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在美国司法部门调查高盛“欺诈门”事件消息传出后,笔者就曾撰文指出,高盛在华尔街的“欺诈手段”是否对中国使用过,高盛在中国有多少“罪”需要有关部门调查清理,需要一些企业站出来揭露举报。! v+ y* }8 m5 X/ z% i* D( Y! b4 J
% N3 L/ A8 g( a 不幸被笔者言中。当涉嫌欺诈而失去道德操守的高盛已经遭遇美欧国家政府围剿和追打之时,这家“华尔街最诡秘的投资银行”在中国的“丑闻”似乎也遮掩不住了。《中国青年报》5月31日报道说,在中国市场到处啜金吸银的高盛所从事的各种交易勾当对中国企业和投资者造成的损失可能要比其在美国的欺诈行为严重得多。/ A+ x. `3 g$ x& p0 K) e+ Q
6 _* v+ H+ Q! C* N$ S( b. {* t
高盛在中国赚钱的行业几乎涉及所有领域并且如入无人之境:上海的房地产成为其猎物;西部矿业(10.71,0.08,0.75%)使其大捞一把;与包括太子奶、深南电、国航及东航的对赌协议让其赚了个满盘金;入驻中国肉制品企业双汇使其大赚特赚;入股工行四年赚120亿美元,翻番至近4.65倍;充当多家中国公司 IPO (首次公开募股)的承销商并从中收获巨利是令高盛最心动的交易;近年来高盛作为金融顾问多次参与在中国的重大并购案,获利不菲。在中国,高盛已经无处不在。
' \# Y. Q0 s5 }/ v5 |/ ]% y. I K2 J) N
高盛为了达到获取暴利的目的,手段之狡诈令人吃惊。例如我们熟悉的高盛以最低价入股中国银行(3.51,-0.04,-1.13%)的事件,就手段耍尽,近乎欺诈。在中国国有银行2004年改制的时候,高盛相继发表报告,诋毁中国的国有银行,称中国银行业的不良贷款比率接近40%,是亚洲之最糟糕者。并且声称,中国四大银行技术上已经破产。但结果是高盛等以极其便宜的价格收购了中国银行上市的股权,仅在工商银行(4.10,-0.02,-0.49%)上市,高盛就通过入股该行四年获利近120亿美元。一边唱衰,一边暗地里购买其股份,与美国司法部门正在调查的其欺诈行为如出一辙。! x5 k; N k x. R
/ s3 R2 i0 ~; C2 a6 ?
在中国资本市场,高盛利用其强大实力和国际地位,在中国翻手为云覆手为雨。当他们伺机进入一个行业时,就大肆唱衰该行业,使其价格走向低位,然后趁低价买入。当其达到盈利目标,伺机出货时,就大肆唱多,高价卖出。中国的矿业、食品业、金融业、房地产业、航空业、石油业等都遭遇过高盛使出的手段。: v3 a3 d; x. g
. G2 B! j3 l# a2 G$ ]0 C& Q1 k3 @
高盛之所以在中国大发横财并且如入无人之境,有着非常复杂的原因。中国改革开放时间不长,对高盛等世界性大公司曾经出现过盲目崇拜和信任。高盛想进入中国,中国求之不得,有求必应、有需必给,这是原因之一。不断吹起的引资热与地方政府的G D P政绩观融合一起发酵后,对高盛什么条件都敢答应,卖掉企业、出售矿山都敢为之,这是原因之二。几年来高盛雇佣了许多对中国各个方面十分熟悉的中国留学人员,这些人对中国无论是法律法规、人文环境、行政司法状况还是各种潜规则与白道黑道都了如指掌。高盛高薪聘请这些人才为其进入中国开路,这是原因之三。原因之四,中国在监管上特别是监管海外企业上的松懈、纵容,使得高盛们得以在中国大赚特赚“横行霸道”。. y; |* _4 \4 Y* M
0 s, B( P h" ] 一场全球金融危机撕开了高盛们的神秘面纱,暴露了高盛们赚钱并不是那么阳光。作为美国企业的高盛,正在遭受美国司法部门的“清算”,作为深受高盛“欺诈、诱拐、被耍尽手段”的中国岂能袖手旁观。
; {* u5 o1 @" u* ~/ `* O9 \% r% m" w
因此,建议对高盛在中国多年来经营状况的合法性、合规性展开调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