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9-1-28 23:39
|
显示全部楼层
又,这里提到“陈那受其化文殊的指点”,弃独善之怀,从兼济之愿,改学大乘法,并改革古因明的五支作法为三支作法,创立了新因明。自兹以后,他大力弘扬瑜伽学说。这里还提到的“化文殊”,就是文殊菩萨以其广大的神通力变化的菩萨身。这说明至迟到陈那时代(5—6世纪时)案达罗国已兴起了对大智文殊师利菩萨的崇拜和信仰了。
$ l/ [9 ^2 [9 x5 x) v x/ b
* i( f" d8 F8 Y' P: P+ Y0 Y 华严经 7 [0 a, V5 d- k) ]% m0 C' ]
0 P9 F' {5 `6 o
前面谈了龙树菩萨从南印度某山佛塔取出大乘经,即南印度案达罗国,尤其是那羯磔国般若经的流布情况;下面就龙树菩萨于“雪山中塔”取出大乘经后,其中《华严经》的流布情况。 0 i, B5 Y/ b8 d+ V+ e1 {" e
隋代高僧吉藏法师在其《三论玄义》中说:佛灭二百年顷,大众部摩诃提婆移住央崛多罗国,此部将《华严》、《般若》等大乘经杂三藏中说之。央崛多罗国在摩竭陀国北面,是大众部传播大乘经之地。唐代沙门法藏在其《华严经传记》卷第一中说,文殊结集大乘经后,就放在了海龙王宫,六百余年未传于世。这个海龙王宫是什么?在哪里呢?《西域记》云,龙树菩萨往龙宫,见《华严大不思议解脱经》有上中下三本。其上中二本及普眼等,并非凡力所持,故隐而不传,下本有十万偈四十八品,龙树取出,并依此造《大不思议论》十万偈、而《十住毗婆沙论》就是其中的部分作品。那么,这个龙宫究竟在哪里呢?
4 p% c) H/ Y5 b1 Q% h. m7 ^ 由《开皇三宝录》和《大唐西域记》卷第十二中的引文看来,大乘经典的保存地,即龙树菩萨去的龙宫,大概就是印度北方雪山附近的西域诸国,如遮拘迦国、瞿萨旦那国等,即现在我国新疆的于阗及其附近地区。 # k- c* t1 m8 k0 A
其瞿萨旦那国的毗卢折那阿罗汉是否是毗卢遮那佛的雏形呢?也未可知。事实上,晋译六十《华严》和唐译八十《华严》都是从于阗请来的。至于唐代般若三藏所译的四十《华严》,其原品《人法界品》则是南印度乌荼国王于公元795年献给唐德宗的。这里的乌荼国就是现在的尼泊尔地方。该《经》就是尼泊尔奉持的九部大乘经典之一。《经》中的“觉城”就是《西域记》中的驮那羯磔迦国,其城东的婆罗树林塔,可能就是现在的阿摩罗知塔。由此看来,此品的成立是在南印度。但由前述看来,大部《华严经》的编纂则是在以于阗为中心的西域诸国。因此说,《华严经》的流布是以南印度的乌荼国和西域的于阗为中心,逐渐向四面八方传播的。 - b- v0 x8 F* F/ o
那么,《华严经》是在何时编辑成的呢?
2 s) z' R, i; I* j# m4 U7 B/ C$ n 日本华严学的权威学者高峰了知在其《华严思想史》中说:“有关华严系统的最古译本是:竺法护以前的《兜沙经》、《菩萨本业经》。”而《兜沙经》恰是《华严经》中《如来名号品》和《光明觉品》的部分,它是后汉支娄迦谶(147-?)于灵帝光和、中平年间(178-189)译出。又,龙树菩萨在《大智度》卷第二十九中提到《渐备经》,其卷第一百中提到《不可思议解脱经》。这两部经就是《华严经》中的《十地品》和《入法界品》。由这二段引文看来,在公元150年前后,即龙树菩萨之前,《华严经》的主要内容《名号品》、《光明觉品》、《十地品》和《入法界品》,即已成立,但还不够完备。若从东晋义熙十四年(418)三月,佛陀跋陀罗译出六十《华严经》来看,《华严经》又经历了150余年才渐次组成现行的《华严经》。
! ^9 a$ e5 `& i: L( w
( x& h1 l; S, ^% h2 F+ Q9 Y7 E 其它大乘经典
) ~9 ?2 ? v7 C
( z: {+ ^3 c) {: \- l: P+ ^ 与文殊菩萨密切相关的般若经和华严经的成立时间、地点及其流布情况,已于上述。下面将与文殊菩萨有些联系的大乘经典也作一简略概述。
2 Y" E0 Q7 S9 X( q0 e: g 《法华经》是天台宗的立宗依据,它有梵文本和汉译本两种,梵文本是从尼泊尔或西藏得到的。若拿汉译本和尼泊尔本及基尔基得本比较,《法华经》的成立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成立偈颂,二是发展成长行,三是增补长行,四是增补《累嘱品》以下诸品。从《大乘佛教成立的社会背景》一文看来,《法华经》成立的最早年代,约在公元四十年。《法华经》的核心部分,在公元一世纪中已经存在。《法华经》前二十二品部分,于公元一百年前已告成立。现存的二十七品《法华经》则是在公元150年前成立。而其成立的地点,据日本小野玄妙的《佛教的美术与历史》说,当在“犍陀罗或迦毕试附近”的印度西北和西域诸国。 : W' F7 k# [7 {9 \3 }
《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立宗经典之一,据有关学者研究推测,它可能是在公元2世纪前犍陀罗地方的化地部编辑成的。《观无量寿经》是对《无量寿经》的发展,它及《阿弥陀经》都是净土宗立宗的依据。《观无量寿经》可能是在第四世纪末于中亚细亚成立的经典,因为这地方考古发现很多有关地狱图的绘画遗品。至于《阿弥陀经》的成立,据《历代三宝纪》卷五和《开元释教录》卷二说,当“为《无量寿经》诸译中成立最早之一部”。 d* x/ `$ h7 E7 Q0 J: s
《涅槃经》,亦名《大般涅槃经》,其卷七中载:“佛告迦叶,我般涅槃七百岁后,是魔波旬渐当坏乱我之正法。”由佛这一预言看,“佛涅槃七百岁”后,正是古印度笈多王朝(320-470)时期。这个王朝崇信婆罗门教,排斥佛教,所以该《经》中处处载有“佛教被损害”的情形。由此推测,《涅槃经》大概成立于公元四世纪。其地点大致是笈多王朝统治的中印度一带和罽宾等地。
. z" b4 d" T; f$ \, W8 q 《大集经》是由诸多篇经集合成的经典。因此,它的成立年代有前有后,大概说来当在公元二三百年前后。至于将同类性质的经典集为丛书,成为《大集经》,大约是在公元四世纪时,但也有人认为是在公元五世纪之后。其成立的地点,以诸经的不同而有异,大概说来可能是沙勒国、北印度,特别是于阗可能就是集成《大集经》的地方。 8 U7 ?3 o/ ]5 E; l. i( P
律藏是关于佛教戒律的经典,其分为小乘律藏和大乘律藏两种。小乘律藏主要是指《四分律》,凡六十卷,为姚秦佛陀耶舍和竺佛念于公元410-412年在长安译出。原为古印度上座部的法藏部所传的戒律,主要是讲比丘250戒、比丘尼348戒及自恣、犍度、五百结集、七百结集等,系佛陀寂灭百年顷,法正尊者采集上座部律藏中的契同己见者,编辑而成。以法正又名法护,音译为昙无德,故又称昙无德律。大乘律藏,即是《梵网经》,全名《梵网经卢舍那佛说菩萨心地戒品第十》。其主要内容是讲菩萨修道的阶位及应受持的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的戒相,它不同于小乘戒律,无出家、在家之别,主张众生依照共通之戒,并以佛性之自觉为特色。相传为后秦鸠摩罗什所译,但因流传、著者之史实不详,所载多引用他经,故被推定为不是译自梵夹,而是我国刘宋(420-479)末年伪造的经典。 / K' ^$ t( V: f
《大日经》和《金刚顶经》,是密教的主要经典。《大日经》,凡七卷三十六品。其梵本是沙门无行自天竺学成归来时带回,藏于长安华严寺。后善无畏和一行三藏从中选出三千颂,于开元十二年(724)在长安大福寺译出。其中前六卷三十一品主要是说明密教的基本教义,第七卷五品主要是讲密教的供养法。全经的宗旨不外是“菩提心为因,大悲为根,方便为究竟”三句。相传此《经》也是龙树菩萨从南天竺铁塔中取出的十万颂经。《大日经》是密宗胎藏界的根本大经,《金刚顶经》是密宗金刚界的根本大经,凡三卷,为唐代不空三藏所译,主要是讲金刚界如来人金刚三摩地出生金刚界三十七尊,礼赞如来,建立金刚界大曼荼罗的仪则,导引弟子入曼荼罗之法,并说羯摩曼荼罗、三昧耶曼荼罗和法曼荼罗等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