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原帖由 ares4p 于 2009-1-28 23:36 发表 ' d5 c9 p0 T3 \
一般說來,小乘認為佛陀是一個曆史人物,盡管他們也對佛陀有些神化;而大乘則把佛陀全盤神化,並提出了佛有二身、三身乃至十身之說。....印順法師說:“佛為法根,法從佛出。”...." v: [4 W6 |# t1 a7 s; E
...
) u' d) a; y6 e; c" _5 R3 W3 y0 d) |/ f/ R; W
學佛所應依止的四法:『依法不依人,依智不依識,依義不依語,依了義不依不了義。』$ D8 f" [- N2 m8 o0 |7 K7 Z5 ^
- f. D a, ]1 _; n2 H% |( o: b
『法無高下,應機者妙』!末學請膚淺,印順導師在『成佛之道』一書指出:大乘是「無法不攝」。以我之見,『大乘』『小乘』只是修行道上其中的一個階段而已。) Z% `+ r2 u3 L, t, R
小乘--「外息諸緣」以便「暫伏煩惱」。! q4 W1 i' T' H6 x) x7 H5 m
大乘--「外觀諸緣」以便「降伏自己」。
& F0 a6 @3 L! a
# i4 Q0 E# P; g. q3 G6 y3 H* ~, V「佛果在眾生身上求」,離開大眾,也無佛道可成。因為沒有大悲心為利益眾生心,變得思想狹窄,不能攝受更深更廣的佛法理念,所以佛陀要弟子提升修行層次。
5 Z3 J. W7 j% x" `9 c' c0 H; B, e* V& E' h D
請問『佛為法根,法從佛出。』是出自印順導師何本著作?在『妙法蓮華經』化城喻品第七,大智威德如佛,壽五百四十萬億那由他劫,此佛存在時,佛法仍沒有出現,佛要入三昧觀眾生得度的因緣,其時間有著「十小劫」之久,由此可知度眾之難矣,大智威德如佛,亦需靜待因緣成熟後,方能為眾說法也。所以沒有大悲心、大願力、大智慧力,佛道會是非常遙遠之事。
5 w, ]. c! M ~2 Y; @, p9 s" o
/ u# Z+ t* e: f( n* l. |9 S3 x. |末學合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