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5)  鸡蛋( 0)
|
15。伤寒病之诊断
q& P8 S, T5 @
/ L) c F% a, n( O/ Z& Q4 i1 A3 Z8 ?9 y. k9 Q9 s2 Q' R, r
“人体可以被风邪,寒邪,暑邪,温邪,湿邪,燥邪,火邪等邪气侵袭而得病。”
+ A( B+ H0 M" ^' e
8 \# J* f) R. N7 I+ E“伤寒论将人体被风邪或寒邪,或同时被风邪和寒邪侵袭之后,所得的病称之为伤寒病。人体被温邪侵袭而得的病称为温热病。伤寒病和温热病的临床表现和治疗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区别在于疾病最初的阶段。治疗的区别也主要在与疾病的最初阶段。我们见到病人后,一定要,也首先要将这两大类疾病区分开来。”
, F' k7 O& T. k3 O% H* W3 Q9 Q h/ u2 A
“伤寒病的表现分为六个阶段。这六个阶段分别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和厥阴病。这几个病可以同时存在,比如说太阳和少阳病同时存在,被称为太少两感; 如果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三者同时存在,就称为三阳合病。如果太阳和少阴同时得病,就常称之为太阳少阴两感。”
& }1 e8 m( S {
, u* N& J0 H7 I% F; @+ t8 R4 y“伤寒病可以从一个阶段发展过度到另外一个阶段,比如从一开始的太阳病进一步发展到少阳病阶段。也可以从少阳发展到阳明,从阳明发展的太阴,少阴; 太阴进一步发展到少阴及或厥阴阶段。从太阳 – 少阳 – 阳明 – 太阴 – 少阴 – 厥阴的大致方向变化可以称为正向发展。这种 病情的变化也可以逆向,从少阴到太阴再到少阳等等。正向发展表示病情在进展和恶化; 逆向发展预示病情在好转。明白这种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很重要,有助于明白病情是在进展恶化,或正在好转趋向愈合。不至于在临床上碰到病情变化后不知所措,不明就里,而乱了阵脚,慌了神。”) B" _( p8 n1 M1 w% T9 T
( A N! z; u$ K( ^“由于太阳 (膀胱) 和少阴 (心肾) 为表里关系; 少阳 (胆囊) 和 厥阴 (肝脏) 为表里关系; 阳明 (胃) 和太阴 (脾) 为表里关系。中医将膀胱,胆囊,胃,大肠,小肠称为脏腑中的腑,而将心,肝,脾,肺,肾称为脏腑中的脏。病在表层的腑时也容易传到相对应的脏,当然病在脏时,也容易传到相对应的腑。”
) K; L" u, X" B! v1 G2 ]+ Z4 ^
% d" r2 v8 O% M; O6 E* w1 e“以上是疾病传变的大致规律。”( J o0 C6 i( s. f3 L: L0 G
# q6 h- n* T- w) i" i梁宁一口气说了这么多。看了看李燕宁。李燕宁正在忙着记笔记。西方人,或者是在西方上过学的孩子,都有听别人讲东西的时候记笔记的习惯。
/ P6 d* x Y% Q2 r7 U" {. j6 F# a: N
“你注意到没有,在这个对应关系里面,心,肝,脾,肾五个脏器里面的四个都有,却没有肺脏,也没有小肠和大肠?” 梁宁不等李燕宁回答,他知道李燕宁回答不出来,就接着说:
/ L1 v% J4 T- U2 v# P. F
. }7 c9 U: ]4 B {“这里要提一下,先辈张仲景在伤寒论里面的太阳,少阳,阳明,太阴,少阴,和厥阴的用词含义未必和<<黄帝内经>> 里面的意思一样。先辈胡希恕就是这样认为的。在这里,我们先不去讨论伤寒论和黄帝内经是否来自同一渊源。但是我们要强调的是,在学习伤寒论的时候,对于伤寒论里面的太阳,少阳等阶段的理解,就按照伤寒论本身所提示的来理解。不要急着去将伤寒论和黄帝内经互相联想。同样的,也不要将伤寒论中的这些名词和针灸里面的太阳,少阳,等经络名词联想。这些联想是必要的,但不是现在。” 梁宁说道。
$ i z- L* r! O1 C( S
, ?3 r0 U1 N, l- E“另外,伤寒论是介绍人体感受寒邪和风邪后所得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但是它也同时也适用于各种杂病的诊断和治疗,而不是仅仅适用于前者。”
% M% W( B; P4 p' ^% h+ A! M: }6 H7 N' f" t7 q
“现在我们先来看如何诊断这六种疾病,或者说是伤寒病里面的六个阶段。”% C/ \8 f! O$ R) M
* K& ]" D5 _! b' q2 @“张仲景老前辈告诉我们,
- Z. [) b/ ]8 W' y u" a; }: G. B" C/ h. P9 x* D" q
诊断太阳病的依据是: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5 Z$ Q) m+ Y `9 r1 j
诊断少阳病的依据是: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 v9 J/ J1 q$ R诊断阳明病的依据是: ‘胃家实,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脉大。’
* s! @+ o, C/ O+ L. y6 `* O% f诊断太阴病的依据是: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时腹自痛,自利不渴。’
$ ?% a1 H7 O( N! Q/ p- s" M% {诊断少阴病的依据是: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脉沉,但欲寐。’# ?" A6 `% q& T5 k" P
诊断厥阴病的依据是: ‘厥阴之为病,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或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5 ~7 R3 {* P5 _1 A7 l. @7 W
6 q3 x& ?% k1 }( \8 s3 R7 q4 {
“在这些诊断标准里,只有诊断厥阴病的依据是有很大争论的。本来的诊断主要指标是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 ;下之,利不止。’ 但是,如果仅以此为指标,会漏掉许多临床厥阴病。所以,将厥阴病一章中的 ‘或手足厥寒,脉细欲绝’ 以及 ‘下利清谷,里寒外热,汗出而厥’ 加入。这样,诊断厥阴病的指证就更完善了。
3 R, A1 z3 p/ }$ P- G. a7 `; k" ~
疾病的死症多在少阴和厥阴阶段。特别是在厥阴阶段,病情危急而复杂。单用 ‘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饥而不欲食’ 是概括不了的。”
; ?# w- ^3 q- H: a) O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