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查看: 3202|回复: 0

太极拳讲座(一)

[复制链接]
鲜花(5) 鸡蛋(0)
发表于 2006-9-19 17:1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总觉得板块缺道教的东西,有时间打算写点,这个我还真明白点儿,因为道教不像佛教和基督教那么玄乎。
& \/ U1 u- K4 Y% s
, ~( {' R/ W" t# e7 X* m: b太极拳和道教关系很大,可以作为入门,因此把自己以前写过的东西转过来。凑个热闹,也希望有道友、拳友交流。不信道的朋友,完全可以看作体育文章,因为道,本来就与别的教没什么冲突。
) `+ T/ f+ J# P9 q7 I8 `, l. d% ?$ w7 o8 G
本文首次发表,欢迎转贴,但请通过爱德蒙顿华人社区通知本人2 x) |. ~8 r* Y4 Q) k  I2 Z5 C

! ^, v$ i! X8 G0 Q, K太极拳是一种技击术,换句话说,就是打架的本事,现在先简单说说技击术。
2 t3 N. N, k* f# d8 y. [1 _3 K0 ]) T8 v, i
各种技击术都离不开三个要素:方法、实践、素质。不同的技击术对上述三点各有侧重。9 |1 m/ K  `: t) O$ }/ J! U8 z% J5 J
% I& l. J% z5 H7 o
侧重方法的技击术:主要是军事武术,例如侦察兵的“捕俘拳”,总参军训部发布的“徒手格斗”教程、电视节目“教你一招儿”,南斯拉夫的“瓦尔特拳”等都属此类。特点是通过掌握方法达到短期提高技击能力的目的,但是达不到最高水平,初学者往往到用的时候感到事与愿违,“招”不好使。还有一种“街头技击术”,是军事武术的变种,在掏包的小偷中流传。例如军事武术中的“拉颈打膝”(出自泰国拳),是拉住对方脖颈下按,用膝盖撞击面部,街头技击中演化为揪头发下拉,再用拳头来个“通天炮”;军事武术中的“卡喉”,是用八个手指控制颈部,两拇指向内卡压喉部,街头技击演化为两虎口用力内压,俗称“掐脖子”。
8 h' N7 {. p$ v0 y3 t7 ]
6 q- V5 L! B  `+ @* m1 W: B, B侧重实践的技击术:又称体育武术,最有名的要算西洋拳击,另外还有自由搏击、泰国拳、柔道、空手道、跆拳道以及各种摔跤术等,特点是通过实战提高技击能力。4 q" @, U0 l. e, ^* e
6 a/ g. N4 h0 E9 A$ r! ]+ H
侧重素质的技击术,主要是中国武术,分为兵刃、拳术,因为不同门派一般以拳术划分,所以也可以理解为不同门派下又分为兵刃、拳术两种技能。这里,不讨论兵刃。6 j6 h( z# _' ?

: R# S+ M) G/ k- P1 U拳术门派众多,大类一般分为长拳、南拳、太极拳。中国武术侧重素质,导致不能活用方法的人认为中国武术是“武舞”,不实用。对这个问题看法不一,这里谈的是我的个人看法。
0 W8 \! s* ~3 P# w
) W2 Z% s3 [7 g1 _1 L8 K9 B* w- U中国武术通过拳术锻炼,提高技击素质。传说中,有很多师傅让练些与技击无关的事,徒弟不知不觉练成了奇功的故事。例如王重阳,练了多年功夫,还不知道自己打架利害,下山一出手倒了一大片,才知道自己是能人。' k! y& `/ W) t' \- V  @2 F8 V; j

/ ~- D$ u3 y( F  w2 A/ m; L民谚有“好武子不如好戏子”之说,是说戏子的功夫不可小视,尽管他们练的不是打架。
- A+ a8 }4 N: W6 v1 X3 ]; c  j+ {# A7 m+ W
李小龙原来是练咏春拳的,后来打遍天下无敌手,自己觉得中国武术花架子多,不实用,创造了一套截拳道。挺不错的。但是,这个道他自己用好使,却没教出什么出奇的徒弟。其实,他的技击能力,还是来源于练中国拳时练成的功夫。
6 J. B: M" D. @1 q
- p/ g3 {) f) ?. ^4 I中国武术更重视实战时的自然反应,而不是事先准备的方法或练成的技巧。例如,西洋拳击有直、横、勾三种基本拳法。中国武术,凡是打击头部的,一律叫“电炮”(老一辈称为“炮儿拳”),这“电炮”,灵活快捷,见缝就钻,无有定法。说白了,就是“乱打一气”。似乎不太好听,然而,“无招胜有招”,却是技击的最高境界。当年霍元甲打俄国大力士,电视剧演的很复杂,其实,据目击者回忆,当年霍大侠,就是“上去一顿电炮儿”,把那个奥楚灭洛夫打懵了。/ t0 ^" S$ l* K/ u
3 q9 k4 i* ]4 H: W
中国武术之所以有“功夫”的别称,反映其重点在于提高技击所需的素质。这个素质,除了力量和速度之外,还有很多更重要、更复杂的东西,包括很多方面。2 s9 H2 R# J; a9 [+ C& k
' k7 \: I4 t' Q0 C. D
按所要提高的素质侧重不同,中国拳术分为内家拳和外家拳,这就是人们常说的“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2 o: h/ f$ ]" v- f! o. ~
" {/ L! ?% Q; S% D) f: S! A插句题外话,现在大家在电视节目中看到的“武术散打”比赛,源于六十年代流行的“拳击加脚”,又加进了泰国拳、蒙古摔跤术的某些动作,与传统武术并无很深的渊源。这个“散打”,并不是武术各门派自有、独特的“散手”。, i, f7 F! o9 @& a/ s2 d

6 W' o7 s, ^) m& a3 A太极拳是中国武术内家拳。
$ Z% r& F2 s. r  P5 m
% b% X& |/ B" w* t) h2 m说到技击素质,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力量和速度。但是,举重运动员、短跑运动员的技击能力,并不象人们预期的那样高。最优秀的拳击、搏击运动员往往不是那些出拳力量和速度的纪录保持者。' |9 F( o% S3 z* y

, v, n  M5 ?& r2 c0 P下面说一下内家拳所重视的技击素质。不想全面论述,算是举例说明吧。有想学拳的下面的内容要仔细看一下了,这和后边要说的太极拳动作要领有很大关系。& J' T: ~9 H5 {+ @, v
/ M5 B: i8 t8 d4 p1 o6 g2 L$ K
平衡
+ Z& Y0 C# @% b- B- P: y) I  J4 s- [# J- R6 _! S2 K) b
先说一下内家拳理中的“势”。击倒对方,往往是一瞬间的事。如果我们把这一瞬间用慢镜头回放,放慢到一个小时,大约是下一盘棋的时间,我们会发现,技击如同下棋,取胜是取得优势、扩大优势,最后“将死”对方的过程。
/ s: Z, J" S9 G' l8 c8 i
+ ?0 c1 ^  Y+ ^' |/ A0 |内家拳理的“势”,说的是搏击双方的位置关系和状态。优势的一方叫做“势顺”,劣势的一方叫做“势背”。; e! p7 Z3 ^4 b' S2 r6 h, D5 @3 j9 p
, f9 u, J' w& ~0 `& g9 }# G
下棋,不能一下子谋求将死对方,而要从吃一个车、一个马,甚至一个卒子开始。在技击中,把这个叫做“取势”。. S( [! B- L# a# g( j5 N3 R

, ^8 [. c# I8 R5 U在“势”中,平衡状态很重要,平衡不稳的一方,动作失准,在没有恢复平衡之前,丧失了攻击和防守的能力。0 l9 @, R4 d  A' @4 p. R  l

+ }! D! w3 g  X, {保持平衡、迅速恢复平衡的能力,与大脑皮层、神经系统有复杂的关系,在医学上是判断衰老的一个重要指标,可以通过锻炼增强。练太极拳的老年人,平衡能力强,在雪地行走不易摔跤,是练拳的一大收益。& \* p+ t$ V: d) u

* w! s( r( [, @. [平衡也与科学的运动习惯有关。有个足球教练,队员要求他把动作做慢一些,以便看清楚。他发现,他的动作慢不了。原因是,他的动作,中间有很多不平衡的“点”。这些点从技击的角度看是非常不利的。没经过锻炼的人,对迎面而来的拳头,往往是身子后仰躲避,破坏了平衡,不利于反攻和防守对方的后续攻击。' O  J) v, j1 v( i5 G5 r8 l; S6 _

0 H9 H* G& x7 N4 ?* C1 J准确的空间感和反应7 a0 B% M1 z9 Q/ k# J/ H0 p8 M6 o/ ^

# d& U2 M+ @  l  Z8 X1 p( Q看见一个东西,对它的位置、距离判断,各人的准确程度有很大差异。面对变化迅速的技击场面,打出一拳,要经过,眼睛把光信号传给大脑,大脑做出决定,例如,打他的鼻子,向神经系统发出相应的指令,神经元把大脑的指令传送给有关肌肉执行。这一系列过程要在一瞬间完成。这要求一个健康的系统。很难设想,一个患有脑血管粥样硬化的人会很好地完成这个任务。
# J* i: k' U2 C6 J3 m
9 s; D! a0 F( c# T2 b技击家发现,技击最大的素质,实际上是健康。两个动物相斗,显然是健康的动物胜算大。& K' t% b4 N2 F, |! d) l$ x0 p

6 H/ `8 h) {+ X6 f2 [杨露禅在火器出现,技击在军事、政治上的重要性降低的社会条件下,结合医、道创立了杨氏太极,从技击转向健身,提出“佯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但是,其技击作用并没降低,他本人获得了“杨无敌”的称号,往来与王府教拳,树立了健身、技击一体的观念。
+ R7 e& C+ N/ k5 B% \+ ]- x7 i) ]/ x5 Y+ b; v* n: d8 l' A
内力
1 M- W+ h, b1 S+ l% s/ d: T0 N: |- N8 n
内力是客观存在,不是金镛们编出来的。各种内家拳无不讲究内力。对其解释个有不同。下面尽量不与多数人掌握的科学知识冲突,说一下本人的理解。% X9 `4 U% ]7 `7 \, o/ C' {

0 e% `+ u* D3 H- u* D8 P  A8 r  M内力,相对于普通的“拙力”,是通过专门锻炼获得的。内力有以下特点。
5 X9 {# B7 F4 k0 O
; m: b! a) a1 W  [放松状态下发的力。人的力气,古人认为,与血液流动有关,叫做“血为力之母”。从物理上分析,力的源泉很难解释,类似液压机原理,似乎除了血液流动,也没有别的了。然而,人在放松状态下,毛细血管导通,有利于血液的流动。这与人们用力时肌肉处于紧张状态矛盾。4 e# ?0 E2 W; K2 n: V

' o, ?3 v* ^3 n# C% @  B; N远古时代人们从事狩猎,遇到大的猎物,是最需要用力的时候,这时候,面临危险,精神紧张导致肌肉紧张。紧张,成了用力的伴随条件,造成了不紧张使不出劲来的习惯。通过锻炼,使人在放松状态下发出更大的力,这就是内力的出发点。* a% `7 P. s1 u" i% k: k
. @4 H) [4 Z" r
完全放松状态下发力,有个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过程,非一日之功。太极拳从消除不必要的紧张入手。例如,人在起瓶盖儿,或者用钳子夹段铁丝的时候,面部肌肉的“咬牙切齿”就是明显的不必要紧张。( ~$ |2 c7 l& @5 W
1 q9 v* }; g2 N6 O. O
关于气沉丹田
8 n% y2 ]) f8 `% g: [+ I' d0 k* f9 Q) g+ s
内力的另一个特点,就是讲究协调,例如,手向前推,要使转腰、蹬腿推臂各力量协调一致,形成一个合力。发力靠肌肉,然而肌肉是软的,不能有效传导力。力是靠硬东西,骨头来传导的。就像人们利用竹竿打枣,通过竹竿把力传到树上。1 d4 [1 }0 t0 N; Q/ A( {9 W
" u, G" i7 n, X: K
四肢骨头较长,较规则,导力性能好。骨盆、胸部骨头比较零碎,导力性差。腹部没有骨头,造成靠脊椎完成把下肢力量传导到上肢的不合理现象。从物理角度,人们需要在小腹内部有一个“坚实点”,这就是丹田。丹田充满气,就可以导力了。铁匠抡锤时,深吸气,举锤,然后“咳!”的一声把锤打出,利用气在丹田位置建立的坚实点导力,力气大、推迟疲劳,又可以防止腰椎受力过大受伤。) n* R- o$ T  R6 r
! I; [3 x. |8 I7 o5 N
[ 本帖最后由 扁舟 于 2006-9-19 17:25 编辑 ]
理袁律师事务所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10-20 07:24 , Processed in 0.156950 second(s), 9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