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 H! y! L8 ^) N- _" Y0 q 其实关于黄耀明,有一件事一直让我非常纳闷,那就是:他为什么如此受欢迎?. v( V# w0 ^& J: p
# x3 ?3 U% _6 ~ |$ E 要判断什么专辑或者歌手是俗气的,有个很简单的方法,就是在下载软件eMule的搜索栏中输入你要判断的东西,按下回车,看返回的结果是否在100个以上。而我用该软件下载这张专辑的时候,光同时执行这项任务的用户数就达到了297,速度快得令人发指。这个数字说明,黄耀明的这张专辑在受欢迎程度上与周杰伦《十一月的肖邦》或者蔡依林《舞娘》是同一级别的。这并不正常,因为黄耀明的创作绝对不是大众口水歌,他的音乐应该类似于陈珊妮和李端娴组成的“拜金小姐”,尽管好听,但你很难在商业街和发廊中、在包子馆和大学宿舍中听到它们被播放。; x' {( p% z+ E( v/ O4 H
0 x% F! h+ _4 P3 ?6 D& s
可音乐论坛里有关黄耀明的帖子依然层出不穷、节节翻新,而阅读这些称其为“明哥”的歌迷言论后,大致能得出一点结论,即:很多黄耀明的歌迷并非真正喜欢他的音乐,以及其中先锋、自由的精神,实际上更多地被他容易被大众接受的,比如哀伤、绮丽、华美、颓废等等词汇能够形容的感觉打动——不得不承认的是,种种作品表明黄老师的此项能力确实强悍,不信就听听他唱的《暗涌》——就像你说你喜欢王菲,是因为她冷峻、高傲、凄艳;他说他喜欢周杰伦,是因为他年轻、帅气、有活力、真实、屌一样。而很大一部分歌迷喜欢上的黄耀明、周杰伦、王菲的东西,却并不是只有黄周王才能提供给他们的特别之物,而很可能是某种简单的宣传,或者某种易被感知的气氛造成的,换句话说,这样的歌迷只是伪乐迷,因为他们爱上的不是音乐,而只是自己,只是自己喜欢的那套形容词儿们。3 j2 a6 I: S" p
* `) d* n/ A0 Q0 C. k" r 所谓主流的音乐环境就是这样,只要演出者在这个框架里,无论你想多与众不同,你有多与众不同,都要在某些姿态上做出一些迎合和牺牲,为了资本的流动而耍耍小滑头、用点小伎俩来吸引只喜欢小滑头和小伎俩的消费者们。王菲和周杰伦都是不错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音乐品位,黄耀明是很不错的,因为他的音乐品位比之前两者还要高一点。你喜欢他们,不喜欢杨臣刚、庞龙和S.H.E.,无论怎样,我都会说:你很酷,真的——虽然,你并不比唱着《不想长大》的女孩子们高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