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327)  鸡蛋( 0)
|

楼主 |
发表于 2015-5-27 1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PTL 于 2015-5-27 12:57 编辑
4 [( {, R* \3 [
8 m% P* N7 u5 Z什么是菩提心呢?4 ]" D0 Z0 N b- R ^ F
+ f; _ C' _0 q: i% @1 `所谓菩提心,必须具备两个条件:( ^7 Y- n9 Q- E: V6 V& k4 p. k0 ~
; l, O& O& x( b5 \. M4 B第一、要有决定度化众生的慈悲心。或许现在我们还没有多少能力,但能力是可以培养的。如果不修行,就会永远没有能力。如果肯努力修行,虽然目前能力不足,也无须为此担忧。
\2 i$ h0 y9 Z* l# `! L% O释迦牟尼佛也是从凡夫开始学道,从而获得成就的,并不是先天的佛。米拉日巴传记里也有记载,他的弟子曾说道:“您肯定是金刚手或某尊佛的化身。”米拉日巴当场就批评道:“你们这样讲,虽然是对我的恭敬,却是对法的极端诽谤。因为你们不相信佛法能将一个普通人,转变成一个象我这样的人。”所以,有没有能力不是问题,关键在于现在去做。
1 X) E* o ] _% x# M' w& s, a% B当然,偶尔生起一个“我要度众生”的念头并不是很难。在没有遭遇任何痛苦折磨、衣食无忧之时,也许会有这种想法。但是,在面临生死存亡之际,譬如要选择自己与他人当中二者必死其一之时,虽然我们羞于情面,不便说“要他死”,但肯定会说“我不要死”,这就是菩提心不够的标志。) ?0 r4 Z$ V- d4 Y% f
1 s4 I1 q" X5 e9 g, {' M, b# B
第二、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因为只有成佛,才是度化众生最究竟的手段。虽然度化众生需要各种各样的手段,但最迫切的手段,并不是指仅仅给予他人一定的钱财、名誉、地位,如开办慈善机构,让穷人吃饱穿暖、没有病痛等等,而是为人们传法,令其明白道理,这是真实利益众生的唯一方法。
6 e+ P% {* _2 O" a' _* K# V: R' e
- j4 D' t) `; g& E9 o; j3 t, x其实,在发菩提心以后,作为大乘菩萨,除了那些眼下虽有利益、却后患不绝的事不能做以外,凡是利益众生的事,无论大小巨细、无论采用何种手段,都是可以接受的。这是佛陀的劝告,也是大乘戒律不同于小乘戒律之处。- ?9 \" e8 v4 r+ l, ^: e M& o
" u. Q _- @& U) q. e. B在小乘戒律里,能做的事与不能作的事划分得十分细微,永无开许之时。但对大乘菩萨而言,只要没有自私心,在能够利益众生,且不会产生不良后果的前提下,就可以毫无顾忌地去做。大乘菩萨戒正是以此深远的眼光、广阔的胸怀来制定的。. _% Z3 o; j$ S1 T2 n$ Q/ o- v
$ c: S7 [! G; t `
但是,大乘菩萨主要不是以世俗手段来度化众生,而是通过弘扬佛法,让每个众生明白如何去选择正确的道路。因为人是有智慧的生命,如果他们知道这条路是最安全的,就会做出明智的选择,从而主动欣然地走上菩提大道。所有的行善都不应该是被动的,勉强的行善因为只是行于外表,而不是发自内心,实际上就不是善。所以,让每个人理解大乘佛法的精神、见解与行为至关重要。
7 ?% g c9 |* R2 z( R. [# B/ D. ]/ l1 v1 w
对于其他众生,则可以采用其他相应的手段。比如:在放生时,就应该为所放生命念诵佛的圣号和咒语。因为,如果为其讲法,它们也无法明白,但我们相信,为其念诵经咒肯定可以在它们的心田里播下解脱的种子,这些种子会很快成熟。到那时,它们便会明白这条路该怎样走,而且会主动地去走。对于动物,我们只能用这种方法。然而,人是有思想的,所以,为人讲法极其重要。' L+ @6 g5 |, m4 G; _( Y) @
% J% I( E O& v华智仁波切在《现观庄严论》的解释里,讲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他说:成佛不是大乘菩萨的目标。如果成佛也不是目标的话,那么大乘修行人到底有没有目标呢?2 Z' b- J) g: T" {0 L7 r
* t5 w) f' D9 \7 c3 g2 R7 m o此话的真实意趣是,如果仅仅因为佛非常伟大、远离一切过失、圆满一切功德而发愿成佛,就没有考虑众生的解脱,所以不是大乘法。这句话揭示出:如果不考虑众生的解脱,即使为发誓成佛而再努力也不是大乘法。5 C0 y3 w$ s* u4 r$ _5 v1 v" Z
( v/ x' D/ z9 z; D9 N+ s$ e作为五部大论之一的《现观庄严论》,不是浅显的论典,其中包含了很多的修法和窍诀。很多高僧大德的“窍诀”,都是从五部大论等众多经论中提炼出来的。以上观点,也是华智仁波切从中归纳出的一个重要开示,大家一定要重视。
/ }0 l# n( Q7 O/ X" E9 r, ` O
. ^& K" `6 o) H; e综上所述,发菩提心的第一个条件,是发愿度众生;第二个条件,是要有为度化众生而发誓成佛的决心。1 A; M7 P& U8 D2 U0 R
/ k1 P. f' S3 t' H$ p在此,我不得不再次提醒大家,请回头看一看,自己在学佛后的几年、十几年、甚至几十年中,所做所为是不是根本不考虑自身的解脱,而只关心如何利益众生?有没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从来都没有想过,相应的行动就更不要说了,那么,我们就不是大乘的修行人。即使每天念诵《受菩萨戒的仪轨》,如果没有“我要为度化众生而成佛”的决心,则念得再多、再动听,对我们也起不到任何作用,仅是形式而已,这是很可怕的。
. @& y$ Q3 G( x( _# @2 e& I: Y如果至今还没有生起菩提心,就应当励力生起。其具体的方法,在《普贤上师言教》里有比较详尽的说明。《普贤上师言教笔记》中还有更广的一些修法,在《慧灯之光(二)——五加行的修法》中,已经收集了这些修法的详细内容,此处不再重复。开示不是论典,一看就能够领会,在领会之后若肯实修,就能够生起无伪的菩提心。4 Q" L- p/ g6 _/ x" D
. s# \6 p( U: b; y5 E$ q9 b1 C众所周知,一位体育运动员经过训练所获得的成绩,是未经锻炼的人所无法企及的。但是,如果我们经过锻炼,也同样可以做到。菩提心是否具备,是与锻炼与否密切相关的,而不是不可改变的。我们如果不从现在开始锻炼发菩提心,就将永远是自私自利的人,永远不能成为大乘修行人。如果锻炼一段时间(三个月、半年或一年),多少会修出些菩提心来。发菩提心不仅要靠锻炼,还须其他助缘,如听闻菩提心的功德、闻思相关的大乘经典、尽量地积累资粮等等,当然,最关键的还是修四无量心——慈悲喜舍。若能这样,发菩提心也不是很难。对于不修行的人来说,发菩提心很难,但对修行精进的人而言,这也并非难事,学佛的人必须要过这一关。
2 g! ^1 ]- x; P5 X( A5 @2 o6 h! d7 j9 v, g& R7 _+ z+ Z/ e7 E. v8 I, Q7 j+ |8 V
正如以前所讲的比喻一样,古代的城市都有城墙围绕,假如城墙只有一个城门,则所有进城的人都必须通过此门,才可以到达城内的任何一户人家,否则一家也去不了。同样,如果没有过出离心和菩提心这一关,我们就没有选择的余地,就无法修习真正的大圆满、大手印、时轮金刚等法。如果过了这一关,修净土、禅宗、中观、大手印或大圆满,便可由我们任意挑选。1 A9 O" R. p/ b4 ]+ o+ E, T) Z
% u. S7 s9 j6 y2 B; |+ m( _ R在家居士修出离心,与上班工作并没有任何冲突。一个现代人所要养活的家口,顶多只有七、八个。而在佛住世的时候,即使日理万机的印度国王,也可以在佛陀的适当安排下,使管理国家与修学大乘佛法齐头并进。同样,在我们生起出离心与菩提心后,也不是要立即不上班、不处理家务、放弃世俗的一切,只要对世间没有贪执之心,就可以在做世间工作的同时进行修行。生起出离心和菩提心不但与平时的工作没有冲突,在遇到一些棘手的问题,或者与他人发生利害冲突的关键时刻,真正的修行人反而会处理得更加完美。; A6 Q8 S0 M# ]: _- I+ S: E
8 ~5 H& c4 N7 A- `+ z当然,对于那些虽然相信因果轮回,但仅仅是为了得到一些世间圆满而作善事,却不愿意修解脱道的人而言,是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的。然而,对于修解脱道、修菩萨道的修行人而言,发菩提心是必须特别强调的首要问题。# e8 Q0 W7 l+ t: @3 o( d
) M. Q8 `$ v. t& K' V8 r i: Q有了菩提心,修行上的许多问题都可以迎刃而解,因为菩提心本身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忏悔清净罪业等等不可思议的能力。因此,菩提心是开启大乘佛法门扉不可或缺的“万能钥匙”。# l8 n4 ^/ H; P# T( h
! E# u' U$ D& j(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