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2)  鸡蛋( 0)
|
" r5 N- P; \: r4 E l' H( V) A, ]. |3 v( c) t
凡夫和佛取决于心理状态,平等是佛,分别是凡夫。我们有许多的取舍,也许有些人认为达至超越了,就不再有取舍了,不是的。但这个“取舍”是什么?你超越了,就达至一个明了的状态,在此状态下所做的取舍,是无有障碍的,是自在的。在这之前是有分别的,凡夫取舍都是障碍。我们做取舍有障碍,不自在。* \$ v8 z5 a# J3 g* l0 I& W9 h3 s
5 b6 c G: j w h
7 j) s* E/ |7 s3 w, J
8 y, K- h% J3 X
; c+ [( }7 G: w6 E/ I( a/ n. D g
& `3 f7 w! n6 i6 T5 d* m
有时候我们也要做一些因果善恶取舍,心里会很不自在。你现在还是分别,一个凡夫的心理状态而已,此状态中的取舍都是障碍,都是不自在。当你真正开悟、成就之时,你处于一个明了的状态或者在一个觉悟的状态,然后再做取舍,这个取舍就是无有障碍,是自在的,二者区别很大,所以佛讲万法唯心。
: k! `, J3 K# m0 T8 P
+ x# g/ F7 ~9 P' T3 Y& c
4 R/ x$ N& f+ z5 p0 q9 T9 ~7 B- H & T6 I: x: C9 @9 ~/ \3 b4 E* V# p
0 V1 T% `1 c+ @' j2 p' F* _5 H
4 a# a# i& T! {) g$ b |* X8 P 密宗里心称为“普作王”(普遍),轮涅一切都是它所造的。显宗讲万法唯心,二者是同一个道理。不同的心理状态,有不同的现象,不同的结果。所以大家不要着急,也许你们现在做起来太难了,不做取舍不对,做取舍就有障碍,不自在。但是没关系,当你真正超越时,就不是这样了。那时是不是不必取舍了?是不是能为所欲为了?可以变成一个无恶不作的人了?不是!那时是在明了、觉悟的状态下做取舍,是没有障碍,完全自在的。
8 U0 D) Y; z; n/ S( u ?8 \! G1 L, P
' }% H/ Y+ c+ u3 }* l' y$ }* K. w! v
5 i3 K) E, q0 J9 J5 N3 H; M# K, E& O2 C, r/ @& T1 ?9 b
( R6 N3 f1 v/ |; c. O5 J 还可以这样理解,佛法里讲的戒律、取舍是活的,不是死的。跟其他宗教相比有很大的差别,其他宗教里讲的戒律,做任何的取舍,都是死的——不分年代、不分人、不分时间、不分地点,任何时候都要这样!为什么是死的?因为他只局限于信仰的归宿,没有理智的追求。按佛教的说法,他们只有信仰没有智慧!而佛法不仅有信仰,还有智慧。信仰的来源是智慧,信仰源自智慧的摄持,由智慧栽培!所以是活的。
, {+ V0 H" ?7 g* P- x
" p" W: C" s1 v: s0 G9 ]$ ^' P
1 U6 F1 G1 J, E8 @9 m2 E: O7 ~% Q6 s $ r6 H1 l% N1 {6 W4 ~( W
- M# B& I4 l: t, u7 t( y
* {7 G2 g4 f5 H2 B 现在可能很多人不会明白,不可能做得到,所以肯定有很多的艰难困苦,刚开始学佛修行是很艰难的,但是没有关系,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呢?/ ]; y P# Q) d2 s/ U( b. `5 X/ t
9 Q: d7 e3 O+ _0 K+ F5 }* ]$ X: t, \8 L; K1 n+ L
( z- S; b# C4 _/ ]! b0 A* v& A, v, E! I+ N
2 D$ m3 `4 G s# T/ U 学佛不但要了知如何做人,还要在做人的基础上做菩萨、做佛。学佛的人喜欢做好人、做好事,但这还只停留在做人的阶段,不是做菩萨,做菩萨是无怨无悔、平等、清净地去做,这是有区别的。2 A- N# e3 G: p3 |4 ]6 r! d' i+ k: o
5 e+ Z8 g+ e4 T0 b0 t
; K/ G4 a; ^1 \4 |9 g4 f$ B0 E4 ~ 9 @* v1 b$ Y1 {, ~4 j
7 R! t9 p+ s9 m0 e, L9 [& v; V) c: H. r6 V
——摘自达真堪布《修心七要》讲记16+ X( k# F1 A7 H! f
X) D: y, A( T4 s/ 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