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15)  鸡蛋( 0)
|
从沟通到表达
$ ]7 B2 o: ?: J1 q) L9 A1 c I# x; w. l" Q+ `1 P0 ?
傅佩荣 http://blog.sina.com.cn/fupeirong 2011-08-28 06:18:19& c+ O+ K/ c& A8 S
4 e1 a4 K$ \7 i0 v7 s* U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念、感受与意愿,并且只要有机会,都想与别人交流互动,希望引发共鸣,产生共识。交流的方法很多,最直接也最有效的是说话。
, ]" E4 D7 \& l8 Q9 o @8 E- Z* q& f
1 b% J% ?5 E" o( V% p J% @ ( c* c4 T5 W# ` K
$ |5 |+ l/ V6 u6 J" |" e1 x
说话人人都会,不过要想说得好却不是易事。孔子教导自己的儿子“不学诗,无以言”。意即:如果没有学好诗经,说话就没有凭借。古人说话,喜欢引用诗经,因为那样显得文雅而委婉,避开口舌之争,以含蓄方式表明立场。不学诗经,固然说话不易得体;但是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学,就没有什么好计较了。正如一位英国作家所云,今日若熟读莎士比亚,反而找不到可以说话的人了。
- x! s' r! i0 M! L+ r1 `0 B0 a5 M
9 M& k2 T! B5 s0 \1 Y/ c
: B: a- k' K: w+ R! V6 Q! l7 O' O) o" T0 Z0 D
那么,一般人要如何说话呢?孔子的学生之中有“言语科”,他对说话自有一番指示,他说:“言未及之而言,谓之躁;言及之而不言,谓之隐;未见颜色而言,谓之瞽。”不到该说时就说,称为急躁;到了该说时不说,称为隐瞒;没看别人脸色就说,称为眼瞎。这三个毛病都涉及判断,由此可见说话必须理性而冷静;由此亦可见,说话是一种修养,值得下一番工夫。
+ U9 ]( R- B! d7 [0 I, T
1 ~0 _0 r: U& @6 f; c + z0 q8 d4 @& {0 {
$ x. b/ w) x. @一,说话首重诚意+ |8 U r5 @. _. W% }' [# b
) H k. w) U9 R" |0 J4 ?所谓诚意,是指反映真实与愿意实践。在反映真实方面,老子说:“信言不美,美言不信。”(八十一章)意即:实在的话不动听,动听的话不实在。因此,说话不必加油添醋。《庄子‧人间世》提醒人说话谨慎,他说:言语即是风波,传达言语则有得失。风波容易产生动荡,得失容易带来危险,所以忿怒的发作没有别的原因,都是由于巧言善辩。
* B. q4 h k# [2 n/ P1 T( L, p, @7 V# c7 G' z6 B" q0 J
b# Z+ A5 }4 x+ t9 c/ N* k4 A
$ `7 F6 `; M) Q我们今日还在使用“溢美之言”与“溢恶之言”,也出于庄子的观察。他在〈渔父〉还有“八疵”之说,指出人有八种毛病,其中至少六种皆与说话有关。这八疵是:不是自己的事却要去管,叫做包揽;没有人理会却还要进言,叫做逞舌;揣摩别人的心意来说话,叫做谄媚;不分辨是非就说话,叫做阿谀;喜欢说别人的坏话,叫做谗言;挑拨朋友,离间亲人,叫做贼害;称赞出于狡诈虚伪,藉此诋毁别人,叫作邪恶;不分辨善恶,两边都讨好,暗中获取自己的利益,叫作阴险。由此可见,光是以说话为“反映真实”,就很难做到了。孔子强调“刚毅木讷,近仁。”(《论语‧子路》)其中所谓的“木讷”,正是出于类似的考虑。
$ |5 X6 X$ X% F+ v1 l) g
5 J6 b- s5 z S0 g$ V, C
" ~7 H: q% \3 Z5 W1 y# U
+ J4 {+ D! `9 Q9 M! R- @- E- C 不仅如此,说话还包含“愿意实践”在内。孔子的学生列名于“言语科”的有宰我与子贡。这二人既聪明又能说话,但是这项优点也带来了相应的缺点。孔子对子贡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先做到你要说的话,然后再去说出来。一般人先说再做,其实符合常理,但是子贡口才好,容易让人以为他已经做到他所说的话。更明显的例子是宰我。在“宰予昼寝”章中,孔子十分感慨,他看到宰我的表现之后,感叹说:“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于予与改是。”(《论语‧公冶长》原来孔子以为人人都像他一样,说了话就会实践,所以也犯了轻易相信别人的毛病;现在因为宰我的事件,他才觉悟:应该听其言而观其行。/ `8 k8 Q# z7 H: z' T
) F7 D1 E( S f; B0 U8 {) S
因此,说话时能做到“反映真实”与“愿意实践”这两点,才算符合诚意的要求。8 J; I# U$ H& r' u6 N) z9 J" i$ ~
% `, t0 A# R7 P+ E+ m
( P3 H0 `. o) G, k' S9 F9 b1 x
( y: L9 P( m3 Z! o( S. J) ]" b二,善于使用比喻+ J9 I/ ^. m9 b8 y! n. @& Y
& U) X1 |7 c9 x; |9 y6 N
根据统计,子贡在《论语》中出现三十六次,仅次于子路的四十次。依此可说孔子的三大弟子是子路、子贡与颜回。当然,颜回在德行与好学这两方面都独占鳌头,也是孔子最欣赏的弟子,他出现的次数排第三,但重要性却无疑排第一。颜回与子路不以口才见长,想学习说话就要参考子贡的表现了。, i. }( t+ d# y9 Y2 j1 I& G
1 c9 u1 `2 o( @& M
0 F% o' t6 F& q. x; N/ k/ J1 r
# G* v( m L. W5 k" N5 I* S% T 子贡看到老师在德行、学问、能力方面皆有过人表现,就想探知老师是否愿意出来做官造福百姓。他对孔子说:“假设这里有一块美玉,是把它藏在柜子里面呢?还是找个识货的商人卖了呢?”孔子说:“卖了吧,卖了吧!我是在等待识货的商人呢!”(《论语‧子罕》)这一段师生问答,使用了巧妙的比喻,而避开了直接讨论可能产生的尴尬。如果换了是我们,可能直接问:“老师想要做官吗?”那不是浅白得很无趣吗?不知书都念到哪里去了,竟无含蓄的美感!当然,这也需要高明的老师来搭配,不然在子贡提问之后,孔子如果说:“拿美玉来我看看!”那不是更煞风景吗?. ]3 S$ r# f8 J2 t3 P" ` }
! ?8 f/ ?' F( I/ W% ? : ^9 d5 |1 H t/ A' M ], Q# K
7 e( t5 o4 d0 c" w( y$ q
可惜的是,孔子很难找到有眼光的政治领袖。他带着学生到卫国,冉有想知道老师会不会出来做卫君的官。他让子贡去提问。子贡进入屋中所问的不是“老师要不要出来做官?”而是:“老师认为伯夷、叔齐是怎么样的人?”孔子说:“他们是古代的贤人。”子贡再问:“他们会不会抱怨自己的遭遇呢?”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仁,还抱怨什么呢?”谈话到此为止,子贡就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在卫国做官!”事实上,整段师生对话从头到尾都没有提及这个问题,但是子贡已经明白老师的立场了。使用比喻能到这种境界,实在让人佩服。
) g( M! s$ G% G M: n ^% N1 L' S' \. I, }5 V% _
5 d" G- V( g" H7 d# Z0 u& V! E% M+ h! D3 {: y* R% r
不过,谈到说话使用比喻,进而使用寓言,最令人印象深刻的自然是道家的庄子了。他生在乱世而选择过平静但贫困的生活,魏王说他形容委靡时,他把自己比喻为猿猴,因为处在多刺的树丛中,只好小心谨慎,瞻前顾后,无法大显身手。然后话锋一转:“现在处在昏君乱臣的时代,要想不委靡,怎么可能呢?”
+ a1 p* U I" ~
( K8 q, ?( P& e; R 2 R/ P& L: `5 p9 a0 J
1 @" E9 E. f9 L9 Q
当他向老同学借米而听到推托之词时,不禁脸色一变,然后随口讲了一则“鲫鱼求水”的寓言,其中的鲫鱼也因为所求不遂而变了脸色,并且说:“那还不如早些到鱼干铺找我算了!”3 U/ d% q' E. A/ v. x
6 d. U9 R& X9 H$ k. @
7 X3 H$ H: E9 M- F( H" O( I6 B- i. h. F. z: m. l
他想告诉世人养生的道理,就讲了“庖丁解牛”的寓言,希望我们能够“依乎天理,因其固然”(依循一物自然的条理,顺着它本来的结构),看准世间处处有生机,而活得“游刃有余”。& A- }; ~" M- o: _2 }! @5 t
5 ]5 D* [ K3 Z9 D A' O, Z / r/ m6 {' @ y- r8 w4 y2 l
0 I" C) C3 o1 A6 r7 P) H/ M 为了说明人需要道,因为道是万物的来源与归宿,并且一切都在道的怀抱中,庄子用“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来作比喻,让人想象「如鱼得水」的自在意趣,那么何不学习悟道呢?
: v9 ~/ T! v, {$ v2 p- N1 {2 K, [, m. `; a! {
. r2 S/ X) k2 d% F7 k
# O( }& {; B b 《庄子》一书充满比喻与寓言,但归结于道家的基本立场。因此,学习说话还是不能忽略真正的重点:要有一套完整的思想。
: p: x+ ?1 R z' z0 U
; l' r+ ?5 @% [* u- `8 ^7 p' m * [2 @7 t6 k3 M0 S
! ?: ?+ q) Z' J' v+ q0 a三,结语:先求澄清概念) G, Q: C3 T1 z6 m5 c
! @2 v- D; @! x! E- C) H 学哲学不容易,当哲学家更是困难,但是人既然每天都在说话,就必须练习做到一点:澄清自己的概念。在与人沟通时,不可预设别人都明白我的意思。譬如,我对朋友说:“你这样想是正确的。”我应该说明:何谓正确?它的判断标准是什么?这个标准是谁定的?如果无法如此说明,就应该说得清楚一些,在前面加上三个字:“我认为”。养成这种说话习惯,就会减少许多口舌之争,化解许多不必要的误会与困扰。
' R- a" Z I% L$ D. `0 J2 ^3 e8 j8 E2 u M$ n% _
1 _3 G* Z8 g1 R3 Q% o: r) ^
; A- X2 |2 a; _5 s7 i
“沟通”经常是一对一,或者一人对少数人;而“表达”则往往是一人对许多人,并且是在公众的场合进行。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从来不做公开演讲,因为这一类表达所能激发的经常是情绪反应多于理性思考。“知病不病”,今天的人从事演讲活动时,只要知道这个缺点,就可以预先防范。我在演讲时,总是提醒自己:要把听众当成一个人,我是在面对这个人说话,因此所说的话必须既有诚意又能使用比喻。同时,说话是为了什么目的,也须清楚界定。《易经》有个颐卦,卦象是山雷颐,有如一张口,六爻有三爻为凶,提醒我们“慎言语,节饮食”,因为病从口入,祸从口出。人生来就会说话,但要说得好却需要长期的修练。
, E, r& ~% R6 z& P4 o1 I. m, q9 E% N, @0 i/ q
0 h |: t- H) ^, h6 T1 r2 @) ~, M3 Q# [* g7 S* R
. ^; y+ [. u& |6 N" I7 x
; b% B/ r. X9 c% C' k. n& k
本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4a57bcc90102dt9z.html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