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139|回复: 0

中国海归质量越来越水 看留过洋的“水货”

[复制链接]
鲜花(1) 鸡蛋(0)
发表于 2006-11-19 20:1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近期一项统计显示,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f7 m. F5 y# M7 x
6 z  l5 ?9 ?2 o! W/ _2 ?% z( y- ^* K: o
  “海归”变“海待”早已算不上什么新闻,但是国人“出国镀金”的心气却越来越旺,甚至还出现了“低龄化”的趋势。一些父母为了孩子的前途,不惜倾家荡产也要送其出国读书。
/ A& J9 i& X/ H1 v( w2 S# @3 I7 w4 Y8 S) |* }8 Z- f
  但是,30万学费换来3000工资、60万投入落得就业无着……“洋文凭”含金量越来越低,“海归”的“水货”嫌疑越来越大。4 P' t. U% |8 f7 e! e& [1 @0 P$ v4 R7 W

! M9 i0 ^) g4 L$ c$ D& o  据报道,自1847年容闳赴美到上个世纪末的“创业风潮”,“海归”对于中国的变化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但千禧年前后,随着留学作为产业的兴起,低素质的留学生曾经被冠以“留学垃圾”称号,今天的“海待”是否正是这一现象的延续?
* B1 ^8 Q( _% d3 m* i% P' V& v8 o. e: U# W
  海归,如何承受“二流”的指责?+ k3 R( P! X" M3 a
$ q* h+ S8 x- M: V" L
  谁把“海归”当成了“垃圾”
+ s7 w% x8 ?! q  }: h6 ?' |$ }# _
0 E7 I5 N8 d' P7 m8 n/ Z. K  “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似乎已经过时了,今天的“海归”已经褪去了往日的光环,开始承受怀疑,面对“贬值”……; P/ e' U, K* ^
- T! B- f6 p' J  j$ }
  理想与现实的差距:镀金归来拿低薪8 |2 N7 c# m, z5 ?; X

) K5 v/ O& A( M9 g/ S- Q7 L. `  35%以上的“海归”存在就业问题,一多半大学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2006就业论坛日前举行,有关专家认为,中国劳动力就业状况目前存在三大问题。 ' P, |, |. M) o/ X! `
( p# w% Q! X; _7 Y3 ^- h. \
  4成海归认为职业方向出错
9 W( u- ?0 p! ?0 h' T7 {$ N% Q) W
4 c, L6 s4 p' Z* K' {  ●案例:留学后薪水不如出国前
2 L! R, O3 ^" t5 O, s7 Z% R' ^  L- B" @9 z! o
  曾在著名咨询公司麦肯锡工作的吴小姐三年前去英国留学。吴小姐说,“当时就是希望换一种生活方式。”然而,在花费60万留学两年回国后,吴小姐却傻眼了:“国内就业形势和两年前大不相同,现在海归一大把,工作越来越不好找了。”半年之内,吴小姐通过各种渠道不断找工作,但几个公司给她的薪水还不如她出国前的。“我真有点后悔当时出国的选择。” 2 F) @& O/ _6 j: k- h! H6 ]3 d$ C

4 `- `4 T" H* m+ T$ S4 E- I  ●数据:三成“海归”存在就业问题 4 G3 h: O& ]8 P
3 J  V+ u- u) _" R( m/ Y
  在日前召开的2006年就业论坛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人力资源研究培训中心林泽炎博士透露,近期一项对随机抽取的1500多个“海归”样本统计的结果显示,有35%以上“海归”存在就业问题,40%“海归”感觉自己的职业方向出错。
" J7 B4 Q! D1 b3 @
$ b4 D! y4 e0 M( Z# X5 X1 `6 x+ u  分析:出国学习应该“有的放矢”
) j& U1 [  N% }6 z( x# z- C0 t
- |- t& ]8 ]  R; q* v( W5 T  “大多数中国学生对自己的就业方向不明确,在国外学习中,不知道如何把学业和就业联系起来,造成了回国后对就业的茫然。”林泽炎建议,高校应设置目标明确的就业教育,让高端人才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与市场紧密结合起来。此外,计算留学成本使得海归们心理期望过高,使得他们很难找到满意的工作。 8 |3 \; e* y1 c& d# z8 u# O% c1 O

5 V# p  N$ V; N. }  ~: j" h  一多半毕业生对薪水不满意
  f2 p* R8 B4 X( l0 J1 J! v# P: Y8 p
/ v; ~6 S3 m9 D+ v' t  ●案例:大学生工资底线为1600元 $ X; v0 a7 U8 U; d1 X% f4 k0 D

5 x& I0 b1 U. Q8 c2 [2 x  “在北京一个月生活成本到底是多少?”这是时下部分大学毕业生找工作的“底线”。北京林业大学的毕业生李恒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要在北京生活,就算和别人合租,每月房租水电至少800元钱,吃饭至少500元钱,交通费电话费一个月至少300元钱。“1600元是底线,工资不能再比这个低了。”但记者了解,很多本科生毕业第一年的工资达不到这个“最低成本”。很多大学生毕业后只好租地下室、吃街头小吃,他们戏称自己是“高知识贫民”。
, A; J$ F2 e8 `. w4 q) ?& L7 O9 _+ f7 {9 ]. k+ A0 E: |8 _
  ●数据:多半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
! y7 I7 M/ r& b% u& g& Z; r+ q3 q" {7 ^4 M0 k
  2006年就业论坛上的一项数据表示:2005年大学生就业满意率60%,8成大学生认为工作中的发展空间比薪酬重要,近6成学生对单位提供的培训机会感到满意,不到一半的大学生对薪水表示满意。这些情况与2004年基本相同。尽管对薪水不满意,很多的大学生就业心态已普遍改变了。与前几年求职一味追求高薪相比,目前大多数学生就业更看重工作的稳定性。数据显示,75.5%大学毕业生会选择薪水普通但发展稳定的企业,仅有9%的学生愿意选择高薪但发展不稳定的工作。
% ^' a. D& r- ]( [+ O
2 N3 @( Y# P9 O  B, i3 U  分析:上大学是投资而不是消费
  ~2 a& s2 V8 _0 Y9 ~1 _. W( e. c. ^# [/ U9 N
  国家发改委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杨宜勇教授认为,目前高等教育已从精英教育转变为大众教育。上大学不一定都能毕业,毕业后不一定都能就业,这是一个基本常识。上大学不是消费,而是一种投资。所以学生们要有风险意识,意识到自己有可能“不能就业”,有可能“薪水不高”。大学生对薪水不满意,关键还是因为学生们对自己的定位不准确。著名教育专家、北京理工大学教授杨东平说,大学生要首先知道自己都会什么。“职业生涯规划的概念上,仅仅会读书是远远不够的。一个人的生存、学习和就业能力,与他毕业后能不能就业有密切的联系。”
( U* t1 R+ I  v( O0 `4 o5 Q7 `) _% U" u, c2 f. U. x% Z! `; [( u
  高校就业率统计存在虚假 & n" }) q6 G+ F
# M6 w/ G% F' h* N8 e1 d
  ●案例:民办大学称就业率100% 3 t- k( D: [9 w  V+ R% p8 ^. o
1 `, [( q. L  h9 v" x
  去年,一项民办大学就业率排行榜在媒体上公布,北京吉利大学就业率显示为100%。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尽管校方表示:“我们人人成才,学生个个能就业!”很多学生却表示,曾经找到“挂靠”单位或临时找到工作,而目前处于失业状态。北京市高校就业指导中心主任任占忠告诉记者,目前高校的就业率是由“高校自己向教委申报的”。 / ?3 Q) X* b" f4 z
2 C# H: a6 ^% R
  ●数据:一项就业率三个数字
! U2 \% C" o* Q3 S% B  ^% m" n3 \) M8 j) r3 @# E3 N2 ]+ d
  关于2005年的高校就业率,记者拿到了几个不同数字:教育部公布,截至2005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率72.6%,本科生82.7%;国家人事部统计显示,截至2005年12月3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87.7%;而今年7月,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联合发布的“2006 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截至5月底,在接受调查的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还没有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未找到工作的占27.25%。 9 D# H5 L) s, j! L  Y1 \: E% _

  P" _/ L7 ]) Q2 P( w  R( i9 b  分析:高校就业率要由第三方统计
4 Z# z+ n2 L$ O+ b7 B5 c* D' K9 P# `; Q) i- F+ a* Q. y3 Q
  杨东平认为,目前统计毕业时候的实际签约率是毫无价值的。“还没有离开学校,就让学生和单位签约,所造成的一个后果就是毕业时候签约率大面积作假。”国外通行的指标是调查一年后的就业结果。 5 \$ g9 ^* B/ A. N$ |0 ?
* |" y9 V, A4 c# k( X. V) l; I
  另外,目前高校自报就业率的统计方式,使得汇总的统计可信度很低。“我认为应该由第三方建立国家教育信息系统,把大学生就业信息统计建立在一个科学可测的基础上,从制度上矫治就业率统计的虚假情况。”6 Q4 u" w: n: z+ j  g

) y: T6 \2 {3 T* G6 v0 a  海归“二流论”:回来的都是“次品”
$ o& ^" H5 ?5 F' v5 m6 w' f# ~' U% V5 {0 r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中国科学院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前几年有个说法,叫做:“出国镀层金,回国拿高薪。”那时候“海归”是个令人羡慕的新名词。但最近两年,又出现了一个新词儿,叫“海待”,意思是从海外留学回来却找不到工作、在家“待业”的人。为什么会发生如此巨大的变化?“海归”已不再是精英了吗?本报记者通过调查,带我们走近新时期的“海归”一族。 0 m& K! d6 m% f1 R
0 }% y6 D; {- \& D
  “海归”只是二流人才?
6 H9 g. G* B% w! y9 L6 W6 s) a( u% e0 b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香港科技大学“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 ( x: V' f9 |" W9 p
7 l* v/ {1 ?9 J6 l! t
  过去30年,中国一直是西方国家一个巨大的人才来源。输出的人才主要来自香港,香港人因担忧1997年主权移交而产生的政治不确定性纷纷远走他乡。但随着主权移交工作的顺利进行,迁居海外的香港人又开始回流。   x8 G8 ~" c  e: Y+ {
; w, }* n6 `9 D* X, y
  在中国内地,一场类似的“凤还巢”大戏也正在上演。2005年,从海外回流的人才达到3万人,大大高于1999年时的7000人。
" R$ f( a& o- c; D( z& \+ C3 U
" |6 U- D2 M1 T5 r9 |( B0 _  竞相吸引“海归”
5 L/ C7 r- o  K: {; p, F
! }1 \0 \/ E1 c3 w1 L% I  从中央到地方,我国各级政府一直积极鼓励海外的留学人员返回祖国,它们纷纷营造适合海外归来人员的政治环境和文化氛围,还向这些“海归”提供资助。 & Z2 ~: T+ e* ^, r8 f
, X6 G! L( P' s, v0 h
  中国科学院目前正向其从海外引进的人才提供人民币200万元的资助,其中20%可直接成为受资助人的工资。引进人才还可获得其他待遇,包括提供终身职务、住房,配备现代化实验室和实验设备,由研究生(往往是国内培养的)和其他研究人员组成的研究团队等。
* C* P9 a! j5 S! l6 [( K4 N, \6 _$ u2 J
, [. k* G& O! Q8 X) N- c  教育部的“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在上世纪80年代末至2003年期间,共奖励了2218名归国教师,奖金共计人民币1.44亿元。而香港富豪李嘉诚资助的“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在1998年至2004年吸引了537名学者从海外回国,他们成为重要研究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 e! e$ i" r( n3 g8 e9 o4 @. E& F. u" H$ x3 X' k
  地方政府也在竞相吸引海外人才。不少城市推出了大量鼓励措施,包括提供住房补贴、解决配偶工作、为孩子提供国际学校、允许保留外国公民身份的居住证等等。多数大城市和省城还设立专区,为海外学者创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北京和上海各有14个这样的专区。
* G# ^+ [7 `& m% w: C$ V  ]/ m$ D9 ~4 y: Z3 r, U* |
  “海归”素质遭质疑
7 o, ], s; i' d' X+ F; d
" y3 c/ m4 o: E0 B& ~  归国人员的素质如何?中国是否成功吸引了最优秀的人才回国?数据看来并未支持这种论断。而且,有种看法认为,回国的都是在国外不大成功的人。中国科学院东北一家研究所的所长表示,他吸引到的通常是海外学者里的中流人才,排名前20%的人才大多仍会选择留在海外。伊利诺伊州西北大学的神经学家饶毅认为,在美国有800至1000名来自中国的科学家,拥有独立的实验室,这些人不太可能回国。
9 t3 z  v- A1 a) q1 k
% G( H3 h, V. o7 w  香港科技大学社会科学部教授、“中国跨国关系研究中心”主任崔大伟表示,我们的发现印证了饶毅的观点。实际上,调查显示只有少部分“海归”是牺牲了高工资或稳定的工作而回国,其中拥有创新研究专利的人就更少之又少。而且,让高级人才归国只是第一步,而留住他们则是另外一回事了。 ( i! Y* h' S- o

. A4 V$ U5 \/ a6 b& \$ i* a9 k8 H+ d  “海归”带来新问题
5 G3 C' _+ S% {8 a5 j0 \% M2 O4 [; Z
+ |3 N# j! P. `5 H4 O2 m  那么归国学子的数字说明了什么呢?政府官员称,在2005年回国的3万人中,有50%只完成了本科或一年制硕士教育(一般是在英国)。
3 F& @2 ?2 j8 L6 F( O1 L4 t9 R  |  m$ s  C6 {% I% i  l
  许多官员将此归咎于英国,那里只将中国学生视为劣质大学的外汇收入来源,他们一毕业即遭抛弃,只能在没有接受什么职业培训的情况下回到中国。 & `5 N# `2 z8 q5 w8 m0 e
$ n  S+ [5 L+ {1 E
  但显然,中国政府成功营造了吸引海外学子归国的氛围。随着自费学生的增加,一部分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将会回国。而且,据麦肯锡公司最近的研究报告,中国正面临高素质工程师的短缺,这为海外学子创造了真正的机会。
; w  p: E. a+ W2 ]4 O8 c
& U: H" r( g& w0 ^# l* z  但正如对“海待”的讨论所显示的那样,不要仅仅相信数据。中国似乎正在进入一个新阶段,海外学生和归国人员的增加,将给中国带来新的问题。
( E# V; k2 f+ z. S% T
7 H3 B& ~  i/ v# `, c) x  中国“海归”质量:越来越“水”
2 J& A) n) G$ x9 K5 C! p
( [0 b  j0 N5 b4 C* \! `$ y! N/ h, y  “海归”变成“海待”、“海藻”,可以说是在情理之中。不必说如今的就业形势多么严峻,或者“海归”的数量怎么猛增,“海归”的整体质量蜕变让人感叹:今日“新方鸿渐”何其多!
  H0 t5 \1 ~: c" ?/ I; \6 {" N. Q: R  Q0 ?# m9 C: s  F9 ~; G, b
  1847-1949:百年留学的救国之梦
/ w# z7 f3 W, n
2 E- r+ P# `0 @( B  “中国留学生之父”容闳,成为中国近代化的先驱和开拓者,中国改良主义的创始人,给古老的帝国捎回一股清新的海风。3 f9 D. Q; O( M. i( n! M

, E, k) Z+ n/ Y3 N9 A, m0 H  从134年前第一批“留美幼童”开始,到1949年以前,中国留学生一直带着强烈的民族自救意识。这种意识随着民族危机的加深,有时甚至显得非常悲壮。到1949年以后,寻找救国真理的历史宣告完结,留学生再也不负担这个使命。
& g' P8 M- z5 l+ l% N. N, s$ \$ L' S
- O1 _. f7 R2 H- E7 `4 ], _  20世纪80年代:“洋插队”的一代6 ^3 ?- [( o& U6 X. d

8 N( h+ ]1 V/ o5 m7 c- [3 S  1978年,邓小平恢复了向世界各国派遣留学生。有人担心留学生滞留不归,邓小平回答,即使有一半不回来,也要派。: Y/ h- l# C1 H

, o" L" d  t: k& s% }* ?  经过文革,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曾经焕发出追赶世界潮流的热情,这一批留学生,仍然不乏理想和道义的色彩。他们心里交织着“洋插队”的美国梦与“再过二十年,我们来相会”的中国情。而今,这一代留学归国学生已经成为中国社会的精英。
5 p- Y8 a; K+ j; }6 _6 Q- C+ k# p  ]9 w- ?: L/ t
  20世纪90年代:新兴的“中产阶层”% t! Q6 Y5 s$ g% _' W3 Y- W

3 N3 X# T7 y+ i3 a0 I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掀起新的留学热潮。一些国内名校的高材生纷纷出国深造,他们怀揣着无数的幻想和希冀求学异国,为的是开阔自己的见识,接受国外文化和文明。7 A9 r( w& c+ r/ h9 }! F

: G8 y+ s; `% H4 d: E: P. R  随着中国加入WTO,1997-2000年,大批留学生归国,“海归”由此得名。“海归”代表着高学历,洋背景,受到各大企事业单位追捧,成为迅速崛起的“中产阶层”。2 Y5 U* w" q4 b1 A; i
& T0 {! e4 Q) r/ @  H7 U& }4 p
  千禧年前后:出国产业化产生“留学垃圾”
1 ]0 W: h; _  H9 I  Q7 E, s! u) h$ k0 f) s
  2000年前后,留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年龄越来越小。留学成为产业。留学不用“考”出去,而是父母花钱“送”出去。而且很多都因孩子在国内“不省心”或考学无望。
) }7 e8 _) E4 q# k3 o6 t
" r3 i6 k/ m8 n) p  在许多国家,吸引留学生已成为一种产业,入学条件宽松,造成“海归”良莠不齐。自立自强的留学生虽不在少数,但有些小“海归”缺少真才实学,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给“海归”的价值大打折扣。
4 j# O; P! T! G- z+ f% K/ H/ B6 O8 u, {- t- B3 ]( X; C: E& Z
  反思:中国人是否走入了留学误区
  Y9 _/ g; P/ T/ U4 `$ _" @5 p! R/ z6 W: e- a+ I& k7 e
  为争“面子”出国值不值得: z" J" @/ t3 ^+ p

& E* H: {8 v) l) x7 C( _3 I  问起为什么送孩子出国,家长回答不外乎“国外的教育先进”、“留学是趋势,我们不能落后”、“有一个洋文凭不错”、“至少能学好外语”以及“功课轻松些,进大学容易”等。不少家长把留学当成了“华丽的外衣”,觉得这样才体面、有身份。家长千辛万苦供孩子“镀金”,“镀”回来的究竟是什么却很难说。, V) s/ b, D5 }& k0 ^

, A" Q& W* E; {. l9 c6 I& t% N' k8 p  留学,在某种程度上就类似一种风险投资,这种教育可以用金钱购买,但是却无法用金钱买到教育的回报。是在工作中慢慢熬至出头划算呢?还是放弃固定的收入,另外再花上几十万元的学费出去镀金值得呢?成本和收益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9-19 17:15 , Processed in 0.079014 second(s), 10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