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生存压力与父母的无奈
; i5 A9 Y ^/ k* g# i7 w( f4 f9 W! e4 e( `9 _
留学或移民海外最初的日子对大多数人来说是艰难的。有许多的挣扎,有许多的心酸,有许多的眼泪。很多人被生存压力压得喘不过气来,苦恼无处述说,孤独而无助,有人出现狂燥焦虑症、忧郁症,导致家庭不合、婚姻危机,有的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 t3 b8 o. S% \. S$ \: N; ~1 o- {
在这样的情况下,孩子的教育培养,对于不少人来说成为一大难题。因为自己要做工或上学,没有时间和精力照顾孩子,无奈之中,做父母的只好把孩子送回国,交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养育(注:也有请兄弟姐妹帮忙照顾,为了方便,这里统统归入送回国隔代培养这一类)。人们想知道:送孩子回国,隔代教养孩子这种现象到底好不好呢? # C6 Z2 D# [ O2 b2 ~
0 i5 Q9 B, B \$ M$ m0 ?, o
儿童心理:亲情的依恋或阻断 + m3 r S, b2 S( Y. J" \
& o& g) o4 ]7 }3 N在心理学上,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以及变态心理学,都极其重视研究亲情心理依恋(Attachment)和亲情心理联结(Bonding)。这两点涉及到一个人一生心理成长的核心:心理安全感、自信心、对他人的信任或恐惧、性格的开放或封闭、进取心、人格的健康或病态,以及一系列的心态的健康问题或负面的情绪的产生等等。 + R) A/ a, r1 c
% v, b& R2 N& s0 n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主要是指儿童(尤其是幼儿)对父母或养育者的心理依恋和心理上的联结关系。从心理学上看,只有了这两个方面的健康发展,儿童的心理安全感、对他人的信任感、与他人和外界的联系感、以及对自我的自信心才能建立起来,儿童才可能成长为一个心理、行为、性格、精神和身体健康的人,将来才会有自信心去拼搏,才会成长为一个有独立精神、有主见的人,才会有较好的人际之间交流的技巧,才会善于做出有效的时间安排和良好的组织能力。
# u' B* A8 s/ f1 w4 p
8 ?( C( g+ N2 Y; x" R# p+ u( e亲情阻断不利孩子成长 5 f# Y M, b; A( z) P
) ^/ M8 Y4 m* U* n, D5 _正因为儿童对父母或养育者的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是如此的重要,许多心理学大师如弗洛依德(Sigmund Freud),约翰·鲍比(John Bowlby),哈里·哈罗(Harry Harlow),康拉德·罗伦兹(Konrad Lorenz),安丝华斯(Ainsworth),赫兹·科胡(Heinz Kohut),玛格丽特·玛勒(Margaret Mahler),都重点研究过儿童或幼小动物,对父母或养育者的依恋心理和心理联结。 0 f6 L, E2 P- G* x
4 K) X% M& C& i$ ^* |. E研究结果表明,如果这种心理上的情感联结出了问题,儿童最初的反映是抗议(protest),即哭闹,然后是绝望心理(despair),包括不进食等,再下来是恐惧(fear),如怕一个人独处,怕黑暗、怕生人、怕生活规律有任何改变、怕与人交往等。如果上述问题没能得到及时纠正,焦虑感、忧郁感、对他人的不信任、对外部世界的负面看法甚至敌意,无自信心等就可能进入到人格(personality)的核心部分去。这样的孩子长大了,会呈现出许多心理障碍、行为问题或情绪问题,以及不能正确理解他人的意思(social cues),和不能恰当处理人际、男女、婚姻、家庭关系。
5 B+ f" |2 M% s5 [- N3 R" h3 v
也正是因为如果上述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出了问题,儿童接下来的心理行为反应是心理联结上的分离(Detachment)。这是在儿童绝望、害怕心理反应后的下一个阶段。儿童心理上产生了一种不理会的反应,这是一种心理上的自我保护的表现,其行为往往是回避、躲避父母或养育者。 : e6 _! P1 S1 J
O1 Q6 q/ t; I0 l& \; O1 r这也解释了为什么把孩子送回国的父母,经过一段时间,安顿下来之后,再把孩子接出国来,他们往往发现孩子不亲自己和喜欢孤独自处,有的还脾气古怪,父母和孩子之间情感上似乎有道墙。可以想象,作父母的心理是多么地难过。儿童产生上述的心理和行为,主要是害怕再失望、再次经受想象中可能失去父母的痛苦,更重要的也是因为分离久了,情感上同父母的联系疏远了。 3 s. L) x7 O9 ]3 L4 P! V
( L1 V' K. H* f8 g% T& U; P该不该送子回国去隔代教养? & V0 G d, l+ B& j
, S0 o7 @; x8 N/ l& ]尽管笔者多年从事儿童、青少年、婚姻、家庭心理工作和心理研究,但这是一个很不好回答的问题。如果只根据西方心理学理论,尤其是儿童发展心理学、人格心理学、行为心理学和变态心理学的理论,西方人学者一般认为孩子应该在父母身边长大。他们认为如果中断了孩子对父母的亲情心理依恋和心理联结,会导致许多心理、情绪、行为、以及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如前所述。
2 w: y0 k2 o" ^& I8 s
4 { X- W; k l4 W但是,西方的心理学家们一般没有经历过我们移民们的这种艰辛历程,他们不会理解在挣扎中的移民们的那种心理上的难过和情绪上的低落;他们不了解当人被抛到生活底层时那种自卑和委屈;他们不了解本来原国内一对好好的恩爱夫妻在现在的贫困中的争吵和情感上的疏远;他们不会感受到过去的中产阶级如今为孩子买不起东西时的那种心里难过和内疚;他们也不曾经历过在迫不得已情况下把孩子送回国,做父母心理牵肠挂肚的伤痛和在梦中对孩子的呼唤;他们没有见到过送回去的孩子在堂表姐妹兄弟中争妈妈的场面;他们也不曾体会过当孩子再度回到父母身边时,与父母心理的隔阂和情感的疏远,使做父母的在孩子背后偷偷地流泪。
5 P* n7 t7 u8 s, B" W
9 E! z/ S- I. n7 O笔者认为:如果新移民朋友在此的生存问题还基本能正常维持的话,如果夫妻双方还不是因为生存问题而关系紧张的话,如果经济能力没有达到底线的话,最好是把孩子放在身边,自己带大。
9 h. i% S. c( h9 l" ] A7 Y5 Y) q* f
西方的教育体系使孩子从幼儿园、小学起,就不仅注重智力的培养,还注重孩子的礼貌、社会和人际交往能力、独立能力、情商的培养、动手能力、体育锻炼、注重注意他人的需求、同情心、社会义务和社会道德等。而中国的教育基本重点是智力竞争,孩子们书读得那么苦,而人格、人品的培养却不足。加上中国近年来教育产业化,毁了多少本来可以成为优秀人材的孩子。笔者认为孩子如果能在西方这种人文环境、教育环境下成长会好很多。
& G: y+ @) e+ r) I5 P/ m" ` N6 A6 h+ F0 v) `$ M, ~% j! ?( k
如送回国不宜时间过长
( H: E8 _% M& u/ u3 S; Q! F5 S: O
* [7 v# j4 w/ y6 ?1 c% t另一方面,如果在西方的生存实在太艰难,如果家庭、婚姻中因生存压力中出现许多争吵和矛盾,这往往会对孩子的心理、情绪造成不少负面影响,孩子会产生强烈地不愉快、自卑和内向性格,孩子会因父母的不断争吵而产生心理学上称为的“忠诚的分裂”(split loyalty),会导致儿童精神健康方面的问题。
( @ d* r8 ]4 g3 O4 j) u- n- L) ?3 G+ X. ?
如其这样,考虑把孩子送回国去一段时间,交由祖辈或叔伯姨姑代养,如果他们能为孩子提供一个平静、安祥、和谐、经济稳定的环境,未必不可,但时间不宜太长。做父母的,一旦生活稳定,还是应该把孩子再接出来,放在自己身边带大,这样,情感纽带可以继续。 - }$ j& _& |( E7 X, o! c
; _$ b. _$ w" }8 L) q再后,还要提一下语言问题。心理学、语言学、交流学都研究这样一个问题:如果要对一门语言把握得像母语一样流利,这个过程一定要在青春期(puberty)到来之前完成。这与大脑发育、语言接收能力和对语言信息处理有关系。这也是为什么移民的孩子们能在两三种语言之间流利转换,而在西方居住多年的移民成人却远没有这种能力。如果孩子接出来太晚,也会影响其语言能力的发展。 9 e8 L8 `# E$ D- l0 V D6 O
) M0 z' C4 A5 a3 _4 y% c. B祝愿孩子们健康成长
|, Y g, r* ^# d3 l
# A7 ?0 x; I \孩子是父母的未来,他们的心身情绪行为的健康发展,是每一位做父母的心愿。孩子的笑脸,是对艰苦奋斗中的父母的最大的安慰。孩子天真无邪的语话,往往是对成人灵魂的洗涤。孩子的每点点进步,都是对父母付出辛劳的最好回报。
/ R6 r4 v+ }2 o2 L/ t- X2 }. l% Z" Y3 f' V
让我们祝福每一位生活在西方或暂时送回国的华人小朋友们都健康成长,将来有所成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