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70)  鸡蛋( 0)
|
作者:谈海( m3 p# J0 ` P2 g' E, S0 R3 g, l3 S
2009年7月1日,约克大学宣布由李金艳教授正式出任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Osgoode)代理院长,这是百年来该院第一位华裔院长。消息传出,在加拿大华人社区引起震动,中文媒体纷纷报道这一消息,加拿大中国专业人士协会(CPAC)教育基金会授予李金艳“专业成就奖”。据悉李金艳是大陆移民首次出任加拿大大学法学院的负责人。任何人的成功都不是偶然的,李金艳也是如此,我们可以从她的成长过程寻找她成功的答案。 2 H* R+ d! y* s$ S9 p/ k+ e' I# F
2 N9 D/ _+ i( O/ Q: x" ?1 @
英语奇遇:帮耶鲁大学毕业老先生喂猪
, E6 K( z1 @5 t( M! r% }
: L, L- L) ?& I8 ~1 H' d李金艳是个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她的老家在河北涿县农村。
! A5 A* m0 R/ R3 k* a. ~0 }& w8 j8 K5 B# e- n
众所周知,在她成长的中国文革那个年代,农村的教育环境相对较差,到上高中时她对英语都一无所知。然而命运是奇妙的,她学英语就是因为一个奇遇。 6 I) q4 k: Q; r! Q3 `
8 N- ?3 K7 D) u7 E2 O那是个特殊的年代。在她读中学的操场边上有个猪圈,喂猪者却是个风度翩翩的老先生。她感到纳闷,也很同情,心地善良的李金艳就帮着老先生喂猪,刮风下雪也不间断。老先生看这个农村姑娘善良而又聪慧,就跟她攀谈起来。
7 M/ K; c* a1 O% C3 {# N. V: k1 [0 Q3 m, m7 ^
原来,老先生是美国耶鲁大学毕业的老知识分子,文革中被打成了反动学术权威,此时正在涿县农村接受劳动改造。从此,他们成了忘年之交,她帮老先生喂猪,老先生教她学英文。逐渐地,她这个乡下女孩迷上了英语,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她竟能听懂“美国之音”了。涿县离北京近,当时会聚了一大批北京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水平的师资,他们因各种原因被“发配”落脚在这里。李金艳幸遇了诸多高水平的老师。1980年高考时,她的英语成绩列河北省第一名,顺利考入了那年在河北招生分数最高的大学——北京外贸学院(今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 n" @; K, w1 B+ t6 B9 q# r5 H4 x6 W+ ~3 E6 b& S
* k1 \) z# m. d7 N0 {4 K
" L& q7 Z8 G* m, P4 [李金艳(左)接受CPAC教育基金会授予的“专业成就奖”
5 D6 W$ i* k4 x _3 E: _. t3 E# C# |
李金艳从小就有体育天赋,被选送到保定市体校,进入涿县一中后,她天天仍然参加打球或田径的训练。大一参加北京市高校运动会,就为北京外贸学院拿到历史上最好成绩——第七名立下汗马功劳。紧接着的两年,她分别于1982年和1983年创下31. 26米标枪和29. 20米的铁饼两项记录,至今未被打破。 + i6 d6 _0 N# {, c# `- Q* c1 V7 t
$ G$ j" |* M; _, s9 {, Z+ [求知若渴:赴加拿大留学
$ K; W) E- f1 K9 o( O" O
6 s5 R- e# Q% K, B. ~8 j1984年,李金艳英语专业本科毕业后,以优异成绩考入本校法律专业硕士研究生。这年北京对外贸易学院更名为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律系刚刚宣告成立。这个法学硕士班在校史上也是首创,当年招生六人,她是唯一来自应届英语系,也是唯一的女生。
' ]% E/ [$ z* [2 o& e) a" _9 ]) }
李金艳至今认为自己很幸运。1985年秋,在读研究生一年后,她与其他5个法律研究生,被分别派往英国和加拿大的律师事务所和大学见习、深造。李金艳就这样来到加拿大。她先是作为访问学者,之后转为研究生。 7 F3 B! h/ Q/ y( s5 T0 s
! ~3 L3 t! l, h" l: |; Q1987年至1991年,靠着在贝克•迈肯斯律师事务所实习赚钱付学费,李金艳完成了多伦多大学JD和在约克大学的PHD两个学位,她的专业方向是税法。然而,对于李金艳来讲,当年在这样一个英美法系国家学习法律的艰辛至今仍历历在目。法律是一门对语言运用要求非常高的学科。面对庞杂而又陌生的法律英语专业术语,面对那卷帙浩繁而又复杂的案例,李金艳起初也有些吃力的感觉。然而,既然选择了前方的路,就要做好风雨兼程以及吃苦的准备。既然一遍看不懂,她就两遍、三遍、四遍反复的研读,从不放过任何一处疑问。在平日的学习生活中,李金艳都会主动和身边的同学以及老师交流,一来可以交流思想,二来可以锻炼自己的英语听说能力。
$ z( @$ |6 s% D* i! r3 K. I# @2 |4 ^8 n5 f* S7 C
就这样,凭借着这股孜孜不倦的钻研精神和不轻言放弃的毅力,李金艳慢慢适应了加拿大法学院的学习生活,逐渐掌握了自己的学习方法和节奏。她每周狂奔于两个校园和一个律师所之间。周一至周四在多大上课,周五在律师所打工,周六和周日做博士论文,课前课后见导师。这样的节奏,如果不运动,身体肯定吃不消。于是,她总要抽出时间打篮球、游泳和滑冰。李金艳认为,做学问和做人道理是一样的,都要踏踏实实地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这样你在学术上的成绩和名誉才能逐步建立起来。 5 A$ z" ~# _1 w/ x
0 a+ k% s3 J& D( w8 g( N0 k; f7 Q
1989年,她被贝克律所聘用做了一名法律顾问。那时在加拿大的律所中,来自中国大陆有法律背景的人士可谓凤毛麟角,她曾接手诸多中国企业在加拿大的法律事务,比如中国银行在加拿大开行等。在积累了丰富的法律实务的同时,她也赚到了比较丰厚的收入。爱好运动的她买下一辆跑车,这在当年的留学生中是很少见的。按照这一职业路线走下去,她可以成为一名大律师。但喜欢迎接挑战的她,却选择了一个新的目标。 4 @# ^" T; h! c' n& z
3 [6 q- s$ F' ?! h B7 n0 g
挑战自我:塑造新移民的学者声望 - p4 @2 I- v% E) _. }5 ?! T. ?
& @9 v8 ?. V+ O# d8 Y. p" T* {& V
1991年,加拿大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打出招聘教授的广告。此时,李金艳在多伦多大学法学院的学习进入最后一个学期。李金艳的导师极力推荐了她。她当时觉得自己很难胜任教师这个职位,因为她很难想象,面对母语是英语的本地学生,自己能用英语流利的讲授税法。贝克所的合伙人虽然希望她继续留下来,但也尊重她本人的选择。她面临了事业的十字路口。她想,自己做律师入了道,继续做下去轻车熟路;而当教授,特别是用英文授课的税法教授难度可想而知。然而喜欢接受挑战,与众不同的她,最终还是选择了从教,而且选择了更有挑战的有可能转成终身教授的合同。这年,她28岁。 . a# h9 f* E0 w
4 K8 Y9 G# A b+ D4 H2 T7 \8 ^当时,西安大略大学法学院共有30名教授,都是白人,没有少数族裔。在感到压力的同时,李金艳决心通过自己的努力向人们证明自己的实力,而不是从“尊重妇女”的角度获得安慰。1999年,她荣获Douglas J. Sherbaniuk 杰出写作奖,她的学术成果获得认可。 1996年她晋升为副教授,并且成为终身教授。 5 W7 x% d+ @+ C# [) Q; `
5 x& [ c- j( R1 w0 Z( T1999年,李金艳来到了约克大学奥斯古德法学院。学术研究以及教学能力日趋成熟的她开始更多的参与法学院的改革和发展的工作。她先后担任了法学院招聘和公平委员会主席。最近两年,作为法学院高年级课程改革小组的主席,她主持了学院的教学改革。她看到,约克大学法学院虽说拥有一百多年的历史,在全国法学院中名列前茅,但课堂教学用的还是一百多年前的案例,已经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她希望学院更新教育理念,确立时代使命,明确人才必需的素质和知识。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教师的教学内容和方法要始终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识和能力来开展。正是这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思想,为李金艳赢得了2004年度奥斯古德法学院最佳教学奖。2006年,李金艳被评为正教授。在法学院任教的十余年,她以自己的实力和毅力冲破了“移民”和“女性”的两大“玻璃屋顶”,在著名的法学院中卓然而立。
. x: l; e2 O: s* H1 x* E& k
3 \2 m" K( M) U4 d3 m9 _李金艳与她的先生相恋于加拿大,他们是因体育而结缘。她先生当年在高校里是出色的运动员,曾代表江苏省参加比赛,打过篮球,搞过田径。现在,李金艳仍然每天坚持锻炼。她六点钟起床,跑步三四十分钟。按理说,她的事业已经趋于顶峰,但她并没放松自己,她还在写书做论文。她曾先后作过美国哈佛大学、澳洲悉尼大学和中国苏州大学的访问学者或客座教授,也为国际货币基金(IMF)等组织做过法律顾问。她早在1992年就曾参与了中国的税务改革。她的原则是:为了信誉,文章不能粗制滥造,观点不能模糊,不能蒙学生和读者。
, E$ ?, e8 h" |, q7 v4 O/ n0 Z! ]: ?1 ^6 {1 }
当记者问李金艳,在她看来,作为新移民在加拿大进入专业领域最困难的是什么?李金艳说,她认为是心态。李金艳说,要进入专业领域,具备专业知识是起码的要求,而对中国移民来说,在这点上都不差,中国人聪明、勤奋是有目共睹的。当然,并不是具备了专业知识就能成功进入专业领域的,在西方对专业领域有很高的要求,进入专业领域不能急于求成,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的去做,一般都需要多年的磨练。再比如行为规范、行为准则,社会形象,这些都是专业领域无形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一点一滴的去学习。华人移民进入专业领域需要保持一种良好的心态,要有足够的自信。有些人心急,希望自己的理想很快就实现,也有人过于谦虚、缩手缩脚,当然也有人过于狂妄、目中无人,这些都是进入专业领域的绊脚石。 ) n* e ~; l+ B3 _6 Y
" T! W H) m8 W: s, }3 M+ d8 S
(本文得到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校友会紫丁女士大力协助特此表示感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