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 ]8 H. S8 I( U 真宗在民国年间就已传入中国,当时,杨仁山老居士曾撰文极力批判。这些文章在杨仁山文集中能找到,大家不妨找来看看。 1 b2 V8 s: y+ T/ R$ t q: A ) H3 N t; y1 W$ A3 a A0 R d 这几年,日本真宗卷土重来,中国大陆也开始有人弘扬真宗,依真宗修行。从某意义上说,真宗的确很适合一些人的口味,既可享受现代的一切五欲声色,死了还能往生净土,天下有这么便宜的事,谁不趋之若鹜呢?- E% P0 O. z6 Z& S* t( ]
( U: |- ^* R _; p6 u7 ~ 问题的关键是,修行是不是那么回事?首先,从法门建立的依据上来说,我觉得真宗有断章取义之弊。在净土三经中只选择四十八愿为依据,而四十八愿中又以十八、十九、二十为重点,最后又以第十八愿为准则。什么净业三因,什么发菩提心,通通都不要了。如果这些都不重要,三经中为什么要讲呢?所以,我觉得真宗法门建立的基础就有问题。6 n$ S% ]1 T3 f9 N' j7 K2 w% Q- T% `
/ t# u, C1 H6 @- |4 l0 ^: f6 \5 ]
何况佛教与其它宗教的区别,就在于自依止和法依止,以自力为基础,再依托他力,自力与他力结合才是如法的佛教。再退一步说:但凭临终一念又有多少把握?一个人若非平时修养有素,临终的正念能提得起来吗?估且不说临终,就以我们的日常生活为例。在生活中,面对五欲尘劳以及八风,你们都做得了自己的主吗?在正常的情况下我们尚且不能左右自己,更何况临终时要面对生离死别的惨状,面对种种业境的现前,可以想象,在那样的时刻要提起正念实在是不容易。假如我们平时不修行,恶事干尽,只将希望寄托于临终的一念,岂不是太冒险了? 1 N3 _& ?% y: f$ r; ~我暂时就说这些吧!可以把它整理了放上网上,和大家结缘。6 u: c( x+ h,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