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吴薇2 i7 J. R- S M8 f
2 @. ^+ n, l/ ^' _ L. n3 ^# k0 B
1973年五月的一天,九个中国年轻人在渥太华走下飞机。他们是1949年后第一批踏上北美大陆的中国大陆留学生。用当时参与接待他们的艾拉.贝森(Ira Basen)的话说,昏昏欲睡的渥太华和动乱中的中国,两个世界就此相遇。 9 P' M# R3 a8 l3 b
) Y" W; u3 {1 m
, k. o5 ]. D3 _6 U
2 q E3 d" E) O, ~3 j8 P
4 f4 U7 R. {% l& z, z+ O+ e. Q9 `
) h5 _, G3 x5 _- W* ]/ l1973年,渥太华最流行的歌曲是《老橡树上的黄丝带》。盘点一下当时在中国大陆流行的歌曲,《大海航行靠舵手》肯定要算一首。那一年在中国文革还没结束,中美还没有建交。而渥太华是个宁静的小城,除了春天的郁金香和冬天的运河溜冰场以外没有多少消遣。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九个中国年轻人被送到渥太华卡尔顿大学留学。 ( ~) k. X1 W) Y: F& E
0 J! F' @( C c! A
贝森当时是卡尔顿大学的本科生,主修历史和政治学。他回忆说,他那年夏天找暑期工,看到学校登广告找人帮助接待中国留学生。他去应征,就这样认识了这些中国人。他们中有后来的驻加拿大大使卢树民,先后担任驻比利时和驻新西兰大使的张援远,还有涂卫中和马慧云等人。文革后期,中国外交部从全国各地选拔出一批年轻人,经过短期培训后送到国外留学。洪晃在她的《纽约空降红小兵》里描写过这些直接从文革中走出来的留学生的国外生活。这九个中国人来到渥太华,比她去美国还要早一年。 4 P0 j M; h3 i$ s, b u6 @
# G4 t( \. U# \. s- ^
7 m% S$ D8 l! `# X! F: |1 Q5 i% s: C, p @
他们走出渥太华机场海关,和迎接他们的加拿大人会合时,《渥太华公民报》的记者拍下了这个重要的时刻。除了他们的灰蓝色中山装以外,加拿大人注意到的另一个细节是,他们的箱子几乎是空的。涂卫中回忆说,他们的箱子里就一本英汉词典和两三套衣服。在她的记忆里,那时候整个北京就一家商店。初到渥太华,他们觉得这个城市非常干净漂亮,但就是街上的行人实在太少了一点。马慧云第一次看到留长头发的男人,觉得不可思议。 4 I! [) J) `8 C
, K- x9 F; q+ x. o) r& I1 S他们在大使馆度过最初的几个星期以后,分头住进了加拿大人的家里。道尔顿.麦坚迪是其中一个接待家庭的孩子,那一年他17岁,家里有父母,九个弟弟妹妹和几条狗。三个中国人住进了这个大家庭。麦坚迪记得是一个男生和两个女生,他们穿着一模一样的灰上衣和灰长裤,非常拘谨,英语还在学习阶段。叫“建成”的男生住进了麦坚迪的房间。他在床头放了一本毛主席语录,晚上会打开来读。麦坚迪认为最好的学习方式是在生活中学,因此把他的中国朋友带去参加学校的舞会。一起跳舞的年轻男女身体如此靠近,让他们看得目瞪口呆。而他们的反应也让麦坚迪觉得新鲜。
: ~% F9 ]8 D3 {/ L& u! d1 g+ O- \( }7 t5 i$ L( ]- @: N
另一个接待家庭的女主人凯莉回忆说,她家里住了两个中国留学生。这在邻里间是件大事。孩子们的朋友听说他们家里住了两个“XX党”,都想来看,结果是到了吃饭的时候经常要多准备几副刀叉。 5 W* o9 p; m ], U \5 j
. q' Z V- I7 R% G# w! p+ L4 t4 Q4 P( g. [. @$ [8 d6 x7 g: ]* b% D/ l
那时候中国留学生和加拿大人的交往并不完全自由。麦坚迪觉得似乎有一堵无法穿越的墙把他和中国留学生隔开。他也看得出来他们被管得很严。中国大使馆的官员三次到他家拜访。他虽然听不懂中文,但还是感觉得到,高中舞会这类西方影响并不受官方欢迎。
) S8 L! n% r) p0 R9 j3 V W+ c5 E+ |) S
6 Z+ j; k6 v2 I& ]& {
7 l, z: Q( X; b I+ G9 I涂卫中回国后先是在外交部礼宾司工作,后来转到北京外国语学院,现在已经退休。她说,在加拿大学习是她一生中最重要的事件。这是她第一次看到外面的世界。她有一次被邀请去参加一个文化活动的开幕式,加拿大总理特鲁多是演讲人之一。他和其他演讲人并排站在那里,让翘首等待他前呼后拥出场的涂卫中半天没有看见他。她由此体会到加拿大人的平等观念。 加国无忧 ' `; T$ e3 T, w3 A9 r
+ L: Q" B7 s4 A! W& g! X% Z- C从东欧历史到现代艺术,这几名中国留学生在加拿大收获良多。但是对当年和他们有过接触的加拿大人又何尝不是这样。麦坚迪后来成为安大略省省长(2003年10月到2013年2月)。在他任职期间,不论是竞选还是去中国访问,他总要提起当年他家接待中国留学生的事。这固然有拉选票和吸引投资的考虑在内,但是在少年时代和来自另一个世界的人交往,也确实是对他有很大影响的经历。
( w8 J( L, ~- `: W6 | e) B6 E. ~
' S' g- m; M* H- a5 c8 t至于贝森,他后来当了加拿大广播公司的记者。四十年后的今天,他设法找到了中加两地的当事人,请他们各自话当年,因此才有了这样一篇报道。7 ?+ o) f K! P Q( v# X"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