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8)  鸡蛋( 0)
|
本帖最后由 scuba1995 于 2013-6-28 00:54 编辑 ( c4 K' k2 X' k( U
pengjue 发表于 2013-6-27 16:46 
3 a/ b% l! M# T1 T# O9 }% Q6 H' @他扯淡不扯淡,我就不知道,不过你完全可以写个类似的文章告诉我们什么叫不扯淡。 & [* \( Q, B1 d
1 G3 M4 j1 f6 U2 t/ L
真想写,没时间啊,只好说个结论了。简单说说这个文章的瑕疵吧:
- ]% x/ R& i- w
. I1 F4 Q1 C; \6 r' t5 Y f1 完全脱离实际,把碰撞过程简单化,虽然碰撞试验的实验方法是在对大量事故的统计分析的基础上制定的,有一定的统计学意义,但所有的碰撞实验仍然只是在特定条件下的碰撞,真实的碰撞随机性要大的多,譬如不同车型的碰撞,不同速度的碰撞, 不同角度的碰撞,不同加速度的碰撞,不同路面的碰撞,不同载荷的碰撞,不同反应的碰撞等等,业界之所以用现有的碰撞实验来检验车辆安全性能,只是因为在现有理论和技术条件下能做的就这么多,实验和现实还是有很大差距的,不断改革和增加的碰撞实验方法就是最好的证明
' U8 x( H* ^5 R2 S$ B
* q0 D) F! h3 R! w9 d- ?/ h2 以为人类目前浅显的数学物理理论可以准确描述复杂的碰撞过程。如果用作者的那几个物理公式就能描述碰撞中的能量分配,那现在做这些真车碰撞实验还有个P用
( l j# K1 P3 i; q# [/ j4 y: Z! i" d- L1 ]$ k- L
3 作者对真实的制造企业的商业运作毫不理解,任何一个制造商都会针对碰撞试验做设计上的准备,这个都不理解太2B了,就一没在江湖混过的小P孩。
* g, g/ A& t- }$ R! x+ z4 b# q, `7 U# t' G" g
4 对汽车的发展过程知之甚少,如果不是从大梁底盘的30年代的车开始了解,说什么技术发展基本就是胡扯
6 \6 X3 v# o0 R) V; `5 n. e6 ]6 r
5 x/ [- Q, D* `6 `5 p: U2 v( a, G6 {* B, I
5 眼界浅薄,有代表性的车基本都没见过,就见过德国小车和日本车,外加几个在国内卖的美国小车,还都是小鸡鸡。实际上汽车的发展的主流是由欧洲和美国完成的,日本车纯属商业跟风者,能赚钱只能说明他们有商业头脑,不见得是行业的领航者。日本车的创新能力跟欧洲和美国比连小学都没毕业。他们做的最多的就是把别人用过N年的技术做成金属字帖在车身和发动机上,比如VVT. 作者肯定不知道427,409,396,392是什么意思,还好意思说汽车发展,难怪会把日本车和德国车放在一起比。
4 W7 _. F, `; |1 D& x) X: e( a ]" c$ ^3 n4 \* r. p: B6 R8 b
6 其他的懒得想了,这种没见识的文章不值一驳。+ H" r* ^, n) |1 f+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