背离基督神道的结果。然而平心而论,美国人的道德面貌和社会公德,总体是良好的。
( |# F$ F# c: V, s; \, P% Q$ x: {) A4 j0 p  b$ {
特别引人深思的是,中国的许多道德理想,如助人为乐、诚信待人、谦让宽容、好事不留名、文明礼貌等等,大张旗鼓地推行多年,却收效甚微,但在美国却成为普遍风尚,虽然美国从不宣传这些。
- L$ D  r2 d( B- z  x% l; w9 \! A
5 |- A# z0 N9 X1 C# ]! @我对此曾百思不得其解。後来亲身接触基督徒和教会,才了解是基督神道在潜移默化,起著决定性的作用。+ w) F' g! E$ d6 f" V: Y

0 s8 `( K/ ]+ \8 ?+ X1 v可见,是信与爱,引导人们逐渐接近圣洁,接近天国。
3 k( l+ i' h+ B2 }6 ?
' [+ a+ t, U( C# \注∶& h. m3 U3 N6 n9 M. |* R
1. 《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76页。
& D# W. @8 d3 [% q' e2. 《孙中山主义的神学基础》,章力生著,香港圣道出版社,40页。
0 I2 F0 `5 ]8 \/ B$ L0 C/ E3. 《中国基督教史纲》,264页。
, f+ ?) }5 L" `4. 《孙中山自历明证》,张亦镜编,上海美华浸会印书局,7页。
* U2 T5 g% }: G0 z5. 《基督教与中国人》,《新青年》第7卷第3号。
3 _' ?0 C& e2 I. y' D6. 参见《当代美国宗教》,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 U/ u- I% q4 ^2 {9 g) g+ Z

$ q4 K/ _3 A0 n作者来自四川重庆,西洋文学教授,现住华盛顿州。
鲜花(6) 鸡蛋(1)
发表于 2009-6-6 19:25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中毒忒深。美国人有德?布什如何?他们选了他第二次。上帝如果有德,为什么要设地狱,令魔鬼蛊惑世人?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7 1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6-7 17:01 编辑 7 P0 s: v7 n9 ~% E
您中毒忒深。美國人有德?布什如何?他們選了他第二次。上帝如果有德,為什麼要設地獄,令魔鬼蠱惑世人? . l/ k# T4 g$ R* g9 R% \, |
眼镜腿 发表于 2009-6-6 19:25
( ~. k4 Q; q  o+ x+ x0 [
, N! G9 t% ]  g# b/ b
支持高見!不單只布什,多次的金融危機都是由美國所引發的,他們懂得製造泡沫經濟,懂得利用國民的退休金去取巧投機,而然後將差額賺到他們的荷包去。Lehman Brothers 是由美國政府推介,席捲全球的銀行,這些都可從 financial auditors'  reports 所看到 。
) M3 ?6 @5 N/ I% [
$ a3 U, T- h) y2 l# l( C( ?我看到在別個版塊中有位兄台說美國人請吃飯只是四樣菜,可能他們不知道外國人把錢多花在喝酒上,通常一次飯局比吃中國餐還貴。可能他們亦沒有試過以下情況:" L1 V5 R5 u0 m. `: R$ Z
5 w7 y0 W0 y- B+ \2 m9 e3 R) x  v
. 上西餐館一小時仍沒有侍者招呼,而要自行離去。
) f# e0 u. L" U4 f( E6 k4 T. 因為說話有口音,別人不理睬。: e  t) Z& I! A
. 下雨時,站在人家的屋簷下避雨被趕走。
; O5 e- s7 A/ ]. 每逢暴亂中,中國人多成為發洩的對象。4 k' |0 R: I% @

3 O" \5 F' W% i7 }雖然現在的情形已好轉很多,但如果中國人要生活比較舒服,中國一定要強。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8 16:1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英文的道和中文的道一样吗?或者说古希伯来语的道和中文的道相同吗?
) {* H. S/ a  @按照中国人里提出道、德概念的老子所说的,人间的仁义都是和道德相违背的,庄子也认为所谓的仁义是违背人性的,所谓大爱、大仁、大孝等等被世间各种宗教、学派推崇的“道德”标准,都是违背人类本性的。* }/ B4 h, G6 K  a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486 e5 ?; u7 M2 m
; g, _. {: B; y
文/史耳山
) d/ [$ G! C, u( L/ W- U1 {. T+ q7 o0 x+ u, W; i8 Z) F/ A! i
最确切无误又异常深刻地阐明“道”的,是圣经。“太初有道,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道太初与神同在。万物是藉著他造的;凡被造的,没有一样不是藉著他造的。生命在他里头;这生命就是人的光。”“那光是真光,照亮一切生在世上的人。”(《约翰福音》1∶1-4、9)Onesimus1970 发表于 2009-6-6 09:2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8 16:38 | 显示全部楼层
英文的道和中文的道一樣嗎?或者說古希伯來語的道和中文的道相同嗎?
( V* D- D  \' R+ W按照中國人裏提出道、德概念的老子所說的,人間的仁義都是和道德相違背的,莊子也認為所謂的仁義是違背人性的,所謂大愛、大仁、大孝等等被世間各種宗教、學派推崇的“道德”標準,都是違背人類本性的。企鹅 发表于 2009-6-8 16:18
  R$ b6 B8 F+ H: |! t" C+ p
% \5 p# x5 b7 D* D
佩服兄台的高見,請問你會以為人類本性是什麼呢?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6-8 19:07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中性的。无所谓善,无所谓恶。地球生物圈中动物界食物链条上的一环而已。没了人类,地球照样转,其他动植物照样生活,说不定许生活得更好呢!人类和上帝一样,算个屁。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00:1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自然,才是世界的本性。% Z- |+ ~1 D$ d- W0 {( b! M( j
人为的强调和追求善、美、仁、义这些所谓好的,就会产生恶、丑、不仁义的,大道无为,就是让人民不去追求什么“好”,也就不需要反对“恶”。0 s  [1 b& L/ H9 {! ?
如果能无需追求善、仁,也无需防止自己变恶、变贪;世间没有人为的标准,也就容易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了。明镜台都不存在,何须担心有尘埃呢?) r# A8 S  X8 A; R
佛、道是异曲同工啊。
% D7 P9 `+ ]8 v
佩服兄台的高見,請問你會以為人類本性是什麼呢?
8 V/ E6 F1 F8 S1 w; G7 w4 Z1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09-6-8 17:38
鲜花(18)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06:59 | 显示全部楼层
道之不存,德将焉附——这是道家思想吧,怎么一开篇就是说儒家思想呢?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15:2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很长时间不来了,一上来就看到lz的大作,还是一如既往的东拼西凑,谬论百出哪,你怎么不说琢磨琢磨什么是"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呢?东方哲学的中心在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存,西方基督教带来的是人与自然的战争,因为根据教义,人乃神的选民,只有人可以上天堂,自然界只不过是被利用和消耗的.西方文明在基督教影响下千百余年,把地球搞的乌烟瘴气,要不是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性觉醒,西方世界现在还会用长枪互相对戳呢.美国大兵自称是为上帝而战,你同意吗?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6:2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1Pe 1:23  要不是有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所带来的人性觉醒whereareyou 发表于 2009-6-9 16:22
- U$ V3 L# S+ I
谢谢你提到宗教改革,宗教改革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回归圣经。教会历史的错误就是偏离了圣经,你所提到的西方的那些问题更是因为对圣经的误解。所以问题不是看人怎样作,根本的原因就是道之不存,无论对东方人还是西方人。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09-6-9 16:2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中毒忒深。美国人有德?布什如何?他们选了他第二次。上帝如果有德,为什么要设地狱,令魔鬼蛊惑世人?2 \8 k' v4 \( j5 h
眼镜腿 发表于 2009-6-6 20:25

1 F, O9 b, a8 u* P( d' @  W5 J0 Z# m天下乌鸦一般黑。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6-9 18:16 | 显示全部楼层
楼上你啥意思?你是说基督教友与非基督徒同样愚蠢?夸张了吧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18:3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6-9 18:36 编辑 ( U+ R0 Y* n: n
是中性的。無所謂善,無所謂惡。地球生物圈中動物界食物鏈條上的一環而已。沒了人類,地球照樣轉,其他動植物照樣生活,說不定許生活得更好呢!人類和上帝一樣,算個屁。
$ t+ Q$ T, {2 F7 ~* u; G; M6 SLison67 发表于 2009-6-8 19:07

( s8 N9 d8 J9 p* r6 ?7 d& z3 z. L1 b& a, u  w- q9 k
我同意人的本性是無善無惡。亦同意人只是宇宙中一粒細小到不可再細小的微塵而已。但請問為何人的本性會轉變了呢?人類與動物又有何分別?
+ M( e- [$ y8 b; Y4 f& j3 v: k8 o* g. e  E( q  O7 i

6 H& U/ k' `2 T9 n3 Z# X" x
自然,才是世界的本性。9 M! S9 q) l4 b1 g. g  j% z" B
人為的強調和追求善、美、仁、義這些所謂好的,就會產生惡、醜、不仁義的,大道無為,就是讓人民不去追求什麼“好”,也就不需要反對“惡”。如果能無需追求善、仁,也無需防止自己變惡、變貪;世間沒有人為的標準,也就容易達到物我兩忘的境界了。明鏡台都不存在,何須擔心有塵埃呢?佛、道是異曲同工啊。
, [4 A0 r% c9 w企鹅 发表于 2009-6-9 00:10
+ h) E% s% h* d
" j9 s9 C/ {; w( }0 N/ g
我非常同意兄台的高見,沒有標準便沒有比較,沒有貪愛便沒有痛苦,也沒有失望、憎恨、愚痴等...
* _( u# Y4 Q0 \0 W+ g% [7 Z9 C7 x2 x7 W
我不懂道家思想,但小時亦崇尚老子的「無為之治」學說,自己把自己管好便了事,以順應自然為主。但工作後,發覺「無為之治」可能只是聖者才有的境界,現實就是現實,凡夫世界就是凡夫世界,不住屋而住進山洞去行嗎?「無為之治」是有機會做成混亂的,各司各法,矛盾叢生,整體性和合作沒有了,是個體戶的形式(佛學:小乘行者)。請勞煩兄台再指教:如果以無為之治,如何讓自己得到平安,並以這平安之心態,讓他人也得到平安呢?
+ i% c' B+ T% V# ~$ h* P6 Z
/ r) C% |  s6 _7 `  Z# w3 C- s% t以我凡夫之見,達成平安這目標是個人和宇宙要統一,把自己跟宇宙生命結合為一。只要相信我們的生命是跟無限的時間、無限的空間息息相關,我們便就會非常平安了。之所以覺得不平安,是因為覺得自己的立足點太小、環境太小,所以覺得不平安,如果心胸廣大而至無限無盡的世界、無窮的空間,就不會有不平安的感覺。
鲜花(52) 鸡蛋(32)
发表于 2009-6-9 20:56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人类这种动物与其他类动物的基本关系是:同源、共生、互动;没有本质区别。8 ]2 m9 B4 r# D' @
2 N* `/ u2 x. O
就个别人、个别群体而言如上世纪侵华实行“三光政策”的日本鬼子那是禽兽不如的,同任何其他动物都没有可比性,你硬要去比还玷污了其他动物。
/ h$ y  s' M6 P. b4 z% M) U+ q% i; k) W; A
人的本性不会转变。除了您老,我没见几个不贪、嗔、痴的,我老人家自己更是贪嗔痴得不可救药也不想自新。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21:15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企鹅 于 2009-6-9 22:20 编辑
* A; D8 V) N# ~1 F! r# q# r: p; c. k( ~
我只是前些天才算完整的看了一遍老子的《道德经》和半本《庄子》,之前都是片言只语的从不同的地方知道一点。所以我也不能算懂,只是一点自己的看法而已。( J) Q& K% Z# \/ c; g, M
  h, D; ?" \7 ]- s, l* P5 A
所谓无为,并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刻意的做。凡夫俗子的世界就是油盐酱醋这些琐碎的事,我们要学会放下名利,不随波逐流的追求那些所谓的“主流生活”,我就是我,做一份工,养家活口,安逸快乐就好,辛辛苦苦,追名逐利,到头来还不是一场空。0 I$ Q$ i3 T0 D3 \7 t
. s9 ~$ s- P* I# i$ D; F* l! _
人苦的根源就是一个“贪”字,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断的科技进步,到头来不过是让地球完蛋的更快而已。不去和别人比较,不给自己立目标,随遇而安,自己就容易安心;推广这种平常心,让别人也减少比较、减少追逐,社会风气如果改变,那大家就能心安了。* P$ s4 k0 {. [0 ?2 E2 l
我不懂道家思想,但小時亦崇尚老子的「無為之治」學說,自己把自己管好便了事,以順應自然為主。但工作後,發覺「無為之治」可能只是聖者才有的境界,現實就是現實,凡夫世界就是凡夫世界,不住屋而住進山洞去行嗎?「無為之治」是有機會做成混亂的,各司各法,矛盾叢生,整體性和合作沒有了,是個體戶的形式(佛學:小乘行者)。請勞煩兄台再指教:如果以無為之治,如何讓自己得到平安,並以這平安之心態,讓他人也得到平安呢?; a: U% p- t- |; ?0 H2 K9 Y
+ N9 z( r6 t& G" Y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09-6-9 19:33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21:24 | 显示全部楼层
你这样说的话就是四位一体了:道、上帝、耶稣和圣灵????! ]9 ^; s) F" y& w4 O" `
http://www.oc.org/web/modules/smartsection/item.php?itemid=37488 T) W: S9 Q6 l; l
6 E( V: k# E6 z  @' h6 A, ]
首先,“道就是神”,是三位一体的神,道就是上帝,就是耶稣,就是圣灵。其次,这道是生命之源,造物之主。同时,这道是光明之源,也是人的一切美德之源。, }'Onesimus1970 发表于 2009-6-6 09:26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22:04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所謂無為,並不是什麼都不做,而是不刻意的做。凡夫俗子的世界就是油鹽醬醋這些瑣碎的事,我們要學會放下名利,不隨波逐流的追求那些所謂的“主流生活”,我就是我,做一份工,養家活口,安逸快樂就好,辛辛苦苦,追名逐利,到頭來還不是一場空。9 u0 Z* k" r! h0 L8 R! B$ o

/ u$ A* I2 ~: M人苦的根源就是一個“貪”字,為了更好的生活而不斷的科技進步,到頭來不過是讓地球完蛋的更快而已。不去和別人比較,不給自己立目標,隨遇而安,自己就容易安心;推廣這種平常心,讓別人也減少比較、減少追逐,社會風氣如果改變,那大家就能心安了。
5 r3 }( J# h9 \& ^- {- g6 L$ G企鹅 发表于 2009-6-9 21:15

2 m. _% `! x3 F0 {2 a
9 N7 R' R/ D- {& E- m" O' s 謝謝分享。我希望我錯,好像老子是主張人類要回歸大自然,不住屋而住山洞。可能是我解錯了,可能意思只想叫人過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大型搬家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9 22:09 | 显示全部楼层
你這樣說的話就是四位一體了:道、上帝、耶穌和聖靈????. a* f/ z0 H) h. R8 Q( B
企鹅 发表于 2009-6-9 21:24
# g! j0 b. E7 l2 ?
; g/ ?+ b; B; G* B6 ]1 t2 B+ c2 o
以我之見,聖經的「道」,可能並不是佛與道教所談的「道」。英文是Road, 可能是指「方法」Methodology.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0 14:50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urifiedmind 于 2009-6-10 14:59 编辑 8 o7 d9 \! }7 ]! N" U3 j' \3 k
一個人要是連生命由來、終極去向這些真理都不明確或不正確,他有何是非善惡可言呢?即使能“分別善惡”,又有什麽用呢?外在表現再好有什麽意義呢?就如走路越快,如果方向錯了,隻會離目的越遠。3 v: S9 Z4 ]( W# _% y5 z
其實,聖經一開始就寫明∶人背離了神(道),吃了“分別善惡”樹上的果子,從此墮落了,成為罪人。可見,離開“道”而求“德”,舍本逐末,根本錯了,“道德滑坡”是必然。6 r" J" b0 y& f
Onesimus1970 发表于 2009-6-6 08:26
. Z$ S- b$ D% {$ O1 R' w& b% J
% V! u2 C' W# |5 ?3 E
請問如果是會使人墮落,為何神要做『分別善惡』樹呢?還要做『分別善惡』樹的果子呢?
% j# T5 }1 J  b. {  U5 a
" s: h# d1 D+ J, }1 c1 N要知生命的由來是太複雜了,多個世紀以來,無數科學家都在尋求答案,倒不如活在當下!如果能夠「分別善惡」者神亦不會接受,要如何做才可以到達目的地?這目的地是否天堂?如果能夠「分別善惡」是沒有用,那些非基督徒的檢查官和法官是否要辭退?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2 11:03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如果大家满足平淡而充实的生活,社会就不会有贫富、美丑、高尚或卑贱等等人为的标准,没有这些区别,人们也就不会挖空心思去致富、化妆、社交等等。
) P  C* b. n* P, ~) c# ?, |- Q, t% U& m0 N+ k% n3 U' ]
就如大家都住山洞,没有任何的装饰,消耗资源最少;建屋,如果简单也就没什么,毕竟山洞有限。不过人的贪念总是让人建更大的屋,更舒适的装修,不断的更加。。。也就不断膨胀着人的贪念,时间长了,很多贪念就变得平常而不为人们所觉悟。
' u6 s7 v- W& z3 j8 v
謝謝分享。我希望我錯,好像老子是主張人類要回歸大自然,不住屋而住山洞。可能是我解錯了,可能意思只想叫人過平淡而充實的生活。% P1 z; _# l  A  ~  }3 @; G
purifiedmind 发表于 2009-6-9 23:04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2 14:45 | 显示全部楼层
儒 道 佛 基督 是一回事啊。后分强而分之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2 22:36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不過人的貪念總是讓人建更大的屋,更舒適的裝修,不斷的更加。。。也就不斷膨脹著人的貪念,時間長了,很多貪念就變得平常而不為人們所覺悟。www.edmontonchina企鹅 发表于 2009-6-12 11:03

* Q/ k7 f% Y3 [4 m" s! |% m1 `# |2 X6 B
0 W$ Y% X- H  q8 e 「貪欲」就是苦痛的來源。
2 o) D  j/ b1 X, ]7 j; _& V4 @- {7 d
+ x3 G7 o+ ^1 t- }1 U# w  C+ l% L9 p: T人們常利用文字把真相掩沒,「貪求」變成「進取」,「強詞奪理」變成「能言善辯」,「強制」變成「要順服」,「奸狡」變成「靈巧」等等... 凡事問心,如玄奘大師說:「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修道不修心,有何用?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09-6-12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儒 道 佛 基督 是一回事啊。后分强而分之
4 o& W2 a4 n% t7 _4 `可爱铜豌豆 发表于 2009-6-12 14:45
+ x, Q7 d; `# L; q( u" q% c
" H$ D4 M" t8 {. u
兄台好像忘記了「神」!除基督教外,神教中有很多神祇,如:大梵天、大自在天、自在天、帝釋天等三十三天天主;還有民間信仰中的神祇,如:媽祖、玉皇大帝、王母娘娘,土地公、關公、雷、電、風、雨、山、河、田、井、橋……等諸神。
鲜花(193) 鸡蛋(0)
发表于 2010-6-29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颇受启发。中国的根本问题原来是老子和孔夫子都没有皈依耶稣。他们都不知道‘道’就是耶稣。谨建议将道德经改名为“耶稣经”。孙中山和陈独秀都找到了“道”,楼主还忘了说,蒋介石是虔诚的基督教徒。楼主能不能分析一下,为什么他们都没有使中国变得像美国那样伟大。
鲜花(1)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6-30 15:09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24# waylww
0 o. ]8 {! @/ `" _6 K# R( [/ A' S9 }- K. j3 @
John 18:36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這世界;我的國若屬這世界,我的臣僕必要爭戰,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只是我的國不屬這世界。」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6 11:30 , Processed in 0.252307 second(s), 26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