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李海涛
& S' A' L1 X" {4 J" e% J9 ?6 u3 r
加拿大军队兵员数量不多,只有区区6万人,但在多伦多,加军驻兵人数却高达12,000人,有8个军事单位分散在大多伦多地区。大部分战斗部队的历史都有150年以上,征战于世界各地。《加拿大都市报》记者上周走访了加军预备役32旅驻地,希望借助采访揭开神秘的加军面纱。 ! H" _( s; ~+ N' ~
8 K" Z" K. x0 @; d4 n根据数据显示,目前加拿大陆军正规军共有3个旅和10个预备役旅。正规军3个旅分别执行作战、战前训练和战后休整,而10个预备役旅则担负着招兵、专业训练的繁重任务。 8 Y, A5 u7 K; M
) Q5 | L& I% e) o' J2 `% }- ^说起预备役,可能有人会想当然将中国那种松散的退役军人建制套进来,事实上,加拿大预备役在其军事体系中作用并不是民兵那么简单,他们一旦被转为正规军,即会转入战前训练,随时可以肩负执行作战的任务。 , [" p' o) a0 i# g7 j, `, f$ D
8 k+ e6 I0 @$ \7 S2 L9 t# {指挥部连接阿富汗前线 / q ?9 y2 i! H* t
/ e2 o4 Z/ ^, a' f# e加军预备役的排序是从30开始排列,预备役32旅的驻地位于多伦多著名的购物商场Yorkdale以北的Downsview公园,这个公园以前是一个军用机场,多伦多不少军事单位都坐落于此。开车经过此地的人会看到军营前有坦克、飞机实物模型等物品,军营像一般中学一样的小楼,其貌不扬。与众不同的是,停车场上停着一些军用车辆,周围被铁丝网围着。
; R% p0 T1 x# c; A& K# g
: l3 \) w1 |9 y# z记者一早赶到军营的时候,已经有三三两两穿着军装的预备役军人,从私家车里拿出军用迷彩背包、钢盔等物品,随后匆匆走进军营大楼。这些预备役军人平时都有工作,每周要来训练一个晚上,每月要来训练一个周末。 : L9 x3 o/ k+ ] ]8 r
2 q F" l% ` [' ~& I走进楼内则需要由保安核对身份,每人派发一个临时通行卡,可以通过电子门禁系统,自动旋转的大门一次只能通过一人,任何不速之客显然难以入内。记者被告知在建筑内禁止携带和使用手机,该旅公关部上尉肯尼迪声明,这完全是从保密角度考虑,因为楼内还有许多机关,包括陆军中部地区指挥部,他们与在阿富汗的加军每天都有密切通讯来往。
* e+ K7 n' ?& N( I% E! l3 V( G9 s, q+ g. `8 i* Y& H
整座大楼内部与一所普通高中没什么区别,只是楼道内陈列的一些军事历史纪念品和墙上的军事招贴画,提醒人们这里是军营。
2 S8 d( ~5 |. W; I: `7 L/ M; k) R0 t
32旅威名显赫
; F( ^ K1 P: D8 W" g/ C9 c. I" N, S& @5 c" Q$ r# R
肯尼迪上尉看上去快60的样子,但是精神抖擞,他自我介绍说当兵快30年了,从侦察兵做起,现在是预备役上尉。而加军32旅(32 Canadian Brigade Group(CBG))成立于1997年4月1日,是当时军事结构改革的产物,当年加拿大全国共设立10个类似的预备役旅,其中三个在安河。
; _4 ~) u) u6 v/ _
- F# r/ r! F; C m- t( i& m4 D别看32旅历史不长,但是其中不少团队具有悠久战史。比如总督骑士警卫团(Governor General’s Horse Guards)、和属于英女王的英女王加拿大来复枪团(Queen’s Own Rifles of Canada),都曾经有过悠久光荣的历史。Grey和Simcoe护林者团( Grey & Simcoe Foresters)甚至在联邦之前就建立了。
& h0 Y3 y) ~1 Q; ]- K8 v1 R8 N
. v4 d- r' k: p! s该旅所有的部队都曾参加过加拿大历次的军事任务,诸如芬尼亚空袭、红河远征、西北平叛、南非战争、两次世界大战、韩战,1980年代以后在全球参加联合国维和任务以及奔赴阿富汗战场。 0 S" |! N+ M, X: E! H
/ e' j. l, C: _+ r2 r5 U
32旅常规任务是培训预备役人员,培养他们的军事专业素养,因为这些人员随时会参加正常规部队执行任务。加拿大预备役人员都有自己的全职工作,利用周末分专业进行军事训练。平时主要作为国内紧急动员力量,在国内发生危机的时候出动,如果常规部队需要的话也可以出国作战,此外还是军民联络的一个桥梁。
2 [, o5 `, _9 H
' _7 \# ?0 h3 L* x+ O除了预备役人员以外,32旅也有少量现役军人,负责制定培训计划和组织工作。预备役人员每周训练一个晚上,每月训练一个周末。其中不少官兵是在校大学生,在暑假的时候则是全天训练一个夏天。 # A1 D7 ~0 ?. i/ v, R$ ]! Y
3 l4 @( t0 O3 u% Z2 c( @+ o该旅现任首长是上校(Colonel)Julian Chapman,司令官(CD,Commander)是军士长(Chief Warrant Officer)Stephen Hurst,其军衔是一级准尉。旅部现有大约40人左右,由现役、预备役和文职人员组成。
5 Y3 E1 |& n5 s% R9 f1 ~- J0 a$ k# _) B9 T/ `
32旅是一个重型步兵旅,其10个单位分驻在多伦多、Aurora、Barrie、Brampton、Georgetown、Oakville和Owen Sound,总兵力2,100人,包括2个侦察团、1个野战炮团、1个工兵团、6个步兵营,最近新增了两个临时的连队,女王来复枪团在士嘉堡增了一个步兵连,多伦多苏格兰团在密西沙加新成立一个步兵连,另外配属2个通讯连与总部联络。 1 A* U, E, W6 \# B( g `
3 h9 q2 @6 O7 e/ U6 a6 G# U! X9 L# J炸弹无处不在
, `' n G/ B4 v, }' P% J
6 ~% P1 ?1 d9 x6 [: o* G$ _1 w《加拿大都市报》记者在肯尼迪的带领下来到32旅的训练场,这个训练场就在机场旁边,里面有一个35英尺高的钢架建筑,用于训练直升机绳降和高层建筑绳降。还有一个双跑道的障碍越野训练场,其余的就是加拿大不缺的旷野了,用于战术训练。 / m1 k1 B0 }0 W8 b. ]. o+ u
; @6 m5 G2 C& T- S, e$ y" {# T
等待我们的是一队从阿富汗战场归来的排爆专家,记者面前已经放置了一批爆炸品,静静地陈列在地上,有土制炸弹也有制式炸药。 1 b5 Q4 W4 D# j" q! C
. ~( w1 G! u7 d4 i( l' I由于记者背着沉重的摄影包觉得碍事,就随手扔在了草丛中,为了不影响他人通过,还特意往草里踢了踢。没想到军士长Darcy马上过来说:你把包拿开看看。记者不解地拎起摄影包,他用脚拨开草丛,一个炮弹立刻显露出来。他表示,这里和阿富汗战场一样,到处充满杀机,一不小心就会落入陷阱。不过他告诉记者不用担心,这个炸弹不过是一个诱饵,顺着炸弹的电线,在几米外的土堆上找到一个铁桶制作的土炸弹。这个铁桶口对着我们这个方向,里面充满铁屑和爆炸物,具有定向爆破的功能。 " |$ B0 `& F8 Z* P R
8 e0 e4 W& M* RDarcy解释说,敌人一般用那个炮弹型的炸弹吸引加军注意力,等一群人来研究这个“诈”弹的时候,再引爆这个定向炸弹,以期达到更大的杀伤性。这意味着,如果刚才是实战的话,我们已经牺牲一次了。 % j; U+ X$ g H* K$ j
) v; D5 {7 @$ t9 |6 [% S
实际上在我们走过的树丛边也隐藏杀机,军士长从树丛里拎出一个汽油桶,上面粘着一团炸药,连着一个对讲机,只要启动对讲机汽油桶就会爆炸。他解释说这种爆炸物主要是营造好莱坞气氛,烟火效果明显,杀伤力小,但对于车辆还是有威胁的。 . \7 A* H% \$ g
+ Z# k) L; ]+ e* E6 D5 B而泥泞的车辙下面,推开浮土可以看到一个木条做的压力感应引爆装置,只等车辆压过就炸。这个木条下面还连着另一个炸弹,就是为了炸发现它的工兵,排爆的时候不小心就会引爆下面的炸弹。 * `# P9 f$ G H( M: a/ J$ p
' B+ s1 G1 w4 E* E( A0 O# C
军士长展示的另一个炸弹则在一堆垃圾之中,上面有无绳电话可以引发。根据他介绍:塔利班分子一般在放置炸弹的地方会做一些记号,比如用木条摆成三角形之类的,当地居民都知道,走路的时候会绕着走。所以加军执勤巡逻的时候,旁边有百姓围观,就如同在看着他们掉进陷阱一样。
3 O; `* d8 [1 o% C/ S4 D/ J- Q# Q1 }4 v* d- ~1 G
记者看到一个土制炸弹,是在一个易拉罐里面填炸药,外面裹了一圈长钉,再用胶布缠绕,装上点火装置就做好了。军士长说这些炸弹都是他们根据在战场上遇到过的原物回来仿制的,绝对有真实感,目的是为了让要去那里的士兵先熟悉一下恶劣环境。即便如此还是有不少士兵中计牺牲,军士长说每次新闻都仅仅说牺牲于路边炸弹,但是细节没有透露,有些就是被这些诡计炸弹所害,你可以躲过100次,但一次失误就会要命。 7 z9 W7 H' W+ g" w5 r# B
* a: A( p8 F- p/ I M1 K* m& w& Q
记者亲身体验绳降
5 I7 G3 O3 ^: f' Z1 N- Z9 `1 Q! w
5 r8 {7 z0 v/ n" _采访当天还有一小队预备役军人在训练高空绳降,说起来很简单就是站在楼顶,利用一根穿过腰间金属扣(缓降器)的绳子,靠双手控制绳子释放速度,从楼顶或者直升机机上降落到地面。 - U- _, d* @- R8 r2 k3 M* u- ]/ `
6 V/ _2 y; B. s1 [; Z树立在我们面前的训练高台高约11米,是该部队山地、空降训练的设施。从实战考虑,训练着没有用专用的攀登腰部吊索设备,而是每人发一根10米长拇指粗的尼龙绳。在教官教官指导下,在腰间绑成了一个牢固的悬挂吊扣,缓降器扣在绳索上,就可以上高台了。 5 ^' }; H: }* n' a, ^$ S' x
# ^0 a5 D! @# U3 u" V+ O- d
为了找到一个好的拍摄角度,记者决定登上高台,趴在崖边拍下去,腰间这个绳索正好可以栓保险绳。当天风速不小,站在11米的高空往下一看,再加上风一吹有点飘飘欲仙的感觉,下面的人看上去已经很小了。我们同行的一名大胆女记者,自愿尝试从悬崖上绳落,她听完教官的动作要领之后,尚未迈出第一步,_一家伙就头朝下形成急坠的状态,整个人呈半空吊状态,多亏下面的安全员拉动制动绳索,才助她得以缓过神来,将身形姿势调整号。记者趴在崖边记录下这位同行四脚朝天的一刻,自己也被吓个正着。原来士兵们看似轻松自如的绳降,要真正掌握好并非靠想象那么简单。 3 l& U u7 o6 Y% l3 Z
1 x8 l# P5 w& g3 c; ]& N2 F$ X! }
等拍完她绳降之后,记者收拾器材准备沿楼梯返回地面。不料教官却说:我们这里有规矩,凡是上来的只能从这里下去。他顺手指了指陡峭的崖壁,一点选择的余地都没有,记者暗自叫苦:遇到了“潜规则”。 ' W, \3 Q1 I( H7 [! F. @
( y6 y# e3 ^% L- b$ P
无奈,只要硬着头皮系上绳索,戴上钢盔,背朝后身体后倾站立在11米的高崖之上。不得不把刚才看到的所有细节回忆一遍,教官一再叮嘱双脚分开、膝盖微弯、脱离的时候要果断迅速,记者吸取前者教训顺利离崖,慢慢掌握了方法后,最终重返人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