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http://mingkok.buddhistdoor.com/cht/news/d/1231
- N- h {# m: w M禅修之道:西亚多乌天津尼亚禅修指引 2009-08-07 【分享转寄】 J' G0 N8 o6 h* F
, Z: w1 e- \( f& G
甚麽是「正念」?
" ~0 K$ A" T& S/ T怎样才算正确的修习态度?, @1 x: M4 }/ z' Q, w4 ?; r
如何看待禅坐中涌现的胡思乱想?
( j+ y, Q+ j' U% G l4 C# y7 K O! p; c如何看待禅坐中出现的疼痛?* E5 J, N% u4 Y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修行?
' M% o) l6 t) w/ V. M$ ~/ p9 I智慧是怎样呈现的?
$ m8 C- B5 t! {. {8 r b4 \) ]1 J' b1 f精进力不用很用力?
1 H3 N+ U1 x8 n7 T$ \* p& P如何观察「心」?
$ }3 W$ c, I6 s5 T1 _+ k# n: V + Q* I0 w) ]3 g0 s* `
西亚多乌德加尼亚(Sayadaw U Tjaniya) 是缅甸禅师Shw Oo Min Sayadaw弟子。以下是西亚多乌德加尼亚在香港首次开示的记录,可以为你提供初步的指引。可能是聪明人才可以修的方法啊!2 T; ?' \ J( F
) t9 q. Q* J s缅文翻译:吗爹 英文翻译:心田 记录:心田+ }) v1 {+ [9 g& o1 P2 t, ]7 _
: C' D9 g& M* {& S- q) Y& k/ R3 t
大家好!预备好了吗?
7 q0 z/ \& {7 S+ @
" F% o; X$ }( c- I3 Z禅师首先对禅修会作出介绍,给大家一些正确的资料。开始禅修之前,要先听到有关的正确资讯。惟有得到正确的禅修资讯之後,我们才可以想得正确,修行才可踏在正轨之上。所以,不是先有禅修,而是在禅修以前,先对禅修有正确的了解,之後才修习。
2 S- c5 D& A1 h8 O: c8 p/ O6 A N- X* v4 P, I6 }
首先要知道何谓禅修。禅修的本质是甚麽?闭上双眼坐定定,开始专注於某目标了,仍未算是禅修。禅修乃是从心中抽取出美好的素质,学习令它变得更美好。修行是培育我们心中美好素质。
7 p7 y3 v3 d, F: r0 g6 U0 ~( C5 Z# u$ }& ~- l I/ ]3 Y; i" ?
如果有人禅修,修了很久;如果以正法修行,性情理应会转变,会变得更成熟。但若果他修了很久,却没有变得更成熟;那麽,他的修行中肯定是有些欠缺了。现在,禅师会先界定正确的修习及错误的修习。
]( H% l! u2 q6 _ A( o) a
3 O* R2 i K: F* o* n8 k7 Z6 h禅师想以答问的方式进行今次禅修入门的开示。大家可要踊跃发问啊!4 O- a# R% X: t4 _
0 t- y! \* `/ x. f5 ]禅师问道:
/ W- }( R1 q( j( c" v3 @1 N「如果人在修习时带着贪,很想得到好多东西,有很多期望;这是否正确的修习呢?」
1 f$ s5 N- D0 {9 H$ I
) C, G6 z1 d" l& b6 X又或者换个角度问:
7 x0 r" F: q" \「如果人在修习时,不满现时的修习,未达到预期的效果;又是否正确的修习?」
+ I: g2 \- b$ w4 [7 m「有否试过在修行中遇到困难,不知怎修下去、不知怎做才好?之後就随自己心意,想要怎样做便怎样做。这算是正确的修习吗?」& [. @1 ]# T4 o3 @# b9 U) U
8 Q* M1 Q+ B( U$ M. X! b( w
重点就在这里了。如果我们带着贪嗔痴去修习,那便不是正确的修习了。5 ?- f' q3 b6 X- L
! a! X% m5 Z+ J9 `1 f) \( |正确的修习是无贪无嗔无痴的。要令贪嗔痴不在场,必然要有智慧坐阵才行。那麽,智慧从何而来?
' d0 _2 {5 x& u/ b# e
2 N% z% I$ p `' V/ v1 M' ^3 w L8 a有三种智慧。在佛教中,第一是指知识,可从书本中获得的资讯(information);第二是指聪明、逻辑、思考的能力,心中原本就有的(intelligence);第三种是禅修的智慧,须通过修习之後才有(insight)。5 n$ L- N( B, {* c' G% b# P8 {
- L6 N/ x* T0 ]9 i3 r* z7 x
第一种智慧是知识,是资讯性的,非常重要。它以客观的形式普遍地呈现,可以听得到,或从书本中看得到。要能听到正确的资讯,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只有当我掌握到正确资讯之後,我们才可以正确地思考,那麽行事为人才可以正确。" C+ }* r' ?0 ?' _7 U. ^
2 f% F2 f. j" u2 l4 G# v把第一、二种智慧加起来,就是资料加上思考,是可以应用到修习上面的。禅修时,我们可以运用这两种智慧。当我们这样做的时候,可带动第三种内观智慧展现。6 M7 }: `0 Y4 L n. A. B. U8 i2 @6 ^
" O) r8 A [7 G+ g5 H
禅师再问:「当我们禅修时,应否思想?」大家呆了,不敢回答。1 H& u4 k, l3 \% c& O* y
禅师笑道:「我们不要想无谓的事,但可以想一些令禅修进步的事,作正思维。」
1 V9 g* S. Z) K6 G# k 3 a+ \. Q, y4 S- p2 d8 L
禅师问:「在我们一生中,有没有试过做事之前是想也没想的呢?」6 Q3 k% @% B: L
! Q1 _3 F" C1 n f9 A6 i T大家显得有点犹疑。禅师又笑了。又问:「做生意时可不可不加思索?」
% a2 v5 e; k% t" b$ J) R3 H9 J% T( `, ]1 F- n! I: |
当然罗,如果不用脑去想,那麽一定会蚀本。4 }8 H% K3 P+ c. A7 Y! y# U9 `
禅师的意思是:我们是要用我们的聪明智慧的。因为内观的修习,即是指智慧。
$ d1 i6 ^ F' c* L! P禅师现在所说的每件事情,都是有关禅修的资讯;大家要能运用聪明智慧,把这些知识应用在修行之上。这是我们现在要做的事。
9 k9 D# U+ d6 U% K " Y3 v# s8 W; l9 Z6 C' W- Q
现在禅师要给大家的资讯,就是止禅和观禅的分别。止禅修三摩地,为要达至定;而观禅是修习智慧。止禅的目的是要人达到定境、禅那;修法是把心专注地放在单一的目标之上。而观禅的目的是智慧。心自己已有一定的智慧,修观是要把智慧培育得更深。我们想从禅修中得到甚麽呢?我们修行,一定要问自己这个问题。究竟是想要一些定境呢?还是智慧?
6 h! g# X5 ~/ t$ r" P. Y9 b' `* R& r; Q# U5 L/ w
「两者都要?」禅师又笑了,大家都笑了。$ Q0 D% L9 c+ X- Y. q: Q- L- N
" Z7 X. R8 V4 f如果我们想要定境,可修止禅。如果我们想要智慧,便修内观。两种方法背後的理念是不一样的。两者目的地不同,所走的路也不同。
# e8 }$ [0 I# s. t5 E, |0 A' \9 S! ^; b' ~* C
如修止禅,可得定,很平静。就这样,不能得更多,不会对自己明了更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