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0-8-8 17:44
|
显示全部楼层
第六识颂释义 % y+ d* F" P6 B+ K* w! ^
8 M! u( M) x' A4 o! }5 t3 P+ O 第六识是依意根起,故名意识。意根不同於四大所造之前五根,故非色法,乃为心法。小乘以前念的意识为意根,大乘以八识中的第七识为根,前六识均系依根起,六根对六尘起六识,各各皆以其所依之不同的根,而得六个不同的名,即是眼、耳、鼻、舌、身、意六个识。下面所释第六意识的功能,共有三颂十二句。
- f7 R5 K- _0 F+ O" E" G4 N
) s7 ]* g4 {" e. C' Z d: b; d 三性三量通三境
: ?( D2 U' f( v1 D5 A6 w/ H9 _* s- s4 E/ d7 M; t- T! w B
此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通於善、恶、无记的三性,通於现量、比量、非量的三量,通於性境、带质境、独影境的三境。 ! Q( j0 j4 ~/ ^
p; \/ o& d% D$ U+ b. L( A, e 在解释颂句之前,先介绍第六意识的性质及功能。此第六意识,是遍缘识,能缘一切有为及无为诸法。以其作用很广,故有多种名称,可以分作两大支:
, { J$ Y/ u# f# `+ X5 q
0 X7 A% Q; ~7 k# x+ [* z7 y' f" ` (一)五俱意识:第六意识与前五识同时生起时,即得此名。若五俱意识可以明白清楚地了知境界时,名为「明了意识」。在明了意识中若与前五识同时俱起,并且同缘五识的境界者,名「五同缘意识」;若仅与前五识中的某一识俱起,则名「不同缘意识」。 , v- U( I$ a, |5 g" z4 b% W9 `. s
" G/ P& z+ O7 b( w; l7 ^ (二)不俱意识: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同时俱起时,也分两类:其一,若第六意识仅与前五识中的某一个识俱起,且於缘境後相续现行,则名「五後意识」。其二,若第六意识不与前五识的任何一识俱起,而是单独的生起,名为「独头意识」;在此独头意识中,又分有四种: & d# ]8 o5 H2 y1 L/ y7 o
# V& p! c5 g! {- ~& _' q+ }: n
1、定中独头意识:与色界、无色界的一切定心俱起者。
7 D3 k8 J7 G& Y0 X! b8 n3 V
- T& F8 w m+ D% ^( H& { 2、独散意识:单独观起的回忆过去,思考未来,或加比较、计度、分别的意识。 6 o) a1 a ~) S4 O. f; [+ L( i, b
/ h0 G. F! K5 p1 k9 I' p
3、梦中独头意识:是於睡眠之时,现起的分别意识。 + p: B) o Z B- @: g
# s, M v5 f. ]3 q) W+ X 4、狂乱独头意识:失心疯狂,神智错乱时的意识状态。此又有真乱意及似乱意两类。
2 I# l! s `# M8 k
" \+ b2 T0 }% |( K: q% R 此第六意识,是借五缘发生:境、恶作、不共依的第七识、共依的第八识、亲因缘的种子。此识遍与五十一个心所相通,故具善、恶、无记的三性。唯在熟睡、闷绝、无想定、无想天、灭尽定等五位,此识即间断而暂时不起。 ' z6 k4 ^( x8 G% N
O Q3 x) z9 A0 Y q! J- Q- l
此第六意识通於三量者,例如与前五识俱起,或定中所起,即是现量;不与前五识俱起的意,为分别、计度、寻思,即为比量;若为梦中独头或无根的猜测疑虑,则为非量。
! Q# D( [- X; j v6 {* I7 U+ T7 S# |5 j/ B6 o, s# R
此识通於三境者,例如现量取境,即是性境;比量、非量所取之境,即为带质境及独影境,例如随前五识计度瓶或衣等,为带质境,泛忆瓶及衣等之过去相或未来相,即为独影境。 * s. F+ h* J) @4 a$ h; g/ A! g
/ o! k- H8 z6 _: k 三境中的性境,又分为两种:(1)胜义性境,就是佛及开悟的圣人,所体现的境界,那是即相而离相的,即我而离我执的。(2)世俗性境,是与前五识俱起时所见的,以及定中所起的现量境。 2 O! f- F* v0 h2 Y2 }7 Y* g
, n. G1 z5 x0 s5 z' c8 |
带质境也分为两类:(1)真带质,是以心缘心,譬如第七识缘第八识;因为第八识是业种所藏,它是实实在在的。「以心」的「心」是第七识,「缘心」的「心」是第八识;这与外在的境没有关系,这是内在的作用,所以是真的。(2)似带质,是以心缘色,例如散心独头意识是比量,其中带有前五识所缘境的印象,加上第六识所产生的种种想像,虽有前五识现量的质,可是透过第六识,就可能有加油添醋的成份了。
4 e+ p. m$ H5 T4 a1 n6 @3 U/ R8 {
. P8 J5 b8 u2 }( E# c/ l 独影境不是随境而生,是独立生起的影像,亦分有两类:(1)有质独影境,如水中的月。(2)无质独影,如兔子的角。
/ t3 X1 b v d; J2 [8 o
( G) C7 ~# y/ O" I. D: H 三界轮时易可知 6 ~1 {$ x& k1 M' E' I& ?( D
( h# q) t) B, }, r( [. y9 V& e) p 这句颂文是说,有情众生轮转於三界九地,皆有第六意识,很明显也很容易知道此识的存在。第七和第八识虽然也遍通三界九地,可是非常微细而不容易被知道。 4 U# P5 x! h0 n) o
8 q( A) o2 h0 H7 w+ f
第六识在三界九地中,下到地狱,上至非想非非想处天,都有它的存在。故不像前五识,到第二地初禅天为止,最多只有眼、耳、身的三个识,再往上去便没有前五识了。
4 A$ }9 n3 E0 l* a' Y1 Q$ r
/ k$ h- {, p8 k5 [7 U6 ^ 相应心所五十一 ; n" w" N2 K; I$ o* X, m
8 }( G7 x$ |8 v6 u4 b6 H5 C! f
这句颂文是说,全部的心所有五十一个,与第六识个个相应。在三界的活动里,八个识之中表现力最强的就是第六识。由於第六识强烈运作的功能,产生了在三界中流转生死的结果。它很可恶,但也很可爱。造种种恶业是由它出头,造种种善业也是由它出面,堕落以它为祸首,修行也是它的功劳。它可以使我们浮沉於生死,也可以使我们出离生死。所以五十一个心所,无一不与第六意识相通。
- O; B8 `7 @) x: V5 V9 E/ Q; r* v$ D& |* S3 z6 q' h$ v
第六意识与全部心所之间的关系极为密切,至少有四点: 3 h& H+ g! h( O- }# ?3 c4 P
+ T# Q* D/ \" F! X6 M 1、它与心所同时而起。
+ t/ R) f5 W# m" S k8 Z
& q# T K* `5 z1 Q0 J 2、它与心所同一所依根。
! ?& G- \" G& X8 ]" V, q
! c- o- A* x- } 3、它与心所同一所缘境。 0 Q. v" y+ Y/ d
. G- D- O1 g! }, d! [2 b6 ` 4、它与心所的三量行相俱同。 4 D1 H$ G) S' u, H: E$ i
* T/ M- `9 g4 |' G: j
善恶临时别配之 6 Y' N4 I X- o* {* y+ ]+ ~3 ~
! I; S: C# T- H% a( f
这句颂文是说,五十一个心所不是同时俱起,而是临时临缘各别与之相应生起;随善意识时即有善心所与之俱起,随烦恼意识时,即有不善心所与之俱起,故谓「善恶临时别配之」。
% I/ I5 e8 _6 X. u" G9 E
* U7 n* |+ E# r/ R+ y1 D7 u 善恶心所相互违背,故不能同时生起,否则第六意识就不能分别善恶之境了。不过,除了烦恼及不善两者不能并起之外,其馀的遍行、别境、不定三者,皆可并起。然而同类的善心所十一个,可同时俱起,体俱随顺故。 ) X8 R1 k0 ] ]
: O( i! ~( w N' p
烦恼法中,有可俱起,有不俱起。无明、大随烦恼,与一切烦恼俱起;贪、�Ξ΋、痴、小随烦恼,则不俱起,以行相违故;非计量境,慢不生起;中随烦恼,遍不善心,不遍染心。故诸烦恼非一切俱。
1 J# j S8 N0 e0 d0 G( _" ?- _4 [5 ~& [8 l# g' U! Y4 d
总之,善与不善,不可能同时俱起,其馀同类不相违者之间,或有或不有同时俱起。 2 i+ ~; e0 E# h6 @& A
7 \4 H# M' Z9 n6 ] 性界受三恒转易
2 m2 y- W. P: ?; c
2 C; Z; w6 X: ?) z b9 O# [ 第六意识不是一类相续,而是经常转变生起的,故谓「恒转易」。例如善时忽生一恶念,恶时也可能忽起一善念;喜时可能忽生一忧念,忧时也可能忽起一喜念等,正如俗谓「喜怒无常」,思想、念头经常与不同性质类别的心品离合无常。
8 i' w2 h+ J5 h2 E; ?$ S' g& m: f, L4 `2 ~! C9 J+ y, {% u
此句颂文的「性、界、受」,是指第六意识通於善、恶、无记的三性;通於欲、色、无色的三界;通於苦、乐、舍的三受,加上忧及喜,而为五受。
3 E- }- M5 }% J4 H! e. G+ i+ z- b3 A1 V7 q
「恒转易」的意思,不仅是第六识心猿意马,经常变动其相应的心品,也由於第六意识制造出种种业因,成为第八识的种子,然後接受不同状况及趣别的果报,在三界五趣中,经常流转变动不已。 3 |2 M( |% G6 ]2 w4 b6 M
; x1 J4 y: e) |8 e 三性及三界在前面已解释过了。至於五受,是什麽意思呢?
# e) @! Z, I; ^9 c8 t( ]; r
5 K) a: s# C- h1 J 五受是指苦、乐、忧、喜、舍,前五识只有苦、乐、舍三种受,第六意识则有五受。因为喜和忧是一种思虑功能,非前五识所有。受了苦以後会担忧,受了乐以後会有喜悦,乃是第六意识的作用,非前五识所能及。前五识的三受是根身受,第六意识的五受是心意受。 4 {) G7 N1 H, C0 ~9 n
# O1 v3 w( [# r9 T9 X! x+ ~' l 根随信等总相连
, u+ x ?' h. H" Z, J/ ~. g& l/ q/ b8 w6 K) X7 H4 z. E
这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总是与根、随、信等心所,以及与遍行、别境、不定内外相连在一起。 ( }$ t2 }: F/ n$ s
9 K! J' n* t% e3 _9 F" n* S 「根」是贪、瞋、痴、慢、疑、恶见的六个根本烦恼。「随」是二十个随烦恼。「信」是善法之一,「信等」的意思是包括十一种善法,还有包括遍行五个、别境五个、不定四个等。 " _0 A5 m( C8 |1 [% s/ W8 T5 u3 U' ?' A
% L: p/ b. z4 N& I# H 动身发语独为最 % Z- t1 D' m ~0 u0 |. R1 s1 Z
4 g# X- C$ v0 \
这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在发动身业及语业的功能方面,於八个识之中是独一无二最最有力的。通常所谓造业,都说是身、语、意的三业,详细一点说,是身三业、语四业、意三业,合称十业;作恶称为十恶业,行善称为十善业。十业之中,形之於外的是身业及语业,动之於内的是意业,所谓意业,便是第六意识的功能。因此也可以说,人的作威作福、吃苦受难,或者广修诸善,上天堂、下地狱,乃至希圣希贤、作祖成佛,所有一切行为,都是由於第六意识的「动身发语」而来。
& b; c+ G ^9 D' |# A$ _: o" ^' u1 p( n+ ^4 M/ Z0 V7 q% K T7 z
三业内外相应,才能成为造业的事实,与第六意识相应的「思」是业的自体。所谓「思」者,是遍行心所,以造作为性,趋役自心,於善、不善、无记诸事,加行为业,是故此「思」心所,为业的自性。业虽即是思,思亦必有所依的心王,第六意识便为「思」之所依,而来发动身业及语业。
$ ~1 I, M; Z2 M" `7 I4 I3 k
6 B7 B4 {7 B- k( h5 I! f/ i, [ 第六意识,具有了别、审虑、决定、谋断的功能: # S& x: \( t/ C% Z p
! x4 f: Z7 c `' ?
1、诸有情以六种识与外境界相接,即有「了别之思」生起。心知於己有益或有损,有利者立即以语反应,或用身手接取;有损者立即以语抗拒,或用身手逃避。
# @) G2 L; r4 f: ^) Z( `: t& L/ C& f* D
2、若遇繁复重大的境界当前时,第六意识必於此当前的境界,生起「审虑之思」,衡量其利害、轻重、得失、善恶、是非,以及采取何种必要行动的次第先後。
2 ?( t7 Z6 \2 [9 n. z' s( {3 O, y4 { R
3、审虑之後,乃起「决定之思」,下定决心,采取一定的身业及语业来完成其行动,以因应处理当前境界的状况。 8 k1 S4 i) R% |# k I+ I# `
$ u5 c% Z a4 I4 `
4、第六意识所起的「谋断之思」,即是意业对於某一境界的完成。 4 Q$ g+ `9 C! q# E( Q2 s
) X8 _6 o' V0 t6 B
由於意业是身语二业的根本,所以一切诸业,无一不是依此第六意识为根本,造业亦必依第六意识。遍行心所虽遍於八个识,却唯独第六意识造业,因为第八识的功用在於执持种子,第七识的功用在於执第八识的见分为我,故虽同助第六识的业力,自识却不造业。前五识,了别外境,对於发动身语二业确有胜用,但亦仅为第六识的资助,不能直接发动身语。直接发动身语二业,唯有第六意识,是故颂文要说「独为最」了。
$ R& Y1 D- d! H) Y
. L# [ c) O6 Z# ^ 引满能招业力牵
2 q* @/ k _% r9 ~$ H! o9 S8 T1 j7 I7 x* ~
这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造了引业及满业,便能以此业力,而将自己的八识牵往三界五趣,随业受报。 , Q* ~5 r5 N0 N' D
! k0 I: p6 Y0 `' {
从造业受报的结果而言,业力分为两类:
" b9 ]9 q3 p o9 |0 P& r( x! W$ v- n K( j7 I- E- G
1、引业:能招引五趣之总报。例如所造的杀业重者,多分能引地狱报;盗业重者,多分能引饿鬼报;淫业重者,多分能引畜生报;十善业能引人天报;世间定业能引色界及无色界报。众生造同类业受同趣报及同类报,称为「共业」所引。 2 V8 J/ ?, ^1 c, S' I0 T9 w
& W+ A% E8 o- u7 a8 a
2、满业:能招引五趣的别报。例如同生人中,各人的根身俱有缺,有健康有多病,命根也各有夭寿的差异,资产财物亦有贫富不等,社会地位亦有贵贱之殊。同生天中,随着各人所造的「别业」不同,以致福报亦有优有劣;同生地狱、饿鬼、畜生中,受苦的程度,亦有轻有重,受苦的期间亦有长有短。 " |9 O! p" D$ ]; r& o
1 Z0 `! q4 ~& F
一切众生既是造引业受总报,造满业受别报,可知引业为生,满业为辅,引业的力量强於满业。
8 j1 q5 h/ c6 t6 c8 i
! N H) K! j# L$ T 颂文的「能招」是招引接受总别二报,「业力牵」是说众生之所以生死相续、流转五趣,都是由於第六意识所造引满二业力所牵引。
' ^2 |" i. `+ R+ p" u. Q M
6 i4 r0 g2 r- G' @8 p! ^9 j 另外以造业的轻重程度而言,又有「定业」及「不定业」之别。
' Y8 W6 e9 Q9 V3 e" @8 A
9 B0 w8 U+ I8 O 1、定业:造作重大恶业,是必定会受特定的苦报之因;造作重大的善业,是必定会感受欲乐福报之因。受报的时机又分为三种:(1)造因的当世所感果报,称为华报,其业名为顺现受业;(2)隔世转生特定的某趣,称为果报,其业名为顺生受业;(3)报尽再次转生,仍受余果,称为余报,其业名为顺後受业。其中招引果报的定业是引业,招引华报及余报的定业,则为满业。 6 \! U" T J- t9 z0 X2 [3 W! H. e2 V
' o3 k, S% Y- W b; Z
2、不定业:不论恶业、善业均有不定之业,由於业力微弱,故不必感受果报,应属於满业。其业名为顺不定受业。 ( Q, P7 \, G( \
0 K3 v, {5 {# u- e& ` 业的分类法,除了依据感果的分类,名为引满二业、定不定二业、共别二业。若依成立分类,意业为故思业,身语二业为不思故业;若依价值分类,则有善、恶、无记三业;若依性质分类,则有福业、非福业、不动业。
! m, X9 `* [( v2 I% j. f
/ x6 L, a. g# a( H) w 发起初心欢喜地 0 U% u6 |* s( |) i. [5 o# y
- Z3 u$ e" [- K+ h& o: K+ h5 t
上面两颂是说明第六意识在三界之中轮转五趣时所扮演的角色,这一颂则是说明第六意识进入通达(见道)位之後所担负的任务。
2 I+ {4 H! [# e/ I# G3 y
" z7 V$ N( x' p3 P 此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於入第一欢喜地时,初得转依,故云「发起初心」。但其所转的妙观察智,尚未圆满。依据唯识学派所讲的果位,共分五个层次,即是资粮、加行、通达、修习、究竟。第一欢喜地,亦即极喜地,这是四加行第四的世第一位之次一刹那,即入十地中的初地入心位。十地菩萨的每一地,均有入、住、出的三个位置,入位的时间极短,初地的入心位,名为初心,是初入圣位的菩萨所证,即是通达位。 ; T. F8 q$ R9 d' f% L: |
8 e! K7 C+ z% e 欢喜地在修行菩萨道的过程中,位置极其重要,这是超凡入圣的关键,由凡夫到成佛,所须的时间通常称为「三只百劫」,那是说在外凡位的非佛教徒,无法计算其所须时间,信心未坚固的佛教徒,忽进忽退,忽信忽不信,也无从预计其时间,到十信满位,才开始进入内凡位,亦有圣典说至十信位满需要十劫。 5 b' a0 t* d, a5 d+ `
! f- b' }/ C/ L* o7 `4 s
然据唯识学派之说,二乘声闻必经(极速)三生、(极迟)六十劫,由外凡、内凡而入无馀涅盘,缘觉必经(极速)四生、(极迟)百劫而入无馀涅盘。从菩萨的十住、十行、十回向位满,包括资粮及加行二位,是第一阿僧只劫满,名为菩萨的方便道。由最初的极喜地开始,进入通达位,名为见道位,也就是亲证真如法身,故已入圣道位的初阶。从初地的住心位起,直至第十法云地,都是修道位,唯识名为修习位。由初地极喜地至七地远行地,所经时间是第二阿僧只劫;由第八不动地至第十法云地满,是第三阿僧只劫。
& i6 m0 o3 q* \2 j1 B2 s- r9 H. L9 p- X% p0 O. {/ i
说起修行的性质,《俱舍论》有三种顺分: . c; i1 E) G' \) e# R
$ p9 h- `* O8 n9 b# h7 H, V5 j
1、顺福分:外凡位中的外道凡夫,对佛法尚未生起决定信者,也有一分众生已闻佛法而修行尚未坚固者,为求感得世间有漏爱乐福报,故修五戒十善等法。
" ~/ c+ \( q" s% g2 R# |
; x1 _, Z0 [$ X5 E( A. ? 2、顺解脱分:修佛法已深植信心,则声闻外凡位修顺解脱分,若於听闻生死有过、诸法无我、涅盘有德之理,悲戚堕泪,当知其人已植顺解脱分之善根。 ' C$ J! Y( l( E5 k- T2 Y
* E5 y8 H# g5 z$ T 3、顺抉择分:声闻内凡位修顺抉择分,见四谛理的无漏胜慧,此为四善根(暖、顶、忍、世第一)之功德,能顺益其见道之一分胜慧,乃为抉择智,故名顺抉择分。 8 ^; C1 {) }$ L' o* E6 N
( i% X/ ~" i* m- |$ X
至大乘唯识学派,同样亦说三种顺分:
8 h4 t1 R: G! h( e5 U* {% `% ]
/ m, \1 c, G1 @* Q 1、初信之前的凡夫外道,重於修顺福分。
" j7 S# ]4 U& m( Z
?" I6 i+ z9 }; @ 2、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位的菩萨,修顺解脱分。
, z& \ z. t7 H- E3 j6 N
; M9 ^% A, q% z 3、第十回向位的四善根亦即四加行(暖、顶、忍、世第一)位,修顺抉择分。到了通达位的初地住心位以上,即是修习圣道的修习位;佛果位是无学道的究竟位。现将十地修道位的所修法及所断障,简列如下: . I7 _+ J/ }7 P. x M5 Q$ R
! I C& v' G. e8 ^0 j/ W q
极喜地:修布施,断异生性障。 3 @, Y3 I T/ O( Z/ Q' E Y
/ G0 Z' c2 L% ?2 G 离垢地:修持戒,断邪行障。 _/ }) ~, E; _8 {; i
- f R9 w* u# W* m& u" V' L 发光地:修忍辱,断暗钝障。 s! \* f- N0 _3 g* {0 E
/ Z6 U) }) L& L1 V2 q: Q 焰慧地:修精进,断微细烦恼现行障。
- m; p) o& q; H4 o1 H0 d! h/ W
1 b! |, F7 ]+ o0 C. l3 W/ o 极难胜地:修静虑,断於下乘般涅盘障。 - L' i4 Y( Q7 Y" X# \2 [
+ V1 r3 c" o! M2 y# Z 现前地:修般若,断粗相现行障。 3 d1 w8 [6 A4 I. j6 [" m
( b3 }' M# L+ J 远行地:修方便善巧,断细相现行障。 & _' t' D* n9 r5 G. R! |
$ }8 }2 F, M8 A& P 不动地:修愿,断无相中作加行障。 4 A0 l3 e7 h* ?6 F K7 v
! @5 y5 o2 ` ^6 d
善慧地:修力,断利他中不欲行障。 9 V8 p+ Z" F# V8 o
9 |* X. I( l K" v3 X8 `$ c 法云地:修智,断於诸法中未得自在障。 # b- g) @/ C+ f
% e3 b# d% i& r( \1 M* g$ V# w. N 大乘佛法一般均以修习六波罗蜜为重点,以上十地所修的前六项,即是六波罗蜜,又加四项,共称十波罗蜜,地地均有一项波罗蜜的殊胜法门。 - ?+ f& s" F+ v" N" r
4 \1 V8 n8 ~# F" Q1 \
第六意识初得转依,即在进入第一欢喜地,亦名极喜地。此所谓转,亦名二转依,即是第八阿赖耶识之中,既藏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种子,也藏无漏之实性,所以在修行过程中,第八识的二障种子乃为所转舍之法,第八识藏着的菩提与涅盘乃为所转得之法,第八识是被转舍及转得所依,故名为二转依。 ; m) t, g% ~: i
! j' [& E) T# o
若从转依所得的果位而言,又可分为六种: % M" y: _% \. s
( W: k, H* o4 R% T& M- s+ G
1、损力益能转:三贤的资粮位及四善根的加行位。此位未断二障种子,未证真如,原非转依,但依胜解及惭愧二力,能损本识中染种之势力,利益本识内净种之功德,故得转依之名。 ; p. d. F" [+ ~9 s
5 D5 E7 H& Q9 p% Y% W
2、通达转:通达位的转依。由此位已去,为断恶证理,则系真实之转依,但为分证。第六意识初得转依,即在此位。
/ U. S8 u- E! A4 f+ t0 f5 ?$ k
8 Z1 H' z3 N5 X8 H 3、修习转:修道位之转依。
! w# d! F9 z8 A, @5 K9 b$ T3 G7 U3 D: U3 |8 U
4、圆满转:妙觉位之转依。 6 J/ z8 C' x5 }4 Y/ }2 j
0 Y M! y$ B/ i1 i* R6 }
5、下劣转:二乘人所得的生空涅盘。
: u# r4 `8 M9 D6 S- R# P/ a- Q, e B6 u( m- k6 y; y! g
6、广大转:大乘菩萨所得的生法二空之菩提涅盘。 " S1 m8 u- o( m( B1 e
2 b/ d4 }, {. ?9 y2 z7 j
地前的加行位,虽亦能正观察诸法,然系有漏,不离於相,未得实证真实之义,故不名为妙观察智。到了入初地时,无漏的根本智及後得智生起,真相见道,方为妙观察智。此智必与无漏的第六意识及遍行心所等相应而起,故其总名为妙观察智相应心品。 $ `7 A4 p" \" E: G7 w
$ t! c3 m: }! I, R2 j
俱生犹自现缠眠
6 v8 s7 U, u+ n, K
8 z2 G: A+ I' K5 D k 这句颂文是说,到初地极喜地时,第六意识的俱生烦恼障及俱生所知障,尚会自动现前。此俱生二障的种子,眠伏於第八藏识,能缠缚有情众生,故谓「俱生犹自现缠眠」。
- Z/ P; i: l/ @% y0 H ~ h1 h0 g, A8 A' M" @
唯识学派对於惑障的烦恼,称为二障,一名烦恼障,二名所知障。能障涅盘者,为烦恼障,能障菩提者,名所知障。
+ x" j7 Y; x" U# d& g
* y- G- B9 W& i 烦恼障:是以遍计所执性的实我萨迦耶(身)见为上首,一百二十八个根本烦恼及彼等流诸随烦恼,扰恼众生身心。所谓一百二十八根本烦恼是指:六个根本烦恼,加上将邪见分为五个,共为十个;各与苦集灭道的四谛配合,成为四十个;乘以三界,成为一百二十个;上界的四禅四空处无�Ξ΋,灭去八个,剩下一百十二个,是为见所断惑;加上修所断惑十六个,共为一百二十八个。修所断惑十六个,是指欲界六个,即无明、爱、恚、慢、身见、边见,上二界各五个,即是欲界六个之中除去恚。
: X4 R. Z; h f- w
0 n5 A1 Z4 j" K6 \ x 所知障:是以遍计所执实法萨迦耶见为上首,见、疑、无明、爱、恚、慢等,覆障所知境。 . E5 W, Z! ]+ g/ I1 @ ?; ?. h2 ?
! k. D7 e5 v: m 烦恼障及所知障,又各有分别起及俱生起两类。分别起的烦恼障及所知障的种子,见道位的初地入心即断;俱生起的烦恼所知二障种子,微细难断,要待於十地中修胜空观,方得断灭。此第六意识,虽於见道的通达位,初得转依,然当出观位时,有漏识复生起,未能无间断地一味相续,以致俱生二障犹然现起缠眠的作用。
+ g2 o/ F8 E5 X. N8 S1 S; B6 [" o4 ?* ? ]7 W
烦恼障是由我执生,即是贪、�Ξ΋、痴等烦恼。所知障亦名智障,是由贪、�Ξ΋、痴等诸惑,障碍所知之境,而使不现,乃由法执而生。 3 ]" y5 c4 P' l0 P* c2 u8 s7 L; w
' x8 g; s: Y0 @8 V* } 一切诸惑,不出分别起及俱生起。若由邪师、XX、邪思惟之三缘而起的诸惑,称为分别起。依无始以来之熏习力,与身俱生,自然而起之诸惑,称为俱生起。因此,分别起的诸惑易断,至见道位前即可断灭;俱生起的诸惑难断,须至修道位中分分断灭。第六意识至初地入心位,分别二障已断,尚馀俱生二障种子,故谓「俱生犹自现缠眠」。 / Q1 X; l1 ?6 i5 Z" o
6 C+ Z; ~ m9 ?" T/ X1 R6 M5 Z; g2 i6 {
远行地後纯无漏
" i j1 r; ]0 Q3 T% z( T; P. Y; Z7 S; |# x( I! ^8 p, c& _
此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要到十地中第七远行地以後,才能转为纯净的无漏智,名为妙观察智。
( r5 U8 I; p6 C- w K+ G
9 m H! T* G! n: ]9 H+ h: s 为什麽将第七地名为「远行」?是远离三界之意,因在前七地中,尚寄三乘行位,所以《法华经》中有云,三乘同出三界火宅,游过三百由旬,至八、九、十地,乃至佛地宝城。在三乘之中,出过世间二乘,唯一佛乘,名为远行。到此地时,已能长时无间,住无相住,有功用,非任运起,故以第七地名为无相有功用住。 r7 l) B- e) }5 C% ^! i
7 L: B f* h/ ~+ \( i6 c" ^/ k, r3 I
到了第八不动地,无分别智,任运相续相用,不被烦恼所动,故名不动地,又名无相无功用住,纯无漏道,任运而起,三界烦恼永不现行。 5 ^8 U9 D" X c( K E. G" V
( |# ]4 n$ |( g" h" l, g9 O3 q
观察圆明照大千 ' q. t- S; h6 P9 k, N. u
" V# L: M; l: t% v2 X8 k- g 这句颂文是说,第六意识到了第八地时,已经转为纯净无漏的妙观察智,圆满成就,光洁、圆满、明朗,能够彻照三千大千世界,广度无量众生。 " N& u3 e# ~; g6 y6 E2 f8 C
& Q: m; i7 m6 X5 k1 m" y 「大千」世界,是一佛所化的世界範围。第八地以上的菩萨,即可显现佛身而为众生说法,所以转第六意识而为妙观察智之後,即可显如来身相,普化一个大千世界。
; u3 |5 y2 \3 U* |2 q; N$ V! W& N n! m: r* l3 O" h4 [
大千世界的範围有多大?一千个日月系统的世界範围,是一个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一个大千世界。因为有三次的千倍,故称一个大千世界为「三千大千世界」。若有另外一尊化佛,则是另外一个三千大千世界。 : k; s$ a6 O" X- U7 L
- P& [8 |- V7 f: N% D/ P! u
在我们这一个小世界里所见到的,只有一尊佛,释迦牟尼佛在我们这个世界出世,我们见到的就只有�Υ΂这一尊佛。释迦牟尼佛的确是在一个日月系统的小世界上度众生,可是释迦牟尼佛有千百亿化身,在这个娑婆世界的三千大千世界之中,共有九十亿个小世界,释迦佛可以同时化身千个、百个,乃至百亿个,到处去度众生。因为能到第八地菩萨以上,就有四无碍智,大神通力,所以说是「观察圆明照大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