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41)   鸡蛋( 13)  
 | 
 
多维新闻网  
( @# q% ?  l: h0 S1 s% }! R! q5 }! T2 w/ c4 G/ ~! t 
多维社记者陈湘编译报导/当前的全球股市和金融风暴,是华尔街的不诚实把我们拖入了险境,而华盛顿看来并无良策引我们逃出生天。) J" u) f4 ^+ X3 G; G2 [# J 
, J$ K' {3 r; p; W0 A: i 
这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近日在一篇文章中,要告诉世人的股市真相。 
- m6 n/ x! _7 V4 r. E+ Z" x- n2 k9 Y2 j) b 
这篇题为“伪善之果”(The fruit of hypocrisy)的文章刊登在英国卫报上。斯蒂格利茨在这篇文章中写道,“徒有其表”,“一触即溃”,或者“恶有恶报”,都可以用来描述当前的金融和股市状况。/ K+ |) C  I- N7 X 
 
: ]" f$ ~4 w- r' r3 o0 M' F而当前的这场堪比1929年华尔街大崩盘的新金融危机,是一种金融机构不诚实加上决策者无能的模式结出的恶果。 
3 m1 v3 z4 [; c2 @" v1 P( y5 j# Y  ]: z! U, g* Y  ]( O 
当今的世道已经习惯了人与人之间的虚伪。银行方面,他们拒绝关于任何他们应该接受管制的建议,断然否定任何朝向反垄断的政策,可是,当出现问题时,他们又突然要求政府出面干预:政府必须挽救他们;他们太庞大、太重要了,不能让他们破产。  _# O( ~( I8 Q2 e7 q9 A 
 
- J$ [# e% f! ^2 i% `; D# X但是,我们最终总会知道政府的这张安全网到底有多大。当华尔街闻名的投行巨头雷曼兄弟崩溃时,我们可以从美国联邦储蓄委员会和财政部挽救罗曼的意愿的有限性,看出它的端倪。  
% f/ M, y' F6 Y( P8 K5 _. I0 O  O/ R+ Z 
关键的问题总是在于金融的系统性风险:一个金融机构的崩溃到底会给整个金融系统带来多大的危险?华尔街一向都不加思索就开始夸大所面临的系统性风险,例如,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但是,却不愿意反思自己的错误。上周,美国财政部长亨利-保尔森判断,存在着足够的系统性风险,使得政府必须挽救陷入困境的贷款巨人房利美和房地美;但是,Lehman的情况却非如此。 
# O8 l, _+ W% ]' `8 E: m: ~: x) L- I. }5 m1 F, m 
斯蒂格利茨的文章指出,当前的金融危机根源在于,人的信心发生了灾难性的崩塌。银行方面相互间在贷款和资产上投下了巨大的赌注。而所设计的各种复杂的交易,只是为了转移风险,以及掩盖资产价值的下跌。在这场游戏里,有赢家和输家。这并不是场零和游戏,而是一场负和游戏:随着人们被金融系统里的烟雾和镜像所迷惑,随着人们开始越来越规避风险,输家就出现了;整个市场都开始下滑,所有人都承受损失。 
: q( n  {; @0 c1 n% e 
" V* V  x$ u8 i- y5 @金融市场的关键在于信任,而这种信任已经被腐蚀。雷曼的崩溃最起码也是一种有力的标志,显示信心空前低落,而它的余波会继续荡漾开来。* f6 H5 }! X& q9 `, s5 v" j! a- r 
 
2 L4 x- d, P: \/ d, m受本次信任危机波及的,不仅仅是银行。在全球范围内,人们对美国政策制定者的信心在不断下降。在今年7月的日本北海道的八国工业化国家首脑会谈上,美国表示,不利的经济状况正在得到扭转。自那以后,美国的所作所为仅仅证实了人们对政府专家们的不信任感。 
5 q5 U8 q) o4 ~/ u# K" e 
& X% s& g; s% [) n9 q; ]那么,我们应该在多大程度上来认真地把现状与1929年的大崩盘做比较呢?大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我们拥有足够的货币储蓄和财政工具,以及对金融状况有足够的认识,来避免过去那么大规模的崩盘。可是,国际货币基金会和美国财政部,再加上其他国家的中央银行和财政部,都完全有可能支持导致印尼1998年经济灾难的那种“挽救”政策。另外,人们很难对一个在伊拉克战争和卡特利娜飓风的救灾行动中百般出错的政府有任何信心。如果说,会有哪个内阁可以把本次危机转变为另一次大萧条的话,那就是布什行政当局了。 
9 ~7 c& M- F9 |1 s9 ]$ J- u* R& f# I- F+ h" |& ~! P 
美国的金融系统在两个最关键的方面失职了:监管风险和配置资本。整个金融业都没有在做他们所应该做的,例如,创造可以帮助美国人监管重大风险的产品,像当利率上升或者房价下跌时帮屋主保住他们的房子,还有就是,他们现在必须面对监管结构的改变。不幸的是,美国金融系统内的许多糟粕都出口到了世界各地,好比说毒性房贷和导致这种状况的种种习惯。5 `8 p2 v, q, k' B+ V1 Z5 y 
 
$ N8 M* R- k& m1 P1 M所有这些都是在创新的名义下进行的,而任何提倡创立管制制度的提案都被用这会压迫创意的说法打消。确实,他们是有创意,只是他们的这种创新并没有导致经济变得更好。: V# A  c+ z1 a6 `) X; H) Y 
 
2 c  s: Y$ @7 l) R  t斯蒂格利茨在文章最后不无感叹地写道,美国最优秀、最聪明的一些人,都把他们的才智用在了如何逃避条规和标准的管束上,而这些条规本是为了确保经济效率和银行系统的安全而设计的。不幸的是,这些人做得太成功了,而我们所有人,包括屋主、普通工人、投资人和纳税人,却在为他们付出代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