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2121|回复: 6

[加国新闻] 移二代找老婆都够呛

[复制链接]
鲜花(70)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14 09: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作者:农家苦
3 D3 ~5 f5 s1 D4 a
8 z- J% n$ K8 o3 f有人说,再过15-20年,华人移民第二代中的女孩,不要说医生、律师、教授、工程师、文体明星满北美都是,可能省长、州长、总理、国务卿甚至连总统都有人荣任。对这样大胆乐观的预测,我更是深信不疑,因为我从第二代华人女孩目前的实力,看出了这个未来的苗头。而对男孩,我却不敢有任何过高的期许。
8 f1 r. F& b4 W+ n* J5 x& T# X9 l" b: y; S1 g. T4 D
时下,我们华人的媒体、教育机构、有识之士,大家在谈论子女教育时,往往都把焦点放在高中以前的孩子身上,很少谈及高中及大学阶段的子女教育,即便有少数职业人士触及到这个领域,但所传所授也都是如何选校择业或提高某一学科的技能水平一类。说实话,高中以前的基础教育,不管大家关心的如何足够,谈论的如何周全,争议的如何激烈,就整个全日制教育体系来讲,它只不过是预备阶段而已。
2 m+ \* h9 N& E. [- \" @: Z% g7 W6 N+ A8 m! E  }% S+ F
, W# q& G* g5 ]( B- a
8 o( h5 N1 W2 R* c
打个比方说,它就像沙滩草地的岸边,虽然风光无限,但毕竟还没有涉水,进入水中,真正的“水中”乃是高中和大学。而对我们华人来说,高中和大学阶段的大男孩教育,又是这个水区里的“深水区”。
" _% d% K( ^! m$ f9 i8 j
* ^$ z5 e- _5 ^& U# y% ^* X称之“深水区”,首先是“趟”的人少。可能多数华人移民自身都很年轻,子女尚小,还没到关心的时候。再就是有争气女儿的家庭多,养不肖之子的父母少,所以关注大男孩教育的人寥寥。其次是愿意、能够并敢于“到此一游”的人更少。还有一种情况是,家有大男孩的父母以为将儿子拉扯大,送入高中、大学,就万事大吉,成功在望,可以坐等儿子的出人头地,飞黄腾达了,所以,不必要再对此谈论什么。 - 多伦多 51 网 " E" Z. k- P6 }8 F/ Y! r4 Y: B
: w/ Y+ y  S* P$ i& o
殊不知,在加拿大不同于在中国,凡没有跟儿子一起趟过这个深水区关口的父母,很少能够收获如预期的。我不是要耍“乌鸦嘴”,故意扫这些含辛茹苦父母的兴,而是事实太真,道理太硬!很多人都把出国后学英语当作语言“关”来攻,却很少有人把“大男孩教育”也当作“关口”来闯过。 2 V* ~, g) I8 m7 u. F/ P6 V5 i. ^
; A% B2 `+ `9 q6 Q3 [& ~+ C: @4 G% `
记得三年前,我的犬子刚刚上高中。有一天中午,他从学校放学回来,当时车道与马路接头处的垃圾桶被风吹到马路中间,既影响交通,又妨碍观瞻,可他看见就像没看见一样,毫无感觉地回到了屋里。我瞧见了这一幕,于是就在饭桌上对他说:“华人男孩在北美是个绝对的弱势群体,因为主流社会的女孩难得看上他们,华人女孩同样不把交友、择偶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华人男孩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将来可能找老婆都难。” ) v4 b7 E+ R5 f" k+ W# F) h7 Z

2 _* K: O/ M1 h+ a6 _他说:“那我该怎样做才好?”我说:“先做Handy Man ,再做Hard Worker,多做Volunteer,多当Apprentice,不要求那么多假大空。”此后,他跟母亲搬迁到草原省,在那里学会了修车、修房、安装家电等各样零活,就连换屋顶、撤门窗这样的专业装修工作他都能做。干活的时候,他喜欢光着膀子,独立操作,做事有板有眼,浑身晒得漆黑,跟本地白人小伙没有两样。
$ L! f, E8 o+ a! l# [0 x. X
* ^8 {. |( c0 B$ a+ `
+ F. D1 |- L! H5 `1 m# q
% ^) r8 j, R4 I% D7 A: s今年夏天,他高中毕业联系好学校后,就一个人做背包客去荷兰、埃及、以色列、土耳其等地玩了两个多月。大学开学那天,他自己开着一辆旧车就去外地上学了,住宿和个人生活用品全是自己搞定,我们作父母的什么神也没有烦。我一直恪守“三不夸”原则,其中一个就是不夸儿女。这次为了把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探查清楚,让更多的家长和儿子都能顺利闯过这一关,不得已在此厚颜一次,大家权当是一种“趟水”经验的分享吧。
: W& {: @% L4 [$ k  X" t: F. d2 B  V: t% Q- g
而差不多就在三年前的同一时期,我在Richmond Hill的家中接待了好几位由邻居的女儿引荐来的超大男孩(说他们是超大男孩,因为他们虽然年龄上已属青年,却一点独立能力也没有,说话行事为人完全像个孩子),他们都是奔一个主题而来,就是咨询如何应付父母的驱赶。
1 a& X4 F% w3 I
  J: T9 T) M' a8 @' e) H# H; U
6 |5 q4 n% E% B6 P2 L# X) @2 m
. l: i& e( J% n1 o% g他们已经20多岁,有的大学都毕业了,可却因为什么都没有做过,什么都不会做,不敢try而闲呆在家里啃老,最后被父母限期搬离。他们面带愁容,心中焦虑,一副惊慌失措的样子。从谈话中得知,这些大男孩的父母大多是生意人,有的父母离异,有的老爸长期不在身边。而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些小伙子个个都长得浓眉大眼,魁梧英俊,一表人才,谈吐也不差,怎么看都不像是Nerd,不像是Loser。
" W) T" |+ M$ K+ @' X
2 s  B( J$ z! M( n5 U% A前两天,我国内的大学同学在QQ上向我紧急咨询,说她在美国留学的儿子(已经25岁)不小心在公园里,被一条卷毛小狗在腿上抓了一下,皮肤上留下一个有点疼的小红点。她煞有介事地问我要不要打疫苗,甚至连伤口的照片都给我看了。我理解一个母亲对远在万里之外他乡异国读书儿子的谆谆切切之心,但却不能理解一个20多岁男子汉的“发嗲”行为。怎么连这么点破事也跟母亲“撒娇”呢?
+ e! L' j: U; s7 N
: B7 R" A  ^, S, D! A+ A. G这几个关联在一起的事例,让我惊醒地意识到,二代大男孩的能力教育或适应教育,实在是华人子女教育中绕不开、躲不过的一环。虽然说这个环节对大多数女孩也重要,但细想来,总不如对男孩那样切肤且切身。那么,为什么华人子女中大男孩会成为大问题呢?我想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
2 N5 d8 X- B4 D! f% V
7 k$ n5 i7 u, |第一,父亲角色的缺失。所谓缺失,一指不在身边,二指虽在犹无。中国传统教育后期都是强调母教,重视母教,甚至夸大母教,对父教的认识似乎比较模糊,比较淡漠。其实,父亲无论是在社会上的功名成就,还是在家庭里的榜样示范,都对子女尤其是儿子有着无法估量的影响,要不然中国先贤怎么会说“子不教,父之过”呢? 无 忧 网 - 51 ' C5 U5 b: L6 |

8 R- X' j/ D' u/ b( L可惜我们很多华人家庭的父亲,虽然有个外籍身份,但却因为种种原因不得不留在港澳台或中国大陆经营事业,很少跟留在海外的儿子在一起,从而失去了对他们言传身教,耳提面命的机会。另一类情况是,父亲虽然跟儿子在一起,却没有在儿子面前表现出一个父亲应有的形象,甚至表现出一个失落的、颓废的样子。' I6 l* g8 q% [+ b
* L! G4 t) T3 [7 F; [( y0 V
众所周知,男人像大树,在社会上的“根根须须”特别多,一旦迁移,景况就跟大树移植一样,原来的社会关系和事业资源,也就是男人的生存土壤,可能仅有5%能随着root ball带至新的定株点。他要想如被移植的大树那样存活下来,重新取得“根冠平衡”,不仅需要很多年的时间,而且还需要经历无数次的挣扎和die off。
7 {2 |0 u) H0 w* D  Q4 J7 T8 f. O
0 E& K7 R' @  Y, Z3 h0 p
. b0 q' Q3 _+ n5 d" S) y! Q我们多数华人先生们在国内都是事业有成,功名两旺的上流人士,本来完全可以在儿子面前成为正面的model,可惜移民以后狮子落井,凤凰掉毛,老母鸡变鸭,身份地位的改变,艰难谋生的辛劳,让他们从身体到精神都累得不行。这也就造成了华人二代男孩成长过程的营养不良和先天不足。
6 F" u& B3 O' o0 ?: Z$ v
+ E/ i4 ]3 a! B& f% Z4 z$ R第二,社会榜样的缺失。人们常说,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可是我们移民出国后,随着语言环境的改变,社会环境和文化环境也都跟着变了,社会榜样完全淡出我们的生活圈。华人男孩在国内时一般都喜欢崇拜战争英雄、科学家或政、商名流;到北美以后,发现身边都是小人物,见不到一个够料的大人物,充其量也就是体育或文娱明星而已。主流社会历史上的重量级人物,又都记录在名人传记或电影小说里,平时根本接触不到,也认识不了,这对teenager男孩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 3 ~* i' n) @! [

0 i- |# W$ e# ]3 Y0 R5 X8 h/ z8 d  O第三,成长伙伴的缺失。移民的头几年,为了就业谋生,每个移民家庭都经历过频繁的搬迁。孩子们刚刚认识的好朋友、好伙伴,随着父母的流动,家庭的迁移,这些本可以成为他们闺中或灰中密友,少年玩伴的童男童女,少男少女,一次又一次,一个接一个地不停失去。而到了teenage阶段的男孩,无论交友兴趣还是交友需要,都不如小时候那么强烈,那么急迫了。 51.CA 加国无忧
; z5 @& p; ]0 O) g3 {) d1 t- C9 ?! |2 n( N1 ^; F* L
加上现代电子信息工具的先进与普及,他们更是宁愿沉迷在虚幻的世界里。伙伴,伙伴,伙同而伴随。中国过去连皇帝都有几个天资聪颖的伴读,何况普通人家的子弟。没有伙伴同行,一个人形单影只地成长,竞争的动力和向上的促进力都没了,虽然避免了“近墨者黑”的风险,可也失去了“近朱者赤”的机会。
  ^, A2 `0 V+ L0 E
3 X, z6 X0 ^9 p* H5 n( |' b, W第四,正确教子方法的缺失。在北美的华人里面,并不是所有家庭的男人,所有的父亲都蔫了。有些做到大学教授、科学家、医生、律师还有职业经理人的出息父亲,不仅在外面牛鼻哄哄、马尾翘翘,在家中子女面前也是自信满满,挥洒自如。可是他们要么过于溺爱孩子,什么脏活苦活宁愿雇人干,也从来不让孩子沾手,要么就沿袭祖传的家风,搞中国式家长制,强迫孩子做这做那,导致配偶背后抵消,儿子当面顶撞,结果这些家庭的大男孩一样没有跳出China One的圈圈。 3 ?  \/ Q8 G6 P- i' w

$ ]' I0 Q; F8 W7 S- L- E3 \
) \2 V2 h) ^* I  U" ], TTeenager本来逆反心理就重,很难管教,中国古谚有“半大小子,气死老子”的说法,如果不注意教导的方式方法,往往事与愿违。在这方面,中国古人流传下来的一个“易子而教”的方法,倒是值得学习。所谓“易子而教”,就是父亲从自己社交圈中物色一位德才兼备、经验老到的朋友或同事,然后把儿子交给他管教;作为交换,这位朋友或同事,也把儿子交给自己管教。这样做,既可以避免儿子因为对父亲太熟而不服父亲管教的弊端,同时又可以克服父亲因为对儿子溺爱而不忍心管教的缺点,一举两得。
) i4 z$ c+ j1 f) G4 j. z% U. r) y: _& r+ v  R) f6 M; w8 e8 r
在最近几年出国的投资移民中,绝大多数人都说是为了子女的教育才出来的,可见子女教育在我们华人父母心中的份量有多重。可是凭我自己的体会,在西方教子育女一样不简单,不容易,水深的很。我从未当过老师搞过教育,上面几点总结纯属个人的管窥之见。把大男孩教育列为我们华人子女教育的深水区,是否合适?还有没有比这更深的漩涡,更诡秘的“百慕大”?闯关的有效方法又是什么?恳请大家讨论,行家赐教。
# ^% w) l8 ]% h& N7 X, _; g/ y
0 H$ p6 Y, T6 A  k) M3 x4 l$ g1 ]# u. z/ X) O! _6 h6 c

鲜花鸡蛋

梦舟  在2013-10-14 10:39  送朵鲜花  并说:我非常同意你的观点,送朵鲜花鼓励一下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15 05:46 | 显示全部楼层
是令人担忧
鲜花(19)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15 06:43 | 显示全部楼层
xiexie,henhao
大型搬家
鲜花(137) 鸡蛋(4)
发表于 2013-10-15 07:15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说的很有道理,观察的细致入微,有见地
鲜花(27)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15 18:0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犬子”。犬子=我的孩子。我的犬子重复
鲜花(7) 鸡蛋(0)
发表于 2013-10-16 08:25 | 显示全部楼层
大致观点是好的,多少有点危言耸听,尤其那段“因为主流社会的女孩难得看上他们,华人女孩同样不把交友、择偶的重点放在他们身上。华人男孩如果不付出加倍的努力,将来可能找老婆都难。"更是不敢苟同,倒是不觉得本地的女孩在各方面有什么优势,其实是互相看不上,就算在一起了,也不见得有好结果。
鲜花(1583) 鸡蛋(5)
发表于 2013-10-16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一看就是不了解爱情的人写的,
3 P* d) h( ]1 Z$ p: N0 |- x我特意是学校查了查, 女多男少 哈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 08:17 , Processed in 0.165131 second(s), 2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