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1950|回复: 2

一路走来(20):日本人用中医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14-5-7 09: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Acup2 于 2014-5-7 10:22 编辑 & u2 Z" N1 ]% N) E

/ ?; q! y7 f" ?( u: v' N" M7 z& K# M6 K: r20。日本人用中医
' Y+ ~& X( O4 i8 c2 j6 E& u, a, C: _! _4 I& @
; v. c1 }) j" c2 W( n& m
谈了必须学习伤寒论的经方,也谈了还应该学习时方。有一本书是特别值得推荐的,那就是<<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这本书是日本人矢数道明先生编写的临床用药心得。我们不要小看日本人,不要觉得他们用中药必然不如我们中国人。世上的事情是不在于谁先发现和发明的,而在于谁把它用的好。火药倒是我们中国人发明的,却让西方人造出了枪炮来打我们,我们被打,就是这个道理。特别是现在中医在我们中国是低潮,是临床效果似是而非,马马虎虎,模模糊糊,迷迷糊糊的层次,学习日本人这本书足以使我们的临床疗效能大大提高一步。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吗,何况那石头本来就是我们山上的石头?( h7 C; U3 i) g, p5 I

5 Y4 s. X5 @4 i) p<<临床应用,汉方处方解说>> 既讲对于经方的应用经验,也介绍临床验之非常有效的许多时方。这是一本 “有是证,用是药” 的书。是讲对号入座的书。梁宁常讲,如果我们现在,就在这五十大几的年龄,能让临床疗效提高,能让年轻学子建立对中医的信心和自信,再由他们从小学习中医的根本,让中医中药在他们手中得心应手,出神入化的发挥,那么我们这一辈半路出家学中医的人也就完成了中医的传承使命了。也就是说,如果我们连照猫画虎都达不到,不能给世人显示中医的魅力,怎么能吸引更多的年轻人从事中医发展中医? 所以说,不要觉得我们自己现在是照猫画虎的学中医,是不地道的中医。这是我们不得已的作为,因为我们没有像样的老中医身边指导,也因为我们自己的年龄已高,如果按部就班,想把黄帝内经学懂学通后再学中医,那么黄花菜都凉了。
! c4 R, V' X" A7 Y. P7 a# O1 W6 h9 w9 \9 J9 e  M7 j6 f
这里举一个例子,我们来看本书对于中药方剂的介绍:& b: }. G3 u7 {8 c5 h. ~0 b& ^
3 t- r( P8 o- o+ S3 p2 W
59。栀子豉汤
* V: E. s: i$ M8 Q
5 S6 x7 j0 a) m* G' T- X栀子 3 克,香豉 4 克。
5 s5 d. B+ p5 f+ o以水 300 毫升,先煎山栀取 200 毫升,然后布包香豉加入之,再煎取 100 毫升,去渣分两次服。一般同煎之。服后吐者,后一次可不服。香豉乃黑大豆用特殊发酵方法炮制而成,若无中国原产者,可用干燥之纳豆,或用大豆蒸熟后晒干代之。
$ E3 o/ V6 R0 L7 _0 A6 o$ l  h8 K' Q
# b* A' U6 X9 k& I6 @* B# {<应用> 用于虚证,胸中气塞,心中懊恼者。- s4 Q# H! I6 z* G1 k2 T. v+ y

% E2 G/ z3 X  W本方主要用于卡他性黄疸,食管癌,食道狭窄,不眠症,口腔炎等,亦可应用于舌炎,咽喉炎,痔核,宿醉,汗吐下后之虚烦,咯血,吐血,下血,身热,心中懊恼,高血压症,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血脉症,心脏病,肺结核,肺炎,流行性黄疸,胆囊炎,冻疮,湿疹,干癣,疱疹,荨麻疹等烦热,胃炎,胃酸过多,胃酸缺乏症,胃痛,胃溃疡,夏日烦热不得眠者等。
9 h7 K$ Z) {! U: G; z2 X1 I. n4 N  n( b8 C6 C0 v( k9 W
临床以胸中烦热,不眠,出血,瘙痒,心下疼痛,口腔炎,食道狭窄,黄疸等为主症应用之。: h" ^: j; ^9 ~3 y2 s
5 d% K3 L+ M/ O2 R, j6 Q& U
<目标> 以心中懊恼,身热为目标。即所谓心胸中忧闷感,言不出明确症状,常不得眠。身热不伴恶寒,自觉身热,但体温不高,或局限于身体某一局部,如主诉手足,颜面或肛门周围发热。心下不甚坚硬膨满,但亦不软弱。
' f7 B7 V, C, W  j
, B) L: f" d( n& h5 G<方解> 山栀子治胸中之烦热,香豉宽胸理气,除胃中虚热,并有解毒作用,栀子有消炎镇静之效,香豉有镇静之功。
) ?& }, b, k4 |. Q; W' v龙野一雄氏整理各种症状条件如下:
. o7 E" g# ~9 r+ e; ?" k) o& R8 P' S6 ^- p1 D2 A3 O+ h! Y; a; B$ y" {
1.        胸部症状: 心中懊侬,心中结痛,心愦愦,胸中窒,喘。) [- T! H( K" K0 `4 t
2.        神经症状: 不得眠,谵语,烦,烦躁。
; S- {1 M" ]# V; g3.        腹部症状: 腹满,胃中空虚,客气动膈,不结胸,心下满,饥不能食,口苦,舌上有苔。7 C7 v( N! I" E" x8 K: s4 A
4.        全身症状:身热,恶热,烦热,躁,烦躁,怵惕 (惊恐),反复颠倒,身重,头汗出,手足温。
; U4 R/ w4 x1 u3 V* S4 o; @& Q) Z) f5.        热症状: 虚烦,烦热,烦躁,外热,咽燥。
! g1 G$ x# G. X/ t4 {; O& A$ Z7 j, U+ [% O$ l& w
此类复杂诸症用山栀和香豉二味有良效。* l: ?. x* O3 [; d

3 G; X; a: x8 X" o, E  n<主治>
. I0 u( g7 p( e" z3 {<<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侬 (烦闷而苦),栀子豉汤主之。”# u5 v- t! R; K$ {
“发汗,若下之而烦热,胸中窒者,栀子豉汤主之。”2 q" u) h+ [- z, O; r# ]/ F
<<伤寒论; 阳明篇>>: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 (心思不平静之貌),反谵语; 若加烧针,必怵惕 (惶恐),不得眠; 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侬,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2 c, T1 M3 a. S' ]& h; Z% ~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中温,不结胸,心中懊侬,饥而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 H. o0 f- z: q/ m, ?4 Q/ A<<伤寒论; 厥阴篇>> : “下利后更烦,按之心下濡 (软) 者,为虚烦也,宜栀子豉汤。”, L* G8 p+ s7 u+ M; d% E& Q
<<类聚方广义>>: “此方只栀子,香豉二味,然用于其证,其效果如响。若不亲试病者,焉知其效。”
7 k- P8 R! Y: J) \; N* j<<古方药囊>>: “热病,或发汗,或吐,或与下之后,胸中空虚,心神不宁,烦而不眠,严重者,辗转反复无所依,咽喉堵塞者,或胸痛,或胃痛者,或手足温,胸中苦,腹空不能食者。” 此即称为栀子豉汤证。
& `- d' o4 F5 P: Z% }  N, _6 }! ~3 C& }1 N( w8 R
<加减> 栀子甘草豉汤: 栀子豉汤加甘草2 克,用于栀子豉汤证有急迫症者,如呼吸浅表,瘙痒剧者。
/ V/ h* J1 M5 ]栀子生姜豉汤: 栀子豉汤加生姜 4 克,用于栀子豉汤证有呕吐症者。9 R  E6 G6 l( t
+ S' ]: V. M1 p) c, \, U0 n* f' w
<治验>
+ |) l. N3 A" E% A1. 子宫出血/ x7 S% ~$ P7 {; F) B# `# `& r( ]* e
村民金五郎之妻,年 25 岁。子宫出血持续数日,周身倦怠,心烦微热,服诸藥无效。与栀子豉汤 2 帖,出血减半,更与数帖而痊愈。
" U# p( b* T( J) z" t( \4 K
5 K0 ?% a  x  E2. 子宫出血
0 |4 Y$ a! l4 m  k8 D! P4 _岳母某摔倒伤腰。其后子宫持续出血,下腹微痛。服诸藥无效。余谓,此病乃摔倒惊悌之故。逐与栀子豉汤数帖而痊愈。
4 y; q! Y$ y, ~. @
3 k3 k9 J# }. ]0 E' W
6 Y2 f, d( {' _8 T+ y9 p% {- S4 p3. 衄血
. s; K* n* a6 C& Z月洞老妃,年 70 余。鼻衄,滴答流血,服各种止血药无效。余从其神态观之,实为虚烦 (身衰但又神经兴奋)之状。选作栀子豉汤与之,立即奏效。 (以上三例为 <<腹证奇览>> 松川世德之治验)。  N* {$ z& q- Y' \" x: M7 q  f7 f

$ w1 M6 _$ f; D4. 肛门瘙痒
) ~& b- F* r& B9 r, X9 w57 岁男子。痔核手术 3 次之后,肛门周围瘙痒,入夜痒尤甚,身热,虚烦不得眠。得心中懊侬等 <<伤寒论>> 条文提示,与栀子甘草豉汤,服 3 周而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0 C: \: ?3 c/ N0 M! d% L2 g' g  u. n* _  U: ?7 v  F
5. 食道炎
$ W% T( \/ D2 ]% @" T5 j! q  e8 {因自做热饼,急食之,食道烫伤,疼痛而咽食困难。胸中窒,心中结痛,拟与栀子豉汤,但因无香豉,煎山栀与甘草二味,服一帖有显效,异常惊奇。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6 ~( ?1 r4 R2 o3 K, b( R2 X

# K- {; _+ g$ j" N6 p* ]6. 急性肺炎1 R  ?& j. \0 P( O5 d2 @, b
49 岁妇女。体温高达 40 度,持续数日,因脑症发谵语狂乱之状。根据患者主诉,胸苦,由胸正中线至右乳下苦闷,咳嗽,咯铁锈色痰,舌苔褐而厚,尚有津液,脉沉迟。腹诊右季肋,心下有抵抗,压之苦闷,诱发咳嗽。右胸遍及浊音与大小水泡音,诊为大叶性肺炎。. c( }6 P7 Y$ Y2 J  i4 x/ X
8 @! r+ n5 D/ e- h( n
  柴胡桂枝汤,桃核承气汤小量兼服,未能好转。翌日出诊,口渴,水一刻亦不离口,喘急并有呼气性困难。呼气有如呼噜呼噜奇异之声,处于烦躁闷乱状态。颜面潮红,无因由而胸烦苦闷,体温 39 度。) D2 Y% X8 Y9 s; `; W+ L5 d

6 [; o6 G0 M( c* B8 [  因有 “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反复颠倒,心中懊侬”,“急迫之状”,根据大塚敬节氏建议,与栀子豉汤,服后时余,粘痰排出,奇异呼吸音消失,热解,食欲增进,咳嗽亦显著好转,数日痊愈。(作者治验 <<汉方治疗百话>>)
. a9 Y* n  I. i6 e" @$ K; x/ y: g' Y) P0 C- l- |: O

, \7 V2 W& b6 M$ [7 M再来看麻黄汤8 }# i% c7 g6 M- E9 @% s- ?; f
: k$ [, a6 ^$ u5 v% w4 i, j& c
136 麻黄汤   (别名: 还魂汤)% R& x; s5 o8 N
/ g, E, F- A& A+ p+ w  X( v2 {
麻黄 杏仁各 5 克,桂枝 4 克,甘草 1.5 克。
$ q3 e; s5 R2 h
  R* ~( }4 J4 g; y# C5 `8 L用水 600 毫升,先煎麻黄至 500 毫升,去上沫,入它药再煎取 250 毫升,去渣,分三次温服,服药后覆被取微似汗出。% l0 n+ y6 G& j& {

3 S, t+ {" I4 F' Y) N" {0 Q<应用> 所谓太阳病之表热实证,体质健壮而充实之人患热性病,表热尚未移于筋骨,热还为波及于里之胃肠时期,用以发散表热。8 j) Q; q+ h( W4 ]# }6 m
8 T9 t" O* ?5 f# G% M. T
此方用于热性病,或无热之杂病。兹分述如下:
, ?+ N0 a8 v1 b, j1.        热性病初期,即感冒,流感,肠伤寒,肺炎,麻疹等属实证,恶寒,发热,脉浮紧而无汗者,杂病无热者。: m/ K; D# N! |
2.        小儿鼻塞者。( l3 u8 O% }" c( A
3.        流感衄血无汗者。
5 p9 M, P! V. u4.        感冒引起喘息,脉浮紧而无汗者。! T/ R' J9 R7 E4 j  B, v0 X
5.        夜尿症 (吉村得二氏)。
! ?) `, X6 r6 r$ y* ^6 ^+ H5 Z: t6.        乳汁分泌不足。! _, X6 R+ K& y/ A5 }8 s6 ]! L
7.        关节风湿病初期。: S3 q6 L* Y. {# i, V
8.        支气管喘息。& U3 ]  F* b3 K4 O
9.        卒中发作气绝,急性假死。2 T2 P8 N1 H' U5 m
10.        难产等。
& A% ^, ]# S; Q* i- n$ o
/ ~& |) O% Y5 S6 n0 {8 T/ E! q5 s<目标> 虽用于热性病之头痛,身疼痛,腰痛,关节痛,恶风等,但以无汗为其第一目标; 即使无热,但脉浮紧; 喘和衄等。" t9 Z5 k% d4 }) J4 d

" O# X3 S( |  }% S<方解> 如方名,麻黄为主药,麻黄为发散表热之剂,消散体表及上焦之热和水; 桂枝配麻黄疏体表之气以发汗; 杏仁与麻黄相伍治喘息,逐上焦之水; 甘草调和诸藥,助桂枝之力,佐麻黄以缓和其发散之锐猛。
7 E' t' C5 S! e* `% |
2 ^; l; a9 V% ~3 o  |# p<主治>
0 a% R  `: G1 }8 ]* c<<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痛,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
3 o# i5 X! y" O  q!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 D  O1 c0 p$ ?$ B. D

; ?- k; z. O: E4 q$ Y“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 m3 n4 F" B7 [( H9 m7 ]
: M0 a. t) c% B7 v& b
<<金匮要略; 杂疗方>>: “救卒死,客忤死 (惊死,休克死)还魂汤(千金还魂汤称麻黄汤) 主之。”3 S, H$ f% J8 g& S
# i8 j8 y5 I( c) M4 j
<<勿误方函口诀>>: “此方用于太阳伤寒无汗之症,桂麻之辧,仲景氏俨然有规则,不可犯之; 又喘家感受风寒发病者,用此方速愈。朝川善庵云此方终身预防喘息。”
7 `) |1 ]+ b* v3 \' E, b
7 Q, ?5 E6 V: L' p1 t& i<<古方药囊>>: “发热头痛,项背肩及腰疼痛,喘息,咳嗽,或鼻塞不通,或咽喉疼痛,或嘶嘶而喘,恶寒汗不出者,乏力,脉沉不可用,无论热之有无,无汗为本方之要也。”4 o% h0 F# h! i  R# n" I: V; O9 i
$ F6 s- ^) ?. Z9 ?& Q
<鉴别>/ n8 k0 j/ `# c+ }( I+ f# N

) j; `  L+ r& O; ]: a() 葛根汤: 发热无汗,项背强。() 大青龙汤: 发热无汗,身痛,烦躁甚。()小青龙汤: 喘,表证,心下水气,里寒。() 桂枝汤: 发热,表证,自汗,脉浮弱。()麻杏石甘汤: 喘,口渴,自汗。
+ ?3 g9 A) z  J4 u+ L6 ?$ D! r1 F1 c+ X+ ^7 u! R
<治验>。
0 ?; Y& A: x, \4 x1. 鼻塞( M) s0 r5 T3 }! G% r
十岁少年。经常患鼻炎,感冒即鼻塞,必须用口呼吸,头痛,时时恶寒,脉浮有力,无咳嗽。与麻黄汤数分钟鼻塞愈,服药三日感冒亦愈。/ b' ~, ?$ `4 y
   感冒时用麻黄汤,脉浮有力,恶寒,发热,或头痛,或身体疼痛,或鼻塞为其目标。。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 P2 i8 w) Y0 u8 E5 i* u; p. {
% w3 O* i1 I7 L/ ?5 C8 H1 L# J" p2. 难产
2 `) U& c6 ?* ^$ h6 ~一妇女临产破水,恶寒,腰痛,不能分娩,甚为困难。前医与下血药而不产。余诊,因脉浮数,肌有热,为外感,故与麻黄汤加附子温服发其汗,腰痛解,于是引起阵发性宫缩,不久产一女儿。 (浅田宗伯翁 <<橘窗书影>>)。5 G3 {9 ?1 U  O$ E: a
- T4 n0 {2 u" b+ B* B2 t
3. 卒死& V; t0 \' |; _0 z* w6 h" B( N
一幼儿,曾发生惊风卒死状。医生与各种治疗惊风药,并施针灸无效,皆不治。余在诸医之后往诊,诊其脉虽沉绝,但为暂时现象,尚有生机,因告病人家属,此子虽病势危笃,乃热邪郁闭所致,若得以发散,尚有生机。即作还魂汤与之,使其母用被抱于怀而温之,良久汗出,由昏睡忽然而醒。 (有持桂里翁 <<较正方與輗>>)( R4 o1 [' t8 q, F
7 H2 B5 T3 s2 x
4. 热性病9 z1 F4 K# f4 e$ g! \* x: p
余 13 岁时,病家来请出诊,适兄不在,父令出诊,诊后而归,父问其病症,答曰: 病伤寒头痛如裂,恶寒,发热,脉浮数。又问: 以何法治之? 答以麻黄汤,父笑颌之,乃告使者,调和三帖,使温服之,大汗出,痛苦豁然而除,惟尚有余热,与小柴胡汤,不久而愈。此余治病之初也。(尾台榕堂翁 <<方伎杂志>>)" h2 }) g& {* l- E

# k: M1 i( R8 s) o5. 夜尿症9 k, q% p) ^0 [: P
五岁左右小孩患夜尿症,与麻黄汤获得良效。用葛根汤亦有取效。这主要是麻黄之作用。亦有12岁小孩使用之例。最初用于 5 岁感冒之夜尿症。此患儿感冒时小便频,每隔一小时一次,给与葛根汤感冒已愈,素患之夜尿症刚巧也愈。如是,则进一步明确,用便宜的麻黄汤确实效佳。但这仅是其目标之一,另外,尚能用于小儿夜寐不安。麻黄对夜尿症有效,可以理解为麻黄为兴奋剂,服之能治寐中恍惚,使之熟睡而不夜尿。虚证之小儿慎用。 (吉村二氏 <<汉方临床>> 4 卷 4 号 妇科疾患座谈会)
, i: p5 V, W3 l5 Z% p' u$ R! h5 ?7 {

6 p  v: g% A& s( ~4 A! M再看葛根汤
: q1 q3 |4 _7 T2 o2 V3 B5 p2 x% ?6 e: w( p& o
20 葛根汤8 Y% T) }' f5 [3 w; {% k: f
* |& x& R' T  x! ^
葛根 8 克,麻黄 4 克,大枣 4 克,桂枝 3 克,芍药 3 克,甘草 2 克,干姜 1 克。
7 |! [( z" T1 Q+ h原书葛根同麻黄先煎,通常一同煎煮。+ u0 \5 r9 N( ~; p, q. P

. l6 ~) B3 J' ~6 ~+ F<应用> 阳实体质患感冒和其它热性病,发为太阳病,出现恶寒,发热,项部和肩背部充血症状,有紧张感,脉浮有力。呈现上述综合征时用之。同时,亦广泛应用于这些适应证转化之其它各种无热性杂病。) e% M2 _1 V" M3 F' H2 ?$ y

+ K4 O, [0 D5 n! L& W即用于结肠炎,赤痢等初期恶寒发热而脉浮者,并能缓解项背紧张。应用于眼,耳,鼻之炎症,即结膜炎,角膜炎,中耳炎,蓄脓症,鼻炎等。上述诸症,脉不一定浮,无恶寒发热亦可。
$ o4 c$ E# V2 ?6 O/ v" |0 [( l7 ]: ?5 t  g% e; F* R  d
其它可转用于肩酸痛,肩胛部神经痛,风湿病,五十肩,化脓性炎症 (加石膏,桔梗) 之初期,湿疹,荨麻疹,种痘后发热,牙痛,牙龈肿痛 (加石膏),瘭疽 (加反鼻),夜尿症 (有嗜睡症者),阴门瘙痒症,小儿鼻下糜烂,喘息(伴有肩酸痛),高血压(加黄连),乳汁不足等。. Y$ w& N& l6 S; \' j

# X# s' o: K" q( v( Z<目标> 关于本方之应用目标,龙野一雄氏在 <<汉方入门讲座>> 有详细记述,试引用其大要。
& Y: s3 y: Q# E- o# T5 t5 ~* K/ a9 [9 E; J
表实,其症状表现项背紧张,体表部表现局限性紧张。同时伴有发热,但有时亦无热。
  S6 @: A& i, G3 Q
2 `6 E, h/ y: a1 S9 I( B1. 发热恶寒或有恶风,项背即僧帽肌部位肌肉紧张,脉滑数有力时。
( }% r& ?4 E! s5 U  以此为目标,多用于感冒,流行性感冒,肠伤寒,肺炎,支气管炎,麻疹,痘疮,脑膜炎,淋巴结炎,丹毒,猩红热等其它急性热心传染病之初期,即多用于发热后 1 – 2 日者。7 j" S  e3 Z$ m
9 G8 g* }: M0 p4 [2 b0 h6 }
2. 无热而项背发炎充血有紧张感时。
- y$ p/ t& I: E( d  无热而用本方时,虽以脉浮紧为原则,但有只紧而不见浮者。脉沉者多无效。自觉项背强显著时,他觉症可出现。9 u7 H& w# z( Y& M/ l' `
  以此为目标,多用于肩酸痛,五十肩,牙痛,蓄脓症,中耳炎等; 或痉挛性麻痹,破伤风,小儿麻痹,脊髓空洞等。# z- O0 W  o% G3 g; Z
' S, C: t( y: y3 D* J
3. 不只限于项背,体表任何部位,均可应用,但多用于上半身有局限性化脓性浸润时。# K2 R. t' k; q! l6 i' g$ o
  此者与 1 – 2 相同,有发热,恶寒,头痛,脉浮数紧者等表证时,或不发热而脉浮紧,发疹色偏红肿胀而硬时。
1 Z* Z. h5 r* U2 `# j  即皮炎,急慢性湿疹,荨麻疹等,无分泌 (无汗),或少量分泌物; 痂皮亦明显浸润 (变硬); 皮下脓疡,肌炎,蜂窝织炎,淋巴结炎,淋巴管炎,面疔,背痈等。" n2 g3 O/ M1 B5 k  S% I

$ o) T- c6 f# o( W  P6 [4. 发热,恶寒,头痛,下利者。急性结肠炎,赤痢初期背痈里急后重者,脉浮数而紧。$ h% j  G  V7 t( l

9 K9 `2 y* D& c<方解> 本方由桂枝汤桂枝,芍药减量,加葛根,麻黄而成; 或麻黄汤去杏仁加葛根,大枣,生姜而成。本方之证,乃表实热,项背强硬,或有体表局限性血郁者 (炎症,充血)。
! a3 h* N7 N8 ~/ ]" Y# t
& |& R5 W1 S# F( w- \7 D本方之主药为方名之葛根,缓解因血滞所致之肌肉痉挛 (特别是在项背者); 麻黄同桂枝配合而发表; 其它为辅助药,生姜理表气; 甘草调和诸药。又芍药同葛根理血,松弛肌肉拘挛; 大枣和胃,而且滋润哦葛根如前项所述,缓解肌肉挛缩有罂粟样作用。
! h- u) s" E$ Q! I' C
5 r' Y$ q: s: {! R  x9 T  k! t<加减> 8 Z2 X- @7 \2 r" c  D
五十肩症严重者,加茯苓,白术各3克,附子 0。5 – 1 克,噫气者加半夏5克。或有因证加桂枝,加大黄,加石膏,加薏苡仁,加白术,加附子等用之。蓄脓症,(上额窦炎) 多加川芎,桔梗,黄芩,石膏,辛夷。
, I$ f' b! O! D# Z
# p& m' ?7 h( A2 G<主治>( \5 {$ o4 P! @2 a. K

% j. U5 S7 j( P) h9 y, K3 G+ j<<伤寒论; 太阳病中篇>>: “太阳病,项背强 (僧帽肌部位紧张) 几几 (形容如织布机之角发硬,如鸟项短羽之发硬貌),无汗,恶风者,葛根汤主之。”
6 I1 z8 C. }! Q; ?) ?: |; V1 B6 m. T8 V, w& K$ g1 B
<<金匮要略,痉湿喝门>>: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 (牙关紧急) 不得语,欲作刚痉 (破伤风或脑膜炎,尿毒症,全身发作痉挛) 葛根汤主之。”
6 W7 S2 I2 ]% Q7 h
) N0 D0 u; R/ Y# `, A<<勿误方函口诀>>: “此方用于项背强急,虽人人知之,但古方之种种妙用不可思议。譬如积年肩背酸痛,其痛势,心下时时剧痛者,若此方一汗其痛如失。又加独活,地黄治产后柔中风 (偏侧麻痹); 又加苍术,附子,治肩痛,臂痛 (五十肩,四十腕); 加川芎,大黄治脑漏 (上额窦炎) 及眼耳痛; 加荆芥大黄治疳疮梅毒,其效屡屡,宛如论中用于合病下利,用于痉病。”( O* R8 I, [) [2 Z

2 z2 M( {1 I+ k& |8 t1 |<鉴别> () 桂枝加葛根汤: 肩酸痛,虚证,汗出。() 麻黄汤: 发热,喘,脉紧。() 麻黄附子细辛汤: 感冒,寒证,脉沉。() 黄芩汤: 下利,太阳少阳合病,腹痛。() 葛根芩连汤: 发热,里热,汗出,心胁下痞硬。# O! X: D4 V4 o+ y/ d

8 Q$ v# w- n6 Z% G) n5 ~<治验>5 P& m8 X8 ^$ W; l7 ]: v7 W
1. 感冒头痛
+ g! l1 s* C4 j59 岁男子。虽身体健康体质充实,但昨起患感冒,微热,头痛激烈,微恶寒,脉浮紧略数。服用葛根浸膏粉末未好转,再服1次,30 分钟后,纳食热鱼肉,气血顺畅,头痛,恶寒,肩背凝滞立刻消散,痊愈。(作者自家体验)。6 D- {% F8 Y, r

- l) J' M& R7 j. O; k2. 喘息
; ~0 m; X& n, S8 h. o某经商妇女,每入秋喘息剧烈,臂着熏笼木架跪坐数十日,不能动。睡眠亦用这种姿势,略平卧,喘息动悸即加重,喘时由背至颈僵直如板,痛而不能活动。与葛根汤五剂,能站起步行,继服则痊愈。 (原南阳翁 <<丛桂亭医事小言>>)。4 O' ?, B8 R  u$ C( y5 {3 M

) v4 ?8 w" V9 t3 h( X/ J3. 咬肌痉挛症9 q( ?! d  Q4 i1 P
39 岁中等身材之妇女。自五个月前口噤不语,各种方法治疗无效。勉强张开,左鄂关节僵硬,疼痛不能动,仅能张开约一指。4 q* A, X1 n2 f! ?3 ]0 }
  脉诊和腹诊无异常。按 <<金匮要略>>: “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之意,用葛根汤。十日张开十分之八,月余而痊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e9 ^* [2 y9 g% ?9 G8 @# S3 ?1 V
( ~: W+ l9 M+ M, l7 y
4. 鼻下糜烂
3 s& v. Y3 @0 @, ^( o# [十岁少年,体质不太健壮。一年多以前,开始鼻涕变多,经常伸舌舔从上唇至人中附近,因而鼻下溃疡长久不愈。在某大学医院耳鼻喉渴治疗半年不愈。用葛根汤后,流涕停止,三个月完全治愈,同时气色转佳,久治不愈之夜尿症亦治愈。 (大塚敬节氏 <<汉方诊疗三十年>>)。' Y1 L) R; `- }1 k5 W
" l# F9 J) [/ Y" c: @
5. 荨麻疹" Y- |# E5 b4 D5 }9 `
五岁男孩。约十个月前出荨麻疹。身痒,彻夜不眠,打针注射无效。按 <<类聚方广义>> 记述葛根汤治小儿赤游风 (丹毒之类),又 “治风疹,血疹,瘙痒甚者”,此患儿夜间亦不眠瘙痒烦躁为葛根汤证,故于葛根汤加石膏服三日。饮药 1 – 2 日,瘙痒即止,其后痊愈。 (山田光胤氏 <<汉方临床>> 6 卷11号)。1 Y. c  @5 S$ z. \: u! [% g

) o8 _3 }- I. R* `- s+ o6. 萎痹手足拘急7 W) g! s+ }, y1 @
曾治一妇女患痿躄 (下肢麻痹),手足拘急者。生葛根煎水浴洗约十日,其手足拘急迅速治愈。其后观察生葛根,活血之力较干者为优。3 g1 H6 g( A: O: e3 e% ~
  如宇津木昆所说,葛根专主皮里之瘀血,疏通项背至腰部之瘀血尤佳。 (浅田宗伯翁)* f& o. E5 r! E9 d7 v
% b, Q& R' g& R8 N+ U5 v
7. 肥厚型鼻炎
1 J3 o# X8 Z. w8 W& m. r, A四十岁男子,药剂师。因肥厚型鼻炎而常年鼻塞,故常携带可卡因,以吸管滴鼻维持日常生活。偶一次在拓大听汉方讲座时,将自己准备之可卡因瓶放在桌子上,并排坐的龟田贞氏了解病情后,开葛根汤加川芎,黄芩,桔梗,辛夷,石膏处方。用此方后精神良好,约用一个月,鼻塞若失,约三个月完全治愈。 (大平渝一氏 <<汉方与汉药>> 4 卷5 号)。( b6 o- z$ N5 J$ b4 j$ g3 ]0 K# @

( G0 N1 S% y9 t# g可见,我们的邻邦也特别注重临床经验的总结。这样的临床总结,是我们对于栀子豉汤,对麻黄汤,对葛根汤的理解更全面。一个本来使人感到刻板,单调的中药方子,经过这样的介绍,一个个变得生动活泼起来。使人跃跃欲试,去验证它们的神奇疗效。7 b' g& ?( E( u/ J3 X

' E2 E% \/ s- d* o' j8 Y+ K  o0 |. n: j* |
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也将经方的使用范围大大地扩大了。梁宁自己对这本书特别推荐。其书是他的案头参考书之一。他觉得,从熟悉药方开始,来了解每个单味草药的作用,同时熟悉中医的理论体系,不也是一条学习中医之路吗? 犯不着每个人都必须从黄帝内经,以及教材开始,从中医的理论,到单味药物的作用,然后开始临床。梁宁这种学习中医的方法,特别适合西医学习中医的人。也就是说,学习什么情况下用什么中药 (方剂),了解每个方剂的适应证,体验疗效,建立信心,再学习进一步的理论,再实践。
" Q5 x0 I3 N- c$ D$ q' y3 a7 Y' ~8 h8 m  z/ @8 y$ ^9 D  e- h
现在的中医教学,教会学生中医的基本理论,即五行学说,脏腑功能,气血痰食瘀等等。学生的脑子里面装的是譬如肝肾阴虚,脾胃阳虚,肝阴虚,痰热犯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这样一些五行 + 气血痰食瘀类型的诊断框框。遇到病人,他们会先辨别是哪个脏腑出了问题,是心肝脾肺肾,或者是胆囊胃大小肠膀胱的哪个腑出了问题,然后判断是痰食瘀等实证,还是气血阴阳之虚证。如果是阳虚,他们在处方上用桂枝,肉桂,吴茱萸,(很少用麻黄或附子),如果是阴虚,他们用枸杞子,五味子,生地,熟地,麦冬,门冬,; 如果是气虚,用党参,黄芪,白术,甘草等; 如果是血虚,用当归,何首乌,阿胶,川芎等。如果有明确的西医病名,再加上所谓的对那种疾病有特殊作用的药物,譬如对肝炎,加夏枯草,旱莲草,茵陈,银柴胡等; 尿道结石,加滑石,琥珀,金钱草,鸡内金等; 肺部有痰加桔梗,白芥子; 胃部泛酸用海螵蛸; 瘀血疼痛加三七,蒲黄,五灵脂等。/ ?: O8 A! R- |: q

; E+ P: \0 Q, O* q0 W0 R如此组方,几乎成为套路,是一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路。医生自己得意的是自己能自由组方,是医师,好像什么病都难不住他,他都有办法治疗,但实际上,不能说这些方法不治病,但是,一是起效往往比较慢,难得有一剂知,再剂已的效果。所以,他们常常是让病人吃上一周或更长时间的药,再来就诊。这样,自然给公众造成一个印象,就是中医治病慢。二是前人总结出来的方剂不是没有人用 (他们自己组方了呀),就是将前人的方子改动的面目全非了。这样以来,一旦临床上的效果不行,就怀疑原方的效果,如此一来,如果临床失败得多了,就对整个中医产生怀疑,进而转为不再用中医,而用西医了。8 _- z/ m7 K, I

  _* ]. I2 G# c现在大量的中医医生开西药治病,如果你的中医能力不错,为什么还要用西医呢。不要给我们老百姓说你是中西医结合,是为了更好的疗效,实际上是你自己的中医水平不怎的。% t5 ]& k/ O% w0 o7 \2 c  Q+ k
$ L% D, P: e% B; `" e+ k1 K
梁宁所说的中医学习之路,指的是先对中医基本理论,如五行学说,气血阴阳学说,脏腑学说,中草药基本理论等作一个基本了解之后,就学习伤寒论,建立六经辩证的概念,之后通过学习其它医生,包括日本医生用这些中药方剂的经验,来提高对于经方的认识和掌握的能力。这样的中医学习方法,似乎医生对于每个方剂的掌握都好像是掌握了一件件工具一样。知道在什么情况下用什么方子。似乎中医就不会再发展前进了。梁宁倒是觉得,这样的学习,更能让医生见证中医的疗效,继而建立对中医的兴趣和执着心,才能将中医进行到底。4 h4 `' o/ `; N

* ~8 V/ m" ?% Q& w. O+ P* H+ j( r' L不要说这样以来,中医医生一个个都是个中医匠人,而不是大师。说穿了,我们每个医生都是应用现成中医理论的匠人,学院派医生需要判断阴虚,阳虚,气虚,血虚,气血痰食瘀等,再用相应的药物; 而我们这里所讲的医生,是判断更具体的病证 (即方证药证) 来下药治疗。比如说,判断是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无汗,就可以用麻黄汤。这两种医生的区别就是他们对于临床指标的摘取和取舍不同,故而用药思路不同。2 G: \  R& L* h. p5 Z

1 G, m8 L8 S/ @6 U& ^: N2 I如果说梁宁说的这类医生不能出大师的话,梁宁觉得中医学院培养出了十几万个中医毕业生了,又有几个毕业生曾在这些年创造出独特中医理论 (异于伤寒论,温病学派,脾胃学派,补阴学派等) 的大师? 现代所谓的名医,也都是讲经方和时方都应用的娴熟的中医匠人,尚没有一个新的和独特的中医理论是在这些中医毕业生中产生的。* O8 _5 i0 `0 I# w" C" a( [6 v
鲜花(2) 鸡蛋(5)
发表于 2014-5-9 03:28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4) 鸡蛋(1)
发表于 2014-6-4 18:56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7 19:21 , Processed in 0.137834 second(s), 14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