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希望大家原谅,因为我下面要说的话听起来确实有点愤世嫉俗。
3 X* _* z, G% l3 l Z, _* @
2 Y: H& O4 {0 z: [9 z. v5 C/ x 曾几何时,我们千真万确是从华尔街听到了太多的购并交易赞歌。他们告诉我们说,购并交易的结晶,即那种多元化的综合企业与普通的各自分离的企业
. \- W# T5 W: O/ _7 i$ }* H/ |
& w* k# h* _( W& S8 @0 Z, Q 相比,往往都能够获得更高的产品利润率,整体的价值总是大过各孤立部分的总和。% w/ g! q8 R. V, E
" o3 V! p( |$ B0 r" { 可是,最近几周以来,他们却突然口风一转,态度发生了一百八十度变化。现在他们挂在口头上的是,这些大公司当中颇有一些其实应该拆分成若干家独立的小公司,这叫做“释放价值”。他们的理由是:这些各孤立部分的总和要大过整体。
2 ?* ]. u! ` Z+ y/ H1 E1 ]# h
$ E# \/ f5 c9 {9 D 人怎么可以这样出尔反尔?& F4 }) S2 T& t. v4 a: E8 H
; J, m$ o( ^2 I w2 Y! w
唉。我甚至开始华尔街就是为了赚取费用了——先把小的公司合并成大的,赚上一笔,然后把大的公司拆分成小的,再赚上一笔。4 m1 g) U* o% y8 `
+ O$ X) ~) n" k6 k 显然,如果你想知道一家企业的规模究竟多么大合适,你问谁都可以,就是不必去问华尔街。
4 n; Y' z( k I9 D
+ y3 E7 q& @; s- z; S8 E# h" l, F8 w 其实,要寻找答案,学院派研究正是一个不错的出发点。我们发现,大多数研究都认为,通常小一点就会好一点。
8 L# F+ w6 R6 P" M* \* G4 p9 }# m! {! U% r1 d" [
比如说基于所谓Q比率的大规模研究就是一个例子。这一比率的发明者是现在已经去世的托宾(James Tobin),耶鲁大学金融学教授,198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意思就是一家公司的总市值与全部资产重置价值的比率。, _1 j7 q$ i/ j4 T4 y, w% A, ^
$ K, X& l0 S! ~; E7 i( A
这一比率是一个反映投资者对公司管理层信心的有效指标。比率较高就意味着投资者相信公司会迅速成长,而相反,较低的比率则意味着投资者对公司的前景缺乏信心。. J) K+ z U7 ?5 a: X" z
- H7 _+ p9 v8 o3 o" ? 根据这一价值指标,研究者获得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发现:通常来说,企业越是多元化,其Q比率就越低,而那些专注于一个商业目标的企业,则往往会拥有较高的Q比率。这一趋势被称作“多元化折扣”。/ r+ t# I4 m0 f* q3 `: T
" u& k# K% K% j+ }1 @ 其实,这一折扣的例子在现实当中是不难发现的。比如说我们常常看到两家彼此无关的公司合并,而他们 合并之后新公司的整体价值往往不及之前两者各自价值的总和。
\5 X8 ^$ N6 _6 o4 N! W
9 Y5 ~: ?( S( `$ U 不过,有一点是必须予以澄清的,这就是:这一规律通常适用的,都是旗下各业务部门彼此几乎毫无关联的综合企业。至于两家从事类似或者关联业务的企业,他们的合并有些时候就并不怎么符合这一趋势的描述了。, |' a0 Z4 v- z: [* c
8 P; R- w# g! E* T3 ^2 v! V! m 只是,这种豁免权也不是绝对的。比如说,美国在线(AOL)与时代华纳(TWX)十年前的联姻就是个绝好的例子。我们完全可以说,这两家的业务有相似和关联的地方,他们都是媒体公司。5 p; C0 d9 D; q O8 T) b; Z% I
$ Z D+ f1 f5 V/ F, v' A
可是,交易的最终结果怎样呢?众所周知,它已经被公认为是美国企业史上最大的错误——甚至是灾难之一。(子衿)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