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60)  鸡蛋( 0)
|
 春饼--北京民俗食品,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又称薄饼。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饼,名曰“咬春”。农历二月初二,是中国古谚所说龙抬头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这一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饼,名曰“吃龙鳞”。春饼比吃烤鸭的薄饼要大,并且有韧性(北京人称为要有“骨立劲儿”),因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炉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肉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里吃。佐料有细葱丝和淋上香油的黄酱(烤鸭配甜面酱)。吃春饼时,全家围坐一起,把烙好的春饼放在蒸锅里,随吃随拿,为的是吃个热乎劲儿。若在二月二这一天吃春饼,北京人还讲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 H2 P( V! y" r4 e4 |% f2 b8 D( b5 z# B
) l+ a! s: L* s5 b 春饼、春卷都是立春之日吃的小吃。吃春饼的习俗起源于晋朝,兴于唐朝。《关中记》中道:唐人于“立春日作春饼,以春蒿、黄韭、蓼芽包之”,并将它互相赠送,取迎新之意。杜甫有诗句“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有记载说,宋代宫廷用荠菜迎春耕做的春饼是“翠缕红丝,金鸡玉燕,备极精巧,每盘值万钱”。宋代宫廷春饼以“薄如蝉翼”而驰名。这里说的是用荠菜为馅的春卷。
) y- e$ g9 I& ~; Y9 g& i
( j- Q. Y7 I) X7 n6 K 春饼和春卷都是古人心目中春的象徵,但它们之间是有区别的。春饼是用面烙成的薄饼,卷菜吃。春卷是薄面皮包菜油炸而成。据考证,春卷是由古代立春之日食用的春盘演变而来。晋代有“元旦造五辛盘”之说,而用大蒜、小蒜、韭、芸苔、胡荽五种辛荤蔬菜;到唐代春盘内容有了变化,改为:莱菔、春饼、生菜;到元代出现用薄饼卷馅后再用油炸食用的方法。
2 \4 @9 Y8 Q: ^
5 n* W" L0 j d 立春季节,春回大地,大葱已出嫩芽称羊角葱,鲜嫩香浓,吃春饼抹甜面酱,卷羊角葱,称为“咬春”。但北京人吃春饼更讲究炒菜,它要韭黄、粉丝、菠菜切丝炒一下,拌和在一起,称为和菜,卷春饼吃。另外还有春饼夹酱肘丝、鸡丝、肚丝等熟肉的吃法,而且讲究包起来从头吃到尾,叫“有头有尾”。
6 e, n& I9 c0 x5 T: D" h( X
8 q" l% Y7 W' s( x, M 制作做法:春卷要用面加适量的水和盐拌匀,揉成很软的面团,在烧热的平锅上旋转成烙成薄面皮,包上馅儿,用油炸呈金黄色。春卷的馅讲究用嫩荠菜。
/ y" x5 ]" w e& |5 E A- e. _) G4 Y4 ~ G& l" M) `* [
春饼是用温水和面撖成软面团,放置案板上薄,然后用饼铛烙熟,卷上炒好的青菜即可。青菜一般用豆芽、菠菜、韭黄,再加上粉丝,也有加肉的。
8 y5 `8 n9 Q3 O# Z4 d" s- B3 q+ T, ?: W' g( Z
春饼、春卷是历史悠久的小吃品种。立春吃春饼和春卷,是人们对“一年之计在于春”的美好祝愿。因此这一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1 j8 ^- r/ f7 {6 }, T" ^* S3 w
' b6 Y0 Y2 J0 V7 M _
u: f& `% b* e8 i" W Z
0 t# M: f8 D/ r# P7 y, W7 j4 B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