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鲜花( 0)  鸡蛋( 0)
|
幼儿在遇到困难的时候不能积极尝试和面对表现出生气和沮丧。(Honig 2002); d5 c6 A! ?6 O# M5 M6 [2 h# A( @
* y; c9 Q; M8 J' P1 N学龄儿童总是欺负其他孩子,总是坚持自己的玩法,不能和别的孩子共同玩耍。(Troy & Sroufe 1987)/ i% r5 u+ V3 Y5 n0 ~7 t* u( g
$ Q" l" ]. a+ N5 E4 s; X
11岁的孩子在参加夏令营时不能很快结交新的朋友。(Elicker, Englund, & Sroufe 1992)/ Y2 S# M1 O: t, q# V
% f7 b7 j# |. U9 I谈恋爱的时候过分嫉妒,过分依赖,频繁恋爱分手或者同时结交多个浪漫伴侣。(Hazan & Shaver 1987)/ d5 l6 g" c9 }
7 U8 { j" U6 f9 v/ R5 k研究表明,出现以上这些状况都可以追溯到婴幼儿时期没有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让孩子懂得爱与被爱,让孩子明白这个世界并不是黑色或白色,好的或坏的。建立了安全依恋关系的人不会要求其他人是完美的,他们会理解人性的复杂。他们遇到不好的感情经历懂得如何面对,如何继续生活而不是不停抱怨。(Honig 2002) 当我看到这些研究和这些文字的时候,很受震撼。作为父母,我们关心孩子的智力发育似乎远远胜过关心他们的情感需求,我们会想尽一切办法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们会忽略孩子自己的感受,因为作为父母我们没有教育自己去观察孩子、理解孩子、尊重孩子,给孩子足够的时间和足够的爱让孩子成长。当孩子在学习时遇到困难退缩、当孩子不能与其他孩子正常交往、当孩子不懂得如何爱与被爱的时候,父母是否知道这些其实根源于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情感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呢?这些问题是不是比孩子的智力发育更加重要呢?
; J: T W9 b6 ?" j5 Z. z6 E8 f
# }% U, T5 I& a- tMary Ainsworth的观察记录方法为依恋关系的理论雏形奠定了基础,后人在这个基础上不断完善这个理论,将依恋关系分成了四种类型:" O& _+ j& o+ J
4 `2 r6 K! [5 B, _6 I安全的依恋关系(Secure Attachment)% Y. M7 e* H4 W, ^0 k
! \, _) G$ x5 T2 V5 M% A L
回避的依恋关系(Avoidant Attachment)7 b7 b0 ~2 v" t! F. y, I/ ~4 u
% @- [/ X$ ~6 R矛盾的依恋关系 (Ambivalent/Resistant Attachment)
9 x$ |% }+ A% w1 ?- H+ d( J7 _8 a. y
紊乱的依恋关系 (Disorganized Attachment)
, P' ]. q `0 X; Z' K0 v6 j$ F& Y+ y+ v+ X5 n. A
当孩子的看护人可以始终及时用合适的方法回应孩子的需求时,孩子与看护人之间就可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
2 [/ r& K3 {4 P
* |# V$ W c% S* K8 G- }孩子的看护人对孩子的苦恼没有反应,制止孩子哭,只让孩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这种情况下,孩子与看护人之间会产生回避的依恋关系。
$ h4 Y4 U& X j d0 c3 J% u) O( P
孩子的看护人对孩子的反应不一致,有时忽略孩子,有时回应孩子,通常在孩子对看护人表示依恋时,看护人才有回应,这种情况下,孩子与看护人之间会建立矛盾的依恋关系。
0 m* S% c+ v8 K
( o' y B4 M7 |( {4 e$ a孩子的看护人恐吓、干扰、阻止、否定孩子的行为等,通常与各种形式的虐待有关,这种情况下,孩子与看护人之间会建立紊乱的依恋关系。
, ^$ _, Z0 @3 w( v! B
" Y8 {1 e. Q! Q4 u更多关于依恋关系的内容,请参考:http://en.wikipedia.org/wiki/Attachment_theory
6 f6 k7 U0 H! [( a3 }- C6 d$ f3 {+ h7 x& X* q
( I3 P' X( \6 @& d( G, p* v S$ E
0 G; ^4 T- _ n# W; K3 _: S
父母应该都是爱孩子的,但爱的不同方法让孩子有了不同的情感发育途径,就像恋爱婚姻关系,我们深爱对方但如果爱的方法不对也会让对方痛苦万分。父母对待孩子的行为很大程度上受到父母本人情感经历的影响,缺乏安全依恋关系的父母往往很难与自己的孩子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首先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父母来说更加重要。" ]5 T; B, Q9 @- z& P( f
6 F5 o- M! B- \6 g2 W& \ 9 O% x: i( X+ o+ C; Z8 S* k
8 g# k* C+ y' n1 c+ l( `始终及时用合适的方法回应孩子的需求,这个简单的建立安全依恋关系的方法并不容易做到。首先,“始终”意味着看护人的行为要前后一致;其次,“及时”意味着在孩子有需求的时候要立刻做出反应;最后“合适的方法”至关重要。在采用“合适的方法”之前,看护人要观察到孩子的问题、体会孩子的心情、理解孩子的行为、尊重孩子的状态,然后才可能选择“合适的方法”,如果没有这些前提条件,看护人不可能找到“合适的方法”来回应孩子。如果看护人“始终及时”地制止孩子哭泣,“始终及时”地批评孩子的行为,安全的依恋关系也很难建立。每个父母都是不同的,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什么是“合适的方法”需要父母充分了解自己的孩子才可以找到。合适的时间选择“安慰的语言”,“肯定和鼓励”,“表达理解”,“拥抱”等这些通用的方法应该可以成为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的基本准则。 |
|