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24.        桂枝麻黄各半汤 
  K' |6 u7 y" \7 M 
7 b, n$ _% U2 B9 a9 m0 D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 去皮尖及两仁者)。  
, g  ]( Z; Y+ i& D& g9 E 
$ d$ o6 o# a* k, R  a6 y桂枝5克(去皮) 芍药 生姜(切) 甘草(炙) 麻黄(去节)各3克 大枣4枚(擘) 杏仁(汤浸, 去皮、尖及两仁者)24枚)# T/ Q0 y; \( a5 P8 m 
 
" S( s( S' @' F4 E上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二沸, 去上沫;内诸药, 煮取一升八合, 去滓, 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 麻黄汤三合, 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 
: S0 c* `0 k( J/ U随证加减用药:若头痛明显者, 加细辛、白芷, 以散寒止痛;若鼻塞不通者, 加辛夷、苍耳子, 以通窍散寒, 若恶心者, 加陈皮、半夏, 以降逆和胃等。 
  n8 A1 i0 g9 G% Q. I* x. |) W/ T& R% c: t$ s) I5 G+ V 
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圊便欲自可, 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3 }1 m: Z( D0 |7 h" m3 F9 S 
, p7 p6 d, E9 C! B( Y7 @2 X 
1、皮肤疾病:荨麻疹, 风疹, 皮肤干燥综合征, 老年性瘙痒症, 神经性皮炎, 等。 
8 \6 L5 d# Q" t! O6 h* E( Q% d0 J. C9 n/ s' J& c* b 
2、其他疾病:过敏性鼻炎, 神经性头痛, 支气管肺炎等。产后感冒, 伤寒表轻证, 病态窦房结综合征. $ d' i+ V& M% @& z8 ?9 u 
 
( ^2 P5 v* ~! I" t# P$ X名家经验谈: + ?$ L7 B7 ?. s& o 
 
! g- a, w) `( M桂枝麻黄各半汤治正阳不足, 风寒郁于肌表之身痒有确效。另外, 治疗急性荨麻疹, 辩证风寒的可用桂麻各半汤, 而风热的就用消风散。 
8 {# h9 w3 @' u. {. f& |8 M# q, T 
3 f: F% b1 l' T& }" D1 z& L风寒著者, 原方直入无须更方;湿热化毒者, 酌加双花、连翘、蒲公英、黄柏清热燥湿解毒, 减杏仁、大枣;波及营血者加生地、赤芍、丹皮凉血和营;刺痒甚剧者可增荆芥、防风、浮萍、地肤子、蝉蜕以祛风止痒。 
- a/ V0 b" d# Q; q1 f) o; y; N' E$ ~5 i$ x& F9 }+ G& @7 ~ 
病窦综合征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 以心率缓慢为突出表现, 多由心气亏虚, 心阳不振, 鼓动无力, 血流滞缓所致, 久必及肾而见心肾阳虚之证。故用红参、黄芪、附子、干姜、淫羊藿等温阳益气之品;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意在取风药辛温之性, 能畅达阳气, 振奋人体气化功能, 使气血运行, 血脉通畅, 则阴霾得以消散。现代药理研究也表明, 麻黄有温和、缓慢而持久的兴奋心脏的作用, 使心收缩力增强, 心率加快, 心输出量增加;桂枝能明显增加冠脉流量, 改善冠脉循环。这些为本方治疗病窦综合征提供了一定依据。/ m7 _$ I/ Y6 {* E5 _# q 
; b. s1 J' F+ {$ ` 
名家经验谈: , k" R1 N) \0 r* A: O! P& g9 P 
 
  P) `( c/ y* \- W2 p5 j2 t7 G' Q笔者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多种皮肤病, 结果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由于当归、川芎等药能外达肌表养营活血, 正所谓“治风先治血, 血行风自灭”, 故而在本方中加入此二味, 结果表明疗效更加明显。) m) `# o) A  Q. U 
8 w( k# b/ u' M9 }* q) E 
中医治病的法则, 不是着眼于病的异同, 而是着眼于病机的区别。既不决定于病因, 也不决定于病名, 异病可以同治, 关键在于辨识不同疾病有无共同的病机。病机相同, 才可采用相同的治法。笔者主要选择了慢性荨麻疹、寻常型银屑病、痤疮和脱发等4例患者, 以说明问题。以上4例患者的诊断病名虽不相同, 但它们的病机是一样的, 均是外邪困表, 营卫不和, 气机出入不能, 邪气外出无路, 郁发体表。所以笔者均选用了具有解表祛邪、调和营卫的桂枝麻黄各半汤加减治疗。/ {/ G  K8 `: `5 f 
6 y7 t! Q! P& l' V" e" k6 y9 P# n 
名家经验谈:  
9 B% m* @* F7 y0 @  w( s- d# L* y9 P 
运用桂枝麻黄各半汤应为太阳病证。太阳病的病因病机是风寒侵袭太阳经, 表气受邪, 正邪交争, 营卫失调。辨证主要依据是脉证和经络症状:结合《伤寒论》太阳病篇的其它条文可知太阳病的主证是头痛(项强)、恶寒;主脉:脉浮;腑证:小便不利;经络症状:项背强直挛急。在皮肤科运用上, 若见上证可用;如全身症状不明显, 以局部表现为主, 见皮疹红热不明显, 遇寒加重, 得暖则减;皮疹及瘙痒主要见于背部太阳经循行之处者应用之可获良效。 
% |3 `* X/ O" p# ]2 x, ]/ o$ @0 [- d' @% G# q, K  z' R9 L 
名家经验谈:  
' U' P: z% t$ g) W' @( P8 B9 w  \! z5 `+ S6 ~+ N- y 
从表郁轻证三方的用量计算, 发现桂枝二麻黄一汤的一次服用量比桂枝麻黄各半汤用量要大, 再从原文的证侯与病机分析,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表郁程度较桂枝麻黄各半汤为重, 两方的关系与主流认识基本相反。两方的病机均是正虚而微邪在表,因此治法上需要小发汗以防过汗伤正, 而桂枝二麻黄一汤的发汗力则比较接近桂枝汤。; j* s4 O. w$ s5 W; E0 r. ^" Z 
 
5 Z& V7 V7 z/ b( R0 Q( h7 s$ w1 t$ Z名家经验谈: 1 f' R- D# j, V+ Z" ^/ L 
 
- m. P) a/ @5 N! V) K2 d+ W任何一种疾病的产生都是一个过程的复合, 其疾病的动态演化和有序传变中可以形成不同的症候, 可以由阳转阴, 由阴转阳,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或阴阳合并, 虚实夹杂, 而桂麻各半汤所针对的就是这种虚实夹杂, 风寒两伤的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合病, 既不可单用桂枝汤以治太阳中风, 又不可单用麻黄汤以治太阳伤寒, 只能合二方为一方而治之。" U2 N& t; H' t# ?8 c) L5 [ 
 
) `! {4 u- _4 A+ B其实不论是太阳伤寒也好, 还是太阳中风也罢, 在其各自的传变过程中, 都能形成桂麻各半汤证, 只是由于个体差异的存在, 有的人在这个阶段出现的是感冒病症, 而有的人出现的是面热身痒的皮肤疾患, 更有的人出现的是热入膀胱小便不利的内伤之证等等, 但内有火热是共同的特点, 都可用桂麻各半汤加味治之。 
- E# Q' v+ _# | 
4 m1 {  c; `7 R6 E桂二麻一汤虽然表郁程度较桂麻各半汤重, 但实际上是病情较轻, 即正气较足, 能够抗邪, 因此服药上不用多次频服, 而是“日再服”。之所以这样服药, 一方面是因为病情较轻, 另一方面亦是针对“一日再发”而考虑的. 7 P8 E) h. T7 E6 }3 K6 J! E, W& ~ 
 
7 P' c! H& d+ j名家经验谈:  
- d$ o$ A4 d9 i8 I; n 
# Z% Q( ?& R; O0 M6 ~' ^. d/ T文中明确指出, 患者面色有“热色”, 即红色, 泛红, 患者体温上升的可能性比较大。同时, 患者皮肤瘙痒, 什么原因呢?“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故痒。" o. m( h. ^1 t( e4 y* U 
这句话包含三个症状, 即面色发红、汗不出、瘙痒。! n8 f3 T9 p5 g$ W7 l+ K 
 
! k4 Y$ ^8 S, h3 T“未欲解也”说明表邪尚未得到解除, 宜汗之。  @3 I& o5 R) D! b9 m; S: j 
( S# n  c& f7 K, `6 W 
笔者擅用此方治疗各种面部的过敏, 常在此方的基础上加入白鲜皮、地肤子、蝉蜕等药, 疗效超好。$ T" u; a" `3 r 
 
9 Q( i, P# O+ k患者因4天前用同学的化妆品洗脸, 导致面部皮肤过敏, 红肿疼痛, 而且瘙痒, 遂到医院就诊, 医生给予他克莫司软膏、硅油霜、炉甘石洗剂等, 治疗3天无效, 故来求诊。5 I/ \6 t% {+ M7 y% d5 i 
0 }- o# H( }4 J/ Y2 E: [- a 
由于食用海鲜而面部过敏等。4 i6 x, ?4 @, l' L4 J; g1 c 
 
& G* l- Y- D6 Y+ f名家经验谈: & R; ]4 O) W* E5 X1 \2 f 
 
4 d' s  ^0 k  _: U$ ]1 C) L- H) I笔者在临床谨守其病久邪微, 汗出不彻, 阳气怫郁的病机, 应用于皮肤病的气阳虚弱, 暑邪郁表的痱疹、毛囊突起的皮肤瘙痒症, 面部出汗不畅, 暑热郁蒸的痱子, 面部、眼睑部局限性皮肤瘙痒症, 全身多处皮肤瘙痒症, 以及荨麻疹等病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 
/ d3 \3 B  W) y6 x1 I 
6 A  U" R2 ]- n. \  u+ p5 Y( k名家经验谈:  
$ ^7 P8 O; R  N# Q/ ^ 
" U8 m$ H; z" N3 [& \3 o《伤寒论》中有三处提到瘙痒, 机理各不相同。一为“以其不能得小汗”;二为“迟为无阳, 不能作汗”;三为“无汗……以久虚故”, 证机各异, 但“不得汗”却同。于是我们可以得出结论:《伤寒论》将瘙痒之原因归于无汗。 5 \" U) p; S/ t. K; |" Z, u 
 
* T' ^0 [9 J8 b$ e) J第一处是《伤寒论》第23条:“太阳病, 得之八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一日二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欲愈也……面色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半汤。” ; i/ m5 f2 B* Q! n( n 
 
1 M% T$ Q3 |/ k第二处是“脉浮而迟, 面热赤而战惕者, 六七日当汗出而解, 反发热者差 迟, 迟为无阳, 不能作汗, 其身必痒也。 
; F+ p1 [" Y# h9 V. e8 t, C+ T- C/ J! L1 z$ z' ~0 B) I 
第三处是《伤寒论》第196条:“阳明病, 法多汗, 反无汗, 其身如虫行皮中状者, 此以久虚故也。”  
6 A2 a8 ]4 }) N1 d 
, a' I: n7 f: Z5 ~  M" p1 j) F综上所述, 《伤寒论》中论痒三条, 一条讲肌腠不通而不得小汗, 阳气怫郁在表故痒;一条讲阳虚较甚不能作汗, 浮阳外扰肌肤而痒;一条讲久虚酿汗无力或无源, 肌肤不得由汗而通却欲通, 故痒。  
4 `& k. e' R! |# V2 P! E 
! x3 n5 z1 c* W0 E7 e《内经》有言“知其要者, 一言而终”, 《伤寒论》中论瘙痒, “其要”即为“不得汗”, 治疗目标则为“汗出而解”。9 V* a* a/ X1 ~4 S 
  ~- }8 J+ Y& k: b/ f' ~* ^ 
名家经验谈:  
4 O. [- ~- N% f1 H2 ?! L) w& f 
  A  E/ c* G/ f$ q5 v5 B5 H  U按语:大凡先发热而后恶寒, 或发热恶寒同时并存, 寒热一天发作两次或数次, 如疟状, 大多属于太阳病变, 多由表证发汗太过, 损伤营卫, 而邪气又得不到彻解所致, 此类病证, 或用桂麻各半, 或用桂二麻一, 效果理想。/ K; x# c- ?% N$ @$ J) }4 r# Y- r 
 
# p- J( H2 n) k; B4 P据报道, 本方治疗感受风寒所致荨麻疹, 有寒热表证或日久不愈, 邪微而痒者, 有良效。4 e2 o4 s) G/ F5 Q# y4 [ 
 
7 t3 X& }3 _. \0 d大便不通而腹无胀满, 且恶风, 脉浮缓之表证末罢, 则不可下, 《伤寒论》第44条指出:“太阳病, 外证未解.不可下也, 下之为逆。” 本案用桂麻各半汤通畅太阳表气, 表气通则里气和;再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 使“上焦得通, 津液得下, 胃气因和”, 大便因之自通。 
, h' p- k! Q4 _6 n4 G" B! O7 L: \( u' ?1 B2 D$ P 
体臭一症, 隋•巢元方《谙病源侯论》云:“体气不和, 使津液杂秽, 故令体臭。”本例发于感冒之后, 当为余邪未尽与湿浊之气相搏, 蕴蒸外溢作臭。所谓“以其不得小汗出, 身必痒。”故采用辛温解表, 小发其汗的桂枝麻黄各半汤, 更加薏苡仁一味以增强其宣化渗湿之功, 故取效甚捷。 
: R. P4 G  h; E+ f4 z- z 
0 h! |5 x0 O' C# n9 h: U刘建军:  
3 [. u% d# ]- n$ |0 l8 E' s4 x: E1 T' n+ M0 o' q( h 
从合方上看,有两个问题:一是合方中的重复药如何确定剂量,二是合方是原药和还是药汁合。桂枝汤中甘草2两、麻黄汤中甘草1两,合起来是3两,本方取1两。看来合方是两方药物剂量相加。但是好像胡老说过,是取大着为准。这个是一个疑问。古代人煎药不方便,为什么不把药合起来一起煎煮,而是: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这是把药汁合起来的办法。我一直认为,中药在一起煎煮会起很复杂的物理化学反应,如同炒菜,各种作料混在一起,先放后放都有讲究。从这一点看,古人对于煎煮中药,很注意方法,这也许是现代中医中药衰落的一个原因。0 L5 i* d- H% _# K7 X# ` 
4 a) G" g% z2 i6 G. I 
从剂量上看,就是桂枝汤、麻黄汤两个方子的剂量和起来,取三分之一,而且是顿服,看来这个方子不是要服几次,正常的情况下,就服一次。而且更为关键的是,也是我一直关注的问题,古代的1两,到底是现在的多少克,我本人相信是15克,也亲自验证过,从所谓的有毒药物,诸如附子、麻黄、细辛,到山药、麦冬,效果极好。这个方子,因为取三分之一,所以大枣由12个,变为4个,组方是多么严细。反观现在处方,随意加减,率意为之,只要考察带有大枣的药,就会发现这个问题。 
* v1 `9 C0 }3 }( i9 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