埃德蒙顿华人社区-Edmonton China

 找回密码
 注册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HANDY-MANNY

难忘安徽

[复制链接]
鲜花(14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04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追求完美;客户至上,服务到位!
Merry christmas and happy new year.祝所有同胞节日快乐
8 w* x/ Z3 p1 ]- y* x/ X/ o+ i: x  r7 U8 a4 n9 X5 I
www.youtube.com/watch?v=RTtc2pM1boE
# J0 L5 d9 v$ J[url= ► 3:10► 3:10 www.youtube.com/watch?v=RTtc2pM1boE ]Flezi navidad[/url]
鲜花(14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2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HANDY-MANNY 于 2013-12-25 10:51 编辑 " J0 s. Q8 u. E) P# V
; a  I5 ]- X3 F* T; G* ^  ?
  
) {. z7 a/ |4 O% }- t8 s 5 e' `9 Y3 j( J* v
六安瓜片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名茶之一
! ]2 W7 I, L/ U2 O) W: E
! q! h  w  V7 h3 y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六安瓜片”在清朝被列为“贡品”,慈禧太后曾月奉十四两;大文学家曹雪芹旷世之作《红楼梦》入竟有80多处提及,特别是“妙玉品茶(六安瓜片)”一段,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到了近代,“六安瓜片”被指定为中央军委特贡茶,开国总理周恩来同志临终前还念唠着“六安瓜片”;1971年美国前国务卿第一次访华,“六安瓜片”还作为国家级礼品馈赠给外国友人,2007年国家主席胡锦涛参加“俄罗斯中国年”活动并赠送由安徽省六安瓜片茶业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特级六安瓜片”,由此作为中国国礼赠送给俄罗斯总统普京。可见,“六安瓜片”在中国名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的位置。8 G% F/ l0 b- b/ E+ l
  国礼茶证书 “六安瓜片”驰名古今中外,还得惠于其独特的产地、工艺和品质优势。
4 e5 D1 s" `. u5 s  主产地是革命老区金寨县,全县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同时,“六安瓜片”的采摘也与众不同,茶农取自茶枝嫩梢壮叶,因而,叶片肉质醇厚,营养最佳,是我国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
1 a: q$ G$ r( c" ~  “六安瓜片”炒制工具是原始生锅、芒花帚和栗炭,拉火翻烘,人工翻炒,前后达81次,茶叶单片不带梗芽,色泽宝绿,起润有霜,形成汤色澄明绿亮、香气清高、回味悠长等特有品质。正因为如此,“六安瓜片”茶既是消暑解渴的饮品,又是清心明目、提神消乏的良药,更是消食、解毒、美容、去疲劳的保健佳品。1 p+ ?6 G. s/ d) W7 a/ V, t; `1 c4 {
  国家茶叶博物馆馆藏证书 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为了使“六安瓜片”老枝绽新蕾,切实改变其生产工艺简化、规格下降的实际情况,六安市委、市政府从抓品牌、品质、品位入手,强力突出“六安瓜片”产地、工艺和品质的独特优势,进一步发掘“六安瓜片”深厚的历史积淀,使“六安瓜片”这一深待闺中的少女,再一次焕发出青春亮丽的光彩。目前,全市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产品远销日、法、德、美及港澳台等国家和地区,有效地推动了全市经济的发展。  y1 e4 G7 X& l
  六安瓜片的化学成分具有非常的保健作用 。其化学成分是由3.5-7.0% 的无机物和93~96.5%的有机物组成。茶叶中的无机矿质元素约有27种,包括磷、钾、硫、镁、锰、氟、铝、钙、钠、铁、铜、锌、硒等多种。茶叶中的有机化合物主要有蛋白质、脂质、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生物碱、茶多酚、有机酸、色素、香气成分、维生素、皂苷、甾醇等。, z5 z4 N5 l0 M* ]" d
  茶叶中含有20-30% 的叶蛋白,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5%左右。茶叶中含有1.5-4% 的游离氨基酸,种类达20多种,大多是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茶叶中含有25-30% 的碳水化合物,但能溶于茶汤的只有3-4%。茶叶中含有4-5%的脂质,也是人体必需的。, U2 x" E5 d/ {" b0 i
  品茶是高雅、安详、和谐之社会精神的体现。六安瓜片的一般品尝有四个步骤: 尝茶:从干茶的色泽、老嫩、形状,观察茶叶的品质。 闻香:鉴赏茶叶冲泡后散发出清香。观汤:欣赏茶叶在冲泡时上下翻腾、舒展之过程,茶叶溶解情况及茶叶冲泡沉静后的姿态。 品味:品赏茶汤的色泽和滋味。品饮前,先用“高冲、低斟、括沫、淋盖”等传统的方法冲泡。品饮时,用右手食指、拇指按住杯边沿,中指顶住杯底,戏称“三龙护鼎” 品茶工于煎,重在品茶汤的汤花。对茶汤的色、香、味,形以色为主。5 o! U5 I; d7 G, f! W( V0 K
  六安瓜片的选购常识。正常气温年景,新茶一般在谷雨前十天内即可产出;真正叶片营养丰厚的茶草应在谷雨前后几天内。选购品尝“六安瓜片”通常要把握以下几个要点:即从干茶和泡茶两个角度考量茶的“色、香、味、形”。
7 ^1 M' _& `1 @  e' B3 T6 [- Q  一是干茶评赏。望色:通过观望应具备铁青(深度青色)透翠,老嫩、色泽一致,可见烘制到位。闻香:通过嗅闻应具备茶的清香透鼻的香气,尤其是有如烧板栗那种香味或幽香的为上乘;有青草味的说明炒制功夫欠缺。嚼味:通过细嚼应具备头苦尾甜、苦中透甜味觉,略用清水涮口后有一种清爽甜润的感觉。
8 k* N. k# B$ d) Y: |1 i  观形:通过察看应具备片卷顺直、长短相近、粗细匀称的条形,可见形状大小一致、炒功到位。$ a$ `! t6 A' o8 j
  二是干茶发汤品尝。茶具一般选用白瓷茶杯(碗)。以泉水或深井水为佳,没有条件的可选用矿泉水或纯净水等PH值近于中性的水质为适宜。根据茶具容量,放入茶叶适量,清淡适中,不宜过多。为避免片茶原香流离,当今有人主张用开水高冲、缓收、起壶至茶具2/3处加盖稍候片刻(新嫩茶不宜满加盖)。片刻后,即可品鉴。步骤如下:首先闻其香。靠近杯碗口或口面,感觉是否有悠悠的茶叶清香;以其香味浓度体验茶叶的香醇。次是望其色。用碗盖扶动茶叶查看汤色,一般是青汤透绿、清爽爽的,没有一点的浑浊。其叶片颜色一般是谷雨前十天的茶草制作的新茶,泡后叶片颜色有淡青、青色的,不匀称。相近谷雨或谷雨后茶草制作的片茶,泡后叶片颜色一般是青色或深青的,而且匀称,茶汤相应也浓些、若时间稍候一会儿青绿色也深些。再是品其味。通常是先慢喝两口茶汤后,再小呷细细品味,正常都有微苦、清凉、丝丝的甜味;叶片营养生长丰厚的茶草制作的片茶,沏泡的茶汤,往往能够使你明显感觉到茶汤的柔度。四是观其形。干茶开水发汤后,先浮于上层,随着叶片的开汤,叶片一一的自下而上陆续下沉至杯碗底。有原来的条状开发为叶片状,叶片大小近同,片片叠加。
0 l7 \# K* z" |5 x* d5 F  “六安片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一,也是绿茶系列中的一种,更在绿茶家族中占据首要位置。据现代药理学研究成果表明,绿茶有利于预防和抑制癌症;有利于心血管疾病的保健治疗;有利于减肥和清理肠道脂肪;有利于清热除燥、排毒养颜。总之,它带给人们的福音是很多的。
& Q/ V: U/ e  I; {5 Z  六安瓜片的名茶--名史--名人
9 m& n" ?, l8 ~- E5 o  “天下名山,必产灵草,江南地暖,故独宜茶.大江以北,则称六安“.这是名代茶学家许次纡继陆羽<茶经>之后,中国又一部茶叶名著<茶疏>开卷的第一段话.
2 }! _3 X- I4 n  中国是世界茶叶的发源地.六安是中国名茶的生长地之一.六安茶名满天下,在中国的茶叶史上,一直占据显著位置,被世人赞美.被世人品尝.4 R( `& e8 e+ {  q0 E
  [六安瓜片核心生产区域]8 M, G. k$ |5 G- ?0 Y* X  H
  六安瓜片现在已经获得国家质检总局“地理标志产品认证”。并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详细列出了六安瓜片茶原产地保护范围为六安市的26个乡镇。名列第一位的是六安市裕安区石婆店镇。其次,分别为:石板冲乡、独山镇、西河口乡、青山乡,金寨县响洪甸镇、青山镇、燕子河镇、响齐办、天堂寨镇、古碑镇、张冲乡、油坊店乡、长岭乡、槐树湾乡、张畈乡,霍山县佛子岭镇、黑石渡镇、诸佛庵镇、磨子潭镇、漫水河镇、太阳乡、大化坪镇,金安区毛坦厂镇、东河口镇、舒城县晓天镇。
1 |( z' W6 y% c: E  石婆店镇所产的六安瓜片茶无论在形、色、味、香均堪称一绝。是典型的六安瓜片茶核心生产区。镇内有多家专门从事六安瓜片茶生产、加工、销售一体化的企业和厂家。如安徽省六安市徽煌茶厂,六安市金六茶厂,红石春茶厂等。
6 C4 O0 J( Z+ j' A( e0 |0 a  《一》【名茶】 “六安瓜片“,历史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之一,国际著名特种绿茶。象其它中国名茶一样,“六安瓜片”生长在长江以北,靠长江边大边山北麓淠河上游的天然腹地,这里高山环抱,云雾缭绕,青山碧水,竹大成林。是“六安瓜片”的先天性条件。与其他众名茶不同的是“六安瓜片”采制技艺和加工工艺独特。采摘时间必须在“谷雨”前后十天,鲜叶必须长到“开面”时采摘,以保证茶品茶味。早上采,下午“板片”、“去梗”、“去芽”,以“片”去胜。炒制时,分炒生锅、炒熟锅,拉毛火、拉小火、拉大火,竹篓装茶木炭灰,炭火猛烈,火苗盈尺,抬篮走烘,一罩即提,二、三付烘篮,交替进行,一抬一步,边烘边翻,节奏紧扣,配合默契,如跳古舞一般,次数在80次以上,直至起霜有润,清香扑鼻。用专家们的话说“实为一绝”。其外,制作“六安瓜片”的茶树,必须是当地自古以来的“小叶种”,否则就变形走味。请代康熙年间文化殿大学士兼礼部尚书张英(1637—1708 安徽桐城人)所著《聪训齐语.卷一》这样写到:“予少年嗜六安茶,中年饮武夷而甘,后乃知介茶之妙。此三种可以终老,其它不必问矣。介茶如名士,武夷如高士,六安如野土皆可为岁寒之交。六安尤养脾。食饱最宜。”《中国质量报告》1997年5月20日在品味全国十大名茶时称:“六安瓜片既是饮料又是良药,有消食解毒去疲劳之功效。”. b! S! c1 u5 E/ X! @# U' @+ ]
  《二》【名史】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 e4 l+ _/ v3 M7 s' r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著《雨山默谈&#8226;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
2 h  `: t) L; X2 O  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8226;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 K1 o6 p" k$ I# }/ R" o
  《三》【名人】
* G1 Z$ C  c! O4 Z- P   名茶、名史、理所当然的涉及众多古今中外名人。笔者由于知道有限,也不可能把所有都搞清楚,现就所知列举一、二。/ H4 j  @& B' o2 m4 H8 e3 \
  一代皇后慈禧太后,每月方使享用14两。在晚清慈禧膳食单上,也有规定月供瓜片十四两。
( e/ T5 O0 Q% L( b  一代名将叶挺将军,最爱喝的茶是“六安瓜片”。他不仅自己爱品尝,在革命战争年代周恩来第一次喝“六安瓜片”就是叶挺将军送的。& ?* N# T3 ~& a. h; D
  一代伟人周恩来,不仅与叶挺将军有一段“六安瓜片”的情结。在他病重辞世之前,还向喂茶的医护人员说:“我想喝点六安瓜片。”# j, [8 |/ P9 D  n! ?) ^
  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博士,作为美国前总统尼克松特使,一九七一年七月第一次秘密访华,为中美两个大国建交打开大门。回国前国家赠送他一桶“六安瓜片”茶,作为礼品茶。  @) d8 t5 Y/ J0 |1 K
  大别山这块热土,不仅有闻名中外的六安茶,也有闻名中外的里边人。现在仍健在的洪学智、汪永华,据说洪老每年都要喝几斤“六安瓜片茶。刘伯承夫人汪永华老人去年年前回乡看望乡亲,回北京临走时乡亲们送什么也不要,唯独只要了”六安瓜片“。并且说,六安瓜片茶好,刘帅活在最爱喝。
, L  W; a6 r0 R; O/ Z, Z  现代最有名望的中国茶叶专家陈橼、王泽农在他们所著的《中国名茶研究选集》、《中国名茶及其生产特性》书中,对“六安瓜片”评价极高,称之为历史传统著名绿茶。1992年,王泽农作有《满庭芳二阕》:“更喜齐山密林,巍崖下,婉转溪流,得天厚,六安瓜片,甘香润吻喉”赞咏“六安瓜片”。+ u$ B  S1 @/ N3 V8 k5 v' m
  今年芜湖茶博览会上,“六安瓜片”在众名茶中评为“茶王”,其品味无不赞绝。用安徽农业大学茶业系教授詹罗九的话说:六安瓜片的采摘技艺和加工工艺实为中国茶叶烘焙技术之一绝,可以作为制茶技艺之最,申报吉尼斯记录。
8 _3 b' `( N$ f; z: M  六安瓜片之总述
- H& X5 n2 |3 z8 K+ T9 K, F& E  六安瓜片* u. A+ F# H% N. \
  红艳明亮赛霞天 醇郁厚滑味甘鲜 参拾岁月今朝饮 畅吾心神妙生津2 d; |7 h/ v) U
  【综述】 六安瓜片(又称片茶),为绿茶特种茶类,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绿茶之一,绿茶中唯一去梗去芽的片茶。采自当地特有品种,经扳片、剔去嫩芽及茶梗,通过独特的传统加工工艺制成的形似瓜子的片形茶叶。! ~4 C# Q' D& r
  《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茶叶卷):该茶产于安徽六安、金寨、霍山,过去这三县均属六安府所辖,故称为六安瓜片,作贡茶。7 P: O6 y0 |8 t+ E
  齐云山主峰海拔高达800多米,山上峰峦迭翠,土壤肥沃,雨量充沛,终年四季,云雾弥漫。茶树生长在这样日照短且多漫射光的温湿的环境里,朝夕饱受着雾露的滋润,因而茶质优美。
7 W+ f8 v6 B! d4 p- u  外形:单片平展、顺直、匀整,叶边背卷、平展,不带芽梗,形似瓜子,色泽宝绿,叶被白霜,明亮油润。
: F0 U! d! w' Y: J5 E  内质:汤色清澈,香气高长,滋味鲜醇回甘,3 y+ P4 n* s& m- ~0 d
  叶底:黄绿匀高。
9 Y2 D2 s9 b; c# I  【历史】 “六安瓜片”具有悠久的历史底蕴和丰厚的文化内涵。早在唐代,《茶经》就有“庐州六安(茶)”之称;: q5 P  L( k  N& h, f
  据《罗田县志》和《文献通考》载:宋太祖乾德三年(965年)官府曾在麻埠、开顺设立茶站,可见当时已颇具规模。据《六安州志》载:“齐头绝顶常为云雾所封,其上产茶甚壮,而味独冲淡……”。8 m8 E4 a1 U3 W  ]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里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李东阳、萧显、李士实三名士在《咏六安茶》中也多次提及,日“七碗清风自六安”“陆羽旧经遗上品”,予“六安瓜片”以很高的评价;& P! |  k! r( {% Y
  瓜片在清朝初年,被列为“贡品”。据《食品科技》1982年第七期一篇文章介绍:1856年4月27日,咸丰帝的懿嫔(即慈禧)生下了第八代皇帝载淳(即同治)。咸丰帝闻知此事,喜不自胜,便当即谕旨:“懿嫔著封为懿妃”。按照宫中规定,慈禧从此便可享受更高一级的生活待遇。于是,在她的饮食规定中就有:每月供给“齐山云雾”瓜片茶叶十四两。' Q& x% B$ A! M3 h0 o8 `
  有诗叹道:“催贡文移下官府,那管山寒芽未吐。焙成粒粒似莲心,谁知侬比莲心苦。”另有一首《竹枝词》描绘了当年贡茶的情景:“春雷昨夜报纤芽,雀舌银针尽内衙。柳外龙旗喧鼓吹,香风一路贡新茶。”9 w3 Y9 M/ Z# ~9 N
  曹雪芹《红楼梦》有80多处提及,第41回,妙玉烹茶给林黛玉、贾宝玉和薛宝钗,因为林黛玉分不出烹茶的水是雨水还是雪水遭到了妙玉的嘲笑,妙玉说:这水是五年前从梅花上收集的雪,放入瓮中埋在地下,是专门用来烹茶用的。
6 N* w, G' V6 Q7 h8 o1 @4 ]  《人民日报》曾刊载过这样的消息:我们敬爱的周总理生前喜饮六安瓜片,在弥留之际,还要医务人员泡杯六安瓜片留香。
7 G" y# y6 i  y7 a  【现状】
/ D3 A, c5 w1 }4 P, p  解放后,瓜片产值增长了2.7倍,均价提高25%。近年来,“六安瓜片”经历了一系列的潮起潮落,其产量曾一度严重滑坡,目前,六安已拥有天然优质的“六安瓜片”茶园30万亩,开发出“六安瓜片”三品十级等系列,年产报品、精品“六安瓜片”达3万余公斤。现在,金寨县已是全国100个、全省13个重点产茶基地之一。瓜片茶是金寨县的传统保茶,而“齐山云雾”则名占魁首。
# [  D( H* K8 }. ^  【存储】* R. }* e6 E: T* m5 c
  六安瓜片的贮存,与品质的高下密切相关。要求干燥密封。目前,普遍采用镀锌铁皮茶桶包装。每桶装干茶25千克左右。老火茶下烘后趁热踩桶,用锡焊封。3 t1 P/ h8 R- g
  【产地】+ S6 s7 \& X/ O
  主产地是六安市裕安区,金寨县这里地处大别山北麓,高山环抱,云雾缭绕,气候温和,生态植被良好,是真正大自然中孕育成的绿色饮品。" y( i5 p0 ~8 u" p7 T! {9 s, A; {
  六安茶之主要产区位于安徽省六安地区,其中以六安、金寨、霍山三县所产之品质最佳,尤以金寨齐云山周围的瓜片为珍品,故金寨产的瓜片又名为“齐山云雾”。' t5 {5 f7 n7 g3 \$ K$ ]
  六安茶文----六安瓜片独特工艺
% k  ]+ ?# V7 S, t+ W% q  六安瓜片宛如瓜子的外形,宝绿润亮的色泽,黄绿清澈的汤色,清芬扑鼻中别具一格。我国许多著名的茶叶学者,在品评是认为,制作瓜片茶鲜叶质地较其他名茶粗老,但其品质却如此独特,究其原因,除了大别山深处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生长环境、富饶多彩的品种资源外,千百年来劳动人民在实践中发挥才智所创造的采制工艺是一个重要因素。
+ |; _+ P5 _  P) @0 Z* d1 U+ H  人们总结六安瓜片传统的采制工艺有四个独特之处:
+ d7 c2 Y+ [/ H- F  一是摘茶等到“开面”。即新梢长到一芽三、四叶时开面,叶片生长基本成熟,内含物丰富,成茶香气高。( N3 q% D. w$ P- f: M
  二是鲜叶要扳片,采摘回来的鲜叶,经过摊凉、散热、再进行手工扳片,将每一枝芽叶的叶片与嫩芽、枝梗分开,嫩芽炒“银针”,茶梗炒“针把”叶片分老嫩片,炒制“瓜片”。扳片在我国绿茶初制工艺虽独一无二,最为科学的一道工序。扳片的好处,既可以摘去叶片,分开老嫩,除杂支劣,保持品质纯一卫生,又可以通过扳片起萎作用,利于叶内多酚类化合物几蛋白质、醣类物质转化,提高成茶滋味和香气。
. p9 p! o* `9 n$ _  u' s# V  三是老嫩分开炒,炒片分生锅和熟锅,每次投鲜叶一两至二两。生锅高温翻抖杀青,熟锅低温炒拍成形。/ J7 ]5 s& N: K4 f. T  X0 m
  四是碳火拉老火。炒后的湿坯茶经过毛火、小火、混堆、拣剔,再拉老火至足干。拉老火是片茶成形、显霜、发香的关键工序,人称“一绝”。拉老火采用木炭,明火快烘,烘时由两人抬烘笼,上烘2—3秒种翻动一次,上下抬烘70—80次即成。有人形容其“火光冲天,热浪滚滚,抬上抬下,以火攻茶”,成为一道引人入胜的景观。! q- [; b3 o7 v( ^" b8 h9 f1 R3 C
  六安瓜片 - 历史渊源
: E3 @4 u9 F  S) s) Z0 v4 m: V  六安产茶,始于秦汉。唐宋年间,茶产甚丰。明清年间,有三百年的贡茶历史。解放后相当一段时间“六安瓜片”为中央军委特贡茶。
& M7 G- h5 O: N$ Q0 P% F" j  六安茶的历史记载,明清年间最为昌盛。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在其著《农政全书》中称“六安州之片茶,为茶之极品”。明代陈霆其著《雨山默谈&#8226;卷九》(1539)称:“六安茶为天下第一。有司包贡之余,例馈权贵与朝士之故旧者”。明代大学者李东阳、箫显、李士实三名士玉堂联句《咏六安茶》:“七碗清风自里边,每随佳兴入诗坛。纤芽出土春雷动,活火当炉夜雪残。陆羽旧经遗上品,高阳醉客避清欢。何时一酌中霖水?重试君漠小风团!”在世面广为流传。其外,明代名著《金瓶梅》、清代名著《红楼梦》均有六安茶记述。# H4 `  U0 J# H4 V" T9 l
  六安贡茶的历史,始于明嘉靖三十六年(1557)武夷茶罢贡后,到清&#8226;咸丰年间(1851-1861)贡茶制度终结。历经两个朝代几十位皇帝。是历史上十余处贡茶中最长的。0 G6 X" Q# O; J* C% Y1 d3 Z
  “唐、宋史志,皆云寿州产茶,盖以其时盛唐、霍山隶寿州、隶安丰军也。今土人云:寿州向亦产茶,名云雾者最佳,可以消融积滞,涤除沉菏……”(清道光《寿州志》)。盛唐县为今六安县,可见六安茶是唐代以来就为人所知的名茶之—。
$ |5 Z  G% E5 \  六安瓜片的历史渊源,史料尚无考证,多年来许多茶叶工作者寻根溯源,略有所获。较为可信的传说有两。一是说,1905年前后,六安茶行一评茶师,从收购的绿大茶中拣取嫩叶,剔除梗枝,作为新产品应市,获得成功。消息不胫而走,金寨麻埠的茶行,闻风而动,雇用茶工,如法采制,并起名“蜂翅”(意为蜂翅)。此举又启发了当地一家茶行,在齐头山的后冲,把采回的鲜叶剔除梗芽,并将嫩叶、老叶分开炒制,结果成茶的色、香、味、形均使“峰翅”相形见绌。于是附近茶农竞相学习,纷纷仿制。这种片状茶叶形似葵花子,遂称“瓜子片”。以后即叫成了“瓜片”。
8 K6 X9 w7 J" X8 l  六安瓜片功效
! L9 C: j9 {. n# Z  {" }. _  1.六安瓜片是所有绿茶当中营养价值最高的茶叶,因为全是叶片茶生长周期长,茶叶的光合作用时间长,茶叶积蓄的养分多。
: ]4 D' R6 f2 b2 j0 H  2.六安瓜片抗衰老 5 ]4 c; h1 e9 X* H, ?8 A
  六安瓜片所含的抗氧化剂有助于抵抗老化。因为人体新陈代谢的过程,如果过氧化,会产生大量自由基,容易老化,也会使细胞受伤。SOD(超氧化物歧化)是自由基清除剂,能有效清除过剩自由基,阻止自由基对人体的损伤。六安瓜片中的儿茶素能显著提高SOD的活性,清除自由基。
& {; C% l0 c0 r2 \6 }: G4 J  3.六安瓜片抗菌/ }( g; e& U0 Z$ p8 b& J
  研究显示,六安瓜片中儿茶素对引起人体致病的部分细菌有抑制效果,同时又不致伤害肠内有益菌的繁衍,因此六安瓜片具备整肠的功能。: t5 D- E& D% V, W# P3 o
  4.六安瓜片降血脂5 y5 e0 A8 j1 K6 w0 G
  科学家做的动物实验表明,茶中的儿茶素能降低血浆中总胆固醇、游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以及三酸甘油酯之量,同时可以增加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对人体的实验表明有抑制血小板凝集、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率的功效。六安瓜片含有黄酮醇类,有抗氧化作用,亦可防止血液凝块及血小板成团,降低心血管疾病。
1 ^) v8 o. H* W5 g7 S+ M  5.六安瓜片瘦身减脂" A) ?) J" ?' m% k" i8 O. P
  六安瓜片含有茶碱及咖啡因,可以经由许多作用活化蛋白质激酶及三酸甘油酯解脂酶,减少脂肪细胞堆积,因此达到减肥功效。
) |6 V- z  U1 j0 y8 m  6.六安瓜片防龋齿、清口臭( t' C* h3 J. x6 [( a. z+ a
  六安瓜片含有氟,其中儿茶素可以抑制生龋菌作用,减少牙菌斑及牙周炎的发生。茶所含的单宁酸,具有杀菌作用,能阻止食物渣屑繁殖细菌,故可以有效防止口臭。
3 Y3 S, D  ]8 @% q  7.六安瓜片防癌
- Q( j5 J: h2 Q$ P/ v$ p4 U  六安瓜片对某些癌症有抑制作用,但其原理皆限于推论阶段。对防癌症的发生,多喝茶必然是有其正向的鼓励作用。. A' K: J6 K! N# t" [! H
  8.六安瓜片美白及防紫外线作用
  L- T' [; R7 n1 N. T  专家们在动物实验中发现,六安瓜片中的儿茶素类物质能抗UV-B所引发之皮肤癌。* _2 U1 }# R/ I0 @
  9.六安瓜片可改善消化不良情况
4 ^- S' h5 e- z$ H8 V% Q- G  近年的研究报告显示,六安瓜片能够帮助改善消化不良的情况,比如由细菌引起的急性腹泻,可喝一点六安瓜片减轻病况。
9 s5 s- Z5 W! ~7 J' {. G1 \: t! @$ P  六安瓜片的冲泡方法
, S! G8 X' X2 e# @* Q1 X  六安瓜片一般都采用两次冲泡的方法,先用少许的水温润茶叶,当然水温一般在80℃因为春茶的叶比较嫩,如果用100℃来冲泡就会使茶叶受损,茶汤变黄,味道也就成了苦涩味,“摇香”能使茶叶香气充分发挥,使茶叶中的内含物充分溶解到茶汤里。
4 v+ h: {7 M& C3 ?1 U  待茶汤凉至适口,品尝茶汤滋味,宜小口品啜,缓慢吞咽,让茶汤与舌头味蕾充分接触,细细领略名茶的风韵。此时舌与鼻并用,可从茶汤中品出嫩茶香气,顿觉沁人心脾。此谓一开茶,着重品尝茶的头开鲜味与茶香,饮至杯中茶汤尚余三分之一水量时(不宜一开全部饮干),再续加开水,谓之二开茶。如若泡饮茶叶肥壮的名茶,二开茶汤正浓,饮后舌本回甘,余味无穷,齿颊留香,身心舒畅。饮至三开,一般茶味已淡,续水再饮就显得淡薄无味了。
' C) E7 d  ~) d, b% H  【炒制工序祥解】
7 u5 U# [; m' r9 `4 l9 _- L  六安瓜片的第一道工序就是采摘,标准为多采一芽二叶,可略带少许一芽三四叶;第二道工序为摘片,将采来的鲜叶与茶梗分开,摘片时要将断梢上的第一叶到第三四叶和茶芽用手一一摘下,随摘随炒。第一叶制“提片”,二叶制“瓜片”,三叶制或四叶制“梅片”,芽制“银针”;第三道工序的技术关键是在于把叶片炒开。炒片起锅后再烘片,每次烘叶量仅2-3两,先“拉小火”,再“拉老火”,直到叶片白霜显露,色泽翠绿均匀,茶香充分发挥时趁热装入容器密封储存。其独特处是无法用机械,必须采用传统工艺,工具是生锅、熟锅和竹丝帚或芒花帚。炒制时,每次投鲜叶100克左右,翻炒1—2分钟,叶片变软,色泽变暗时,转至熟锅,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六安瓜片的颜色、香味之所以与其它茶叶不一样,其奥妙主要在于拉毛火、拉小火、拉老火。拉毛火时,均用精选栗炭,每烘笼投2—3斤,烘到八九成干时,拣去黄片、 漂 片、红筋、老叶等。拉毛火的后一天开始拉小火,每烘笼投叶5—6斤,火温不宜太高,烘到足干。拉老火, 场面很大,木炭通红,火焰冲天,两个人抬着烘笼烘上3—5秒钟.拾下翻茶,如此这般,连续翻烘81次.直至叶片绿中带霜.趁热装桶密封。这样,六安瓜片就形成了特殊的色、香、味、形。 果如宋代梅尧臣《茗赋》所言:“当此时也,女废蚕织,男废农耕,夜不得息,昼不得停”。
' m9 X, w0 h3 P6 U# u8 d1 g  生锅与熟锅:炒茶锅口径约70厘米,呈30度倾斜,两锅相邻,一生—熟。生锅温度100℃左右,熟锅稍低,投叶量约100克,嫩片酌减,老叶稍增。鲜叶下锅后用竹丝帚或芦花帚翻炒1—2分钟,主要起杀青作用,炒至叶片变软时,将生锅叶扫入熟锅,整理条形,边炒边拍,使叶子逐渐成为片状,用力大小视鲜叶嫩度不同而异。嫩叶要提炒轻翻,帚把放松,以保色保形。炒老叶则帚把要带紧,以轻拍成片。炒至叶子基本定型,含水率30%左右时即可出锅,及时上烘。
( f' O  ?( Z( I0 H2 H8 }  毛火:用烘笼炭火,每笼投叶约1.5公斤,烘顶温度100℃左右,烘到八、九成干即可。拣去黄片、漂叶、红筋、老叶后,将嫩片、老片混匀。' [3 f' q* U8 T0 ?) b9 [; ~. T
  小火:最迟在毛火后一天进行,每笼投叶2.5—3公斤,火温不宜太高,烘至接近足干即可。
1 n3 D; e2 |3 p" ~# V- M  老火:又叫拉老火,是最后一次烘焙,对形成特殊的色、香、味、形影响极大。老火要求火温高,火势猛。木炭要先排齐挤紧,烧旺烧匀,火焰冲天。每笼投叶3—4公斤,由二人抬烘笼在炭火上烘焙2—3秒钟,即抬下翻茶,依此抬上抬下,边烘边翻。为充分利用炭火,可2—3只烘笼轮流上烘。热浪滚滚,人流不息,实为我国茶叶烘焙技术中别具一格的“火功”。每烘笼茶叶要烘翻五、六十次以上,烘笼拉来拉击,一个烘焙工一天要走十多公里。直烘至叶片绿中带霜时即可下烘,趁热装入铁筒,分层踩紧,加盖
& Z) X, s  w* f2 U0 }' \2 [' T
_10032316171015.jpg
10032316292525.jpg
鲜花(14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32 | 显示全部楼层
中秋偷菜不算偷——大别山地区中秋节的奇特民俗
3 h! i* r0 Z0 e& I3 r! @) `  
. a0 v1 w& A; w* b, b) o) w   
1 _* v+ r& J* Y/ O1 G   中秋节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它历史悠久,影响深远,由于我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除了赏月、拜月、吃月饼、大团圆等比较广泛的习俗外,大别山地区还有一些区域性的特殊习俗。
0 \2 I$ A0 x" W  摸秋:在大别山地区,流行“摸秋”习俗。据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随笔》中记载:“女伴秋夜出游,各于瓜田摘瓜归,为宜男兆,名曰摸秋。”那些结婚后未生育的女子,中秋之夜会乘着月光,在小姑子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别人家的田中去偷摘瓜豆。因为民间相传,摸到南瓜的,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也称“娥眉豆”。民间有句俗语,“八月半摸秋不算偷。” 而这一夜,瓜豆之主非但不责怪“偷摘”者,反而以此为乐。
3 ]+ p1 s, B4 y# i  每到中秋这天,山民们吃罢晚饭,便三三两两,踏着月光,循着香气,或上山、或下地“摸秋”。山坡、河谷、丛林、草莽、田间、地头不是果就是瓜,还有花生、田薯。摸着什么,就吃个痛快,生吃行,野外烤着吃也行,直到夜深人静,大家才陆陆续续开心地回家,哪个人吃得痛快、可口,谁就要高兴几天。
0 V$ d2 i/ s! Q( P3 r, `$ d  “摸秋”习俗,是六安地区的农村的中秋节最大的特点,就在圆月当空的中秋节,小孩子们(无论男孩女孩),偷偷潜入农田内,偷摘瓜果蔬菜,摘不同的蔬菜有不同的好兆头。 - T: p1 `! R' y2 E( D+ N9 ]4 A

2 c- O( Y5 ]" H( l
鲜花(146) 鸡蛋(0)
 楼主| 发表于 2013-12-25 10:48 | 显示全部楼层
老杨团队 追求完美
本帖最后由 HANDY-MANNY 于 2013-12-25 11:02 编辑 / w' H8 A& R# G$ X: ^2 O

# ~" F! l9 a2 B祁门红茶是国家级历史名茶,中国十大经典名茶之一。/ |- Y' ?. E; E

0 {9 G" {' C: ?( b' ^* u( P9 ^$ Y# t% a- Z
祁门工夫红茶$ W2 ]# i) M# `5 r/ U
祁门红茶,又称祁门工夫红茶,是一种具有酒香和果味的红茶,出产于中国中部的安徽祁门县,简称祁红。祁门红茶是中国十大名茶之中唯一的红茶,与印度的大吉岭红茶、斯里兰卡的乌伐红茶一同被誉为世界三大高香名茶。9 N2 \/ s9 ]1 [  W$ h, Y
1 f! O: |; _& e9 i
祁门红茶首次出现是在清朝光绪年间。在这之前,在安徽省只制作绿茶,有“安绿”之称。光绪元年(1875年),黟县人余干臣从福建罢官回籍开设茶庄,学会了制作红茶的秘诀,即在制作初期加入一道特殊的发酵工序,使茶叶的叶底和茶汤呈现红色,因此得名“红茶”。结果制作出来的红茶大受欢迎,超出了他的预期,并很快就在英国流行起来,成为混合茶英式早餐茶最主要的成分,也成为伯爵茶的基茶,并认为是高贵身份的象征。1915年在巴拿马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祁门红茶获得了金质奖章。" R( p- r9 N9 u2 |2 q
, J; G+ g- Q0 b. B
祁门红茶有水果的香味,有松木的味道(像正山小种)和花香,但又不像大吉岭红茶的香味那么绚丽,因此也被称为“祁门香”。祁门红茶的咖啡因含量比阿萨姆红茶低。由于气候与土壤的原因,制作〖祁门红茶〗的最佳茶草是取自祁门南乡〖溶口〗至西乡〖历口〗一带。) m& N( s* F' t
& K+ u- f. u; B4 x. a
通常祁门红茶适合于不加奶和糖的清饮,但是加奶饮用也不减茶香。祁门红茶被认为是最适合用作下午茶和睡前茶的茶种之一。4 ?9 X! [/ ~8 {+ I
( W% D* U; o1 g/ w3 L" x
1980年代以后,祁门红茶多次获得中国国家级奖章,并成为中国政府招待外国宾客和中国茶叶出口的重要茶种,主要出口国为英国。但1990年代以来,祁门红茶受到广泛批评。批评者认为,由于原料和加工等方面以及恶性竞争的原因,祁门红茶的品质有所下降,出于经济原因,当地很多茶商甚至只用茶季末期的茶草制作红茶,同时由于品牌保护和监管不力,一些仿冒产品充斥市场。在这种压力下,当地政府采取了改良品质、扶持龙头企业、加强原产地认证和商标注册等措施促进红茶生产。5 C# ?- X- f/ `, _3 d% C
red tea.png
7229691_084147810000_2.jpg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联系我们|小黑屋|手机版|Archiver|埃德蒙顿中文网

GMT-7, 2025-8-29 14:20 , Processed in 0.119451 second(s), 12 queries , Gzip On, APC On.

Powered by Discuz! X3.4

Copyright © 2001-2021, Tencent Clou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