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说“治好”不容易,但要看谁说, y* ` R5 E% K0 m% x
. U" K2 x0 ], ] L- u; l0 k
Author: lw56102 - O0 w* }& z. X* `
/ N; ^ y; [* m. P. G: q当医生都希望能治好所有的病人,但谁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如果做一个认真负责的医生,而不是一个仅仅有高超社交技巧和自我宣传意识的医生,哪怕是病人自己认为是你治好了他的病,也要多问几个问题,比如:我不治他能不能好?还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治疗方法?今天治好了,明天会不会再犯?虽然治好了这种疾病,有没有造成其他的损伤?治好的病和花费的时间、金钱相比是不是值得?下次再有同样的病人,我还能治好吗? `3 }+ B' q7 s% J
# T/ f0 _8 h' j- d$ c6 ~4 @9 ~可能有人,包括多数医生都会对这些问题嗤之以鼻:医生哪有功夫考虑这么多。作为病人也会不以为然:能治好我的病就行了。但并不表明这些问题就不存在了。实际上,现代医学进入循证医学时代,这些问题的答案已经不是强人所难,而是基本的。比如第一个问题:我不治他能不能好?就是一个最基本和最关键的问题。因为已知的很多疾病,都有很高的自愈率。对于一个很容易自愈的疾病,比如普通感冒,不管医生使用了什么治疗方法,当病人痊愈的时候,说是自己的医术治好了都应该感觉脸红的。即便是对于不容易自愈的疾病,想要让大家相信是治好的也不容易,首先要明确治好了的标准,不能病人偶然一次感觉好了就认为是治好了。因为即便是最严重的不治之症,到了最后的时刻,病人的症状也会有所反复。对于死亡率高的疾病,比如癌症,所谓治好了必然是要降低死亡率,即便不能完全治愈,病人大多是要早死,那么至少要让病人的生存期比不治疗的延长一些。又或者病人的生存时间没有任何改变,能够让病人在死前痛苦更小一些,也算治疗有效。还有一些不会死人,但也很难治愈的情况,比如各种各样功能性的疾病,大量证据证明这些疾病不会转变为更严重的疾病,也不会影响寿命,治疗效果呢?常规的药物居然和安慰剂,练瑜伽差不多。如何判断这些疾病的疗效呢?有两个方面:第一,尽管病人的主要症状可能缓解不明显,但用特制的问卷表调查症状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第二,功能性疾病造成的大量医疗资源消耗也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别的专业我不知道,而消化科,很多权威专家的专家门诊会被这类病人所占据。所以治疗以后病人是否减少就诊次数,是否减少医疗支出,也是一个很关键的疗效判断指标。$ O P' J: v. 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