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08-9-9 10:19
|
显示全部楼层
释迦牟尼的时代
约在中国春秋前期。在这个阶段,先后不出一个世纪,东方西方的历史演变是一片紊乱,但却哲人辈出,中国有老子、孔子;印度有释迦牟尼的哲人僧团;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等人。都是影响后来人类文化垂数千年之久的人。
! r8 I% g& c7 [$ i
, ?& s$ S1 M: r" T! v H4 _释迦牟尼当时身为王子,秉绝世的绰智,承宫廷教养,少年博学多能,由于他亲眼目睹当时印度的战争残杀,与观察生物世界弱肉强食的痛苦,要想为天下苍生寻求一个真正和平的途径,便毅然出家,遍寻远古哲人的遗教,以求得到宇宙人生的真谛。
: q1 f! Y& ]% |* n$ a5 B( b9 N8 s4 H& j' g
释迦成道以后,极力宣扬一切众生性相平等的观念,不但认为人类是平等的人类,而且认为凡有血肉与具有灵知之性的生物,乃至天人之际,一律称为众生,本性道体上,是平等的。 人不应以非礼的恶意侵害他人,同时也不应为自私而残害一切众生。人与众生,如如之性,本自平等,人人为善去恶可以成佛,一切众生与天人,为善去恶,亦可以成佛。; t4 p- y, [, m* S9 c
1 w* o/ W1 q% L
他教理的物我一如,众生平等的说法,是耀古腾今、彻底平等的思想,同时他以身作则,亲身领导学者的僧侣中,无论出身贵贱,一律平等,唯德行而重。
8 ]; x) a" ~; j) C. `0 y1 K( r2 I( ~" Y" q; k9 O' X! J X' o; t0 ^' @
也许有人认为既说平等,就会流于是非不辩,善恶不分。这可不能误解, 释迦说的是“性(本)相(用)本体的平等”,至于达到平等的境界,仍然须要善恶的分野、与为善为恶的修养。所以为除恶而向善,为去恶人而为众善的作为,正是莫大的功德,并不自相矛盾。
, D) L. \# V* |5 A5 H+ l, U# M/ d! [* L% W8 {7 _# ~1 z% k) j( q2 E
9 j8 b3 Q& \) E @ ————摘自 南怀谨《禅宗与道家》7 m; }1 |3 A4 x3 e7 X9 Q9 k
, c% d$ D% J! Z5 y V
[ 本帖最后由 绿菏 于 2008-9-9 11:26 编辑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