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孩子眼睛好、听觉灵敏,观察力就一定很强?不一定。观察力并不是如我们想象的那么简单。其实,它是在综合了视觉能力、听觉能力、触觉和嗅觉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图形辨别能力、认识时间能力等多种能力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并且它也是形成智力的重要因素和智力发展的基础。 由此可见,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非常重要,一般父母可按照以下七个步骤进行。
# f5 g8 K; e. Z" x3 d3 K5 d 第一步: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7 V, I, E8 `/ \8 C* q, h
大脑所获得的信息,有80%-90%是通过视觉、听觉输入大脑的。因此,训练孩子的观察力,要从保护感觉器官开始,尤其以眼睛的保护最为重要。如果任由宝宝在电视机前一连呆上几个小时,对眼睛是非常不利的。
3 \2 q G/ [8 Z& f7 ` ? 第二步:感觉训练全方位展开% J$ a4 t" \4 K% h
视觉' X3 n. N6 n) J& O
1、带宝宝到大自然中多看美丽的风景& c3 }5 j+ C6 p( L( Z6 `5 Y
2、把房间布置得色彩柔和而又漂亮。
5 j2 \' `! j1 r$ t 1、让宝宝多听些动人的音乐
- H9 t/ i: Y+ L2 f- G) N: n4 |; Y 2、每天父母和宝宝对话多一些。8 E% I2 ], L A5 p$ Q3 W$ A9 E' p
触觉/ L1 l6 D8 `4 D& M/ I3 Q
1、给宝宝洗澡时,用不同柔软度的刷子摩擦宝宝的身体。
' ]5 Y$ o' C( e8 E5 W, _" G 2、把宝宝包在床单里做大摇船的游戏,会使宝宝的平衡能力、方位和距离知觉能力得到培养。
V1 m6 w4 b! z+ N6 b 第三步:提醒和肯定宝宝的观察* W* H- y3 p/ a J
宝宝最初的观察活动,是无意识的。如果这时能得到你的肯定,他的观察行为就会得到强化。: A+ B9 I9 _* ^' v4 P/ G( f+ ~" V/ W
比如:你带宝宝到街心花园玩耍,宝宝在草地上发现许多好玩的东西,他的眼前有:绿绿的草、几朵小花、一小堆土、一群蚂蚁,还有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大妈。这个时候,宝宝可能会兴奋地扭来扭去,欢快地叫起来!你就可以问他:宝宝,你在看小蚂蚁吗?小蚂蚁好可爱啊!对小蚂蚁的强化,就有可能使宝宝的注意力集中在蚂蚁上更多的时间,增加注意的深度,观察得更认真、更细致。
) _3 E. q0 V4 ^6 A I! }% r9 [ 第四步:引导宝宝进行有序观察
/ G2 [ |+ w3 x! y4 ]9 l 当你和宝宝在看一本大开本的图画书时,宝宝看到鲜艳的图片很开心,但他往往一眼看过去就着急地想翻到第二面看有什么更新鲜的。这个时候,需要妈妈细心地指引他注意:画书上左边有什么?右边有什么?大的是什么?小的是什么?藏在房子后露出一条尾巴的是什么?引导宝宝注意到局部和整体。1 J( j1 v% z, S: }" H7 a. `
第五步:培养宝宝观察的多感官化
# V9 S" L7 i3 k J 买菜回来,你不妨拿出一棵小菜给宝宝玩耍,让他仔细摸一模、看一看、尝一尝、嗅一嗅、举一举、折一折。其实,宝宝天生就是个能运用各种感官去探索新事物的小天才。, e) H6 R0 V3 Q+ U& V& D
第六步: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 |+ j1 ?6 y: s H, p- I+ O6 R
只要父母肯动脑筋,就给宝宝的观察增加神奇的乐趣!小宝宝都喜欢玩躲猫猫的游戏。每当爸爸妈妈从一块毛毯后面探出头来说“喵!”宝宝总是开心地大叫。所以,在引导宝宝观察时,给宝宝一份意外的惊喜是增强宝宝观察力的好方法。宝宝观察色块时,当他发现一只藏在色彩中的小狗轮廓,他会从中体会到发现的快乐,从而能够长时间津津有味地进行观察活动。
( @ o) @- Y8 U) Q3 Z4 K 但是,父母切记:不要给宝宝“观察的成果”以外的奖励,因为,那样反而会影响宝宝喜欢观察这一爱好的培养。
6 E/ }8 H5 J: K' I 第七步:让我们一起观察吧# S/ D% m$ g5 n; \% _! H: b
爸爸妈妈如果和宝宝一起观察,那是再好不过的事了。但是宝宝眼睛移动的速度、注意的转移、注意的宽度是不如爸爸妈妈的,如果爸爸妈妈捷足先登,一下子就把东西看好看准了,然后开始指导,这不但会影响宝宝观察的兴致,也剥夺了宝宝观察的权利。如果你要做宝宝观察的伙伴,最重要的是:留一点时间和空间给宝宝,面对观察对象,让宝宝仔细地看一看,从中得到快乐。
9 Y" @3 r! M( Z* j. q) B 宝宝聪明可爱,自然是每位爸爸妈妈的希望。但是你知道吗,聪明宝宝是可以“订做”的,如果你在宝宝的日常饮食、运动和教育上早做规划、多加注意,就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轻轻松松,打造一个健康聪明的宝贝儿。
3 c0 L9 w' {, r7 {% a文章来源:北美中文教育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