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0 )   鸡蛋(0 ) | 
 
| 去冬来,随着气温的降低,汽车的换季保养也提上日程。特别是近几年来,随着私家车的增多,汽车的装饰和保养受到众多车主的关注。下面就汽车冬季的养护作一个简单介绍,供车主参考。 * \& r$ H3 o( n
 ( i1 H3 }5 Y" e* C4 j) \7 G$ f% o
 冷却液. D% b. S' U6 ]) A; s" Y4 e
 
 5 h9 C% U0 m- [# j, t* x3 q, D" l3 {  _; b) E
 冬季气温较低,常常出现早晨车辆打不着火,启动后又熄火等现象,需对发动机采取“保暖”措施。以前司机朋友就直接用自来水充当冷媒介,其实是不明智的方式。自来水俗称“硬水”,沸腾后会形成水垢聚集在散热器上,影响发动机的" B$ a3 n- x) c+ W( h3 m% Y; m
 正常散热。尤其是寒冷的冬季,气温一旦下降至0℃以下,水就会结冰膨胀,冻裂水箱,损害冷却系统。后来,人们用纯净水来代替自来水,但效果还是没有专门的冷却液好。冷却液的冰点值以低于当地最低气温10℃为宜。常见的冷却液有个缺陷,注入水箱前需经蒸馏水稀释,在发动机高温动作下,缸壁会形成水蒸汽,阻碍正常散热,而导致发动机过热而发生故障。现在不少的车主改用“无水冷却液”,克服了水或含水冷却液可能导致的“蒸发、气蚀、水垢”等危害,同时可延长发动机寿命50%,减少发动机故障。0 I$ J, p, O2 [8 W* e) J+ P
 * }, O3 P$ L% P: l
 
 . |. p, e8 Z* k轮胎$ U. v* F( X/ ]! R* {8 m, \
 6 E/ U: t4 k. {, b
 7 Q# C; k3 u4 t3 o; [0 U
 冬季来临,轮胎容易老化,与路面的摩擦系数降低,出现抓地不稳的状况。碰到雨雪天气,车辆更容易打滑,车主要提前做好轮胎过冬准备。如果到了轮胎的更换期限,最好提前换,过平的胎纹无法提供足够抓地力,在紧急制动或湿滑路面行驶时极易侧滑。轮胎既要经受冬季寒冷的侵袭,又要平衡行驶产生的高温,热胀冷缩加速了胎壁的老化开裂,即使轮胎花纹还很深也要停止使用了。冬季气压偏低,轮胎一定要充足气,防止爆胎。经常跑长途的车主可以给车加装轮胎压力监测系统,对胎压、胎温进行实时监控,将故障的几率降到最低。. z; U/ |, ~+ A: {5 E9 r. p
 ' s2 y0 L9 s0 U2 [
 ! M2 s8 s0 G/ v/ M& {" O/ F
 底盘
 Z+ ^3 E. X- Z6 h! w! b* P, v# ^& r9 C* R% k  l
 
 % i1 d. @0 J7 j6 Q, r+ b除了奔驰等名贵汽车做过底盘保护外,国产车考虑成本因素很少作底盘护理。底盘裸露在夜间、湿气、雨雪、雨天泥污、砂石撞击的侵害下,时间长了会出现锈蚀。能有效保护底盘的方式就是做“底盘装甲”,在底盘表面喷涂具有防水、耐酸碱和高低温等特性的特殊弹性胶,将底盘和四轮支撑体部位完全包裹住,有效抵御湿气、酸碱、污物的侵蚀,降低高温、严寒对底盘金属的影响,保证底盘各部件的正常运作。# X% D0 O: [0 \7 X# g
 9 {0 T8 h6 Q2 O5 W8 @
 3 _* j0 w* x4 \. J! @/ M- a/ h  w' Q
 笔者从美车饰了解,目前市面上的地盘装甲材料主要有沥青和橡胶树脂,沥青容易变硬脱落、弹性不足,达不到保护底盘的作用,而橡胶树脂弹性持久、附着力强、保护强度大,是目前比较高档的底盘保护材料。* C5 S$ D: A+ w4 w& V: k0 v- Q2 V
 " G) k1 g* S( `+ F6 n% C
 + b' I6 |- X! R
 漆面、贴膜/ E. P, ~5 X9 R2 w
 
 $ F1 P) {2 r9 m/ F# X' C  r; U1 ?1 ?" j- q  r9 O
 冬季对漆面的伤害不亚于夏季,虽然阳光不再强烈,但紫外线依旧存在,长期的照射使漆面褪色并产生细小裂纹。打蜡、封釉、电泳镀膜,都是抵抗恶劣气候对漆面造成损伤的措施。车主朋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不同的方式来保养。
 0 a4 H) d2 C' `7 W% ]5 G
 * I( ^, x, }( Q+ |/ o; J0 Z" j% O6 S( h$ {1 @5 J9 @. t
 炎热的夏季,车主才觉得有必要去贴车膜,其实贴膜有一定作用是防紫外线的。而紫外线是一年四季都存在,普通车窗玻璃紫外线阻隔率只有19%,而好的贴膜阻隔紫外线可达90%以上。在没有防护措施的情况下,紫外线会对皮肤造成侵害,车内皮革、织物、饰品也会在短期内褪色。贴膜的另一个作用是保护冷却系统。冬季车主习惯开暖风,内外的温差会使车内热量被外界吸走,必须不断补充暖风。由于暖气是在发动机冷却系统散热过程产生的,热量的流失无形中加重了冷却系统的负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