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2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卷第一载:慈氏,我灭度后,令阿难受持所说素达缆藏,其邬波离受持所说毗奈耶藏,迦多衍受持所说阿毗达磨藏,曼殊室利菩萨受持所说大乘般若波罗蜜多,其金刚手菩萨受持所说甚深微妙诸总持门。 ) D4 A7 D4 v$ n
阿难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多闻第一”,他所受持的“素达缆藏”就是佛所说的经藏;邬波离,又作优婆离,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持律第一”,他所受持的毗奈耶藏就是律藏;迦多延,也作迦旃延,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论议第一”,他所受持的阿毗达磨藏就是论藏;曼殊室利,即大智文殊师利菩萨,他所受持的是大乘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经;金刚手菩萨,即密迹金刚力士,他所受持的甚深微妙诸总持门是密教的陀罗尼;即通常说的真言咒语。那么,文殊受持的般若经有哪几类呢?《金刚仙论》卷第一说有:
; N) F- Z d# @$ E 八部般若:其第一部十万偈(大品)、第二部二万五千偈(放光)、第三部一万八千偈(光赞)、第四部八千偈(道行)、第五部十千偈(小品)、第六部二千五百偈(天王问)、第七部六百偈(文殊)、第八部三百偈(金刚)……前之七部遣相未尽,但称般若。此第八部遣相最尽,故别立金刚之名也。初第一部如来成道五年在王舍城说。次五部亦王舍城说。第七、第八部舍婆提城说。此金刚般若,唯须菩提蒙加设问,如来答也。 6 K8 T1 b8 |, h1 T5 J
这八部般若就是大品般若、放光般若、光赞般若、道行般若、小品般若、天王问般若、文殊般若、金刚般若。因为般若经的中心思想是讲“空”、“无所得”的,所以,佛教又说,文殊菩萨是大乘空宗的肇始人。 6 e: C4 o3 p, h( Y* v( o( z+ a. X# E
清·弘璧在其《华严感应缘起传·明围山结集》中说:
) l! Q% B% L- _: X. \" z; p 既已说经,必须结集。文殊师利与阿难等,赴铁围山,结集法藏。部类品会中有十类经。一略本经,二下本经,三中本经,四上本经,五普眼经,六同说经,七异说经,八主伴经,九眷属经,十圆满经。
& v- f, K2 K5 l, S3 @- `* m" _, @' a 这里说的十类经,是指澄观国师将华严经从狭至宽分成的十类。一、略本经,是指现在流传的八十卷《华严经》和六十卷《华严经》。因为它是十万偈下本经中的部分,故名。二、下本经,是指文殊与阿难于铁围山结集的摩诃衍藏,亦名大不思议经,即龙树菩萨入龙宫见到的华严经上、中、下三本,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诵得,流传于世。三、中本经,是龙树龙宫所见的四十九万八千八百偈一千二百品本,故名中本经。四、上本经,亦是龙树于龙宫中所见。之经,有十倍三千大千世界微尘数偈四天下微尘数品,故称上本经。五、普眼经,即海云比丘刑寺之经。相传若以海为墨、须弥为笔,书写普眼法门一品中之一门、一门中之一法、一法中之一义、一义中之—句,也不能尽,故名普眼经。六、同说经,是说佛就百亿同类世界中的主伴,同转无尽XX,故名。七、异说经,是指佛就异类世界的众生,现身说法,施设不同,故称异说经。八、主伴经,这是说毗卢遮那佛与十方诸佛互为主伴,重重无尽而说此经,故名主伴经。九、眷属经,是指佛对那些不能接受圆顿一乘大法的下机劣根者,随宜说三乘教法,引人此门,即此经的方便法门,故称眷属经。十、圆满经,是圆融上述诸本为一无尽大修多罗海,随一会一品一句一文都摄一切,无有分限,故称圆满经。
) \7 k' \" w( M' Q% B ~ _6 w 《华严经》是大乘佛教的重要典籍,是佛为文殊、普贤等大菩萨说的自己的内证法门。其义理广博,思想精湛。它不仅是华严宗的立宗经典,也是五台山为文殊道场的依据,还是弘扬文殊信仰的主要经典,故在“中国的文殊信仰”中还要详加阐述。 0 L/ ~. ^: j. B8 @7 l* p
《阿育王传》卷第四说:
- ?+ n. Q8 W7 Q! Y+ `$ u d 帝释告提头罗吒,汝当护持东方佛法;复告毗楼勒,汝当护持南方佛法;告毗楼博叉,汝当护持西方佛法;告毗沙门天王,汝当护持北方佛法。
9 `2 u1 D9 z1 Y* ]# Z 帝释,即释提桓因,是忉利天之主,居于印度须弥山顶的喜见城,统领三十三天。提头罗吒、毗楼勒、毗楼博叉和毗沙门,是他的四大神将,即东方持国天王、南方增长天王、西方广目天王、北方多闻天王。帝释天命令他们,分别护持东、南、西、北四方佛法。它虽然是一种神话传说,但却反映了大乘佛教在兴起过程中,与小乘佛教既相资相助,又相争相斗,而得到四方王臣士庶护持,才发展壮大的历史过程。
" i$ t$ O; ^; _& d1 C ^0 z5 Q8 Q % L( S% N; p8 Q. X
大乘经典的流布
2 ?3 d3 j% l, t$ J
( ?, T1 g4 ^5 x2 o( T! H 佛教相传,文殊、弥勒和阿难于铁围山结集大乘经后,便着阿阁世王写就,交与沙竭罗龙王保存在龙宫之中。那么,是谁从龙宫中取出大乘经呢?据佛教典籍说是大名鼎鼎的龙树菩萨。龙树何许人也?据姚秦鸠摩罗什译的《龙树菩萨传》载,龙树,又译为龙胜或龙猛,生于南印度毗达婆国的大婆罗门家族。关于他的生卒年代,有多种传说,但还是可以大体定在公元二世纪末至三世纪间。他自幼聪明,在哺乳期间即闻《四韦陀》而领会其义,不但精通婆罗门教经典,而且对于天文、地理、图纬、秘谶、医药、道术也有研究。因此,弱冠之年就驰名天下,但因年轻得志,产生了傲慢之心,过上了骋情极欲的淫荡生活;然为时不久,即悟“欲为苦本,众祸之根”,遂悔悟前非而“诣沙门受出家法。既出入山诣一佛塔,出家受戒。九十日中诵三藏尽”,并知其奥秘。之后,他又至北印度,“遂人雪山,山中有塔,塔中有一老比丘,以摩诃衍经典与之”。他“诵受爱乐,虽知实义,未得通利”。这一“雪山中塔”及“老比丘”,就是把他“接之人海,于宫殿中开七宝藏,发七宝华函,以诸方等深奥经典,无量妙法授之”的大龙菩萨。龙树在龙宫认认真真地研读了大量经典,收获甚丰,既得到了诸经一相,又深入了无生,还具足了二忍,坚定了兴隆大乘佛教的决心。于是,大龙菩萨将他送出龙宫,回到了南印度。时南印度王总御诸国,相信邪见,奉事外道,毁谤正法。龙树念日:“树不伐本则条不倾,人主不化则道不行。”凑巧,骄萨罗国的引正王招募宿卫,龙树即应征为宿卫将令。他以勤勤恳恳、任劳任怨的工作和辩才无碍的聪明机智感动教化了引正王,使王皈依了佛教、护持了正法。王还让他在其国内的黑峰山大洞院及城南的精舍内,研究方等,释经著论,破邪显正,广弘大乘佛法。他的著作极丰,仅传译到我国的就达数十种百余卷之多。其中重要的有《大智度论》百卷、《十二门论》一卷、《中论》四卷、《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十八空论》一卷、《大乘破有论》一卷、《菩提资粮论》六卷、《菩提心离相论》一卷、《广大发愿论》一卷等等。其造论之多,世所罕见,遂有“干部论主”美称、中观派祖师、付法藏第十三祖、八宗之祖。师之著作多是大乘佛教的根本教理,因此说,他是大乘佛教的理论家、奠基人、文殊法门的传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