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47)  鸡蛋( 1)
|
来源:多伦多都市报 # e9 K5 { m2 D& k$ v5 O
6 B8 r5 g+ |. E5 ~" X* P' a0 Z/ y
无论到了上学的年龄或没到上学的年龄,绝大多数中国家长都习惯把孩子送到中文学校去学习。我到了渥太华之后仍然脱不了这个“俗”。北京一个朋友来信问我是否入乡随俗了,我告诉他,“乡”是入了,“俗”恐怕暂时随不了。但送孩于上中文学校这一"风俗",我是毫不犹豫地就随了。6 d4 o% F2 G. _& K& O/ u# G
5 g8 Y; H& w* r: B! C# O
在美国和加拿大的许多大城市,都有国际语言小学。这两个国家都是典型的移民国家,尤其是加拿大,来自世界各地上百个种族的人们,他们生活在英语的环境里。作父母的最担心下一代忘掉母语,于是就产生了例如中文学校、俄语学校、阿拉伯语学校等。经费大都由当地政府教育局支出,但美国有的中文学校学生一学期要付100多美元的学费,而加拿大的学生通常免费入学。加拿大的这种慷慨动作引起一些搞多元文化研究的学者注意,并做了专题性的调查研究。/ _7 b) o |. P3 l0 @
/ a, X9 [+ y. n3 v) c6 V
我女儿上的是渥太华大主教教育局下属的国际语言小学,中文学校位于渥人华西部的鹿特丹中学。许多国际语言小学都设在当地的中学或者小学内。因为是每周六上课,所以并不影响该校的正常运作。我们一家在搬到渥太华不足20天,这所中文学校就开学了。, }0 d8 ~5 \* f( {* z
女儿高高兴兴地走进了她的教室。她从北京出来才半年多,汉语的读写能力都还没来得及丢掉,所以她上了中文学校的最高班:第十二册。其实她在北京连小学四年级都没上完。$ j. H& C- S; u% L, x
, {* O" ]0 k) n$ h+ \* `7 L/ O. ~
这所中文学校设了大约有十四、五个班,300多位学生,在渥太华中文学校里据说是较大规模了。从幼儿班、学前班、第一册到第十二册,每个班大约20个左右的学生。因为有的班(册)学生太多,就把那一班分成两个或者三个班。还有一个特别班,是由母语非中文的学生组成。每班学生年龄有大有小。我女儿那个班小的刚满11岁,大的约20余岁。她的老师是一位年过半百温文儒雅的先生。学校校长是由地方教育局聘请的,中国人。她曾经也作过中文教师,颇有经验,英文讲得很流利。, s# X8 r4 W+ j! O# f" i5 \
& ]* k2 r* d+ \# f; v9 ]9 F- j8 F
上了两次课之后,有一天,我女儿突然说:“上完这个12册我就不能再上了。因为学校没有13册。”我说,既然你想接着上,那你干脆现在就换到第九册或者第十册。她听了后,犹豫再三。最后她得出结论说,还是不换,我喜欢这个老师讲课,他讲得很有水平。我告诉她别的班的老师也很不错。) h( \. C) u8 {& Z( ?1 u7 y
2 L) ^: g; ]1 D2 N" c! j校长说,这所中文学校的老师大都是本科以上的毕业生,有的还是硕士,在国内是教大学生的。个别教幼儿班的老师也有多年教学经验。所有课本都是简体字,老师用普通话教学,教材来自中国驻加拿大大使馆。由于每周才上三个小时的课,学校形式比较松散。但就好像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样,通常小学语文教学该设制的项目全有,半期、终期考试一次不拉。 i! i8 P1 [4 X8 }6 r0 k h
1 P- L# c5 F7 K" X# n2 C教师工资每小时14元加币。如果加上备课和改作业的时间,教师实际所得已经没有每小时10元以上了,也就只是加拿大政府规定的最低工资限:每小时将近七元加币。因此从另一方面看,教师是为孩子们尽义务。教师也常有流动,并不像正规学校教师固定。而在美国的密执安州的一些中文学校教师的收入则是每小时20美元。相对来讲,教师比较珍惜这份工作。我女儿所在的中文学校特别强调老师的责任心。校长请她的助理去每一个班听课,不定期地测试教师的教学水平。听完课他们的结论是:满意!有些老师是真心喜欢教孩子们汉语。从孩子的作业上就可以看出,老师是花了不少心思和时间的。: v/ l3 X' l3 i9 M- K* t
* k# k: W' D6 D- o- h' k+ r5 l. n
话说回来,大学毕业生,尤其这中间的许多老师都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只要认真备了课,教这些出生或成长在国外的孩于们,根本不成问题。真正有问题的则可能是学生。这是每一所语言学校所面临的共同问题。
1 N6 s8 t$ M7 T( u4 U+ `, h5 ]: G$ g$ M3 i" t& J, t8 R# Y* Y
几乎有一半的学生是父母强迫来的。这些孩子对中文已经失去了学习兴趣。在课堂上常常自觉不自觉地就嘣出英文来。课间你听到的几乎清一色操英语。一位12岁的女同学,她是在国内上完二年级时随父母出国的,当时她带了三年级的书,后来国内的亲戚又陆陆续续给她寄来了包括初一的课本。她说,开始两年,她在妈妈的帮助下,还颇有兴致地读了两本,但是现在,她感觉毫无兴趣。她出国五年,曾经随父母居住过法国、美国,但就是没有回过中国。可见她的中文无用武之地,也就没有动力促使她学中文。另外一个男孩子则诉苦,说只要有"一个中国孩子去他们家玩,他的父母就要求他和那个孩子说中文,他们十分不情愿。当父母一不在旁边,他们便叽哩咕噜地讲起得心应手的英语来。所以,从某一方面来说,这些孩子比国内的孩子还要难教。% g& G# k" T, t7 R3 C
4 ]3 }% o1 X. u& e但是,这些孩子却十分的可爱!我认识一位老师,她说她那个班的孩子年龄在十到十三岁,都是在中国出生,有的出国三、四年,有的七、八年,有的刚出来两个月。一多半的孩子上中文学校虽然并非出自其心愿,他们仍然坚持不缺席。他们在课掌上通常都会很活跃,发言积极。即使他可能并不太清楚正确答案,还举手请求发表自己的意见,被老师请上台后,说不定他又忘了该怎么回答,但他会毫不在意地连声道:Never Mind!(意即“没事儿!”)。旁边的同学可能笑一笑,甚至根本就不去理会他,而是高高地举起自己的手,直提醒老师:“我知道,我知道!”,那情形就好像老师您再不点我的名,我自己这就上来啦!这在北京的小学里我们没见过,可让我女儿大开了眼界。因为在她们北京的班里,举手发言的同学凤毛麟角,即使大多数同学知道答案,也要等老师点到自己头上,才会回答。- ~# Z: j" J/ L; ]
" j% R/ M) t7 S- R+ [$ |! H. R+ g这不由得令人感叹,从小在中国长大的父母们,大多养成比较含蓄被动的性格,出国以后才发觉,含蓄是美德但更多的时候却要不得。在表现自己长处方面远不及洋人来得主动大方,往往失去机会。他们的孩子显然已经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其行为观念已有别于在中国学习和成长的孩子。* g8 p6 A @3 W2 R5 s
S Y/ B5 N" y0 X
有一位家长,她说已经有两年不送儿子上中文学校了,原因是孩子不乐意上,她也不勉强,反正他今后也用不上汉语,就别让他不开心了。我发现他们家有一个很独特的情形,爸爸妈妈对他讲中文,但他用英文回答。于是,一方说中文,一方说英文,私毫不影响双方的交流。当然大多数家长则认为送孩子去中文学校,能学多少是多少,总比一点不学强。况且把孩子往学校一送,不仅自己可以逛商场购物,孩子也可以趁机认识接触中国小朋友,扩大社会接触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