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5620|回复: 31

学佛缘地--- 学佛先学会做人

[复制链接]
鲜花(68) 鸡蛋(0)
发表于 2010-10-14 11:3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本帖最后由 莲的露珠儿 于 2010-11-21 20:02 编辑
9 I! A0 Y  H3 l
  V( ~3 v' a0 j! v$ X1 Ohttp://www.youtube.com/v/EOx8FT7czwU&feature=related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 z) x5 ~3 [' E4 h) B( D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2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 ]0 t4 A0 U2 s2 l, V* i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3 | 显示全部楼层

1 S' c% n# P6 o: w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 x, x/ \% d2 e! W3 l4 o8 ~4 c6 Y% r1 p0 C, N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6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v* v1 g8 c- v( n- T' B1 l南无诸佛菩萨!!
大型搬家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8 | 显示全部楼层
8 Z, ~8 d0 s2 x8 d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49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K' [& U/ v7 V$ Y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1 | 显示全部楼层
7 M2 {, P; l6 R2 s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 A- P" v- M9 `1 {. Y5 I8 L+ n$ M' p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 n% D; H/ C( @南无诸佛菩萨!!
理袁律师事务所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5 | 显示全部楼层
同言同羽 置业良晨

9 M4 g& B, z5 u3 d2 F, I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7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4 11:58 | 显示全部楼层
4 u/ ?- [8 D1 n0 [* q! C; J+ n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3:0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學佛為了什麼?
& s0 G" I% {5 ~; ^4 H: e
% X* V  E9 F* q. a5 P  q: d% H9 o) qhttp://www.youtube.com/v/UWhZMVaRa9U&feature=related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0-16 03:08 | 显示全部楼层
( V2 b; j2 T1 ]) k( F4 g
南无诸佛菩萨!!
鲜花(0) 鸡蛋(0)
发表于 2010-11-9 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zt 学佛就是学做人* i9 x  w( Q2 s, Q/ A" H/ ~
一)学佛就是学佛做人。慈悲待人,智慧做事。 3 W# J1 v: ?1 k3 A8 ~* x8 b$ h5 P
7 \- a% Q7 q1 B7 y, O" V4 x# v
  佛教是适应救度一切人的智慧与慈悲之法。把它理解为某一种或某几种陈旧的教条模式都是错误的。佛教是一种催人积极向上,追求完满的思想和人格品德的精神动力,是驱散心智愚暗,点燃智慧明灯的火炬。皈依佛教,就是追求佛陀的高尚完满的精神境界,学习佛陀自省自悟,自我净化,自我完善,智慧洞察万物,慈悲方便利益众生的难能可贵的精神;学习佛陀的出污泥不染,宽厚仁慈,诚实、光明磊落,无私无我,无贪无嗔,平易近人,心胸广如虚空的人格品德;学佛就是学佛做人,学习佛菩萨的为人处世,待人接物的思想品德,阅读佛教不能光念不做,要按佛经中指示的方法积德行善,学一点,做一点,能做多少就做多少。学习佛的慈悲与智慧是最主要的。佛祖曾在《般若经》中说:‘手中掌握一法,就等于掌握一切法,这一法是什么呢?是大悲心啊。’人只要有大慈大悲心,就是肉身菩萨——这是佛说的。人如果有这样一颗慈悲心,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慈悲待人,智慧做事’,这是佛教的原则。在家庭和社会生活中坚持佛教的平等慈悲、戒恶行善的原则,就是佛教思想与家庭社会生活的最佳结合方法。在家的人学佛应以修慈悲心,修善德为主,至于念佛、坐禅,不需要生搬硬套,可以按照本人的实际情况决定,贯彻佛教的方便原则,家中设不设佛堂,拜不拜佛,不必一律强求。最主要的是要心中有佛,心中有法,以佛为榜样,以佛法为准则。
+ S9 H3 c& k4 Z" s( S1 P: X) |" X1 w9 L9 D
  (二)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1 r' b0 a! f$ h# v

( m+ }0 D% }% A1 K7 q4 B5 e  人生难得、佛法难闻!在我们这个世界上,生而为人的非常多,有钱有势的也非常多,但能够听闻到佛法的只是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听闻佛法后又懂得如何修学的就更少,也就是说,信佛的人中真正学佛的并不多。. a1 y/ I/ K0 M
! j7 ]: d) B4 H% z' _7 u+ E
  信佛和学佛,其实还是有区别的。有很多人,信佛只是烧香拜佛,只是祈求佛菩萨的保佑,这种信仰非常表面。真正的学佛修行,就是一种生活,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当我们说到修行的时候,想到的往往只是礼佛、诵经、念佛等等。这些算不算修行?当然是修行。但我们诵经的目的是什么?念佛的目的又是什么?
: i0 b; F& S! ?
7 L  Y0 b7 t: A( C  诵经也好,念佛也好,主要是为了改善并净化我们的身、口、意三业。所有从贪、嗔、痴出发的行为,都会形成不善的业力。所以说,凡夫的起心动念都在造业。当我们产生一念贪心时,内心贪的力量就增强了一分;当我们产生一念嗔心时,内心嗔恨的力量又增强了一分;当我们起一念我慢心、嫉妒心的时候,内心中我慢的力量、嫉妒的力量也在随之增强。- U; y9 `9 d' \

8 W& j2 f: y7 w: S1 f+ K: x- p% q  同样的道理,当我们念佛时,所念的每一声佛号,就是在我们的生命里种下了善的种子;当我们诵经时,就是在我们的内心里种下了佛法的种子。所以,我们是想让内心结出慈悲、智慧的果实,还是无明、烦恼的果实呢?关键在于平时是如何熏修我们的内心。如果我们不断地贪婪、嗔恨、嫉妒,烦恼就会渐渐地形成强大的力量,甚至完全左右我们的身心;如果我们不断地听闻佛法,如理思维,慈悲、智慧的菩提种子总有一天会开花结果。
! }& y7 |- X7 [" G; d; K+ D- F1 E! ^, i& y
  学习佛法,不仅是为了丰富我们的业余生活。有的人每天都在忙著家庭琐事、忙著工作经商,偶尔才有那么两个钟头到寺院里听一点佛法,有没有用呢?当然是有用的,但这种作用却微不足道!因为我们长期处于贪、嗔、痴的状态中,短短两个小时所得到的净化,远远不能抵消我们长期以来在社会上受到的染污!而凡夫所具有的贪、嗔、痴是来自无始以来的习气,所谓积重难反。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将学佛作为生活中的点缀,而是要将它落实到生命的实处!
  Q0 ?' H% N  N" L
- u" r* S3 n+ I+ f1 d. n  常常听到有人说:我也想学佛呵,可没有那么多时间到寺院来,没有时间听经,没有时间念佛。作为在家的居士,的确有很多世俗的事务需要处理,包括家庭、儿女、工作、人际关系等等。但是,什么叫有时间?什么叫没有时间?时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公平的,谁也不会多一分或少一分。只是每个人都会把时间放在自己认为最重要的事情上,如果认为学佛最重要,也就不可能没有时间学佛。3 m8 ]" `" A* s. e2 b- p1 \  ]
$ M% n# T7 ~- n
  因此,问题的关键不在于有没有时间,而在于是不是重视。当我们觉得没有时间听讲经,或没有时间学佛时,就说明我们没有把学佛放在人生的首要位置!学佛、修行是一种非常平实的生活,是一种健康如法的生活,是一种智慧的生活!如果我们能够将学佛真正落实在生活中,就不可能出现有没有时间的问题,因为我们不会没有时间生活。! d: C9 x8 m1 U$ `& u6 G
. h2 r: L5 X% m* L" C+ H0 @
  (三)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 ?" I' [- e' {9 P9 r. C3 I

: h- y! ~! |. s0 [  在学佛的人中,有两种现象比较普遍,一种是每天忙于世俗应酬而没时间学佛,另一种干脆就放弃了世俗生活,放弃了世俗责任,只管自己念佛、诵经。其实,这两种方式都是不对的。作为在家居士来说,不应将学佛和世俗生活对立起来,也不应为了学佛而放弃世俗的责任。, [' ?1 X6 [) C& j5 h/ K

" Y/ f. q7 m; I+ p$ N  在生活中,妻子要尽到妻子的职责;丈夫要尽到丈夫的职责;身为父母要尽到教育子女的责任;为人儿女就要尽到孝顺老人的责任。佛教里有一部《佛说善生经》,在这部经里,佛陀非常详尽地告诉我们:作为妻子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丈夫又要履行哪些职责;作为父母,对儿女要履行哪些职责。这和儒家所讲的父慈子孝也是一致的,佛教也提倡孝道,孝顺父母的功德仅次于供养三宝的功德,如果无佛在世时,孝顺父母的功德就是最大的。假如一个人对父母都没有孝养之心,又怎么可能慈悲一切众生呢?
, i4 ~0 [4 X( l7 h- p; c, E' @
5 N% q* A+ }! ]1 V5 C% d/ I) j  在人际关系上,我们要本著慈悲心与人为善,这是一个佛教徒处世的准则。当我们对别人产生慈悲心的时候,不仅能给他人带去温暖,更能以此克服我们生命内在的嗔恨。关于人际关系的处理,佛陀提出了四摄法门。什么叫四摄?就是四种摄受别人的方法,如果我们依教奉行,就会获得他人的欢喜爱戴。" K* W9 t8 r9 ]2 l% m5 c

; d8 p2 Q$ O( Y2 |$ i% ^  四摄法门中,首先就是布施。布施包括财布施,就是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以财富和经济手段去帮助别人;还有是法布施,就是以我们掌握的生存技能或所学的佛法去帮助别人。我们学佛之后,多多少少会在佛法上得到一些体验,得到一些受用。我们自己从佛法中得到了利益,就有责任去开导、帮助别人,让周围的人也有机会接触佛法,这才是最大的布施。因为世俗的财富只能暂时帮助他人解决一些生活问题,而佛法则能帮助众生解脱烦恼,甚至解脱生死。所以,《普贤行愿品》说:‘诸供养中,法供养最’。也就是说,在一切供养中,能够用佛法去帮助别人,所得的功德是最大的。
0 a5 M2 R& Q4 m0 D1 d) V/ |& q. h( d
  其次是爱语,要我们带著慈悲心与人交流,远离两舌、恶口、妄语、绮语这四种不好的语言。两舌就是挑拨离间;恶口就是以粗暴的语言伤害他人;妄语是以假话欺骗他人;绮语就是以诲淫诲色的语言使人产生烦恼。修学佛法,要培养一种坦诚的心态。当我们说真话时,在生命中积集的就是真实的种子。而真实的种子是开发智慧的根本,如果说假话说多了,我们就会越来越虚伪。所以,一方面要说真话,一方面要说有利于别人的话,如果是对他人无益的话则不必说。. ~, J& |# v5 y+ R/ l+ r  V- i

3 u  M2 _% F0 ^% s. P! Z, Y3 \0 E  第三是要利行。我们所做的每件事,都要对别人有好处、有帮助;凡是会伤害到他人利益的事情都不要做。+ g0 h- D' n  r0 S- g# v1 z2 Z
+ k- `3 V+ j  P9 x8 S0 ~$ m
  第四是要同事。当别人从事一些利益众生的事业时,我们应尽力去参与或随喜,不要因嫉妒而排斥他人。同时,要学会设身处地地为别人著想,我们因为我执的关系,总是喜欢站在自己的角度,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或站在自己的角度,要求别人顺从。哪怕是在一个家庭里,无论父母对子女,或者妻子对丈夫,总是一相情愿地希望对方如何如何,而不能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来相互理解。往往会有这样的现象,父母对子女的爱越深,子女的负担就越重、越痛苦,甚至有的子女被父母爱得活不下去,心灵受到极大摧残。同事法门就是告诉我们,当我们帮助别人时,要知道对方需要什么,要根据对方的实际情况去帮助他,而不是想当然地将自己认为好的东西强加于他。
0 O# h" N4 m2 ?" Z
  x8 T( e* ]2 e6 j+ ^  如果我们能够按四摄法门去处世,无论走到哪里,都会是个最受欢迎的人!学佛,就是以智慧和慈悲给别人带去欢喜、带去信心、带去利益。& p1 O3 y6 R9 ?2 Y% h

3 N# J; j! d1 q" _  光有慈悲是不够的,还要有智慧的引导。只是一味的没有原则的慈悲,往往会带来负面的影响。
) v; W/ k) N9 X4 j/ W2 Q3 e2 j' x# Y' U- h5 s
  佛法具有慈悲和智慧两大内涵,所谓‘悲智双运’ 。智慧从哪里来的呢?不是天上掉下来的,而是要通过不断地听闻、思维经教,如理思维才能获得。佛陀是具有圆满智慧的人,三藏十二部典籍是智慧的宝藏。在我们每天念诵的‘三归依’中,就有‘自归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能够真正把佛法学好,智慧就会像大海和虚空一样无穷无尽。8 k+ H% D1 a3 J) x' u, v

. A: i. [3 d5 m5 l# M. L1 \6 ?  学习佛法不只是诵经、念佛,还要听闻、思维经教。有句话叫做‘有信无智,长愚痴’,就是说,盲目而缺乏智慧的信仰会使人偏执一端,越来越固执,越来越狂热。所以,信仰需要智慧来引导,也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信仰的层次,提高信仰的水准。0 e# T) x+ o( M/ }

* E, C- v: b! v; g8 s- e* V  (四)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
: s3 r" W& q- k( \! m1 k; W
  n9 `" s; t0 ^3 ~8 ~+ d$ q% K  U! T  作为居士,选择一份正当的工作也是修行的关键。所谓正当的职业,就是八正道中的正命,它包含著两重标准。首先,是不违背法律的规范,法律制定是以维护大众的安全和利益为目的,如果我们连良好的公民都做不到,离佛教徒的标准就差得更远。因为佛教徒还须遵守更高的道德准则,还应遵循五戒的标准: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只有符合法律和戒律的双重标准的职业才是如法的。; o% f; U% n9 N4 W7 z4 j
+ {( N, u% X! J* M0 n
  (五)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
% Z' G6 }, H4 U3 z/ I( m
' N, S/ D' S, e# a& S" B  为什么要以戒律来约束我们的行为呢?除了对行为的约束,戒律还有什么更重要的意义呢?在我们的人性中,贪、嗔、痴是危害我们生命的三种毒素,当它们发作时,就会带来杀、盗、淫、妄的行为。而这些行为,一方面会纵容我们的烦恼,张扬我们人性中邪恶的力量,伤害到我们的心灵健康,更会侵犯到他人的利益。我们杀生,一定有被杀的物件;我们偷盗,一定有被盗的物件;我们邪淫,一定有被淫的物件;我们妄语,一定有被欺骗的物件。同时,造恶带来的果报还会影响到我们未来的生命,杀生会导致短命和多病的果报,因为杀生使动物们不能终其天年;妄语则会使我们被人欺骗或不能取信于人;盗窃和邪淫也是同样,只要是我们自己种下的恶因,最后,也一定由我们自己来品尝它所结出的苦果。: a2 V) @% @% c1 E2 @
# F, x8 }/ l2 L
  受持戒律,主要是帮助我们克服贪嗔痴的烦恼习气,帮助我们制止不善的行为,保护我们不受伤害。当我们在选择职业时,要知道职业仅仅能够保障暂时的生存。我们在这个世间只有几十年的光阴,如果看不到生命的未来,就可能急功近利,一切从眼前利益出发。作为一个佛教徒来说,要为更长远的生命著想,眼前的几十年毕竟是短暂的,而未来的生命却是无限的,如果为了暂时的利益而殃及未来,岂非舍本逐末?
+ g9 k/ L! y" v
5 s6 m2 q3 M! x. Q  如何才能保障我们未来的幸福呢?就要严格地按照戒律的规范来生活。健康的、正命的生活,本身就是一种非常好的修行。我们做的很多事情,看起来似乎和修行无关。但如果我们将佛法的智慧落实在生活中,以佛法的观念来指导我们的言行,那么,行住坐卧中一样可以修行。平常人吃饭不能好好地吃;睡觉也不能好好地睡;在家庭中不能好好地和睦相处;在社会上不能好好地待人处世。: b$ x/ ?* j4 ]3 B8 `
# E8 b2 X8 c" `$ a) E) ^
  (六)吃饭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0 Y/ t" |7 x4 ^* r

  J) x( ^8 r% @9 N) _% f  我们吃饭时也要检查自己的心态:是带著贪心在吃?还是带著嗔恨心在吃?吃饭最原始的目的只是为了生存,是为了我们的色身得以维持。但很多人吃饭早已超过这个界限,有时为了贪图口腹之欲而大造杀业;有时为了虚荣和面子而一掷千金。所以说,如果我们不能以平常心来吃饭,遇到好吃的饭菜就会起贪心;反之,则会起嗔恨心;为了吃给别人看,那又是虚荣心和我慢心在作怪;看到别人吃得好,自己吃得不好,心里不平衡,还会产生嫉妒心。我们看,不好好吃饭,就会带来这么多的贪、嗔、痴烦恼。4 T8 o) C* |( q* l

: c$ p, D4 Y! t1 F2 N! ?! ]  G& S  为了维持色身的基本生存,还要注意相应的营养,营养不必太多,但也不要不够。因为我们的身体是缘起的,需要依靠物质条件才能得以维持。暴饮暴食固然不对,忍饥挨饿地自苦其身同样是不足取的。我们应奉行中道的原则,远离纵欲和苦行两个极端。所以说,吃饭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修行,就蕴涵著智慧。
1 B! N+ F: B6 k
, U& b2 G' P9 t$ a: W# c  从前有位祖师在回答‘修行是什么?’的问题时说:‘饥来吃饭,困来即眠’。听的人不明白:谁不会吃饭、睡觉呢?祖师就说:‘你们吃饭时挑肥拣瘦;睡觉时又东想西想。’所以,如果我们真正想要学佛的话,一切都要重新开始!把原有的贪、嗔、痴的生活,改变为智慧的、慈悲的、健康的生活。
/ s4 ^) S$ n) O1 k  h, S6 r2 b" a: `; t/ B, [0 F% f
  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有或多或少的不良习惯。还是以吃饭为例,嗜酒的人必须有几杯酒才吃得有滋味;嗜肉的人又要有点荤腥才觉得踏实,就把吃饭这件简单的事情越来越复杂化。因此,我们要以平常心来吃饭,其中有几个非常关键的因素:一是饿了才去吃,这是个重要的前提,否则再好的东西也吃不出滋味来;二是要有好心情,古德云:‘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没有心事也就没有烦恼和负担,才能吃得开开心心;三是饮食要简单,如果菜太多、太复杂,会使我们的味觉被麻醉,根本就分辨不出各自的原味,远不如清请淡淡的两三样更适宜。) D4 i, p# H' {2 |' b8 @! q: y, X
  b8 P* Y1 ~/ {% W3 O% q0 w
  吃饭是如此,睡觉也是如此。尤其是那些有自己一番事业的人,每天俗务缠身,到了晚上仍妄想纷飞,结果备受失眠折磨。如果我们每天以打坐、诵经将心静下来,就不会有这样的困扰。当然,这种训练要有个过程,念佛和禅修都是很好的方式。凡夫的妄想总是不绝如缕,就像流水般一念接著一念,吃饭时在想问题,睡觉时在想问题,睡著了还要做梦继续想。可真正想要思考问题时,却无法集中精神。
) {$ D' ]! m  Z0 q5 W% \8 c1 k& @; q) c
  (七)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6 @/ w. w7 x3 `

' |8 D5 O% X! U  如何才能使我们的心保有清净的状态呢?我们可以通过念佛把心安顿在佛号上,无论是走路还是干活,都让这一声佛号念念相续。如果妄想太多,心就会变得复杂,烦恼也随之增多。如果能够天天念佛、时时念佛,心就会越来越单纯,心理负担就会越来越少。一个人为什么开心不起来?就是因为心事太多,心被很多事物和执著压迫著。当我们心事重重时,想快乐也快乐不起来,反之,如果我们的心没有任何负担,就能体会到放松的自在。
/ o) d) R7 F% l: U
$ W2 Y6 b, c' m/ D. M  所以,我们要学会观照自己的心念。我们手上的念珠是起什么作用的?就是帮助我们来看好自己的念头。禅宗里有个故事说,一个孩子去放牛,开始时,牛是野牛,所以孩子每天都要跟在牛的后面,时时地抓著牛的绳子,稍一疏忽它就跑得无影无踪。孩子天天都训练这头牛,吹一下哨子,就拉一下绳子,久而久之,牛变得越来越温顺,到最后,孩子甚至可以骑在牛背上走,当他自己去睡觉时,牛也不会跑掉了。我们的心念,也像这头野牛一样。有个词叫做‘心猿意马’,就是说我们的心像猿猴一样不安分,我们的意又像马一样到处乱跑。我们时常都会迷失在五欲尘劳中,听到好听的,看到好看的,就去执著,就去贪嗔痴了。当我们贪著这些的时候,早就把自己的心丢在了一边,早就迷失在自己所喜欢的环境里,就像那头牛一样,一不小心就跑得无影无踪。而念珠就像栓牛的绳子一样,我们的心念,比牛跑得更快、更野,所以时常要观照它。
' {# G0 M; s% F6 }* d7 h$ T9 c6 u5 \$ M6 }2 K4 p
  (八)看住自己的念头。. J& Q) U8 R3 N2 H

) t6 C0 e+ w  t3 ?( y# z. n* n0 O" ]2 I6 t  我们时刻都要反省一下,看看现在在想什么?看看自己想的这些念头是什么?我们要看住自己的念头,无论是好念头还是坏念头出现时,心中都要了了分明。尤其是我们起贪心、嗔恨心的时候,不要盲目地跟著它跑。一个没有学佛的人,贪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贪;嗔恨心现前的时候就拼命地嗔;爱的时候爱得死去活来;恨的时候又恨得不共戴天,让这些烦恼的心理成了主宰我们生命的主人。而念佛就是要培养我们的正念,使我们把握好自己的心念,把握好自己的现在和未来,而不是让那些五欲尘劳的烦恼来左右我们的身心,使我们的心始终保有清净的觉照。
1 c. ~8 C. s: b# e7 _1 L* r- B* q  e8 ?! F" E& h6 {
  总而言之,修行就是良好习惯的养成。所以,在我们的生活中,在我们的行住坐卧中,都包含著修行。学佛就是要从我们的一言一行做起,从生活的方方面面做起,只要我们拥有健康、慈悲而智慧的生活,那就是最好的修行!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9 19:22 | 显示全部楼层
谢谢分享
9 o5 J) Y3 F! P, j2 A! n: m非常受益5 B5 x) l# T9 ]6 n+ p- M; z( _% z5 m" n
7 [% e' n3 @3 B1 i/ Z: T$ e
同修共勉2 n2 @, ~/ N2 }+ m+ u7 v
修行精进
( a% f0 A2 Y$ a; ]2 A! e/ H5 T. [7 |# |1 q
为你加油
5 c9 d4 _, S0 m6 y% p* z# Q祝福深深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9:31 | 显示全部楼层
鲜花(68)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0-11-21 19:32 | 显示全部楼层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8 15:46 , Processed in 0.188293 second(s), 13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