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D S$ w) S6 B$ G* W% F
# [- `" ?! v* c" X2 b
@ ]6 u' N; Q# F学:
/ m% A# t* j8 L4 v* ^5 } . S' h$ {/ z l% F8 T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果能此道矣,虽愚必明,虽柔必强。 (《礼记.中庸》)
0 Z2 n( F* h" Q7 U: B9 P
3 ]) H) ^ ~5 p. F9 l注释:& t0 S) Z! g5 o
(1)“博学之”,“博学”,广泛地学习。“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动词“学”的对象。以下四句的“之”字,分别泛指动词“问”、“思”、“辨”、“行”的对象。# T, Y: a2 ~) t! D9 ]" h; G2 I3 ]
(2)“审”,详细,详尽。“审问”,详细地询问。 5 }# p F; l4 I& R9 Y6 F! F& c) I) ?: x
(3)“慎思”,慎重地考虑。 6 x k- U# L& y7 ?3 \' J, o. h i
(4)“明辨”,明确地分辨。
& `1 U2 u" @6 e1 ]) i: c* Q* w(5)“笃”,坚定,这里有“踏实”的意思。“笃行”,踏踏实实地实行。 / l- O: v3 W+ g0 g) J5 m
(6)“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除非不学,学了要是学不会,就不能罢休。“有”,大致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除非”,“要么就”。“弗”,相当于“不之”。( Q! S) Z5 {* N! |
(7)“问之弗知”,“知”,懂。 + {, {% F* l( F; Z8 K* m
(8)“弗笃”,指不能完全做好它。 2 u, l2 A0 X1 w9 U( e" B: k
(9)“人一能之,己百之”,别人用一分功夫,自己就用一百倍功夫去做到它。“能”,动词,能够做到。“之”,第三人称代词,泛指“能”的对象。; o% B% h) e% T5 f! [8 m* u
(10)“果能此道矣”,果真能实行这个办法。“果”,副词,果真。“道”,方法。“矣”,语气助词,表现将要出现的情况。
8 D0 f& n, D/ W; E(11)“愚”,糊涂。 9 l) N K1 J4 K% c
(12)“柔”,弱,这里指意志不坚强。“强”,坚强,这里指意志坚强。 % V& Y& Q+ d! ^8 z# Z
+ p- l6 i, W& R! \, h5 h7 D) [3 U译文: 广泛地学习,详细地询问,谨慎地思考,明确地分辨,踏踏实实地实行。除非不学,学了要是学不会,就不能罢休。除非不问,问了要是问不懂,就不能罢休。除非不去思考,思考了要是思考不明白,就不能罢休。除非不去分辨,分辨了要是分辨不清楚,就不能罢休。除非不去做事情,做事情要是不能完全做好,就不能罢休。别人用一分的功夫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就用一百倍的功夫去做;别人用十分的功夫能做到的事情,自己就用一千倍的功夫去做。果真能实行这个办法,虽然糊涂,也一定能够变得聪明,虽然意志薄弱,也一定能够变得坚强。
: |% ^( M( `; g; v
' Y8 P$ e5 Q, v: c' D 简析: 这段文章提出了“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的观点,论述了无论是学习知识、询问疑难、思考问题,还是明辨是非、做事情,别人用一、十的功夫,自己就用百、千的功夫,要踏踏实实地学会、问懂、思考明白、明辨清楚、完全做好,这样才能使自己变得聪明和坚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