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77)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齐山 于 2015-6-27 21:41 编辑 & b* J( i! y1 o. m k
: J, [* {" Y% u5 w( b+ ` 中华书法练习必须克服“五难”8 {. [% h: }! T. d) e
9 I, p& {3 a5 D2 J5 m2 Y
一、难在用笔9 k+ p$ r' P+ {. ]7 N5 J$ [
5 f7 L6 y7 I8 i1 ?' B 王羲之在《书论》中说:“每书欲十迟五急,十曲五直,十藏五出,十起五伏,方可谓书。”这里的“迟急”、“曲直”、“藏出”、“起伏”说的都是在用笔过程中行笔的变化。% n4 v8 \6 i: b+ x2 ?5 w W
“迟急”是说行笔速度节奏的变化;
- N# H0 F9 h9 q“曲直”是说行笔运动轨迹的变化;
/ R& a8 ~) y$ Q/ y7 j0 J. q9 _“藏出”是说起笔、收笔的变化;& A! E F6 |" \2 R7 p' o' F& _( V
“起伏”是说行笔过程中提、按的变化。
' \8 E* `+ P0 d; l/ q ( x2 _9 ~1 O9 D8 h
这些都是用笔的要点,而且不同的行笔方法可以得到不同的艺术效果。通常情况下,“迟”表现“沉着”,“急”表现“得势”;“曲”表现“多姿”;“直”表现“刚劲”;“藏”表现“浑成”;“出”表现“爽利”;“起”表现“灵动”;“伏”表现“稳重”。然而,这些又都不是绝对的,不同情况,不同对待。0 P2 B$ t2 D0 L9 @8 L1 V* B/ A
- B2 ?* p, y: w
这里的“十”、“五”我们应该把它视为辨证关系,而不是绝对的量化标准,更不能把 “十迟五急”作为每字的处理方法,否则将会弄巧成拙。因此,我们要将这些相互对立的元素组成一个和谐的矛盾统一体,使其书法线条丰富多彩,变化无穷。一句话,学会了用笔就等于学会了走路,只有能熟练地驾御毛笔,才能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想写到那里就写到那里。
. M0 S9 P( k, @8 r/ F" J x# Y
" _- h, z. w8 A$ q! ]% u2 p 王羲之在(题卫夫人《笔陈图》后)说:“若平直相似,状如算子,上下方整,前后齐平,便不是书,但得其点画耳”。这里的平直、相似、算子、方整、齐平,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只有雷同,没有变化的字不是书法。- K! K- z7 A c4 Q, U
4 G- ? \! Z9 Q, {7 |
那书法是什么呢?书法是艺术,在书法中处处都要表现艺术。从形态上讲究对比、变化,从内涵上讲究神采、韵味。故对比、变化是书法的根,神采、韵味是书法的魂。蔡邕在《九势》中说:“上皆覆下,下以承上,使其形势递相映带,无合势背。”书法要求笔画搭配适宜、使转有情。线条决定质量,结构决定形态,韵味决定神采。
7 M6 R+ H* F8 I9 q# R/ m
$ }5 h: k/ x# g, V- w9 O 就像厨师做菜首先讲究菜的质量,然后做成“形”、“色”俱佳、具有艺术品位的菜,一是能吸引食客的眼球,二是能增加食欲,看着就想“吃”。“吃”是厨师做菜的核心内容,要把菜做的很有味道,酸、甜、麻、辣、鲜、香,我们要什么,有什么,回味无穷,吃了就忘不了能得到很好的享受。) d) I# e) b2 G I4 F6 S
& g! R( H) P, d$ M3 |2 x
书法也是如此,其形在外,味在内,形可视,味可品,做到形似不难,要做到神似,有味道就不那么容易,二者皆佳者,可谓形神兼备也。1 o( v0 q1 g' M- ^. c
! D! U. l# g, e. w9 X% V: t二、难在墨法
- B& S- _# H5 q; d& T+ |; i0 e
# @) o. t$ C; i T 清包世臣《艺舟双辑?述书下》云:“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则墨法尤书艺一大关键已。笔实则墨沉,笔飘则墨浮。”墨法在书法中占着中要的地位,善于用墨,是书家一生不断的追求。
. B/ C4 M3 G K' g; \ y+ f) p 素有“惜墨如金”的当代草圣林散之,用墨讲究、变化无穷。“泼墨似水”的清代神笔王铎,用墨大胆、痛快沉着,把笔墨“浓、淡、干、湿、燥”的丰富变化演绎地淋漓尽致。宋姜夔《续书谱·用墨》说的更为详细:“凡作楷,墨欲乾,然不可太燥。行草则燥润相杂,以润取妍,以燥取险。墨浓则笔滞,燥则笔枯,亦不可知也。”这说明不同的字体对墨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合理的用墨能使字体增彩。/ O' T& P4 o2 l; Q% m
书法中的“浓淡”、“干湿”、“燥韵”的一切变化都在自然形成之中。一味增多,过激都可以引起不良反应。如用墨不可过淡,淡则灰,灰则伤神;不可过浓,浓则滞,滞则不畅(笔);不可过干,干则枯,枯则无华;不可过湿,湿则溢,溢则无韵;不可过燥,燥则焦,焦则狼藉。否则,就会失去天真。% G) y8 {! l. M
' N# a3 ^$ B: V$ W) \( v& z
三、难在章法
( K/ Q8 }4 }& F' M, k+ g
* F7 h. X! [) M4 j6 ? 古人作书很讲究章法,蒋骥《续书法论》:“篇幅以章法为先,运实为虚,实处俱灵;以虚为实,断处俱续。行间有高下疏密,须得参差掩映之迹。” D) k& y" P, u$ w
章法是点画与点画之间的呼应,字与字之间的顾盼,行与行之间的相映,整体上气韵通达,虚实相生,神采飞扬。章法也称“布白”,“布白”就是“布局”,把整幅作品的内容进行布白,如字距、行距、行款以及字的大小、款式的高低,天地的留白等。. F1 w& u& {% M
* `1 s4 r; X) x9 ?, }
四、难在意境
: x- L- |# @, A4 a
9 {0 @& g! \8 z5 H 意境是书法家把书法的情感注入笔端,用书法的形象来抒发胸中之意,让读者欣赏到书法作品的丰富内涵,从中得到感悟、启示和滋养。
R' X5 r7 W& ?* J3 {' j4 R+ S( _* v
意境是文化的体现,其表现方法,简单地说是虚实相生,实是虚的基础,虚是实的升华,虚实是相互依托的关系。6 P: d8 ^1 W1 ~# \9 l
在书法的审美过程中,意境的产生,是一种心理现象。“意境深远”:就是把书法艺术不同的美,展示在想象的空间里,把自然境界和艺术境界的完美结合在一起,创造出新的意境来。如颜体的开阔,表现出了豁达的心胸和包容的雅量。正如一位哲人所说:比陆地宽广的是海洋,比海洋宽广的是天空,比天空宽广的是人的胸怀。胸怀宽宏是一种美德、一种风度、一种仁爱无私的境界。把这种境界表现在书法艺术中,就是意境。( o S3 R" b% @' _) A
意境表现的形式、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意境应该是出彩的,要出彩就要注入很多美的元素,常用对比、夸张、意料之外的手法来吸引眼球,增加视角的冲击力和提高作品的感染力,只有意境出彩的作品,才能让人回味无穷,激动、兴奋和感慨,并使人们的情感得到净化和升华。9 [0 ~* D! O# B( K- y. Y; _
在意境的表达上要考虑抒发情感,追求“情与景汇,意与象通”的境界,把作者的真实情感表现在作品中,就像《祭侄稿》一样悲愤胸中出,至性书正气,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是颜真卿心情的真实流露。在极度悲愤的情绪下,顾不得笔墨的工拙,随着书家情绪起伏而自然形成,是情感和功夫的自然流露。达到了技术和艺术完美结合的顶峰,在书法历史上树起了一座丰碑。% b: f' E+ }$ i4 L7 X
6 D4 W, U, U1 g" l' m9 I
五、难在力度- R5 ]4 B5 R2 I. v
0 O" P" P; K, w* @9 i: y4 f. ]9 Q 力度,是体现用笔的熟练程度,并决定着线条的质量。笔画的长短、粗细、俯仰、伸缩的准确与否,决定了结构的形态的优劣。结构的宽窄、高低、大小、斜正、疏密的对比、变化准确与否,决定了章法的优劣。: @# E& K3 Y' b* P2 K
书法是通过汉字,表达作者情感的艺术。把笔画、结构、章法、意境等所有的因素,以及对比、变化统一起来,“形成合力”,并把“内圆外方”、“枯笔”、“飞白”运用得当,深刻表现作者的技术、情感、思想、境界、追求,就能创作出经典的好作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